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南方为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梵炎洋这边,除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从布兰王国手里夺得的迪戈基地,军事价值最大的就是斯兰。
当然,这也符合帝国的总体战略方针。
虽然紧挨着南方次大陆,只隔着一条海峡,但是斯兰是离南方次大陆最近,面积也足够大的岛屿。
此外,斯兰是一个独立民族国家,还拥有数座深水良港。
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帝国海军挺进梵炎洋之后,斯兰就一直倾向于跟帝国结盟,获取帝国的庇护。
正是如此,斯兰还是南方次大陆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斯兰才借助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风潮,摆脱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国家,但是早在数十年之前,也就是帝国海军夺得梵炎洋的霸权之后,斯兰就不再受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在名义上由帝国海军托管,在非军事占领区则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
只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战结束后,斯兰土邦的自治权遭到了践踏。
到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帝国海军重返梵炎洋之后,斯兰才重新获得了自治权,并且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自治政府。至于战后的独立运动,更多的只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正是如此,斯兰算得上是南方次大陆地区最特殊的一个国家。
即便是在独立之后,斯兰依然坚持跟帝国结盟,签署的第一份国家间条约,就是把十多处一直由帝国军队使用的军事基地租借给帝国,而且租期均为49年,在租约到期后还会自动续约49年。
此外,斯兰还是东方集团初创缔约国当中唯一的南方次大陆国家。
数十年来,斯兰的基本国防战略都是依靠梁夏帝国,或者说由梁夏帝国为斯兰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正是如此,斯兰一直就是梵罗国的眼中钉。
要说的话,比巴铁还更让梵罗国忌恨。
道理也很简单,利用斯兰的基地,帝国海军能轻而易举的封锁梵罗国,帝国空军能对梵罗国全境实施战略轰炸。相对的,梵罗国的战略防线要扩大数倍,原本相对较为安全的南部地区也变成了前线。
在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特别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梵罗国把矛头对准了斯兰。毕竟在巴铁加入东方集团之后,梵罗国在北部战场上已无腾挪空间,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寻找突破口。
也就是遭到梵罗国干预,斯兰的国内局势急剧恶化,最终演变成内战。
只是,主要原因还是在帝国这边。
当时,帝国处在战略调整期,由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因此在斯兰爆发内乱之后,帝国不但没有在第一时间出手干预,甚至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还以“非外来侵略”为由,拒绝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
正是斯兰内战愈演愈烈,存在完全失控的可能,帝国海军才耗费巨资打造迪戈基地。
当时在海军主持大局的是周涌涛,把迪戈岛打造成帝国海军在梵炎洋的总基地,也就是周涌涛的决定。
显然,这绝非孤立事件。
帝国当局的不作为,甚至可以说成是绥靖政策,斯兰的国内局势迅速恶化,获得梵罗国支持的叛军一度夺得主动权,政府军只能勉强招架。在新历143年的年底,叛军就已推进到首都郊外,还包围了几座帝国的军事基地。在当时看来,再过几个月,叛军就能取得内战的全面胜利。
其实,也就是在几个月之后,叛军攻入了首都,还攻占了总统府。
不过,帝国在此之前迎来新首辅。
没错,就是周涌涛。
前面已经提到,周涌涛在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份作战命令,就是授权海军出兵平定斯兰的内战,护送流亡到帝国的斯兰民选总统返回首都科伦城,帮助这个东方集团的初创缔约国恢复民主与法制。
再回过头来看,就不难发现,周涌涛决定出兵斯兰,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然,在帝国军队的护送下,斯兰民选总统顺利回到了首都,重新组建了象征民主与法制的政府。
此后数年,斯兰国防军在帝国军队的支持协助之下,恢复了对北部地区的控制。
到新历149年,也就是去年,在遭到了连续数月的猛攻之后,占据着北部重镇贾夫港的叛军缴械投降。虽然有少数被打散的叛军逃入山区,而且在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国防军控制了全国所有的城镇,斯兰政府也在积极的推动民族和解,消除内部动荡的根源。
毫无疑问,斯兰国防军能够打赢内战与帝国的支持密不可分。
不说别的,把原政府军改组成国防军,就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关键就是,斯兰“政府军”在本质上是准军事力量,更像是武装警察,主要职能是维护国内社会秩序。因为不存在跟外敌作战的可能,所以没有配备多少重武器,就连机关枪之类的自动武器都很少。
