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 招揽荀彧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进屋?
进屋干哈?
荀彧纳闷不已。
但很快他就知道了。
陈暮让他去洗个澡,重新换身衣服再出来。
胡子就不打理了,至少人得干净。
泰山学宫是修建在一处豪强庄园的旧址上,占地极大。
整个学宫内部也是分了很多区域,包括教学区域、食堂、生活区域等等。
这毕竟不是交通发达的现代,学生只能住在学宫里住宿,不然的话,他们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在教育上,青州是下了血本的。不仅给予优秀的教学质量,生活方面也安排得很好。
食宿免费,名师辅导,毕业提供工作,可谓考上了学院就有了辉煌的人生。
普通学生唯一与有钱人家区分开的,那就是有钱人家可以花钱住高档的独栋房子,而穷人家的学子就只能挤八人间。
有钱的学生可以吃有油水有肉的小灶,穷人学子只能吃很普通的免费食物,偶尔才能吃荤腥。
但即便如此,这个条件也已经非常不错。
毕竟是免费的,在自己贫困的家中还不一定有这条件。
也许有人说,你搞免费教育投资那么大,会不会出现血亏的情况?
但实际上,这几年的投资并没有白费。
像去年刘备担任青州牧,青州需要大量低级官员,都是从泰山学宫里产出。
为什么刘备去打仗的时候,后方如此稳定?
就是因为有大量从泰山学宫里出来的低级官员帮他在维护地方,从乡到县,让各地不至于出现乱子。
目前县令县尉县丞这一级别的官员,还是以早一批的青州本土官员为主。
但到了各乡佐吏,县佐吏,基本都是学宫学子。
可以说,高级人才青州或许不算特别多,但像这样的低级人才,能够对各地的基础教育、基础治安、基础治理起到很大的帮助。
比如齐国发布的一些政策,原来的官员可能牵扯到一些地方利益,而选择拒不履行政策。但新来的官员都是青州集团的坚定拥护者,那么政策的实施就会方便很多。
而且汉朝实行德治,青州也是大力推广德治。品德好,且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为官。品德好,但无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去各地当老师,普及教育。
青州现在富庶,兴起了县学,而且县学的老师和校长都是有官职的,必须要在乡邻之中有口皆碑,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才能够可以担任。
其实这也是隐隐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汉代整个青州也就那么几百万人口,分到各郡各县各乡人就更少,一个乡只有几个村,一个村只有几户或者几十户的现象大有人在。
整个县,县城几千人,分散到各乡加起来顶多一两万人,大一点的县也才四五万,还不如后世一个镇人口多。
人少,就更容易推广德治。
村里乡里县里就那么点人口,名望和品德很容易传出去,要是你做得不好,一下子就会满县皆知,直接社会性死亡。
所以分配下来的这些乡县级官员、县学老师、校长,都必须做到品德优秀,受乡人敬佩。
说那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青州很重视教育。
荀彧现在就住在泰山学宫的一个单独的宅楼里。
毕竟是荀家人,钱肯定是不缺的。
宅楼里甚至还有奴仆照顾他的起居,有两三妙龄侍女,整得陈暮和沮授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洗完澡出来,一股清香扑鼻,骚包得很。
“这味......”
