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第55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恭喜进入前情回顾环节, 能找到隐藏的彩蛋哦!
陈姥姥笑道:“哥儿太客气啦。”她想了想,说:“还没怎么见到,只是以前看见有官老爷在左近来来回回地丈量土地呢!”
石咏心里有数:既然圆明园开始修建, 那么大约没多久,八旗兵丁就要出城驻防了。他因为工作和专业的关系,对清代三山五园有些了解,顺带地, 对于三山五园周边历史上的情形也知道一二。
他又大致问了地价, 陈姥姥报了个数,却又对石大娘说:“太太若是再想买几亩荒地,就交给大郎二郎他们吧!秋收之后正好再忙活几天,把地垦出来。”
李家近年来壮劳力多了,巴不得能多几亩地耕种,但碍于没有买地的银子, 就算是买了地,若是挂在他们自己名下,赋税也重。所以听说石家想垦荒地, 李家是巴不得的。
石大娘毫不犹豫地点了头:“那是自然!”
两家合作已久,佃农愿意佃, 石家也愿意租给他们。
然而至于石家到底想买几亩地,石大娘母子两个倒一时犯了愁。石咏干脆拍板,说隔天他们石家去树村亲自看过再定。
送走陈姥姥祖孙之后, 石咏一起和石大娘将手里的银钱算了算, 加上李家送来的几吊钱, 石家眼下总有二三十两的碎银子在家里,另有一锭五两整的金锭子。
石大娘见不得大钱,总是提醒吊胆怕被偷了,于是和石咏商量,他们娘儿俩带了那锭金子去乡下买地。
石咏却觉得不妥。
一来他觉得土地是不动产,将家里现钱的一多半都砸在土地上,万一有着急用钱的时候,怕是又要抓瞎了。另外,石家若是一出手就是一锭金子,在乡下小地方,指不定出什么乱子。
于是石咏与母亲商量,回头他们只带二十两银子去树村,看着买,若是没有合意的,不买也没啥。至于那锭金子,就留在家里,若是石大娘还是觉得心里不安的话,就早些去钱铺兑了,都兑成银锭子放在家里。
一时计议已毕,石咏去椿树胡同接了弟弟石喻。这几天,暑意已经渐渐退去,晚间越来越凉,而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挺舒服。
然而石咏却觉得弟弟对学习的热情,也如这暑气一般,渐渐地退了不少。
石咏问他怎么了,石喻只闷闷地,一脚踢起路面上的一枚石子,说:“哥,你说我怎么总也不及鸿祯呢?”
石咏一向心大,随口便答:“不及便不及呗!他是夫子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开蒙又比你早,一时赶不上有什么?慢慢来呗。”
石喻却耷拉个脑袋,斜过脸,瞥了瞥石咏,见大哥没有刻意安慰他的意思,这才重新低下头,跟在石咏身边,越走越慢,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向石咏说:“大哥,我觉得累了……”
石喻的小书箱早就被石咏提了在手里,所以石喻说这话的时候,石咏这做哥哥的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这“累了”,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到底还是个孩子啊!
说实在的,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是坐不住的。喻哥儿在夫子的教导下,已经能算是很懂事很听话的孩子了。可是孩子就是孩子,天性都是爱玩儿的,所以不能总让他像根弦似地这么绷着。
石咏便伸手,拍拍弟弟的肩膀,说:“这么着吧!”
“你若是在这两天之内,能把夫子布置的课业都赶出来,我便带你去向夫子请假,咱们俩一起去乡下玩儿,住一夜,再回城来!”
石喻听了,一双眼倏地就亮了,见到石咏向他肯定地点了点头,登时拉起哥哥的手,就往红线胡同那个方向走,一面走一面说:“大哥,快点,大哥,快点走!”