在内战爆发的时候,斯兰政府军的主要武器还是帝国援助的bq-99型步枪。
这是一种在新历99年,第二次全球大战爆发的那一年定型,采用旋转后拉枪机的栓动步枪。虽然总产量超过了500万,广泛装备各个地区的作战部队,但是即便在大战期间,该枪也没成为帝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在bq-01半自动步枪问世之后,该枪就迅速从一线作战部队消失了。在大战结束之后,跟其他大量过剩军事物资一样,bq-99被广泛的援助给了友好国家。
当然,其中就包括斯兰。
大战已经结束30多年,其他国家的bq-99全都被丢进了垃圾桶,或者成为了枪械爱好者的私人收藏,在全球范围之内,只有斯兰政府军还在使用这种老掉牙的步枪,还将其当成制式装备。
政府军的敌人,获得了梵罗国秘密支持的叛军,使用的都是ak与m系列突击步枪,火力远超政府军。
正是如此,在内战初期,政府军才被叛军打得无法还手。
重新组建的国防军,才是真正的军事力量。
不说别的,帝国向斯兰国防军赠送了20万支bq-40型自动步枪,其中4万支还是刚出场的新货。
当然,主要是重型装备。
到内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提供给斯兰国防军的武器装备包括:300辆主战坦克、500辆步兵战车、1200辆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与1000辆轮式装甲车,1200余门火炮与火箭炮,数千门小口径迫击炮。
因为是以无偿援助为主,所以大部分是二手货,其中不少还是已经过气的退役装备。
至于枪械,更加是不计其数。
此外,还以有尝援助的方式,提供了上百架战斗机与数十艘快艇,帮助斯兰国防军组建了空军与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全程参与了斯兰国防军的组建工作。
其实,即便是在后来的作战行动当中,帝国派遣的军事顾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完全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帝国的军事教官在指挥斯兰国防军作战。
也就是通过内战的磨练,斯兰才拥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军队。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这是在补课。
毕竟在此之前,斯兰的国防建设简直就是一塌糊涂,不但欠缺必要的防卫能力,也没有尽到做为东方集团成员国的义务。
当然,伴随着斯兰内战,帝国加强了在斯兰的军事存在。
虽然帝国海军已经把迪戈打造成梵炎洋上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海空综合基地,但是迪戈其实是一座面积狭小的珊瑚岛,哪怕把附近岛屿全都利用起来,也没办法在此部署太多的作战部队。
再说,迪戈基地远离南方次大陆,并非理想的前进基地。
从打全球大战的角度看,斯兰才是理想的前沿阵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说别的,如果在南方次大陆的南端登陆,登陆舰艇从斯兰出发,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部署到位,后勤保障效率比迪戈基地高出数倍,而且在投送距离缩短之后,对投送工具的要求也会大幅度降低,比如可以使用小型登陆艇,还可以直接在斯兰的军港部署气垫船等快速投送工具。
换种方式来说,动用规模相当的投送力量,也就是登陆舰艇,从斯兰出发,能够投送更多的作战部队。
显然,这就意味着有更大的胜算!
正是如此,在重返斯兰之后,帝国一直在加强军事部署。
其实,这也是内战一直持续到新历149年才宣告结束的关键原因。
帝国大举介入,斯兰内战完全能够在一年之内结束,而足足拖了5年,就与帝国的军事部署有关。
在这5年里面,帝国利用为斯兰提供军事援助,将大批在和平时期难以进行大范围转移的主战装备送到了斯兰,其中至少有2000辆zt-80dg主战坦克,并且分散存放在几处军事基地里面。
当然,不是说帝国的领导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6年就对第三次全球大战的爆发时间与爆发方式做出准确判断。
以当时的情况,真正需要提防的,其实是第三次南方次大陆战争。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击败巴铁的把握,所以梵罗当局很可能会把矛头对准斯兰,趁帝国立足未稳,出兵攻打与占领斯兰,至少控制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正是如此,在决定出兵斯兰之前,帝国当局就已经做好了跟梵罗国交战的准备。说不定就是帝国有所准备,梵罗当局才放弃了出兵斯兰的念头。
直到斯兰内战结束,帝国当局才着手为全球大战做准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周涌涛亲自出面后,帝国陆军才把储存在斯兰的主战装备移交给了陆战队。
当然,陆战队也做出了让步,比如把卡拉港与瓜港的守卫任务移交给陆军。
关键还有,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前,帝国一直以帮助斯兰进行战后重建为由,向斯兰运送作战物资。
到新历149年,国际局势已经是风雨满楼。
全球大战已经迫在眉睫,别说周涌涛,哪怕是换成文职首辅,也不敢大意,肯定会着手加强战备。
至于斯兰在帝国战略体系当中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要说的话,战前战备的时间还是太过短促。
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储存在斯兰的军事物资总共还不到20万吨,主要还是陆军装甲部队的弹药。
此外,储存的燃料不到10万吨!
