第1167章.离京之前.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
第二天的早朝之上,陆续发生了好几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情。
随着早朝开始,当德庆皇帝驾临太和殿之后,正准备要向百官宣布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皆是要暂时出京巡察的事情,就突然见到有好几位朝廷官员迫不及待的主动跳了出来。
这些官员出列之后,就皆是猛烈弹劾前任大理寺卿、即将要赴任山东巡抚的方世文,表示方世文在担任大理寺卿期间,多次以权谋私、判决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让百姓们怨声载道、国不将国云云。
有趣的是,这些官员大肆弹劾方世文之际,又表示他们并没有掌握任何确凿证据,但现任大理寺卿、大儒杨洵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人证物证,足以证明方世文的诸般罪行。
这件事情,自然是出于周尚景与赵俊臣的谋划,也是他们二人昨天交谈之际所议定的诸般对策之一。
事实上,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早就达成的交易,要设法扳倒方世文、让山东巡抚的位置再次空缺,然后则是两党共同支持赵俊臣的朋党、山东布政使李立德接任山东巡抚的空缺,而赵俊臣则是投桃报李、全力支持不久前刚被罢免的前任山东巡抚陆远安接任陕西巡抚的空缺。
原本,像是这种涉及到封疆大吏的事情,必然是要徐徐图之,也必然要经过大量的庙堂争议与利益交换,而且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最初乃是指望现任大理寺卿杨洵亲自出面扳倒方世文,认为杨洵一向是眼里不容沙子,当他发现方世文多年以来的诸般罪责之后,必然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弹劾。
谁曾想,杨洵虽然是眼里不容沙子、性格公正,但他也一向是做事严谨、最为看重审案定罪之际的证据确凿,所以杨洵从赵俊臣那里听说了方世文的诸般罪行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急匆匆的跳出来表态弹劾,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设法收集人证物证,打算等到诸般证据皆是不容辩驳之后,再出面向德庆皇帝弹劾方世文的罪行。
刚开始的时候,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倒也不急着这几天时间,一直都在耐心等待,但现在庙堂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二人接下来一段时间皆是要出京巡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能再拖了,否则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的位置很有可能就会落在旁人手里。
也正是出于这般考虑,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才会安排一部分朝廷官员率先站出来弹劾方世文,就是为了强迫杨洵提前表明态度、揭露方世文的罪行,然后就可以赶在他们离开京城之前扳倒方世文,进而是趁机确定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的任命。
而这件事情的后续发展,也正如周、赵二人所预料一般,当德庆皇帝听说杨洵已经掌握了大量人证物证之后,立刻就征询了杨洵的意见。
面对德庆皇帝的征询,杨洵无奈之下,只好是把自己目前所掌握的诸般证据尽数禀报了出来。
在杨洵这样的法学大家眼里,他目前所掌握的这些证据依然还不够确凿与周密,也还有一丝翻案的可能,但德庆皇帝却不似杨洵一般讲究严谨,当他听到杨洵所禀报的诸般证据之后,当场就确定了方世文的罪行。
这般情况下,再加上周、赵二党官员的纷纷弹劾、以及部分中立官员的落井下石,营造出了一种群情鼎沸、人神共愤的局面,德庆皇帝更没有任何犹豫,很快就把方世文罢官定罪了。
在德庆皇帝眼中,方世文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罢了,处理之际也不会有任何犹豫。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随着方世文尚未赴任就被罢免定罪,早朝之上的话题很快就转向了山东巡抚的委任。
与此同时,空缺长达数月时间之久的陕西巡抚之位,也被某些官员趁机再次提及。
两个封疆大吏的任命,自然是引发了朝中各派势力的激烈抢夺与争吵。
也就在这般情况之下,以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为首,“周党”与“赵党”众官员纷纷站出来表态支持由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之位,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周尚景与赵俊臣虽是庙堂之中权势最大的两位权臣,“周党”与“赵党”也皆是庙堂之中规模最大的派系,但封疆大吏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哪怕是周、赵二人联手,他们所举荐的人选也依然是引发了诸多争议。