陈暮在鼻子前扇了扇,熏香没错,可这也太香了,都快让鼻子失灵了。
荀彧打理干净出来,不好意思地笑笑:“尚书令,里面请。”
陈暮带着沮授一起进入了这间小楼的内院,院子里还有花花草草,都有侍女打理。
过了庭院,就到了厅堂。
三人坐下,等侍从端上酒水离开之后,陈暮才指着沮授说道:“介绍一下,这是齐国相沮授,字公与。”
之前第一次从洛阳逃回来后,陈暮担任齐国相,后来董太后何太后去世,刘备被召为大鸿胪,陈暮也跟着去,就相当于弃官。
而且当时候关羽是担任济南相,张飞是担任乐安太守,跟着刘备进京,也算是弃官。
所以刘备就安排了沮授接替陈暮,简雍接替关羽。
当时华歆是北海相,乐安、东莱、平原三郡由于氏仪孙绍孙乾他们的资历不够,就只能担任郡丞或者长史,没有安排太守相国。
这差不多就是刘备现在在青州的基本盘,没办法,适合当国相太守这一级别的高级人才有,但郑玄管宁邴原王烈这些贤才就喜欢治学,不喜欢当官,也不能勉强他们。
荀彧站起来向沮授拱手道:“见过使君。”
沮授笑道:“颍川荀氏闻名天下,我当年在济南,也曾经仰慕过伯条先生的风采。”
伯条是荀绲的字,而荀绲就是荀彧的父亲。
沮授现在年近四十,比荀彧大十多岁,比荀绲小十多岁,二十年前,荀绲曾经担任过济南相,与沮授有一面之缘。
“原来是父亲故旧。”
荀彧才刚坐下,连忙又站起来拱手一礼。
“好了好了。”
陈暮笑道:“坐下说吧。”
荀彧坐下后,对陈暮道:“尚书令,今日找彧是有何事?”
陈暮看看沮授,又看看荀彧,沉吟道:“我是想问问你们,观今日之天下局势,你们觉得如何?”
荀彧低下了头默不作声。
沮授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我观之,汉室气数怕是已尽,又至前汉末年王莽篡逆之时。”
“公与先生,切莫乱语。”
这个时候荀彧忍不住了,发出不同的意见道:“如今汉室虽颓倾,犹有刘青州奋起拼搏,浴血而战。陈留王虽被害,天子尚存,它日刘青州若能迎回天子,则四海服平,众望所归,先生怎么能轻言汉室气数已尽呢?”
作为坚定的汉室拥趸,即便荀彧已经能够感觉到这天下的变化,可依旧在自己骗自己,觉得现在天下虽然大乱,但还有刘备作为希望,只要他能够杀入关中,迎回天子,那一切都还有救。
然而陈暮却失望地摇摇头:“文若,你曾经在尚书台跟了我两年。我以为你已经有了长进,不会再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失去思考,可今日之言,太让我失望了。”
荀彧睁大了眼睛:“难道尚书令也觉得今日之天下,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汉室江山,已经拯救不回的时候了吗?”
“十之八九吧,这种迹象早在黄巾时就已经体现。”
陈暮回忆起当初的往事,苦笑着说道:“当初我跟随大哥在讨黄巾,在广年的时候我就已经与他提过。”
沮授惊讶道:“子归居然在六年前就已经看到了六年后的事情吗?”
“不可能!”
荀彧毫不犹豫地道:“黄巾不过是小患尔,又如何动摇大汉根基。”
陈暮想了想,说道:“文若,你知道我在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吗?”
“不知道。”
荀彧摇摇头,他在去岁洛阳崩乱的时候就已经回家乡劝说父老离乡,那个时候只是洛阳乱,天下还没乱,拖家带口到了青州,并不知道讨董的事情。
陈暮说道:“十八路诸侯齐聚虎牢关前,足足半年。除了我大哥刘备以外,就只有豫章太守孙坚担任先锋时与董军交战过一次。”
“他人不出力?”
荀彧皱起眉头,要是连仗都不打一场,这联盟还有什么意义?
陈暮道:“袁绍袁术袁遗等人,算上几名袁家门生故吏,有七八万人马,不仅未曾出力。连太师袁隗被董卓屠戮了整个宗族,也未见他们有如何动作。反倒等大哥攻入虎牢关,杀入洛阳之后,他们却纷纷以兵马疲惫为由撤离。”
“什么?”
