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防空中坚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队,还有最庞大的舰载航空兵,乃至最先进的高射炮,但是帝国海军却没有满足,第一个投资开发防空导弹,而且第一个装备防空导弹,还第一个在实战当中使用防空导弹。
要往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保护好航母。
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大口径高射炮就成了摆设,急需一种效率更高的防空武器来增强舰队防空网。
防空导弹由此诞生。
只是,防空导弹并不是无所不能。
早在20多年之前,帝国海军就发现,限制防空导弹作战效率的不是防空导弹本身,而是控制防空导弹的火控系统,而且以雷达为主,即能不能及时的发现威胁,并且准确的引导导弹发起攻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率先找到了航母战斗群的“阿喀琉斯之踵”。
按照当时做的推演,只需30枚反舰导弹,就能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网,干掉包括航母在内的主要战舰。
哪怕无法击沉航母,也能让航母丧失作战能力。
虽然要组织30枚反舰导弹同时发起攻击,准确说是同时到达航母战斗群附近,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不是没办法实现,而且相对于防空来说,投入足够的反舰导弹发起攻击更加容易。
这就是西陆集团后来提出的饱和攻击战术。
至于帝国海军为什么研究反航母战术,除了需要找出航母的缺点,然后有针对的进行弥补外,也跟敌人的航母有关。纽兰共和国同样拥有大型航母,有打造强大海军与挑战梁夏帝国的实力。
在这个背景下,帝国海军开始寻找增强防空的办法。
就像开始说的,要加强的不止是防空导弹,而是包括以雷达为核心的整套防空系统。
这个时候,一项来自狭夷皇国的发明,引起帝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没错,就是相控阵雷达。
说得专业一点,叫“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
严格说来,梁夏帝国的工程师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原理,而且在波伊战争期间制造了两部大型相控阵雷达。在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在试验舰上测试过相控阵雷达,只是因为太庞大而不得不放弃。狭夷皇国发明的,其实是能让相控阵雷达小型化,并具备实用价值的晶体射频管。
与传统的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的优势非常的突出,包括扫描周期短,以及能够把波束集中到一个方向上,从而获得更强的探测能力。理论上,还能够取代照射雷达,引导与控制防空导弹。
相控阵雷达的诞生,直接解决了舰队防空头号难题。
在此基础之上,帝国海军着手设计与建造了全球首种配备相控阵雷达,而且以此为核心的防空巡洋舰。
不过,也不是一帆风顺。
秉承一贯传统,帝国海军在最初的时候把目标放在技术水准更高,实现难度更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上。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想一步到位。
可惜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门槛太高了,当时的技术,根本就制造不出合格的射频管。
当然,就算能够造出来,也肯定贵得让海军买不起。
要说的话,也就是这个选择,让帝国海军走了不少弯路,不但耽搁了几年时间,还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突出的就是,因为雷达系统的价格居高不下,又没法获得更多拨款,所以海军只能在战舰上做文章,想尽办法降低舰体的建造成本,把防空巡洋舰的总体造价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主要是让论议两院的大老爷接受。
结果就是,海军连续提交了几套设计方案,全都因为总体造价太昂贵,在论议两院就被否决掉了。
在折腾这些的时候,帝国海军逐渐认识到,追求高大全的想法本身就很不现实。
不止是防空巡洋舰本身,还包括雷达。
要往根本上讲,当时的电子技术,如果坚持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但雷达本身的造价降不下来,还会因为雷达尺寸过于庞大与质量太大,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还会对供电与制冷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也就只能提高搭载平台的吨位,从而导致配套的防空巡洋舰的造价居高不下。
可见,还是帝国海军的要求太高。
如果降低对雷达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才决定,不再强调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接受性能差一些的无源相控阵雷达。
当然,这个“差一些”也只是跟有源相控阵雷达比。
跟过去的机扫雷达相比,无源相控阵雷达依然非常先进。
只是,之前耽搁的时间,肯定追不回来了。