石咏有些哭笑不得,心想,孩子大约古今都一样,一听说可以出去玩儿,立时就有赶作业的动力了。
*
姜夫子给石喻布置的课业,多是背书、习字这些。喻哥儿回到家中就开始动手,果然在两天之内,把未来几天要写的字都赶了出来,书也叽里咕噜背得烂熟,石咏检查过,见他背得一字不差,就也不在乎该背了多少遍了,只管去向姜夫子请了假,说是要走亲戚,去乡下一两天就回来。
石大娘那边,他也打了招呼,只说是去树村看地的事儿,他带弟弟两人去就好。
石大娘见他们哥儿俩兴兴头地要去,又想起树村李家是信得过的老佃户,便点头应了。近来家中有不少事儿都是石咏做主拍板的,石大娘见儿子渐渐大了,有了主意,便索性放手让他自去处理。
二婶王氏却千般不舍,即便这哥儿俩只打算离家一宿,她也挂心得不行。偏生她性情柔弱,拦阻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得在两人出发之前,准备了烙饼、白煮蛋、一点儿子肉干和一葫芦凉水,交给两人好生带着。
红线胡同里有认得的街坊是拉车的,石咏一早就打听好了价钱,这天直接请这街坊套车,去一趟城外树村。
车驾从广安门出城,缓缓北行,走了大约三个时辰,才到树村。
天气不错,这一路上,石咏将大车前后的车帘都掀开,哥儿俩就坐在这摇摇晃晃的车驾里,一面吃着二婶准备的各种吃食,一面喝着凉白开,很有后世出去郊游的感觉。
喻哥儿刚出城时十分兴奋,头回出城,周遭的景物他怎么看也看不够,饶是他在这兴头上,颠了两三个时辰,也伏在哥哥膝上睡着了。
石咏却留心观察这一路往树村过去的情形。
京城西北郊山峦连绵、泉眼遍布,甚至寻常人家的田亩之间,也夹杂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拥有修建园林的卓越景观条件。后世所谓“三山五园”,就集中在一带。
如今树村南面的华家屯,已经围了一大片地。石咏路过时,坐在大车能依稀见到里面有些亭台楼阁在建,看来这早期的“圆明园”正在施工中。
然而树村一带,地势则相对平整。村落东西两侧各自整出了数十亩良田,石家的五亩就在其中。树村北面,则尚且是一片荒山坡地。
石咏看了四下里的地形,再仔细回想后世的情形。他记起树村东边后世成了正白旗村,西面则是厢黄旗村。这些都是八旗出城驻扎建护军营的旧迹。
想到这里,石咏不禁摸了摸怀里揣着的银两。西北郊这一带,将来会因为这里的皇家园林而大放异彩。家里买个地都能搁在这些园林附近,也真是幸事。
只不过问题就来了,他若是想在这里做一点儿小小的投资,又该做何等样的抉择?
“这么多,咏哥儿,你确定旁人没弄错?”石大娘惊讶无比地询问。
石咏也有点儿晕乎乎的,上回修风月宝鉴,总共才得了五两银子,还是包材料的;这回只是两个碗,竟然有十两?
“没……没弄错!”
是杨掌柜硬塞到他手里的,这样还能弄错?
“唔,你说的那掌柜想得周到,知道咱们小户人家,大银锭子用得不便,尽数给的是碎银。”石大娘喜孜孜将这包银子收起来:“咏哥儿,这是你挣的,娘给你收着,以后给你娶媳妇儿!”
石咏:……
“娘,对了,咱家若是能存下个二三十两银子的话,能买点儿什么么?”石咏问。
石大娘想了想,说:“若有二十两银子,按说城外的寻常庄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咱们在外城,二十两银子自然过不了一年,不过若是家里有个稳定的进项,或许二三十两银子能在城外咱家那五亩田旁边,将那几亩荒地也买下来。”
石咏登时生了兴趣:天呐,石家在城外竟然还有地。
按石大娘所说,石家在城外是树村村东那口儿有五亩薄田,原本全是荒地,是石咏的父叔还在的时候垦出来的。因石家在旗,没有赋税,便赁给了当地的农家耕种,地租收的并不多,因为原本出产就少,倒是给石家种田的佃农人很不错,每年按时送地租上来,还总给石家捎带点儿土产什么的。
“娘,眼下正是农忙,咱先不张罗这事儿,等咱家佃户上城里来的时候,您再问问,若是能垦几亩荒地,咱家也多个进项,也算是多些恒产不是么?”
