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世纪大和解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个月后,长安城外,十里长庭。
崔耕带着五千兵马,护送着韦后的灵柩,缓缓行来。对面来迎接之人,正是大唐天子李隆基带着大唐的文武百官。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李隆基的礼节过重的不是一点半点。
按说,只有有了灭国之功的大将回来,皇帝才可能亲迎。注意,只是可能而已。
现在李隆基亲自迎接韦后的灵柩,是闹哪样?
君臣见礼已毕,崔耕道:“陛下亲自出迎,微臣不胜惶恐,这是不是,呃……太过分了一点儿?”
“过分吗?朕可不这么觉得。”李隆基非常热情地道:“这灵柩说起来,是朕的伯母的,难道朕不该出迎?越王你为我大唐南征北讨,东挡西杀,立下了泼天的功劳,难道朕不该出迎?”
“呃……”
崔耕暗暗腹诽,照你这么说,当然应该出迎。但问题是,你什么时候这么通情达理了呢?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最后,还是那句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
崔耕心中一凛,敷衍道:“陛下言重了,微臣愧不敢当。”
“哪里,越王请随朕来。”
接下来,李隆基更为热情,竟要和他同乘御辇。这多么牛逼?要知道,这几乎相当于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崔耕赶紧拒绝,李隆基却振振有词,道:“这有什么?想当初,周文王为姜子牙推车,才有了大周八百年的基业。如今朕不欲让先贤专美于前,难道崔爱卿却不想为大唐效力吗?”
“哪里,既如此,微臣领命。”
崔耕和李隆基一起,乘着御辇,进了明德门。
往街道两旁望去,但见可了不得了,道路两旁,无数百姓跪得整整齐齐。
人们齐声呼喝者;“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越王千岁千千岁。”
非但如此,还有各种横幅打出。比如“越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点金圣手,泽被苍生”,“青天之名,飘香九州”,“长安百姓欢迎越王”……等等。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最热烈的欢迎了吗?还没有。
车队继续前行,在宣武门前停下,崔耕和李隆基迈步登上了城门楼。
玄武门前广场上的百姓,足有近万之众,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将场地完全塞满。
李隆基手持一张圣旨,开始亲自高声诵读。
这种圣旨有个专门的名目,叫罪己诏。是皇帝觉得自己错了的时候,发布诏书,对天下万民承认错误。
一般这种诏书,既不用皇帝自己写,也不用皇帝自己念。但是今天,李隆基竟然亲自诵读,真是足见诚意了。
在这份罪己诏里,李隆基表示,自己年少之时,性格冲动,虽然出心是好的,但也做了不少错事。
比如唐隆政变吧,虽然韦后做的不对,但还没到“失德”的地步嘛,自己可以尝试着劝谏的,不一定就要发动军事政变。
这当然是纯属扯淡了。
不过重点不是这个,又过了一会儿,李隆基表示,自己之前对越王有过许多误会,现在深深后悔。
自己已经意识到了,崔耕乃是真正的国之干臣,希望崔耕这次来了,就莫走了。
请崔耕为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辅佐自己,造福天下万民。
最后,李隆基甚至冲着崔耕一躬身,道:“朕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天下万民,求求越王了,你……留下来吧!”
玄武门下的百姓们甚至在有心人的鼓动下,高呼道:“请越王留下来!”
“请越王留下来!”
“越王不出,奈苍生何啊?”
……
崔耕到了现在,才明白李隆基究竟想干啥利用自己爱惜羽毛的特点,用情势相逼迫,对自己进行一场,不是软禁的软禁。
把自己陷在长安,没办法继续发展实力,对朝廷加重威胁。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说明李隆基的确是对自己没啥好办法了,才出此下策。
自己该不该答应呢?
崔耕心思一转,还是决定暂且答应下来。
一来,自己的确想在长安待上一段时间。按道理说,大唐宰相是像走马灯一样,替换个不停。自己过段时间走了,也算不得食言而肥。
二来,李隆基今日的所为,堪称仁至义尽了。自己若不有所表示,恐怕会弄得人心惶惶,以为自己真想造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岭南道和朝廷的关系不可能永远维持现状,迟早会重新统一。到底以什么形势统一,是可以商榷的。如果能够和解,自己也愿意做出尝试。
想到这里,崔耕深施一礼,道‘:“既然如此,微臣……领命1”
“好!好啊!”