要命的是,大批在大战结束后建造的防空战舰,到了即将退役的时候,帝国海军急需新的防空巡洋舰。
按照帝国海军在当时提交的报告,需要在10年之内建造40艘防空巡洋舰,用来替换退役的老旧防空战舰。如果把设计与建造时间算进去,就要做好在4年到6年之内建造40艘防空巡洋舰的准备。
显然,这根本就办不到!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一批老旧战舰进行现代化改进,把服役的时间延长10年到15年。
关键依然是抓紧建造新式防空巡洋舰。
对雷达系统的要求降低,也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小的舰体。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也只能因陋就简,由浦州的海军舰船设计院,用了不到6个月就完成了总体设计。
因为造价非常低廉,甚至可以说便宜,所以该方案在论议两院立即获得了批准。
这就是“青州”级,全球首种配备相控阵雷达的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巡洋舰。
要说的话,“青州”级还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吨位最小的防空巡洋舰。
其满载排水量,只有可怜的11600吨,比不上重巡洋舰,更别说跟大战期间那些大型巡洋舰相比。
为了有面积更大的甲板,安装更多高射炮或者防空导弹,好给航母提供足够的掩护,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防空巡洋舰,就从来没有限制与控制过吨位,满载排水量全都在20000万吨以上。
哪怕是那些在设计的时候定型为驱逐领舰,后来升级为巡洋舰的,也高达15000吨。
这11600吨的体量,根本不够看。
很简单,“青州”级本身就是海军的备胎。
其实,在动工建造之后,帝国海军也没有把“青州”级当成主力看待。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依然希望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成熟之后,能够建造性能更强大的防空巡洋舰。
关键就是,在设计“青州”级的时候,基本是一切从简。
比如,原本配套研制的,用来照射目标的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因为资金不足,其实是技术不够成熟而不得不取消。因为无源相控阵雷达没法进行火控照射,所以只能为“青州”级配备4部x波段照射雷达。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是采用分时照射引导技术,也就只能同时控制16枚导弹拦截8个目标。
这个数量,其实不算多。
按帝国海军的编制,一支航母战斗群最多就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而且要承担几乎所有远程防空任务,因此按照对付30枚反舰导弹计算,一艘巡洋舰至少要具备同时拦截15个目标的能力。
帝国海军之前设计的防空巡洋舰,都有16条火力控制通道,“青州”级仅此一半。
此外,“青州”级配备的是射程只有120千米的dk-8“逐日”中远程防空导弹,而不是射程达到200千米的xdk-9。同样是受舰体尺寸的限制,“青州”级只在前后甲板上各安装了一套双联装发射系统,且一次只能发射4枚导弹。虽然其再装填时间仅为15秒,但是火力密度显然是严重不足。
也就是只有2部发射架,才只设置了4部照射雷达。
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把排水量降低100吨,甚至放弃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如果不是部分高级将领军坚决反对,并且赶在动工建造之前让设计院修改了方案,在舰尾平台上安装了两套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青州”级很可能成为帝国海军第一种,甚至是全球第一种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巡洋舰。
不过,这并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
舍弃反舰导弹,其实是为了保住更重要的反潜作战能力。
对帝国海军的战舰来说,制海作战从来都不是主要任务。
不要忘了,帝国海军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载航空兵,有数百架舰载攻击机,还有数百架能够执行打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因此就算要执行制海任务,对付敌人的舰队,根本轮不到护航战舰出马。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帝国海军就很少让战舰去执行对海作战任务。
只要允许,舰队指挥官会首先考虑出动舰载航空兵,用炸弹与鱼雷干掉敌人的战舰,现在是空射反舰导弹。
护航战舰只有两个职责,防空与反潜。
要说的话,后者更重要。
反舰导弹,特别是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诞生前,帝国海军所面对的防空威胁其实算不上严峻。
依靠数量众多的舰载战斗机,就能够对付那些挂着铁壳炸弹的攻击机。
相比之下,来自海面下的威胁从来没有减弱过。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上次大战中损失的航母,有接近一半是被潜艇击沉,被飞机炸沉的反到没有这么多!