这点燃油,还不够“轰-9d”飞2000个架次。
虽然位于斯兰首都郊外的石油精炼厂已经投产,但是产能还没提上去,而且得等到波沙湾的局势稳定下来,才能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以当前局势,能够在年底达到设计产能,就很不错了。
其实,也就是受此限制,丁镇南才一直没向斯兰部署战略航空兵。
在此之前,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都是依托帝国本土,几百架轰炸机全都部署在本土机场。
受此影响,轰炸效率一直都不是很高。
正是如此,梵罗国在参战之后就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比如把兵工厂与重工业转移到南部地区。
原因也很简单,离帝国本土更远。
如果使用战术级别的短程空对地导弹,以及投掷距离更近的制导炸弹,部署在帝国本土的轰炸机,基本上只能对梵罗国北部地区构成威胁。轰炸梵罗国南部地区,要么得使用巡航导弹,要么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
可惜的是,巡航导弹很“紧俏”,一直都处于“缺货”状态。
那么,只能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就算能够安排重型战斗机护航,也无法保证轰炸机的作战效率。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作战半径是限制轰炸机作战效率的头号因素。
关键就是,轰炸机的维护保养跟飞行时间直接挂钩,而每次任务的飞行时间又是由作战半径决定。
作战半径越大,出动频率就越低。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宁愿使用昂贵的巡航导弹来增强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也不愿延长作战半径。
当然,在开战初期,主要针对的也是梵罗国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
说得直接一点,真正的战略轰炸还没有开始呢。
关键还有,在东望洋那边的战斗告一段落之后,帝国海军会把重点转向梵炎洋,比如投入更多的运输船队。
其实,在丁镇南飞回卡拉港之前,一支由数十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就在十几艘护航战舰的陪同下,从帝国南方港口出发,踏上了前往梵炎洋的航程,而该船队当中有半数运输船的目的地是斯兰的科伦城。
这些船只,将在10月下旬为斯兰送去数十万吨弹药与燃油!
在梵炎洋这边,除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从布兰王国手里夺得的迪戈基地,军事价值最大的就是斯兰。
当然,这也符合帝国的总体战略方针。
虽然紧挨着南方次大陆,只隔着一条海峡,但是斯兰是离南方次大陆最近,面积也足够大的岛屿。
此外,斯兰是一个独立民族国家,还拥有数座深水良港。
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帝国海军挺进梵炎洋之后,斯兰就一直倾向于跟帝国结盟,获取帝国的庇护。
正是如此,斯兰还是南方次大陆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斯兰才借助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风潮,摆脱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国家,但是早在数十年之前,也就是帝国海军夺得梵炎洋的霸权之后,斯兰就不再受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在名义上由帝国海军托管,在非军事占领区则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
只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战结束后,斯兰土邦的自治权遭到了践踏。
到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帝国海军重返梵炎洋之后,斯兰才重新获得了自治权,并且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自治政府。至于战后的独立运动,更多的只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正是如此,斯兰算得上是南方次大陆地区最特殊的一个国家。
即便是在独立之后,斯兰依然坚持跟帝国结盟,签署的第一份国家间条约,就是把十多处一直由帝国军队使用的军事基地租借给帝国,而且租期均为49年,在租约到期后还会自动续约49年。
此外,斯兰还是东方集团初创缔约国当中唯一的南方次大陆国家。
数十年来,斯兰的基本国防战略都是依靠梁夏帝国,或者说由梁夏帝国为斯兰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正是如此,斯兰一直就是梵罗国的眼中钉。
要说的话,比巴铁还更让梵罗国忌恨。
道理也很简单,利用斯兰的基地,帝国海军能轻而易举的封锁梵罗国,帝国空军能对梵罗国全境实施战略轰炸。相对的,梵罗国的战略防线要扩大数倍,原本相对较为安全的南部地区也变成了前线。
在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特别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梵罗国把矛头对准了斯兰。毕竟在巴铁加入东方集团之后,梵罗国在北部战场上已无腾挪空间,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寻找突破口。
也就是遭到梵罗国干预,斯兰的国内局势急剧恶化,最终演变成内战。
只是,主要原因还是在帝国这边。
