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带着名将混三国 > 第五百七十九章 商讨军制

第五百七十九章 商讨军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河东治所,安邑。

    “恭贺主公兵不血刃、大胜而归,请上坐。”裴潜率先喜气洋洋地恭贺而出,落后何咸半个身位,将何咸迎入了郡守府后堂。

    看着裴潜仍旧让自己坐主位,何咸不由便笑了起来:“文行,我已表奏你为河东郡守,此番前来也只是为私事,便不坐主位了”

    裴潜却脸色一肃,认真言道:“主公,在下能有今日,皆因当年投效主公。无论公私,这尊卑主属却不能乱了。”不错,自从王允意识到他的小锄头,根本挖不动河东的墙角后。也便就坡下驴地同意了何咸的奏表,将河东郡守一职让给了裴潜。不过,之所以何咸没去并州治所太原赴任,而是仍旧赶回了河东,是因为

    短期内,他还不想离开这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河东都是何咸的腹心基业。而且,摆脱朝廷羁绊后的他,自然不可能如驯服的驴一般,听从朝廷的命令,牧守好并州。而是想着仍旧以河东为基点,迅速辐射开来,罗开他平定天下

    大业的网。

    当然,在此之前,他仍需将将士编制的问题解决一下。眼下这种乱世,靠朝廷名义是半点屁用没有的,只有手里的刀,才能令四方震慑臣服。

    可假如这把刀的刀柄,没有握在自己的手里,何咸恐怕连睡觉都不会不安稳的。故而,与裴潜寒暄了片刻,询问了一番他不在时日河东的发展,得知河东仍旧健康有序地欣欣向荣结果后。何咸便转身入了后堂的一件侧室,在那里,重兵防备不说,里面更有着至关重要的机密文件,以

    及分析这些文件的人。

    这件侧室周围很是忙碌,不少青袍小吏,或抱着文卷或拿着纸笔,行色匆匆,脚步却极轻。看到何咸后,他们也只是匆忙一施礼,并未开口便继续忙着自己的事儿。

    推门而入后,何咸便看到四常委一个不落地全在里面。甚至,更有意思的是,这里面还多了两位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嗯,两只凉州狐狸的脸。

    一个,就是有着‘鬼狐’之称的贾诩;另一个,就是有着‘毒狐’名号的李儒。

    不知为何,何咸看到这一幕,忽然就觉得自己有些头疼。因为,此时他身后还跟着一位小狐狸司马懿——这种感觉,就跟一个人忽然闯进了狐狸窝一样,怪异无比。

    好在,不用何咸头疼,姚广孝已然带头向何咸行了一礼:“恭贺主公兵不血刃、大胜而归。”

    萧何、管仲、曾国藩三位,也都与姚广孝一般,齐齐躬身。剩下贾诩和李儒二位,则微微向何咸颔首示意。

    挥了挥手,侧室的门便已关闭,里面的旁人也在这一挥间神奇地消失了。

    何咸一屁股坐在主位上,看着当中巨大的沙盘地舆图,不由开口问道:“诸位,接下来我等当如何迈步?”

    姚广孝责无旁贷,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架势点着沙盘地舆图言道:“主公自长安归来后,我等已为乱世诸侯。如此群雄逐鹿之时,自当固根本、守本分、只待天时之变。”一句话言简意赅,何咸立时便明白了这些人的意思:固根本,自然是指他要继续推行新政,将治下的地盘都搞得民富力强起来;守本分,是说如今他何咸名义上还是汉室的臣子,而且刚刚闹了一场滔天的

    大案,所以暂时要低调些,干好他左将军兼并州牧的职责。

    不管怎么说,汉室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所以一切都得按游戏规则来玩。就如那些关东群雄一样,他们虽然实际上早已划疆裂土,但做什么事儿都还是打着汉室的旗号。

    如今何咸终于混到了与这些诸侯一个起跑线,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只不过,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更会想方设法地玩儿得比这些诸侯更漂亮。至于最后的以待天时,那就不再是跟以前一样,仗着穿越人士的优势来钻历史的空子了。事实上,诛杀董卓一事上,何咸已然将穿越的红利一把捞光了,历史轨迹早已被他改变。所以,这种天时变化带来

    的机遇,以后就是指的实实在在的势力和智力比拼。幸运的是,何咸隐忍得够久,该出手的时候也毫不留情。这笔穿越红利他捞得也足够肥,一下成为了拥兵十余万的大鳄。而且,历史轨迹虽然变了,但有些东西比如人性、权力的规律等东西亘古不变,所

    以何咸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优势的。

    “如此说来,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河东,治理好并州。同时,将耳目投放在天大各处,只等着风云变幻嗯,这稳中求变的策略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却不失为一良策。”

    何咸点点头,但随后便捏了捏鼻梁,犯愁道:“不过,在此之前,我等还有一件事先要解决十余万精兵,咱得先握在自己手里啊!”

    此话一出,只见屋中六人皆不由会心一笑。何咸一看这架势,便明白这六人早就有了定论:“诸位,不知有何良策,还望速速道来。”

    姚广孝不是个卖关子的人,当即便拿出了一份议程。何咸接过,入眼便看到上面开篇一行醒目的大字:兵权之要,不可偏纵,亦不可不重。

    这一行字,上来就引发了何咸的共鸣。

    这些时日,何咸其实也一直在思索着华夏历史上的军制变革沿袭。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朝代的军制,都是有利有弊的。

    太远的春秋战国时代就不说了,那些都不是大一统的时代,说了也没多少借鉴意义。真正的军制,要说也得从秦汉开始。

    而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华夏史的军制大体都换汤不换药。

    就拿眼下的汉朝来说,原本朝廷是分为南北两军的,南军主要为了宿卫京城,而北军则算是野战部队。遇到战事的时候,朝廷挑选将领以北军为骨干,征募一大批的乡勇、游侠、民壮就开干了。

    只不过,这个时候统治者对藩镇割据还没警惕,以为靠着教化就能稳固统治。然后遇到乱世以及昏庸的皇帝一上台,开了各地州牧郡守可募兵的口子,诸侯林立、藩镇割据就开始了。

    所以,汉朝到唐朝的时候,大抵就是掌握强大武装的将领诸侯,最后反噬了朝廷。尤其五代十国的时候,大将杀皇帝、换皇帝就跟喝白开水一样常见。

    一直到了赵匡胤这位靠着陈桥兵变的皇帝上台后,他老人家吸取自己的教训,才弄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大剧。随后,又在赵普的谋划下,定下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制国策。结果,宋朝随后就发现,这样藩镇割据是没了,但他们却打不过异族入侵。蒙古铁骑滚滚南下的时候,宋人只能在崖山上演壮烈的一幕。到了明朝,其实也一样,将不识兵、兵不认将,所以一群海寇就让

    明朝政府焦头烂额。

    而姚广孝开篇的一番话,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忽左忽右的军制弊端:其实,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太放纵兵权,统治者就虚了;可看得太严了,部队就没啥战斗力了。

    如何权衡调整,才是重点。何咸默默看完通篇,将议程放置了一旁。再度缓缓睁开眼的时候,他便有了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