荀彧大惊失色:“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呵呵。”
陈暮笑了笑:“详细过程你没有亲眼目睹,可能不知道。但我已经与郑君提过,会将这讨董一路见闻,写入书中,供世人传阅,到时候你就知道具体经过了。”
荀彧失魂落魄道:“尚书令不会骗我,可是袁家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世代都受天子皇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因为汉室江山的威望已经被严重打击,各路诸侯都有了别的心思。”
陈暮淡淡地道:“正如周天子分封天下,一开始天下诸侯还无比臣服,遵从周天子的诏令。可后来随着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诸侯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图谋,暗行不轨。今日之天下,正如春秋之周王室。而汉室江山的威信被打击,其实从黄巾之乱就有了苗头。等到董卓的时候,连天子都肆意毒杀,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都随意践踏,宫廷之内充满了杀戮,皇室的威严降到了极点。于是天下诸侯们心生反意,真正一心向汉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看汉末历史就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能命令几个人?
真要有用,都不需要曹操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了,直接一道天子诏令,四方臣服,海内平定。
哪用得着花了几十年时间,最终也不过是个天下三分的局面?
所以实际上汉献帝刘协给予曹操的真正作用,是树立起了一杆大汉旗帜,帮他吸纳了无数人才,让曹操有一个东征西讨的大义名分。
在曹操迎刘协之前,曹操手底下人才很少,文不过荀彧程昱戏志才等人,武不过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李典乐进等人。
迎了献帝之后,各方人才都来了,如郭嘉、荀攸、王朗、华歆等人都是在这个时间来的许都。
而且除了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世家来许都支持曹操。
那么这些人也都是真心为汉?
想多了。
除了有个荀彧真的为汉而死,其他人哪个不是后来的曹魏重臣?
所以即便是这杆旗帜,也仅仅是当时的士人在曹操迎汉献帝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曹操的潜力。
然后曹操再用汉献帝的大义名分,来封赏他们而已。
大家各取所需,皆是为了自己利益。
后面的九品中正制以及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事实上,汉室江山四百年,根深蒂固,当时的人或许有一部分确实一心向汉。
包括后来曹操为了稳固自己的曹魏统治,就杀了大批亲近汉献帝的老臣,连荀彧这样为他出生入死多年的人都被曹**死。
但这并不代表大部分人都在意汉室,随着黄巾之乱与董卓乱政两次打击,已经严重动摇了大汉根基和威信。
比如曹操自己就没把朝廷当回事,在兖州的时候,长安朝廷曾派了个新的兖州刺史金尚来取代他,他反手就把人家给弄死了。
还有袁绍袁术公孙瓒,自己四处任命太守州牧,甚至“开府承制”还曾经想要拥护刘虞为帝,完全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就连孙坚孙策都比他们忠诚,至少人家孙坚一心想要打进洛阳营救天子,至少人家孙策天天自称“匡济汉室”。
所以要说这些诸侯眼里有汉室,心里怀揣着大汉江山,那确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陈暮以史为鉴,很清楚现在的汉室江山,已经是一盘散沙。
简单来说,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听到陈暮的话,荀彧的脸色就更加苦涩,他不傻,只是满脑子忠汉思想蒙蔽了他的能力。
黄巾之乱,动摇的是大汉在民间的根基,让普通百姓的忠汉之心淡了许多。
而董卓之乱,动摇的是大汉在士人心中的威信,让士族开始思索起来,这样一个遭到践踏,毫无尊严的汉室朝廷,还值不值得他们效忠。
毕竟眼下的情况,跟前汉末年相差不多。都是一个权臣搞事,天下大乱,豪强并起,唯一不同的是,至少还有明面上的皇帝。
“尚书令......”
荀彧愁容满面道:“那以你之见,未来之天下,将会如何。”
陈暮叹息道:“这也是我来找你的原因,文若,你有王佐之才,汉室天下,需要你的一份力量,来我青州出仕吧。”
“我......”
荀彧支支吾吾,他来青州其实是来避祸,心里还在想着的是如果能够把天子迎回洛阳,他就去洛阳侍奉天子。
陈暮却说道:“眼下的局面你应该清楚,不管我大哥将来是否能够迎回天子,未来之天下,必然是一片乱象。所以战争在所难免,即便我大哥迎回天子,也需要眼光卓着之人辅佐,才能肃清寰宇,四海服臣。”
“我明白了。”
荀彧长叹一声,拱手道:“彧愿意在青州出仕。”
进屋?