石咏早就算过,他老石家的稳定进项不过就那几样,隔壁院的房租、乡下的地租、石大娘和二婶王氏的女红绣活儿。
前两样都有定数,而后者也就是这么些,毕竟女红绣活儿费时费眼,石咏说实话舍不得家中两位女性长辈这样操劳。
认真算起来,这石家的财产也并不算太少,有房子有地,箱子里还藏着二十把旧扇子——但是问题出在可以随时动用的财产太少,所以一到着急用钱的时候,石家就抓瞎了。
石咏一想到这儿,立即说:“算了,娘,咱先不着急买地的事儿,等多攒点钱,家里底子厚一点的时候再说吧。再说了,喻哥儿年纪也差不多,我想给他找个师父开蒙,到时候买笔买纸都是费钱的,咱先别把这些钱都花出去。”
他这话一说完,就见到堂屋那一头有人影一动,似乎是二婶王氏走开了。
石咏顾不上考虑二婶的想法,拿人钱财,忠人之事,他好歹得将那一对白釉碗都妥妥当当地修至完美,才能问心无愧地将这十两银收入怀中。
于是石咏再也顾不上考虑自家的财政问题,而是集中精神去修那两只白釉碗。
当石咏将那只白釉碗放在手中,仔细打量的时候,那种“熟悉感”又浮上心头。这一对碗没有款识,色釉也普通,因此单论这碗的价值可能的确不高,但是这碗型与釉色素淡脱俗,似乎透着主人审美不凡。
石咏心里嘀咕,这不会真是那一位的碗吧。
不过话说回来,要真论起审美,那位,可以算是整个康雍乾三朝审美品味的巅峰了。
于是他开工,调大漆,补碗……
这次石咏修补瓷器更为精心,耗费的时间也就更长。尤其是那只缺了一个口子的瓷碗,他用大漆补齐之后,反复对照打磨,力争看不出丝毫人工补齐的痕迹。
在等待大漆干透的时间里,石咏又开发了一个小手艺——他会木雕,雕工很好,有天见到弟弟石喻在玩一根木棒,他顺手接过来,三下两下就将木棒的一端雕成了一个小人儿,偏生那形貌特别像石喻。喻哥儿一下子喜欢上了,捧着在院儿里疯玩。
喻哥儿玩的时候,方小雁笑嘻嘻地从隔壁墙头上探了个头,也望着这边。于是石咏也取了一小节木柴,在柴火一端三下两下雕了个人形,却是个女孩子的发式打扮,伸手给方小雁掷了过去,小雁一伸手就接住了,看了大喜,笑着说:“多谢石大哥!”
说毕,方小雁就从墙头上消失了。
石咏知她是跑解马卖艺的,身上有功夫,也不为方小雁担心。
等到了日子,那一对碗已经彻底补好,并以金漆修饰。石咏自己将这一对碗放在面前打量:碗早已被补得天衣无缝,然而碗身上那一道道用力延伸的金线则为原本太过质、略显无趣的碗身增添了一种不规则的趣味。而那只没有碎,只是缺了一个口的那只碗,如今从外面看上去,则像是有金色的液体从碗口一带溢出来一样,寓意极佳。
“缺陷……”
石咏放在桌上的那面宝镜这时候也突然冒出这两个字。
“什么?”石咏不免失色。
“缺陷!”宝镜补充一句,“一见到这件器物,就是这个感受!”
石咏:唉……
岂料宝镜接着说:“待看过一会儿,便觉得自然,自然之后便觉脱俗,脱俗之下,渐感静寂,静寂之后才是茫茫玄幽。石咏,你补起的这一对碗,叫人看了,就是这个感受!”
石咏忍不住闭目片刻,少时纳头向宝镜拜了下去:“知我者,陛下也!”
“少来!”
宝镜毫不客气地嗔道。
“下回再上街,你得带着朕,不然朕闷也闷死了!”
到了这个时候,一向傲娇的宝镜竟然也直接开口向石咏相求,可见这小院悠悠岁月,真的快要将这位给闷死了。
于是石咏将完全修好的一对白釉碗盛在原先的木匣里,小心翼翼地拎着,怀里则揣了武皇的宝镜,出门去了琉璃厂。
到了琉璃厂松竹斋,却赶上杨镜锌掌柜又不在。石咏无奈,只能将那对木匣交给店里的伙计,托其转交给杨掌柜。石咏原本还想听听杨掌柜对补好的这对碗的评价,顺便旁敲侧击一下碗主人的情形,岂料都没机会了。
这时候松竹斋的老板一掀帘子出来,见到石咏当即开口:“这位小哥,请留步!”
上回因为那只螺钿插屏的事儿,石咏曾经见过这老板一面。他听老板招呼得客气,连忙转过身,作了个揖:“主人有何吩咐?”