当时,帝国处在战略调整期,由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因此在斯兰爆发内乱之后,帝国不但没有在第一时间出手干预,甚至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还以“非外来侵略”为由,拒绝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
正是斯兰内战愈演愈烈,存在完全失控的可能,帝国海军才耗费巨资打造迪戈基地。
当时在海军主持大局的是周涌涛,把迪戈岛打造成帝国海军在梵炎洋的总基地,也就是周涌涛的决定。
显然,这绝非孤立事件。
帝国当局的不作为,甚至可以说成是绥靖政策,斯兰的国内局势迅速恶化,获得梵罗国支持的叛军一度夺得主动权,政府军只能勉强招架。在新历143年的年底,叛军就已推进到首都郊外,还包围了几座帝国的军事基地。在当时看来,再过几个月,叛军就能取得内战的全面胜利。
其实,也就是在几个月之后,叛军攻入了首都,还攻占了总统府。
不过,帝国在此之前迎来新首辅。
没错,就是周涌涛。
前面已经提到,周涌涛在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份作战命令,就是授权海军出兵平定斯兰的内战,护送流亡到帝国的斯兰民选总统返回首都科伦城,帮助这个东方集团的初创缔约国恢复民主与法制。
再回过头来看,就不难发现,周涌涛决定出兵斯兰,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然,在帝国军队的护送下,斯兰民选总统顺利回到了首都,重新组建了象征民主与法制的政府。
此后数年,斯兰国防军在帝国军队的支持协助之下,恢复了对北部地区的控制。
到新历149年,也就是去年,在遭到了连续数月的猛攻之后,占据着北部重镇贾夫港的叛军缴械投降。虽然有少数被打散的叛军逃入山区,而且在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国防军控制了全国所有的城镇,斯兰政府也在积极的推动民族和解,消除内部动荡的根源。
毫无疑问,斯兰国防军能够打赢内战与帝国的支持密不可分。
不说别的,把原政府军改组成国防军,就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关键就是,斯兰“政府军”在本质上是准军事力量,更像是武装警察,主要职能是维护国内社会秩序。因为不存在跟外敌作战的可能,所以没有配备多少重武器,就连机关枪之类的自动武器都很少。
在内战爆发的时候,斯兰政府军的主要武器还是帝国援助的bq-99型步枪。
这是一种在新历99年,第二次全球大战爆发的那一年定型,采用旋转后拉枪机的栓动步枪。虽然总产量超过了500万,广泛装备各个地区的作战部队,但是即便在大战期间,该枪也没成为帝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在bq-01半自动步枪问世之后,该枪就迅速从一线作战部队消失了。在大战结束之后,跟其他大量过剩军事物资一样,bq-99被广泛的援助给了友好国家。
当然,其中就包括斯兰。
大战已经结束30多年,其他国家的bq-99全都被丢进了垃圾桶,或者成为了枪械爱好者的私人收藏,在全球范围之内,只有斯兰政府军还在使用这种老掉牙的步枪,还将其当成制式装备。
政府军的敌人,获得了梵罗国秘密支持的叛军,使用的都是ak与m系列突击步枪,火力远超政府军。
正是如此,在内战初期,政府军才被叛军打得无法还手。
重新组建的国防军,才是真正的军事力量。
不说别的,帝国向斯兰国防军赠送了20万支bq-40型自动步枪,其中4万支还是刚出场的新货。
当然,主要是重型装备。
到内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提供给斯兰国防军的武器装备包括:300辆主战坦克、500辆步兵战车、1200辆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与1000辆轮式装甲车,1200余门火炮与火箭炮,数千门小口径迫击炮。
因为是以无偿援助为主,所以大部分是二手货,其中不少还是已经过气的退役装备。
至于枪械,更加是不计其数。
此外,还以有尝援助的方式,提供了上百架战斗机与数十艘快艇,帮助斯兰国防军组建了空军与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全程参与了斯兰国防军的组建工作。
其实,即便是在后来的作战行动当中,帝国派遣的军事顾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完全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帝国的军事教官在指挥斯兰国防军作战。
也就是通过内战的磨练,斯兰才拥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军队。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这是在补课。
毕竟在此之前,斯兰的国防建设简直就是一塌糊涂,不但欠缺必要的防卫能力,也没有尽到做为东方集团成员国的义务。
当然,伴随着斯兰内战,帝国加强了在斯兰的军事存在。
虽然帝国海军已经把迪戈打造成梵炎洋上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海空综合基地,但是迪戈其实是一座面积狭小的珊瑚岛,哪怕把附近岛屿全都利用起来,也没办法在此部署太多的作战部队。
再说,迪戈基地远离南方次大陆,并非理想的前进基地。
从打全球大战的角度看,斯兰才是理想的前沿阵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说别的,如果在南方次大陆的南端登陆,登陆舰艇从斯兰出发,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部署到位,后勤保障效率比迪戈基地高出数倍,而且在投送距离缩短之后,对投送工具的要求也会大幅度降低,比如可以使用小型登陆艇,还可以直接在斯兰的军港部署气垫船等快速投送工具。
换种方式来说,动用规模相当的投送力量,也就是登陆舰艇,从斯兰出发,能够投送更多的作战部队。
显然,这就意味着有更大的胜算!