虽然帝国海军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下舰队,还有性能最好的大型攻击潜艇,但是反潜的压力从来都没有减轻过,因此帝国海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一艘远洋战舰都得具备完整的反潜作战能力。
不止是反潜护卫舰,还有防空巡洋舰。
帝国海军的通用驱逐舰,几乎全的是货真价实的反潜驱逐舰,而真正的防空驱逐舰反到没有几艘。
正是如此,如果必须得做出取舍,那么舍弃的就肯定是制海作战能力。
总而言之,帝国海军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把原本充当备胎的“青州”级放到了主角位置上。
所幸的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第一批8艘建成之前,能大幅度提高导弹发射速度的垂直发射系统诞生,火力密度不再是问题。
从第9艘开始,“青州”级用布置在上层建筑前后,2套共计128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前后两套导弹发射架,后来还拆掉了反舰导弹发射架。至于前8艘,都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接受改进。
此后,还开发出中段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从而在不增加照射雷达的情况之下,把一次引导的导弹提高了一倍,达到32枚,基本上达到了海军提出的,同时拦截16个目标的战术指标。
当然,dk-8“逐日”也通过采用尺寸更大的助推器,提高了射程。
最新的dk-8d,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200千米。
此外,海军还在开发高速数据链。
在理论上,今后可以由“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拦截视距之外的目标。
这样一来,就能摆脱照射雷达的限制,继续提高防空导弹的射程。
关键还有,由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防空导弹能拦截海天线以下的目标,不再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
总而言之,得益于技术进步,“青州”级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因为能够为航母提供足够有效的防空掩护,反潜作战能力也非常强大,所以吨位不足的问题,早就被海军抛到脑后。
只是,吨位不足限制了“青州”级的改进潜力,还降低了官兵的生活水准。
不过,这些都能够忍受,毕竟“青州”级足够便宜。
迄今为止,帝国海军分3批订购42艘“青州”级,已有34艘交付与服役,其中26艘编在航母战斗群里,有8艘正在进行服役前的适航验收,还有8艘在建造当中,而且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会增加订购数量。
按去年拟定的造舰计划,防空巡洋舰总共要达到86艘,除掉22艘还没到退役年限的老式巡洋舰,其他64艘全都是“青州”级,因此就算大战没爆发,至少都要订购22艘这种巡洋舰。
当然,造就“青州”级的是雷达。
过去,限制“青州”级建造规模的同样是雷达。
所幸的是,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后,不但舰体的造价得已降低,雷达的采购价格也是高台跳水。
关键还有,对防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不得不认真考虑,把相控阵雷达用在更多的战舰上面,以提高舰队的综合防空战斗力!
虽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队,还有最庞大的舰载航空兵,乃至最先进的高射炮,但是帝国海军却没有满足,第一个投资开发防空导弹,而且第一个装备防空导弹,还第一个在实战当中使用防空导弹。
要往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保护好航母。
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大口径高射炮就成了摆设,急需一种效率更高的防空武器来增强舰队防空网。
防空导弹由此诞生。
只是,防空导弹并不是无所不能。
早在20多年之前,帝国海军就发现,限制防空导弹作战效率的不是防空导弹本身,而是控制防空导弹的火控系统,而且以雷达为主,即能不能及时的发现威胁,并且准确的引导导弹发起攻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率先找到了航母战斗群的“阿喀琉斯之踵”。
按照当时做的推演,只需30枚反舰导弹,就能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网,干掉包括航母在内的主要战舰。
哪怕无法击沉航母,也能让航母丧失作战能力。
虽然要组织30枚反舰导弹同时发起攻击,准确说是同时到达航母战斗群附近,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不是没办法实现,而且相对于防空来说,投入足够的反舰导弹发起攻击更加容易。
这就是西陆集团后来提出的饱和攻击战术。
至于帝国海军为什么研究反航母战术,除了需要找出航母的缺点,然后有针对的进行弥补外,也跟敌人的航母有关。纽兰共和国同样拥有大型航母,有打造强大海军与挑战梁夏帝国的实力。
在这个背景下,帝国海军开始寻找增强防空的办法。
就像开始说的,要加强的不止是防空导弹,而是包括以雷达为核心的整套防空系统。
这个时候,一项来自狭夷皇国的发明,引起帝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没错,就是相控阵雷达。
说得专业一点,叫“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
严格说来,梁夏帝国的工程师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原理,而且在波伊战争期间制造了两部大型相控阵雷达。在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在试验舰上测试过相控阵雷达,只是因为太庞大而不得不放弃。狭夷皇国发明的,其实是能让相控阵雷达小型化,并具备实用价值的晶体射频管。