进屋干哈?
荀彧纳闷不已。
但很快他就知道了。
陈暮让他去洗个澡,重新换身衣服再出来。
胡子就不打理了,至少人得干净。
泰山学宫是修建在一处豪强庄园的旧址上,占地极大。
整个学宫内部也是分了很多区域,包括教学区域、食堂、生活区域等等。
这毕竟不是交通发达的现代,学生只能住在学宫里住宿,不然的话,他们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在教育上,青州是下了血本的。不仅给予优秀的教学质量,生活方面也安排得很好。
食宿免费,名师辅导,毕业提供工作,可谓考上了学院就有了辉煌的人生。
普通学生唯一与有钱人家区分开的,那就是有钱人家可以花钱住高档的独栋房子,而穷人家的学子就只能挤八人间。
有钱的学生可以吃有油水有肉的小灶,穷人学子只能吃很普通的免费食物,偶尔才能吃荤腥。
但即便如此,这个条件也已经非常不错。
毕竟是免费的,在自己贫困的家中还不一定有这条件。
也许有人说,你搞免费教育投资那么大,会不会出现血亏的情况?
但实际上,这几年的投资并没有白费。
像去年刘备担任青州牧,青州需要大量低级官员,都是从泰山学宫里产出。
为什么刘备去打仗的时候,后方如此稳定?
就是因为有大量从泰山学宫里出来的低级官员帮他在维护地方,从乡到县,让各地不至于出现乱子。
目前县令县尉县丞这一级别的官员,还是以早一批的青州本土官员为主。
但到了各乡佐吏,县佐吏,基本都是学宫学子。
可以说,高级人才青州或许不算特别多,但像这样的低级人才,能够对各地的基础教育、基础治安、基础治理起到很大的帮助。
比如齐国发布的一些政策,原来的官员可能牵扯到一些地方利益,而选择拒不履行政策。但新来的官员都是青州集团的坚定拥护者,那么政策的实施就会方便很多。
而且汉朝实行德治,青州也是大力推广德治。品德好,且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为官。品德好,但无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去各地当老师,普及教育。
青州现在富庶,兴起了县学,而且县学的老师和校长都是有官职的,必须要在乡邻之中有口皆碑,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才能够可以担任。
其实这也是隐隐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汉代整个青州也就那么几百万人口,分到各郡各县各乡人就更少,一个乡只有几个村,一个村只有几户或者几十户的现象大有人在。
整个县,县城几千人,分散到各乡加起来顶多一两万人,大一点的县也才四五万,还不如后世一个镇人口多。
人少,就更容易推广德治。
村里乡里县里就那么点人口,名望和品德很容易传出去,要是你做得不好,一下子就会满县皆知,直接社会性死亡。
所以分配下来的这些乡县级官员、县学老师、校长,都必须做到品德优秀,受乡人敬佩。
说那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青州很重视教育。
荀彧现在就住在泰山学宫的一个单独的宅楼里。
毕竟是荀家人,钱肯定是不缺的。
宅楼里甚至还有奴仆照顾他的起居,有两三妙龄侍女,整得陈暮和沮授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洗完澡出来,一股清香扑鼻,骚包得很。
“这味......”