李隆基高兴得抬头纹都开了,道:“有崔爱卿辅佐,朕的大唐定当繁荣昌盛,远胜前朝!朕宣布……为了庆祝越王为相,今晚金吾不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长安执行宵禁是最严的,按说,除了元宵三日外从不破例。今日李隆基亲自下旨,台下的百姓们,顿时欢声雷动。
……
……
韦后安葬,得凿开中宗皇帝的陵寝,一切皆有定制,自有朝廷负责,崔耕不用担心。
就这样,崔耕在长安住了下来。
李隆基做戏做全套,不仅真的封他做了宰相,而且实际权力也给了,崔耕又重新品味了一下大唐宰相的生活。当然,他也非常自觉的,少插手人事和军事之事。
这一日乃是休沐日,崔耕带上杨玄琰和宋根海,溜溜达达出了府,往牡丹园一行。
所谓牡丹园,就是公孙幼娘开的一处所在,里面美景如画,既可供游人休闲,又可以免费提供贫寒士子饭食。
当初则天皇帝秉政,太子李显遭二张兄弟步步紧逼,地位岌岌可危。崔耕化名崔英,来到洛阳城,为李显排忧解难。
在这过程中,崔耕与公孙幼娘重逢,甚至在此和公孙幼娘假定亲。后来崔英诈死脱身,公孙幼娘重开牡丹园,为崔耕招揽人才。
只是后来,公孙幼娘忽然生了一场重病难以理事,洛阳的牡丹园就渐渐荒废。
等几年后,公孙幼娘病好了,唐隆政变就在眼前,崔耕随时可能遭不测之祸。
崔耕不想公孙幼娘这个自己少年时的“梦中情~人”牵扯其中,洛阳牡丹园也没有重开。崔耕甚至故意减少和公孙幼娘的联系,以至于二人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没什么人知晓。
李隆基拔除崔耕安插在长安城的间谍时,也没牵连到公孙幼娘。
至于现在这长安的牡丹园,却不是公孙幼娘为崔耕所开,却是受了李林甫和张九龄的请托。
崔耕化名崔英入长安时,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吏部考功员外郎”亲笔点了李林甫和张九龄中进士。
换言之,崔英就成了李林甫和张九龄的老师,恩情深重。
崔英已经死了,二人要报师恩,那就只能报答公孙幼娘,这个崔英的“遗孀”。
如今李林甫和张九龄都官居宰相,就出了一笔钱,请公孙幼娘在长安重开牡丹园,也算纪念先师了。
所以,开这牡丹园,本质上是李林甫和张九龄作秀,买个好名声。
崔耕今日到这牡丹园来,当然是和公孙幼娘商量商量,怎么借着她的掩护和李持盈碰个头。
要不然,崔耕身边盯梢的太多,跟李持盈会面怎么解释?现在好了,游园偶遇么,非常合理。
简短截说,崔耕一行人进了牡丹园。报了身份之后,就在小丫鬟的引领下,往公孙幼娘的闺房方向而来。
开玩笑,名扬天下的越王千岁,除了李隆基,见谁不能马上就见啊。公孙幼娘又是长安的风云人物,无人能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
然而,崔耕等人还没走到呢,就忽然听到一阵凄厉的女子叫声,从一个院落内传来。、
“杀!杀人啦!”
两个月后,长安城外,十里长庭。
崔耕带着五千兵马,护送着韦后的灵柩,缓缓行来。对面来迎接之人,正是大唐天子李隆基带着大唐的文武百官。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李隆基的礼节过重的不是一点半点。
按说,只有有了灭国之功的大将回来,皇帝才可能亲迎。注意,只是可能而已。
现在李隆基亲自迎接韦后的灵柩,是闹哪样?
君臣见礼已毕,崔耕道:“陛下亲自出迎,微臣不胜惶恐,这是不是,呃……太过分了一点儿?”
“过分吗?朕可不这么觉得。”李隆基非常热情地道:“这灵柩说起来,是朕的伯母的,难道朕不该出迎?越王你为我大唐南征北讨,东挡西杀,立下了泼天的功劳,难道朕不该出迎?”
“呃……”
崔耕暗暗腹诽,照你这么说,当然应该出迎。但问题是,你什么时候这么通情达理了呢?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最后,还是那句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
崔耕心中一凛,敷衍道:“陛下言重了,微臣愧不敢当。”
“哪里,越王请随朕来。”
接下来,李隆基更为热情,竟要和他同乘御辇。这多么牛逼?要知道,这几乎相当于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崔耕赶紧拒绝,李隆基却振振有词,道:“这有什么?想当初,周文王为姜子牙推车,才有了大周八百年的基业。如今朕不欲让先贤专美于前,难道崔爱卿却不想为大唐效力吗?”
“哪里,既如此,微臣领命。”
崔耕和李隆基一起,乘着御辇,进了明德门。
往街道两旁望去,但见可了不得了,道路两旁,无数百姓跪得整整齐齐。
人们齐声呼喝者;“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越王千岁千千岁。”
非但如此,还有各种横幅打出。比如“越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点金圣手,泽被苍生”,“青天之名,飘香九州”,“长安百姓欢迎越王”……等等。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最热烈的欢迎了吗?还没有。
车队继续前行,在宣武门前停下,崔耕和李隆基迈步登上了城门楼。
玄武门前广场上的百姓,足有近万之众,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将场地完全塞满。
李隆基手持一张圣旨,开始亲自高声诵读。
这种圣旨有个专门的名目,叫罪己诏。是皇帝觉得自己错了的时候,发布诏书,对天下万民承认错误。
一般这种诏书,既不用皇帝自己写,也不用皇帝自己念。但是今天,李隆基竟然亲自诵读,真是足见诚意了。
在这份罪己诏里,李隆基表示,自己年少之时,性格冲动,虽然出心是好的,但也做了不少错事。
比如唐隆政变吧,虽然韦后做的不对,但还没到“失德”的地步嘛,自己可以尝试着劝谏的,不一定就要发动军事政变。
这当然是纯属扯淡了。
不过重点不是这个,又过了一会儿,李隆基表示,自己之前对越王有过许多误会,现在深深后悔。
自己已经意识到了,崔耕乃是真正的国之干臣,希望崔耕这次来了,就莫走了。
请崔耕为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辅佐自己,造福天下万民。
最后,李隆基甚至冲着崔耕一躬身,道:“朕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天下万民,求求越王了,你……留下来吧!”