那老板连声说:“不敢!”当下也自报了家门,说是姓白,曾听杨掌柜说起过石咏,特地想请石咏到铺子后院去坐坐,详谈一番。
石咏今天进来松竹斋,早已感觉出那伙计今儿客气得不同往日,心知必有缘故。他没有拒绝白老板,心想反正去见识一下这时候的古董行后院,也不是什么坏事,顺便带宝镜去开开眼。
他随白老板穿过铺子的门面,见门面后面是一间精致的水磨青砖小院子,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园子角落里则种着石榴和玉簪,墙根儿处还有一眼巨大的石槽,槽内盛满了水,几十条长约一指的金鱼在水中悠然游动。
园子尽头是一座紫藤架,架下设了茶座,只见有一人施施然坐着,听见声儿便抬起头来,冲石咏和善地笑笑:“你就是石咏?”
石咏点点头,冲对方作了个揖,开口道:“正是!”
坐在他对面的是个年轻人,穿着青色缎面的常服,头顶的帽子正中缀着一枚和田美玉,被从紫藤架漏下来的日光映着,反射着柔和的光泽。
“我姓陆,你可以称呼我陆爷!”
对方话音刚落,石咏就听见宝镜在悄悄提醒:别轻视了,这人不简单,是个龙子凤孙的样子。
石咏伸手在心口轻轻地按了按,表示他知道了。
面前这人,的确是个年轻人,看年纪与他相差仿佛,最多比他大一两岁,眉目清秀,身形挺拔,再加上衣饰华贵精美,石咏就算是想轻视,也轻视不起来啊!
“陆爷您好!”
就算没有宝镜提醒,他也能猜出眼前这人的身份——因为上次那位嚷嚷着要修螺钿插屏的靳管事,此刻正垂着双手,恭恭敬敬地立在这人身旁。
石咏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上回靳管事亲口说过,那件螺钿插屏是十六爷要送进宫,打算孝敬宫里贵人的。
这点历史知识他还是有的:
康熙膝下,有序齿的第十六子,名胤禄。
胤禄——陆爷者,禄爷也。
石咏就算是再老实,也知道这是个当众落人薛蟠面子的事儿,他们表兄弟之间无所谓,自己一个外人可就……当下他只摇摇头,说:“在下孤陋寡闻,这个‘庚黄’……却是没怎么听说。”
宝玉听了嘻嘻一笑,命人取笔过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举给薛蟠看:“别是这两个字吧?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①
众人一看,只见宝玉手里写的是“唐寅”两个字,一时都笑道:“想必就是这唐寅了!”
薛蟠却觉得有点儿没意思,讪笑道:“许是一时眼花,看差了。”
宝玉此前见石咏避而不谈,不去得罪薛蟠,大约觉得他有点儿虚伪,当下又追问:“石大哥哥,小弟都能想到的,你既是熟知古董文玩,不该不知道这唐寅唐伯虎吧!”
石咏坐在席上,只一本正经地说:“薛大爷刚才说了是‘庚黄’,宝二爷也问的是‘庚黄’,我确实是没听说过‘庚黄’,所以答了不知道‘庚黄’……”
他一板一眼地一个字一个字说出来,话音未落,雅间里已经笑成一片,唱曲的姑娘手里的琵琶也停了,离官刚给贾琏斟了一杯酒,手里的酒壶险些合在自己身上。
贾琏笑着拍拍石咏的肩,说:“我这石兄弟啊,人特别老实。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做‘石呆子’!你们说说,这外号和谁的特别配?”
“自然是薛大爷!”
旁人一起笑,却也无人敢将薛蟠那“薛大傻子”或是“呆霸王”的外号直接说出口。
薛蟠见旁人拿他取笑,倒也不恼,举杯冲石咏一扬,说:“石兄弟……”
他明明看着比石咏还要小一点儿,却跟着贾琏称呼石咏“兄弟”。
“难得你我有缘,今日一会,你要是不嫌弃,就喝了这一杯,咱们算是交了这个朋友!”话才说罢,薛蟠“咕咚”一扬脖,将手里的酒盅一饮而尽。
石咏没法子,只得也将手里的酒干了。对面薛蟠登时露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石咏对这薛蟠的第一印象其实不算坏,薛蟠就算是“纨绔”,至少也是个颇为直爽豪气的纨绔。可是只是一想到冯渊英莲那档子事儿,石咏就提醒自己,薛蟠同时也是个骄奢强横,没有任何法制观念的纨绔。
恭喜进入前情回顾环节, 能找到隐藏的彩蛋哦!