陈暮在鼻子前扇了扇,熏香没错,可这也太香了,都快让鼻子失灵了。
荀彧打理干净出来,不好意思地笑笑:“尚书令,里面请。”
陈暮带着沮授一起进入了这间小楼的内院,院子里还有花花草草,都有侍女打理。
过了庭院,就到了厅堂。
三人坐下,等侍从端上酒水离开之后,陈暮才指着沮授说道:“介绍一下,这是齐国相沮授,字公与。”
之前第一次从洛阳逃回来后,陈暮担任齐国相,后来董太后何太后去世,刘备被召为大鸿胪,陈暮也跟着去,就相当于弃官。
而且当时候关羽是担任济南相,张飞是担任乐安太守,跟着刘备进京,也算是弃官。
所以刘备就安排了沮授接替陈暮,简雍接替关羽。
当时华歆是北海相,乐安、东莱、平原三郡由于氏仪孙绍孙乾他们的资历不够,就只能担任郡丞或者长史,没有安排太守相国。
这差不多就是刘备现在在青州的基本盘,没办法,适合当国相太守这一级别的高级人才有,但郑玄管宁邴原王烈这些贤才就喜欢治学,不喜欢当官,也不能勉强他们。
荀彧站起来向沮授拱手道:“见过使君。”
沮授笑道:“颍川荀氏闻名天下,我当年在济南,也曾经仰慕过伯条先生的风采。”
伯条是荀绲的字,而荀绲就是荀彧的父亲。
沮授现在年近四十,比荀彧大十多岁,比荀绲小十多岁,二十年前,荀绲曾经担任过济南相,与沮授有一面之缘。
“原来是父亲故旧。”
荀彧才刚坐下,连忙又站起来拱手一礼。
“好了好了。”
陈暮笑道:“坐下说吧。”
荀彧坐下后,对陈暮道:“尚书令,今日找彧是有何事?”
陈暮看看沮授,又看看荀彧,沉吟道:“我是想问问你们,观今日之天下局势,你们觉得如何?”
荀彧低下了头默不作声。
沮授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我观之,汉室气数怕是已尽,又至前汉末年王莽篡逆之时。”
“公与先生,切莫乱语。”
这个时候荀彧忍不住了,发出不同的意见道:“如今汉室虽颓倾,犹有刘青州奋起拼搏,浴血而战。陈留王虽被害,天子尚存,它日刘青州若能迎回天子,则四海服平,众望所归,先生怎么能轻言汉室气数已尽呢?”
作为坚定的汉室拥趸,即便荀彧已经能够感觉到这天下的变化,可依旧在自己骗自己,觉得现在天下虽然大乱,但还有刘备作为希望,只要他能够杀入关中,迎回天子,那一切都还有救。
然而陈暮却失望地摇摇头:“文若,你曾经在尚书台跟了我两年。我以为你已经有了长进,不会再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失去思考,可今日之言,太让我失望了。”
荀彧睁大了眼睛:“难道尚书令也觉得今日之天下,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汉室江山,已经拯救不回的时候了吗?”
“十之八九吧,这种迹象早在黄巾时就已经体现。”
陈暮回忆起当初的往事,苦笑着说道:“当初我跟随大哥在讨黄巾,在广年的时候我就已经与他提过。”
沮授惊讶道:“子归居然在六年前就已经看到了六年后的事情吗?”
“不可能!”
荀彧毫不犹豫地道:“黄巾不过是小患尔,又如何动摇大汉根基。”
陈暮想了想,说道:“文若,你知道我在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吗?”
“不知道。”
荀彧摇摇头,他在去岁洛阳崩乱的时候就已经回家乡劝说父老离乡,那个时候只是洛阳乱,天下还没乱,拖家带口到了青州,并不知道讨董的事情。
陈暮说道:“十八路诸侯齐聚虎牢关前,足足半年。除了我大哥刘备以外,就只有豫章太守孙坚担任先锋时与董军交战过一次。”
“他人不出力?”
荀彧皱起眉头,要是连仗都不打一场,这联盟还有什么意义?
陈暮道:“袁绍袁术袁遗等人,算上几名袁家门生故吏,有七八万人马,不仅未曾出力。连太师袁隗被董卓屠戮了整个宗族,也未见他们有如何动作。反倒等大哥攻入虎牢关,杀入洛阳之后,他们却纷纷以兵马疲惫为由撤离。”
“什么?”