与传统的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的优势非常的突出,包括扫描周期短,以及能够把波束集中到一个方向上,从而获得更强的探测能力。理论上,还能够取代照射雷达,引导与控制防空导弹。
相控阵雷达的诞生,直接解决了舰队防空头号难题。
在此基础之上,帝国海军着手设计与建造了全球首种配备相控阵雷达,而且以此为核心的防空巡洋舰。
不过,也不是一帆风顺。
秉承一贯传统,帝国海军在最初的时候把目标放在技术水准更高,实现难度更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上。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想一步到位。
可惜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门槛太高了,当时的技术,根本就制造不出合格的射频管。
当然,就算能够造出来,也肯定贵得让海军买不起。
要说的话,也就是这个选择,让帝国海军走了不少弯路,不但耽搁了几年时间,还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突出的就是,因为雷达系统的价格居高不下,又没法获得更多拨款,所以海军只能在战舰上做文章,想尽办法降低舰体的建造成本,把防空巡洋舰的总体造价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主要是让论议两院的大老爷接受。
结果就是,海军连续提交了几套设计方案,全都因为总体造价太昂贵,在论议两院就被否决掉了。
在折腾这些的时候,帝国海军逐渐认识到,追求高大全的想法本身就很不现实。
不止是防空巡洋舰本身,还包括雷达。
要往根本上讲,当时的电子技术,如果坚持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但雷达本身的造价降不下来,还会因为雷达尺寸过于庞大与质量太大,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还会对供电与制冷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也就只能提高搭载平台的吨位,从而导致配套的防空巡洋舰的造价居高不下。
可见,还是帝国海军的要求太高。
如果降低对雷达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才决定,不再强调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接受性能差一些的无源相控阵雷达。
当然,这个“差一些”也只是跟有源相控阵雷达比。
跟过去的机扫雷达相比,无源相控阵雷达依然非常先进。
只是,之前耽搁的时间,肯定追不回来了。
要命的是,大批在大战结束后建造的防空战舰,到了即将退役的时候,帝国海军急需新的防空巡洋舰。
按照帝国海军在当时提交的报告,需要在10年之内建造40艘防空巡洋舰,用来替换退役的老旧防空战舰。如果把设计与建造时间算进去,就要做好在4年到6年之内建造40艘防空巡洋舰的准备。
显然,这根本就办不到!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一批老旧战舰进行现代化改进,把服役的时间延长10年到15年。
关键依然是抓紧建造新式防空巡洋舰。
对雷达系统的要求降低,也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小的舰体。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也只能因陋就简,由浦州的海军舰船设计院,用了不到6个月就完成了总体设计。
因为造价非常低廉,甚至可以说便宜,所以该方案在论议两院立即获得了批准。
这就是“青州”级,全球首种配备相控阵雷达的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巡洋舰。
要说的话,“青州”级还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吨位最小的防空巡洋舰。
其满载排水量,只有可怜的11600吨,比不上重巡洋舰,更别说跟大战期间那些大型巡洋舰相比。
为了有面积更大的甲板,安装更多高射炮或者防空导弹,好给航母提供足够的掩护,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防空巡洋舰,就从来没有限制与控制过吨位,满载排水量全都在20000万吨以上。
哪怕是那些在设计的时候定型为驱逐领舰,后来升级为巡洋舰的,也高达15000吨。
这11600吨的体量,根本不够看。
很简单,“青州”级本身就是海军的备胎。
其实,在动工建造之后,帝国海军也没有把“青州”级当成主力看待。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依然希望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成熟之后,能够建造性能更强大的防空巡洋舰。
关键就是,在设计“青州”级的时候,基本是一切从简。
比如,原本配套研制的,用来照射目标的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因为资金不足,其实是技术不够成熟而不得不取消。因为无源相控阵雷达没法进行火控照射,所以只能为“青州”级配备4部x波段照射雷达。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是采用分时照射引导技术,也就只能同时控制16枚导弹拦截8个目标。
这个数量,其实不算多。
按帝国海军的编制,一支航母战斗群最多就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而且要承担几乎所有远程防空任务,因此按照对付30枚反舰导弹计算,一艘巡洋舰至少要具备同时拦截15个目标的能力。
帝国海军之前设计的防空巡洋舰,都有16条火力控制通道,“青州”级仅此一半。