实际上,会出现这些争议也很正常,因为李立德与陆远安这两人也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李立德担任山东布政使之位仅有年余时间,资历与功绩皆是有所不足,而陆远安更是不久前才被朝廷定罪罢免,可以说这两人的目前情况原本就不适合担当朝廷的封疆大吏。
然而,这般争议不休之下,德庆皇帝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与思索之后,却是出乎意料的开口表态,支持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之位。
这样一来,当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周尚景二人站在同一立场之际,那就是大势已定,就算是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再是如何不合适担当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这件事情依然是就这样确定了下来,那些眼红封疆大吏之位的势力与官员也只能是讪讪作罢。
而德庆皇帝之所以是选择支持周尚景与赵俊臣的提议,让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原因也很简单——这件事情若是持续争论下去,必然是耗时良久,周尚景与赵俊臣也必然是不愿意善罢甘休,到时候就必然会影响到德庆皇帝的调虎离山之计。
所以,出于全局考虑,德庆皇帝竟是极为罕见的直接支持了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扶持朋党的提案,也让这件事情得以迅速的尘埃落定——这也是周、赵二人选在这个时候行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德庆皇帝并不介意在短期的小利益上稍作退让,而周尚景与赵俊臣也皆是明白德庆皇帝的这般风格,所以他们二人时常会利用德庆皇帝的这般风格占些便宜。
*
等到方世文遭到定罪罢免、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空缺也被议定之后,德庆皇帝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正想要再次提及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即将要出京巡视的事情,却又见到赵俊臣迫不及待的现身呈奏。
接下来,相较于方世文的诸般罪行,赵俊臣所呈奏的内容还要更让百官触目惊心,只见赵俊臣先是历数了近年以来大明江山各地的种种天灾人祸,然后就向德庆皇帝与朝中百官详细算了一笔账。
今年以来,朝廷各地因为各种天灾人祸,预计将会欠收多少粮食?
到了下半年,朝廷为了赈济各地灾民,又必须要预备多少粮食?
与此同时,朝廷各地粮仓还剩下多少可用粮草?
等等等等,可谓是格外详细,也皆是天文数字。
最终,赵俊臣的最终结论是,朝廷今年将会出现三千万石粮草的缺口,粮荒之事已是朝廷目前的心头大患,若是今年入秋之前朝廷无法及时补上这些缺口,那么等到年末之际,江山各地也许将会出现百万规模的逃荒灾民!
赵俊臣突然间再次提到朝廷的粮荒大患,却不是与周尚景事先议定的对策之一,而是赵俊臣的擅自行事。
赵俊臣会有这般做法,原因也很简单,当他发现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目前很有可能正在联手算计自己之际,却又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他们的具体手段,自然是内心惶惶不安,昨天晚上更是一夜未睡,现在双眼都是遍布血丝,还有明显的黑眼圈。
所以,赵俊臣再次强调朝廷的粮荒之患,语气也是苦巴巴的,就是为了再次提醒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现在还不是卸磨杀驴的时候,如果你们当真是想要算计于我,也不能赶尽杀绝,下手轻些可好?
事实上,这一次却是赵俊臣多虑了,德庆皇帝目前只想要彻底确认赵俊臣究竟是忠是奸罢了,周尚景也只是想要坚定德庆皇帝彻底拔除赵俊臣以绝后患的决心、加快赵俊臣的灭亡进程而已,但他们二人也皆是明白,目前还需要赵俊臣这头驴继续拉磨,并不是下刀开宰的最佳时机。
按照德庆皇帝的想法,若是赵俊臣经受考验之际能够谨守臣子本份、坚定拒绝边军大将的主动投靠,再考虑到赵俊臣的各项功勋与未来的史书评价,那么德庆皇帝也会认真考虑给予赵俊臣一个善终,但前提是赵俊臣愿意主动放弃自身所有权势、或许还有他的一半家财。
反之,若是赵俊臣当真是野心勃勃、被证实想要插手兵权,那么德庆皇帝也不会立刻出手对付赵俊臣,今后对待赵俊臣之际反而还会更为“信任”一些,但只要等到朝廷渡过眼前的粮荒难关,赵俊臣与其朋党立刻就会迎来灭顶之灾,到时候德庆皇帝已经掌握了赵俊臣意图不轨、勾结军中大将的确凿证据,就算是使用暴力手段灭掉赵俊臣,也不必担心史书非议他刻薄寡恩、不容功臣。
所以,赵俊臣就算是当真跳进了坑里,他也还能苟延馋喘一两年,只是等待他的将是灭亡倒计时罢了。
不必再提德庆皇帝的想法,却说百官听到赵俊臣所列举的一串天文数字之后,立刻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百万规模的流民之乱,这件事情再是如何重视也不为过。
然后,百官们经过一阵商议与争论之后,也很快就得出了确切结论,那就是——赵俊臣你今年筹措粮草之际,还必须要格外努力一些才行!