陈姥姥笑道:“哥儿太客气啦。”她想了想,说:“还没怎么见到,只是以前看见有官老爷在左近来来回回地丈量土地呢!”
石咏心里有数:既然圆明园开始修建, 那么大约没多久,八旗兵丁就要出城驻防了。他因为工作和专业的关系,对清代三山五园有些了解,顺带地, 对于三山五园周边历史上的情形也知道一二。
他又大致问了地价, 陈姥姥报了个数,却又对石大娘说:“太太若是再想买几亩荒地,就交给大郎二郎他们吧!秋收之后正好再忙活几天,把地垦出来。”
李家近年来壮劳力多了,巴不得能多几亩地耕种,但碍于没有买地的银子, 就算是买了地,若是挂在他们自己名下,赋税也重。所以听说石家想垦荒地, 李家是巴不得的。
石大娘毫不犹豫地点了头:“那是自然!”
两家合作已久,佃农愿意佃, 石家也愿意租给他们。
然而至于石家到底想买几亩地,石大娘母子两个倒一时犯了愁。石咏干脆拍板,说隔天他们石家去树村亲自看过再定。
送走陈姥姥祖孙之后, 石咏一起和石大娘将手里的银钱算了算, 加上李家送来的几吊钱, 石家眼下总有二三十两的碎银子在家里,另有一锭五两整的金锭子。
石大娘见不得大钱,总是提醒吊胆怕被偷了,于是和石咏商量,他们娘儿俩带了那锭金子去乡下买地。
石咏却觉得不妥。
一来他觉得土地是不动产,将家里现钱的一多半都砸在土地上,万一有着急用钱的时候,怕是又要抓瞎了。另外,石家若是一出手就是一锭金子,在乡下小地方,指不定出什么乱子。
于是石咏与母亲商量,回头他们只带二十两银子去树村,看着买,若是没有合意的,不买也没啥。至于那锭金子,就留在家里,若是石大娘还是觉得心里不安的话,就早些去钱铺兑了,都兑成银锭子放在家里。
一时计议已毕,石咏去椿树胡同接了弟弟石喻。这几天,暑意已经渐渐退去,晚间越来越凉,而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挺舒服。
然而石咏却觉得弟弟对学习的热情,也如这暑气一般,渐渐地退了不少。
石咏问他怎么了,石喻只闷闷地,一脚踢起路面上的一枚石子,说:“哥,你说我怎么总也不及鸿祯呢?”
石咏一向心大,随口便答:“不及便不及呗!他是夫子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开蒙又比你早,一时赶不上有什么?慢慢来呗。”
石喻却耷拉个脑袋,斜过脸,瞥了瞥石咏,见大哥没有刻意安慰他的意思,这才重新低下头,跟在石咏身边,越走越慢,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向石咏说:“大哥,我觉得累了……”
石喻的小书箱早就被石咏提了在手里,所以石喻说这话的时候,石咏这做哥哥的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这“累了”,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到底还是个孩子啊!
说实在的,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是坐不住的。喻哥儿在夫子的教导下,已经能算是很懂事很听话的孩子了。可是孩子就是孩子,天性都是爱玩儿的,所以不能总让他像根弦似地这么绷着。
石咏便伸手,拍拍弟弟的肩膀,说:“这么着吧!”
“你若是在这两天之内,能把夫子布置的课业都赶出来,我便带你去向夫子请假,咱们俩一起去乡下玩儿,住一夜,再回城来!”
石喻听了,一双眼倏地就亮了,见到石咏向他肯定地点了点头,登时拉起哥哥的手,就往红线胡同那个方向走,一面走一面说:“大哥,快点,大哥,快点走!”