玄武门下的百姓们甚至在有心人的鼓动下,高呼道:“请越王留下来!”
“请越王留下来!”
“越王不出,奈苍生何啊?”
……
崔耕到了现在,才明白李隆基究竟想干啥利用自己爱惜羽毛的特点,用情势相逼迫,对自己进行一场,不是软禁的软禁。
把自己陷在长安,没办法继续发展实力,对朝廷加重威胁。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说明李隆基的确是对自己没啥好办法了,才出此下策。
自己该不该答应呢?
崔耕心思一转,还是决定暂且答应下来。
一来,自己的确想在长安待上一段时间。按道理说,大唐宰相是像走马灯一样,替换个不停。自己过段时间走了,也算不得食言而肥。
二来,李隆基今日的所为,堪称仁至义尽了。自己若不有所表示,恐怕会弄得人心惶惶,以为自己真想造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岭南道和朝廷的关系不可能永远维持现状,迟早会重新统一。到底以什么形势统一,是可以商榷的。如果能够和解,自己也愿意做出尝试。
想到这里,崔耕深施一礼,道‘:“既然如此,微臣……领命1”
“好!好啊!”
李隆基高兴得抬头纹都开了,道:“有崔爱卿辅佐,朕的大唐定当繁荣昌盛,远胜前朝!朕宣布……为了庆祝越王为相,今晚金吾不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长安执行宵禁是最严的,按说,除了元宵三日外从不破例。今日李隆基亲自下旨,台下的百姓们,顿时欢声雷动。
……
……
韦后安葬,得凿开中宗皇帝的陵寝,一切皆有定制,自有朝廷负责,崔耕不用担心。
就这样,崔耕在长安住了下来。
李隆基做戏做全套,不仅真的封他做了宰相,而且实际权力也给了,崔耕又重新品味了一下大唐宰相的生活。当然,他也非常自觉的,少插手人事和军事之事。
这一日乃是休沐日,崔耕带上杨玄琰和宋根海,溜溜达达出了府,往牡丹园一行。
所谓牡丹园,就是公孙幼娘开的一处所在,里面美景如画,既可供游人休闲,又可以免费提供贫寒士子饭食。
当初则天皇帝秉政,太子李显遭二张兄弟步步紧逼,地位岌岌可危。崔耕化名崔英,来到洛阳城,为李显排忧解难。
在这过程中,崔耕与公孙幼娘重逢,甚至在此和公孙幼娘假定亲。后来崔英诈死脱身,公孙幼娘重开牡丹园,为崔耕招揽人才。
只是后来,公孙幼娘忽然生了一场重病难以理事,洛阳的牡丹园就渐渐荒废。
等几年后,公孙幼娘病好了,唐隆政变就在眼前,崔耕随时可能遭不测之祸。
崔耕不想公孙幼娘这个自己少年时的“梦中情~人”牵扯其中,洛阳牡丹园也没有重开。崔耕甚至故意减少和公孙幼娘的联系,以至于二人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没什么人知晓。
李隆基拔除崔耕安插在长安城的间谍时,也没牵连到公孙幼娘。
至于现在这长安的牡丹园,却不是公孙幼娘为崔耕所开,却是受了李林甫和张九龄的请托。
崔耕化名崔英入长安时,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吏部考功员外郎”亲笔点了李林甫和张九龄中进士。
换言之,崔英就成了李林甫和张九龄的老师,恩情深重。
崔英已经死了,二人要报师恩,那就只能报答公孙幼娘,这个崔英的“遗孀”。
如今李林甫和张九龄都官居宰相,就出了一笔钱,请公孙幼娘在长安重开牡丹园,也算纪念先师了。
所以,开这牡丹园,本质上是李林甫和张九龄作秀,买个好名声。
崔耕今日到这牡丹园来,当然是和公孙幼娘商量商量,怎么借着她的掩护和李持盈碰个头。
要不然,崔耕身边盯梢的太多,跟李持盈会面怎么解释?现在好了,游园偶遇么,非常合理。
简短截说,崔耕一行人进了牡丹园。报了身份之后,就在小丫鬟的引领下,往公孙幼娘的闺房方向而来。
开玩笑,名扬天下的越王千岁,除了李隆基,见谁不能马上就见啊。公孙幼娘又是长安的风云人物,无人能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
然而,崔耕等人还没走到呢,就忽然听到一阵凄厉的女子叫声,从一个院落内传来。、
“杀!杀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