这种结论固然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是赵俊臣目前最乐于看到的结论。
另一边,德庆皇帝表情也是愈发严肃,但并没有被赵俊臣所列举的那些天文数字所吓到,只是同样鼓励了赵俊臣几句之后,就趁机开口向百官宣布了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即将要出京巡视的决定。
既然粮荒之事乃是朝廷目前的头等大事,那么让赵俊臣北上辽东巡察、趁机削减辽东边防之耗费,再让周尚景南下巡视河南境内的水灾现状、评估朝廷的后续情况,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听到德庆皇帝的宣布之后,百官们自然又是一阵哗然,只觉得今天早朝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足以震动朝野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
对于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同时出京巡视之事,不仅是德庆皇帝的态度坚决,周尚景与赵俊臣也是默认态度没有反对,所以这件事情虽然在百官眼中影响更大,但反而没有出现任何争议,所有人皆是只顾着思索未来一段时间的庙堂局势变化。
一时间,太和殿内竟是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
就在这般诡异的安静氛围之中,这一天的早朝很快就结束了。
随后,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也立刻就要离开京城中枢,前往南北二地巡察。
这般情况下,庙堂局势必然是要走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
……
PS:这一章,没有任何对话,也没有任何细节描述,自然是有些干巴巴的。
但这段情节终究只是过渡,若是加入了对话与细节描述,只怕是一万字都打不住,赵俊臣暗示请求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千万不要卸磨杀驴那一段或许可以写得有趣一些,但总体而言依然太水太拖沓。
所以虫子思来想去,却一直都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手法,最终还是决定就这样平铺直叙了,大家见谅。
……
……
……
第二天的早朝之上,陆续发生了好几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情。
随着早朝开始,当德庆皇帝驾临太和殿之后,正准备要向百官宣布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皆是要暂时出京巡察的事情,就突然见到有好几位朝廷官员迫不及待的主动跳了出来。
这些官员出列之后,就皆是猛烈弹劾前任大理寺卿、即将要赴任山东巡抚的方世文,表示方世文在担任大理寺卿期间,多次以权谋私、判决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让百姓们怨声载道、国不将国云云。
有趣的是,这些官员大肆弹劾方世文之际,又表示他们并没有掌握任何确凿证据,但现任大理寺卿、大儒杨洵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人证物证,足以证明方世文的诸般罪行。
这件事情,自然是出于周尚景与赵俊臣的谋划,也是他们二人昨天交谈之际所议定的诸般对策之一。
事实上,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早就达成的交易,要设法扳倒方世文、让山东巡抚的位置再次空缺,然后则是两党共同支持赵俊臣的朋党、山东布政使李立德接任山东巡抚的空缺,而赵俊臣则是投桃报李、全力支持不久前刚被罢免的前任山东巡抚陆远安接任陕西巡抚的空缺。
原本,像是这种涉及到封疆大吏的事情,必然是要徐徐图之,也必然要经过大量的庙堂争议与利益交换,而且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最初乃是指望现任大理寺卿杨洵亲自出面扳倒方世文,认为杨洵一向是眼里不容沙子,当他发现方世文多年以来的诸般罪责之后,必然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弹劾。
谁曾想,杨洵虽然是眼里不容沙子、性格公正,但他也一向是做事严谨、最为看重审案定罪之际的证据确凿,所以杨洵从赵俊臣那里听说了方世文的诸般罪行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急匆匆的跳出来表态弹劾,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设法收集人证物证,打算等到诸般证据皆是不容辩驳之后,再出面向德庆皇帝弹劾方世文的罪行。
刚开始的时候,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倒也不急着这几天时间,一直都在耐心等待,但现在庙堂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二人接下来一段时间皆是要出京巡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能再拖了,否则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的位置很有可能就会落在旁人手里。