石咏有些哭笑不得,心想,孩子大约古今都一样,一听说可以出去玩儿,立时就有赶作业的动力了。
*
姜夫子给石喻布置的课业,多是背书、习字这些。喻哥儿回到家中就开始动手,果然在两天之内,把未来几天要写的字都赶了出来,书也叽里咕噜背得烂熟,石咏检查过,见他背得一字不差,就也不在乎该背了多少遍了,只管去向姜夫子请了假,说是要走亲戚,去乡下一两天就回来。
石大娘那边,他也打了招呼,只说是去树村看地的事儿,他带弟弟两人去就好。
石大娘见他们哥儿俩兴兴头地要去,又想起树村李家是信得过的老佃户,便点头应了。近来家中有不少事儿都是石咏做主拍板的,石大娘见儿子渐渐大了,有了主意,便索性放手让他自去处理。
二婶王氏却千般不舍,即便这哥儿俩只打算离家一宿,她也挂心得不行。偏生她性情柔弱,拦阻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得在两人出发之前,准备了烙饼、白煮蛋、一点儿子肉干和一葫芦凉水,交给两人好生带着。
红线胡同里有认得的街坊是拉车的,石咏一早就打听好了价钱,这天直接请这街坊套车,去一趟城外树村。
车驾从广安门出城,缓缓北行,走了大约三个时辰,才到树村。
天气不错,这一路上,石咏将大车前后的车帘都掀开,哥儿俩就坐在这摇摇晃晃的车驾里,一面吃着二婶准备的各种吃食,一面喝着凉白开,很有后世出去郊游的感觉。
喻哥儿刚出城时十分兴奋,头回出城,周遭的景物他怎么看也看不够,饶是他在这兴头上,颠了两三个时辰,也伏在哥哥膝上睡着了。
石咏却留心观察这一路往树村过去的情形。
京城西北郊山峦连绵、泉眼遍布,甚至寻常人家的田亩之间,也夹杂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拥有修建园林的卓越景观条件。后世所谓“三山五园”,就集中在一带。
如今树村南面的华家屯,已经围了一大片地。石咏路过时,坐在大车能依稀见到里面有些亭台楼阁在建,看来这早期的“圆明园”正在施工中。
然而树村一带,地势则相对平整。村落东西两侧各自整出了数十亩良田,石家的五亩就在其中。树村北面,则尚且是一片荒山坡地。
石咏看了四下里的地形,再仔细回想后世的情形。他记起树村东边后世成了正白旗村,西面则是厢黄旗村。这些都是八旗出城驻扎建护军营的旧迹。
想到这里,石咏不禁摸了摸怀里揣着的银两。西北郊这一带,将来会因为这里的皇家园林而大放异彩。家里买个地都能搁在这些园林附近,也真是幸事。
只不过问题就来了,他若是想在这里做一点儿小小的投资,又该做何等样的抉择?
“这么多,咏哥儿,你确定旁人没弄错?”石大娘惊讶无比地询问。
石咏也有点儿晕乎乎的,上回修风月宝鉴,总共才得了五两银子,还是包材料的;这回只是两个碗,竟然有十两?
“没……没弄错!”
是杨掌柜硬塞到他手里的,这样还能弄错?
“唔,你说的那掌柜想得周到,知道咱们小户人家,大银锭子用得不便,尽数给的是碎银。”石大娘喜孜孜将这包银子收起来:“咏哥儿,这是你挣的,娘给你收着,以后给你娶媳妇儿!”
石咏:……
“娘,对了,咱家若是能存下个二三十两银子的话,能买点儿什么么?”石咏问。
石大娘想了想,说:“若有二十两银子,按说城外的寻常庄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咱们在外城,二十两银子自然过不了一年,不过若是家里有个稳定的进项,或许二三十两银子能在城外咱家那五亩田旁边,将那几亩荒地也买下来。”
石咏登时生了兴趣:天呐,石家在城外竟然还有地。
按石大娘所说,石家在城外是树村村东那口儿有五亩薄田,原本全是荒地,是石咏的父叔还在的时候垦出来的。因石家在旗,没有赋税,便赁给了当地的农家耕种,地租收的并不多,因为原本出产就少,倒是给石家种田的佃农人很不错,每年按时送地租上来,还总给石家捎带点儿土产什么的。
“娘,眼下正是农忙,咱先不张罗这事儿,等咱家佃户上城里来的时候,您再问问,若是能垦几亩荒地,咱家也多个进项,也算是多些恒产不是么?”