荀彧大惊失色:“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呵呵。”
陈暮笑了笑:“详细过程你没有亲眼目睹,可能不知道。但我已经与郑君提过,会将这讨董一路见闻,写入书中,供世人传阅,到时候你就知道具体经过了。”
荀彧失魂落魄道:“尚书令不会骗我,可是袁家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世代都受天子皇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因为汉室江山的威望已经被严重打击,各路诸侯都有了别的心思。”
陈暮淡淡地道:“正如周天子分封天下,一开始天下诸侯还无比臣服,遵从周天子的诏令。可后来随着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诸侯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图谋,暗行不轨。今日之天下,正如春秋之周王室。而汉室江山的威信被打击,其实从黄巾之乱就有了苗头。等到董卓的时候,连天子都肆意毒杀,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都随意践踏,宫廷之内充满了杀戮,皇室的威严降到了极点。于是天下诸侯们心生反意,真正一心向汉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看汉末历史就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能命令几个人?
真要有用,都不需要曹操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了,直接一道天子诏令,四方臣服,海内平定。
哪用得着花了几十年时间,最终也不过是个天下三分的局面?
所以实际上汉献帝刘协给予曹操的真正作用,是树立起了一杆大汉旗帜,帮他吸纳了无数人才,让曹操有一个东征西讨的大义名分。
在曹操迎刘协之前,曹操手底下人才很少,文不过荀彧程昱戏志才等人,武不过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李典乐进等人。
迎了献帝之后,各方人才都来了,如郭嘉、荀攸、王朗、华歆等人都是在这个时间来的许都。
而且除了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世家来许都支持曹操。
那么这些人也都是真心为汉?
想多了。
除了有个荀彧真的为汉而死,其他人哪个不是后来的曹魏重臣?
所以即便是这杆旗帜,也仅仅是当时的士人在曹操迎汉献帝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曹操的潜力。
然后曹操再用汉献帝的大义名分,来封赏他们而已。
大家各取所需,皆是为了自己利益。
后面的九品中正制以及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事实上,汉室江山四百年,根深蒂固,当时的人或许有一部分确实一心向汉。
包括后来曹操为了稳固自己的曹魏统治,就杀了大批亲近汉献帝的老臣,连荀彧这样为他出生入死多年的人都被曹**死。
但这并不代表大部分人都在意汉室,随着黄巾之乱与董卓乱政两次打击,已经严重动摇了大汉根基和威信。
比如曹操自己就没把朝廷当回事,在兖州的时候,长安朝廷曾派了个新的兖州刺史金尚来取代他,他反手就把人家给弄死了。
还有袁绍袁术公孙瓒,自己四处任命太守州牧,甚至“开府承制”还曾经想要拥护刘虞为帝,完全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就连孙坚孙策都比他们忠诚,至少人家孙坚一心想要打进洛阳营救天子,至少人家孙策天天自称“匡济汉室”。
所以要说这些诸侯眼里有汉室,心里怀揣着大汉江山,那确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陈暮以史为鉴,很清楚现在的汉室江山,已经是一盘散沙。
简单来说,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听到陈暮的话,荀彧的脸色就更加苦涩,他不傻,只是满脑子忠汉思想蒙蔽了他的能力。
黄巾之乱,动摇的是大汉在民间的根基,让普通百姓的忠汉之心淡了许多。
而董卓之乱,动摇的是大汉在士人心中的威信,让士族开始思索起来,这样一个遭到践踏,毫无尊严的汉室朝廷,还值不值得他们效忠。
毕竟眼下的情况,跟前汉末年相差不多。都是一个权臣搞事,天下大乱,豪强并起,唯一不同的是,至少还有明面上的皇帝。
“尚书令......”
荀彧愁容满面道:“那以你之见,未来之天下,将会如何。”
陈暮叹息道:“这也是我来找你的原因,文若,你有王佐之才,汉室天下,需要你的一份力量,来我青州出仕吧。”
“我......”
荀彧支支吾吾,他来青州其实是来避祸,心里还在想着的是如果能够把天子迎回洛阳,他就去洛阳侍奉天子。
陈暮却说道:“眼下的局面你应该清楚,不管我大哥将来是否能够迎回天子,未来之天下,必然是一片乱象。所以战争在所难免,即便我大哥迎回天子,也需要眼光卓着之人辅佐,才能肃清寰宇,四海服臣。”
“我明白了。”
荀彧长叹一声,拱手道:“彧愿意在青州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