也正是出于这般考虑,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才会安排一部分朝廷官员率先站出来弹劾方世文,就是为了强迫杨洵提前表明态度、揭露方世文的罪行,然后就可以赶在他们离开京城之前扳倒方世文,进而是趁机确定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的任命。
而这件事情的后续发展,也正如周、赵二人所预料一般,当德庆皇帝听说杨洵已经掌握了大量人证物证之后,立刻就征询了杨洵的意见。
面对德庆皇帝的征询,杨洵无奈之下,只好是把自己目前所掌握的诸般证据尽数禀报了出来。
在杨洵这样的法学大家眼里,他目前所掌握的这些证据依然还不够确凿与周密,也还有一丝翻案的可能,但德庆皇帝却不似杨洵一般讲究严谨,当他听到杨洵所禀报的诸般证据之后,当场就确定了方世文的罪行。
这般情况下,再加上周、赵二党官员的纷纷弹劾、以及部分中立官员的落井下石,营造出了一种群情鼎沸、人神共愤的局面,德庆皇帝更没有任何犹豫,很快就把方世文罢官定罪了。
在德庆皇帝眼中,方世文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罢了,处理之际也不会有任何犹豫。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随着方世文尚未赴任就被罢免定罪,早朝之上的话题很快就转向了山东巡抚的委任。
与此同时,空缺长达数月时间之久的陕西巡抚之位,也被某些官员趁机再次提及。
两个封疆大吏的任命,自然是引发了朝中各派势力的激烈抢夺与争吵。
也就在这般情况之下,以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为首,“周党”与“赵党”众官员纷纷站出来表态支持由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之位,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周尚景与赵俊臣虽是庙堂之中权势最大的两位权臣,“周党”与“赵党”也皆是庙堂之中规模最大的派系,但封疆大吏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哪怕是周、赵二人联手,他们所举荐的人选也依然是引发了诸多争议。
实际上,会出现这些争议也很正常,因为李立德与陆远安这两人也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李立德担任山东布政使之位仅有年余时间,资历与功绩皆是有所不足,而陆远安更是不久前才被朝廷定罪罢免,可以说这两人的目前情况原本就不适合担当朝廷的封疆大吏。
然而,这般争议不休之下,德庆皇帝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与思索之后,却是出乎意料的开口表态,支持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之位。
这样一来,当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周尚景二人站在同一立场之际,那就是大势已定,就算是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再是如何不合适担当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这件事情依然是就这样确定了下来,那些眼红封疆大吏之位的势力与官员也只能是讪讪作罢。
而德庆皇帝之所以是选择支持周尚景与赵俊臣的提议,让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原因也很简单——这件事情若是持续争论下去,必然是耗时良久,周尚景与赵俊臣也必然是不愿意善罢甘休,到时候就必然会影响到德庆皇帝的调虎离山之计。
所以,出于全局考虑,德庆皇帝竟是极为罕见的直接支持了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扶持朋党的提案,也让这件事情得以迅速的尘埃落定——这也是周、赵二人选在这个时候行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德庆皇帝并不介意在短期的小利益上稍作退让,而周尚景与赵俊臣也皆是明白德庆皇帝的这般风格,所以他们二人时常会利用德庆皇帝的这般风格占些便宜。
*
等到方世文遭到定罪罢免、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空缺也被议定之后,德庆皇帝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正想要再次提及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即将要出京巡视的事情,却又见到赵俊臣迫不及待的现身呈奏。
接下来,相较于方世文的诸般罪行,赵俊臣所呈奏的内容还要更让百官触目惊心,只见赵俊臣先是历数了近年以来大明江山各地的种种天灾人祸,然后就向德庆皇帝与朝中百官详细算了一笔账。
今年以来,朝廷各地因为各种天灾人祸,预计将会欠收多少粮食?
到了下半年,朝廷为了赈济各地灾民,又必须要预备多少粮食?
与此同时,朝廷各地粮仓还剩下多少可用粮草?
等等等等,可谓是格外详细,也皆是天文数字。
最终,赵俊臣的最终结论是,朝廷今年将会出现三千万石粮草的缺口,粮荒之事已是朝廷目前的心头大患,若是今年入秋之前朝廷无法及时补上这些缺口,那么等到年末之际,江山各地也许将会出现百万规模的逃荒灾民!