石咏早就算过,他老石家的稳定进项不过就那几样,隔壁院的房租、乡下的地租、石大娘和二婶王氏的女红绣活儿。
前两样都有定数,而后者也就是这么些,毕竟女红绣活儿费时费眼,石咏说实话舍不得家中两位女性长辈这样操劳。
认真算起来,这石家的财产也并不算太少,有房子有地,箱子里还藏着二十把旧扇子——但是问题出在可以随时动用的财产太少,所以一到着急用钱的时候,石家就抓瞎了。
石咏一想到这儿,立即说:“算了,娘,咱先不着急买地的事儿,等多攒点钱,家里底子厚一点的时候再说吧。再说了,喻哥儿年纪也差不多,我想给他找个师父开蒙,到时候买笔买纸都是费钱的,咱先别把这些钱都花出去。”
他这话一说完,就见到堂屋那一头有人影一动,似乎是二婶王氏走开了。
石咏顾不上考虑二婶的想法,拿人钱财,忠人之事,他好歹得将那一对白釉碗都妥妥当当地修至完美,才能问心无愧地将这十两银收入怀中。
于是石咏再也顾不上考虑自家的财政问题,而是集中精神去修那两只白釉碗。
当石咏将那只白釉碗放在手中,仔细打量的时候,那种“熟悉感”又浮上心头。这一对碗没有款识,色釉也普通,因此单论这碗的价值可能的确不高,但是这碗型与釉色素淡脱俗,似乎透着主人审美不凡。
石咏心里嘀咕,这不会真是那一位的碗吧。
不过话说回来,要真论起审美,那位,可以算是整个康雍乾三朝审美品味的巅峰了。
于是他开工,调大漆,补碗……
这次石咏修补瓷器更为精心,耗费的时间也就更长。尤其是那只缺了一个口子的瓷碗,他用大漆补齐之后,反复对照打磨,力争看不出丝毫人工补齐的痕迹。
在等待大漆干透的时间里,石咏又开发了一个小手艺——他会木雕,雕工很好,有天见到弟弟石喻在玩一根木棒,他顺手接过来,三下两下就将木棒的一端雕成了一个小人儿,偏生那形貌特别像石喻。喻哥儿一下子喜欢上了,捧着在院儿里疯玩。
喻哥儿玩的时候,方小雁笑嘻嘻地从隔壁墙头上探了个头,也望着这边。于是石咏也取了一小节木柴,在柴火一端三下两下雕了个人形,却是个女孩子的发式打扮,伸手给方小雁掷了过去,小雁一伸手就接住了,看了大喜,笑着说:“多谢石大哥!”
说毕,方小雁就从墙头上消失了。
石咏知她是跑解马卖艺的,身上有功夫,也不为方小雁担心。
等到了日子,那一对碗已经彻底补好,并以金漆修饰。石咏自己将这一对碗放在面前打量:碗早已被补得天衣无缝,然而碗身上那一道道用力延伸的金线则为原本太过质、略显无趣的碗身增添了一种不规则的趣味。而那只没有碎,只是缺了一个口的那只碗,如今从外面看上去,则像是有金色的液体从碗口一带溢出来一样,寓意极佳。
“缺陷……”
石咏放在桌上的那面宝镜这时候也突然冒出这两个字。
“什么?”石咏不免失色。
“缺陷!”宝镜补充一句,“一见到这件器物,就是这个感受!”
石咏:唉……
岂料宝镜接着说:“待看过一会儿,便觉得自然,自然之后便觉脱俗,脱俗之下,渐感静寂,静寂之后才是茫茫玄幽。石咏,你补起的这一对碗,叫人看了,就是这个感受!”
石咏忍不住闭目片刻,少时纳头向宝镜拜了下去:“知我者,陛下也!”
“少来!”
宝镜毫不客气地嗔道。
“下回再上街,你得带着朕,不然朕闷也闷死了!”
到了这个时候,一向傲娇的宝镜竟然也直接开口向石咏相求,可见这小院悠悠岁月,真的快要将这位给闷死了。
于是石咏将完全修好的一对白釉碗盛在原先的木匣里,小心翼翼地拎着,怀里则揣了武皇的宝镜,出门去了琉璃厂。
到了琉璃厂松竹斋,却赶上杨镜锌掌柜又不在。石咏无奈,只能将那对木匣交给店里的伙计,托其转交给杨掌柜。石咏原本还想听听杨掌柜对补好的这对碗的评价,顺便旁敲侧击一下碗主人的情形,岂料都没机会了。
这时候松竹斋的老板一掀帘子出来,见到石咏当即开口:“这位小哥,请留步!”
上回因为那只螺钿插屏的事儿,石咏曾经见过这老板一面。他听老板招呼得客气,连忙转过身,作了个揖:“主人有何吩咐?”