正是如此,在重返斯兰之后,帝国一直在加强军事部署。
其实,这也是内战一直持续到新历149年才宣告结束的关键原因。
帝国大举介入,斯兰内战完全能够在一年之内结束,而足足拖了5年,就与帝国的军事部署有关。
在这5年里面,帝国利用为斯兰提供军事援助,将大批在和平时期难以进行大范围转移的主战装备送到了斯兰,其中至少有2000辆zt-80dg主战坦克,并且分散存放在几处军事基地里面。
当然,不是说帝国的领导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6年就对第三次全球大战的爆发时间与爆发方式做出准确判断。
以当时的情况,真正需要提防的,其实是第三次南方次大陆战争。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击败巴铁的把握,所以梵罗当局很可能会把矛头对准斯兰,趁帝国立足未稳,出兵攻打与占领斯兰,至少控制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正是如此,在决定出兵斯兰之前,帝国当局就已经做好了跟梵罗国交战的准备。说不定就是帝国有所准备,梵罗当局才放弃了出兵斯兰的念头。
直到斯兰内战结束,帝国当局才着手为全球大战做准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周涌涛亲自出面后,帝国陆军才把储存在斯兰的主战装备移交给了陆战队。
当然,陆战队也做出了让步,比如把卡拉港与瓜港的守卫任务移交给陆军。
关键还有,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前,帝国一直以帮助斯兰进行战后重建为由,向斯兰运送作战物资。
到新历149年,国际局势已经是风雨满楼。
全球大战已经迫在眉睫,别说周涌涛,哪怕是换成文职首辅,也不敢大意,肯定会着手加强战备。
至于斯兰在帝国战略体系当中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要说的话,战前战备的时间还是太过短促。
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储存在斯兰的军事物资总共还不到20万吨,主要还是陆军装甲部队的弹药。
此外,储存的燃料不到10万吨!
这点燃油,还不够“轰-9d”飞2000个架次。
虽然位于斯兰首都郊外的石油精炼厂已经投产,但是产能还没提上去,而且得等到波沙湾的局势稳定下来,才能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以当前局势,能够在年底达到设计产能,就很不错了。
其实,也就是受此限制,丁镇南才一直没向斯兰部署战略航空兵。
在此之前,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都是依托帝国本土,几百架轰炸机全都部署在本土机场。
受此影响,轰炸效率一直都不是很高。
正是如此,梵罗国在参战之后就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比如把兵工厂与重工业转移到南部地区。
原因也很简单,离帝国本土更远。
如果使用战术级别的短程空对地导弹,以及投掷距离更近的制导炸弹,部署在帝国本土的轰炸机,基本上只能对梵罗国北部地区构成威胁。轰炸梵罗国南部地区,要么得使用巡航导弹,要么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
可惜的是,巡航导弹很“紧俏”,一直都处于“缺货”状态。
那么,只能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就算能够安排重型战斗机护航,也无法保证轰炸机的作战效率。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作战半径是限制轰炸机作战效率的头号因素。
关键就是,轰炸机的维护保养跟飞行时间直接挂钩,而每次任务的飞行时间又是由作战半径决定。
作战半径越大,出动频率就越低。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宁愿使用昂贵的巡航导弹来增强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也不愿延长作战半径。
当然,在开战初期,主要针对的也是梵罗国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
说得直接一点,真正的战略轰炸还没有开始呢。
关键还有,在东望洋那边的战斗告一段落之后,帝国海军会把重点转向梵炎洋,比如投入更多的运输船队。
其实,在丁镇南飞回卡拉港之前,一支由数十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就在十几艘护航战舰的陪同下,从帝国南方港口出发,踏上了前往梵炎洋的航程,而该船队当中有半数运输船的目的地是斯兰的科伦城。
这些船只,将在10月下旬为斯兰送去数十万吨弹药与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