赵俊臣突然间再次提到朝廷的粮荒大患,却不是与周尚景事先议定的对策之一,而是赵俊臣的擅自行事。
赵俊臣会有这般做法,原因也很简单,当他发现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目前很有可能正在联手算计自己之际,却又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他们的具体手段,自然是内心惶惶不安,昨天晚上更是一夜未睡,现在双眼都是遍布血丝,还有明显的黑眼圈。
所以,赵俊臣再次强调朝廷的粮荒之患,语气也是苦巴巴的,就是为了再次提醒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现在还不是卸磨杀驴的时候,如果你们当真是想要算计于我,也不能赶尽杀绝,下手轻些可好?
事实上,这一次却是赵俊臣多虑了,德庆皇帝目前只想要彻底确认赵俊臣究竟是忠是奸罢了,周尚景也只是想要坚定德庆皇帝彻底拔除赵俊臣以绝后患的决心、加快赵俊臣的灭亡进程而已,但他们二人也皆是明白,目前还需要赵俊臣这头驴继续拉磨,并不是下刀开宰的最佳时机。
按照德庆皇帝的想法,若是赵俊臣经受考验之际能够谨守臣子本份、坚定拒绝边军大将的主动投靠,再考虑到赵俊臣的各项功勋与未来的史书评价,那么德庆皇帝也会认真考虑给予赵俊臣一个善终,但前提是赵俊臣愿意主动放弃自身所有权势、或许还有他的一半家财。
反之,若是赵俊臣当真是野心勃勃、被证实想要插手兵权,那么德庆皇帝也不会立刻出手对付赵俊臣,今后对待赵俊臣之际反而还会更为“信任”一些,但只要等到朝廷渡过眼前的粮荒难关,赵俊臣与其朋党立刻就会迎来灭顶之灾,到时候德庆皇帝已经掌握了赵俊臣意图不轨、勾结军中大将的确凿证据,就算是使用暴力手段灭掉赵俊臣,也不必担心史书非议他刻薄寡恩、不容功臣。
所以,赵俊臣就算是当真跳进了坑里,他也还能苟延馋喘一两年,只是等待他的将是灭亡倒计时罢了。
不必再提德庆皇帝的想法,却说百官听到赵俊臣所列举的一串天文数字之后,立刻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百万规模的流民之乱,这件事情再是如何重视也不为过。
然后,百官们经过一阵商议与争论之后,也很快就得出了确切结论,那就是——赵俊臣你今年筹措粮草之际,还必须要格外努力一些才行!
这种结论固然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是赵俊臣目前最乐于看到的结论。
另一边,德庆皇帝表情也是愈发严肃,但并没有被赵俊臣所列举的那些天文数字所吓到,只是同样鼓励了赵俊臣几句之后,就趁机开口向百官宣布了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即将要出京巡视的决定。
既然粮荒之事乃是朝廷目前的头等大事,那么让赵俊臣北上辽东巡察、趁机削减辽东边防之耗费,再让周尚景南下巡视河南境内的水灾现状、评估朝廷的后续情况,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听到德庆皇帝的宣布之后,百官们自然又是一阵哗然,只觉得今天早朝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足以震动朝野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
对于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同时出京巡视之事,不仅是德庆皇帝的态度坚决,周尚景与赵俊臣也是默认态度没有反对,所以这件事情虽然在百官眼中影响更大,但反而没有出现任何争议,所有人皆是只顾着思索未来一段时间的庙堂局势变化。
一时间,太和殿内竟是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
就在这般诡异的安静氛围之中,这一天的早朝很快就结束了。
随后,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也立刻就要离开京城中枢,前往南北二地巡察。
这般情况下,庙堂局势必然是要走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
……
PS:这一章,没有任何对话,也没有任何细节描述,自然是有些干巴巴的。
但这段情节终究只是过渡,若是加入了对话与细节描述,只怕是一万字都打不住,赵俊臣暗示请求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千万不要卸磨杀驴那一段或许可以写得有趣一些,但总体而言依然太水太拖沓。
所以虫子思来想去,却一直都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手法,最终还是决定就这样平铺直叙了,大家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