那老板连声说:“不敢!”当下也自报了家门,说是姓白,曾听杨掌柜说起过石咏,特地想请石咏到铺子后院去坐坐,详谈一番。
石咏今天进来松竹斋,早已感觉出那伙计今儿客气得不同往日,心知必有缘故。他没有拒绝白老板,心想反正去见识一下这时候的古董行后院,也不是什么坏事,顺便带宝镜去开开眼。
他随白老板穿过铺子的门面,见门面后面是一间精致的水磨青砖小院子,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园子角落里则种着石榴和玉簪,墙根儿处还有一眼巨大的石槽,槽内盛满了水,几十条长约一指的金鱼在水中悠然游动。
园子尽头是一座紫藤架,架下设了茶座,只见有一人施施然坐着,听见声儿便抬起头来,冲石咏和善地笑笑:“你就是石咏?”
石咏点点头,冲对方作了个揖,开口道:“正是!”
坐在他对面的是个年轻人,穿着青色缎面的常服,头顶的帽子正中缀着一枚和田美玉,被从紫藤架漏下来的日光映着,反射着柔和的光泽。
“我姓陆,你可以称呼我陆爷!”
对方话音刚落,石咏就听见宝镜在悄悄提醒:别轻视了,这人不简单,是个龙子凤孙的样子。
石咏伸手在心口轻轻地按了按,表示他知道了。
面前这人,的确是个年轻人,看年纪与他相差仿佛,最多比他大一两岁,眉目清秀,身形挺拔,再加上衣饰华贵精美,石咏就算是想轻视,也轻视不起来啊!
“陆爷您好!”
就算没有宝镜提醒,他也能猜出眼前这人的身份——因为上次那位嚷嚷着要修螺钿插屏的靳管事,此刻正垂着双手,恭恭敬敬地立在这人身旁。
石咏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上回靳管事亲口说过,那件螺钿插屏是十六爷要送进宫,打算孝敬宫里贵人的。
这点历史知识他还是有的:
康熙膝下,有序齿的第十六子,名胤禄。
胤禄——陆爷者,禄爷也。
石咏就算是再老实,也知道这是个当众落人薛蟠面子的事儿,他们表兄弟之间无所谓,自己一个外人可就……当下他只摇摇头,说:“在下孤陋寡闻,这个‘庚黄’……却是没怎么听说。”
宝玉听了嘻嘻一笑,命人取笔过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举给薛蟠看:“别是这两个字吧?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①
众人一看,只见宝玉手里写的是“唐寅”两个字,一时都笑道:“想必就是这唐寅了!”
薛蟠却觉得有点儿没意思,讪笑道:“许是一时眼花,看差了。”
宝玉此前见石咏避而不谈,不去得罪薛蟠,大约觉得他有点儿虚伪,当下又追问:“石大哥哥,小弟都能想到的,你既是熟知古董文玩,不该不知道这唐寅唐伯虎吧!”
石咏坐在席上,只一本正经地说:“薛大爷刚才说了是‘庚黄’,宝二爷也问的是‘庚黄’,我确实是没听说过‘庚黄’,所以答了不知道‘庚黄’……”
他一板一眼地一个字一个字说出来,话音未落,雅间里已经笑成一片,唱曲的姑娘手里的琵琶也停了,离官刚给贾琏斟了一杯酒,手里的酒壶险些合在自己身上。
贾琏笑着拍拍石咏的肩,说:“我这石兄弟啊,人特别老实。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做‘石呆子’!你们说说,这外号和谁的特别配?”
“自然是薛大爷!”
旁人一起笑,却也无人敢将薛蟠那“薛大傻子”或是“呆霸王”的外号直接说出口。
薛蟠见旁人拿他取笑,倒也不恼,举杯冲石咏一扬,说:“石兄弟……”
他明明看着比石咏还要小一点儿,却跟着贾琏称呼石咏“兄弟”。
“难得你我有缘,今日一会,你要是不嫌弃,就喝了这一杯,咱们算是交了这个朋友!”话才说罢,薛蟠“咕咚”一扬脖,将手里的酒盅一饮而尽。
石咏没法子,只得也将手里的酒干了。对面薛蟠登时露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石咏对这薛蟠的第一印象其实不算坏,薛蟠就算是“纨绔”,至少也是个颇为直爽豪气的纨绔。可是只是一想到冯渊英莲那档子事儿,石咏就提醒自己,薛蟠同时也是个骄奢强横,没有任何法制观念的纨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