此外,“青州”级配备的是射程只有120千米的dk-8“逐日”中远程防空导弹,而不是射程达到200千米的xdk-9。同样是受舰体尺寸的限制,“青州”级只在前后甲板上各安装了一套双联装发射系统,且一次只能发射4枚导弹。虽然其再装填时间仅为15秒,但是火力密度显然是严重不足。
也就是只有2部发射架,才只设置了4部照射雷达。
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把排水量降低100吨,甚至放弃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如果不是部分高级将领军坚决反对,并且赶在动工建造之前让设计院修改了方案,在舰尾平台上安装了两套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青州”级很可能成为帝国海军第一种,甚至是全球第一种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巡洋舰。
不过,这并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
舍弃反舰导弹,其实是为了保住更重要的反潜作战能力。
对帝国海军的战舰来说,制海作战从来都不是主要任务。
不要忘了,帝国海军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载航空兵,有数百架舰载攻击机,还有数百架能够执行打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因此就算要执行制海任务,对付敌人的舰队,根本轮不到护航战舰出马。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帝国海军就很少让战舰去执行对海作战任务。
只要允许,舰队指挥官会首先考虑出动舰载航空兵,用炸弹与鱼雷干掉敌人的战舰,现在是空射反舰导弹。
护航战舰只有两个职责,防空与反潜。
要说的话,后者更重要。
反舰导弹,特别是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诞生前,帝国海军所面对的防空威胁其实算不上严峻。
依靠数量众多的舰载战斗机,就能够对付那些挂着铁壳炸弹的攻击机。
相比之下,来自海面下的威胁从来没有减弱过。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上次大战中损失的航母,有接近一半是被潜艇击沉,被飞机炸沉的反到没有这么多!
虽然帝国海军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下舰队,还有性能最好的大型攻击潜艇,但是反潜的压力从来都没有减轻过,因此帝国海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一艘远洋战舰都得具备完整的反潜作战能力。
不止是反潜护卫舰,还有防空巡洋舰。
帝国海军的通用驱逐舰,几乎全的是货真价实的反潜驱逐舰,而真正的防空驱逐舰反到没有几艘。
正是如此,如果必须得做出取舍,那么舍弃的就肯定是制海作战能力。
总而言之,帝国海军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把原本充当备胎的“青州”级放到了主角位置上。
所幸的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第一批8艘建成之前,能大幅度提高导弹发射速度的垂直发射系统诞生,火力密度不再是问题。
从第9艘开始,“青州”级用布置在上层建筑前后,2套共计128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前后两套导弹发射架,后来还拆掉了反舰导弹发射架。至于前8艘,都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接受改进。
此后,还开发出中段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从而在不增加照射雷达的情况之下,把一次引导的导弹提高了一倍,达到32枚,基本上达到了海军提出的,同时拦截16个目标的战术指标。
当然,dk-8“逐日”也通过采用尺寸更大的助推器,提高了射程。
最新的dk-8d,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200千米。
此外,海军还在开发高速数据链。
在理论上,今后可以由“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拦截视距之外的目标。
这样一来,就能摆脱照射雷达的限制,继续提高防空导弹的射程。
关键还有,由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防空导弹能拦截海天线以下的目标,不再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
总而言之,得益于技术进步,“青州”级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因为能够为航母提供足够有效的防空掩护,反潜作战能力也非常强大,所以吨位不足的问题,早就被海军抛到脑后。
只是,吨位不足限制了“青州”级的改进潜力,还降低了官兵的生活水准。
不过,这些都能够忍受,毕竟“青州”级足够便宜。
迄今为止,帝国海军分3批订购42艘“青州”级,已有34艘交付与服役,其中26艘编在航母战斗群里,有8艘正在进行服役前的适航验收,还有8艘在建造当中,而且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会增加订购数量。
按去年拟定的造舰计划,防空巡洋舰总共要达到86艘,除掉22艘还没到退役年限的老式巡洋舰,其他64艘全都是“青州”级,因此就算大战没爆发,至少都要订购22艘这种巡洋舰。
当然,造就“青州”级的是雷达。
过去,限制“青州”级建造规模的同样是雷达。
所幸的是,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后,不但舰体的造价得已降低,雷达的采购价格也是高台跳水。
关键还有,对防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不得不认真考虑,把相控阵雷达用在更多的战舰上面,以提高舰队的综合防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