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凤三年大事记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五凤三年。
这一年,大江南北发生了许多事情,天下大势也是在这一年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明眼人通过这一年发生的战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谓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阳方面夏国和郑国交锋的情况。
五月,王世充率领郑军主力在荥阳和虎牢之间被河北高畅围困,苦战数天,郑军尽灭,死伤万余人,余者皆降。
在大营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领少量精锐星夜南逃,想从小路返回洛阳,裴元庆率军一直紧追不舍,最终,王世充还是摆脱了夏军的追击,带着亲随进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岭中穿行时路遇飞石,被飞石击中,坠崖而亡,其亲随遍寻山谷,皆无法找到其尸体,不得已,只好自顾出谷,出谷后,大部分亲随皆自寻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极少数王世充的铁杆死士方往洛阳而去,向镇守洛阳的太子王玄应报告王世充的死讯。
说起来,还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击败以致众叛亲离的李密在永济渠一役中被唐军伏击,因而不知所踪,不管是瓦岗军还是唐军,都遍寻其尸体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命运还真是极其相似啊
他们都有意气风发,同样也有坠入谷底地时候。再看一看如今还在台上耀武扬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们最终的命运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讯还未传出嵩山之前,收到郑军在虎牢关前大败的消息后,河南各地原本还打着大郑旗号的城池纷纷改弦易张,将大郑旗号砍掉,打起匆忙制造而成的大夏旗号.
事实上。当高畅率领大军进逼洛阳时,真正还听从大郑号令地只有王玄应镇守的洛阳。以及镇守襄阳地魏王王弘烈。
夏军大举进逼洛阳,这个时候,王玄应已经知道王世充战败的消息,不过还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讯。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无比。
此时,洛阳大概有着一万多精兵,如果强征城中百姓守城,还是能征集十来万精壮,含嘉仓的存在也使得洛阳无缺粮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给制地话,也还能坚持半年之久,当初。王世充和瓦岗军交锋时,可是受够了围城缺粮之苦,登基为帝之后,自然对此多有准备。
正因为城中有粮有人,城池高大。护城河宽广。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许多大臣皆向王玄应进言,让其拼死守城,拒夏军与洛阳之外。当初,瓦岗军声势如此浩大,动辄将兵数十万,到最后,围困了洛阳一年之久,还不是把洛阳没有半点办法。当然,这些大臣武将们也明白孤城不可守地道理,他们向王玄应进言,乘洛阳尚未被夏军团团包围,还能和外界取得联系之前,让他派出使者往西进入关中向李唐求援,毕竟,现在夏军势大,洛阳一旦落入高畅之手,高贼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断不能容许洛阳落入夏贼之手,一定会派出援军来救援,唐军一旦到达洛阳城下,外有援军,内有坚城,夏贼也只能无功而返。
之所以劝王玄应向关中求援,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私心的。
毕竟,高畅虽然是高颖公的子孙,号称出自北海高家,有着皇族血统,然而,其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场,兴邪教,灭名教,建神庙,不拜祖宗,重重离经叛道的行径,让这些世家大族心有余悸。
虽然,关中李唐代表的是关陇门阀的利益,他们这些出身关东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地关陇门阀的,相互间还是有着矛盾和摩擦的,不过,不管如何,门阀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也只是内斗而已,就算唐军前来,洛阳落入李唐之手,关东门阀被关陇门阀压制,毕竟,也不会有灭族之祸,要是洛阳落在高畅这个邪教头子之手,让那些泥腿子贱民上了朝堂,当家作主,实乃世家之耻耶,圣教蒙羞,因此,他们宁愿将东都让给西边,也绝不送于东面。
这个时候,王玄应早就没有了主张,他虽然身为太子,对那些大臣却没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当初,王世充在篡位时,狠是杀了一批人,让那些洛阳豪族噤若寒蝉,在另一个时空中,当唐军包围洛阳时,城中地大族曾多次计划秘密打开城门迎唐军入城,结果,无一例外,这些行动计划全部被王世充侦知,然后,又是一阵腥风血雨。林雷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应差了太多,再加上没有父亲在身边,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地建议,派使者向关中求援。
当高畅派使者进入东都,劝王玄应投降时,王玄应战战兢兢地拒绝了
拒绝高畅的招降后,王玄应以为高畅会恼羞成怒,会立刻命令大军攻城,然而,出乎王玄应意料地是,城外的夏军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扎营筑寨,修建攻城器械,并没有即刻挥师攻城的意思。
高畅在洛阳城东,城南都扎下了大营,然后就此按兵不动。
其实,也算不得按兵不动,一方面徐世绩率领本部人马南下攻击魏王王弘烈镇守的襄阳,另一方面,高畅向那些弃郑降夏的将领们发出通牒,命令他们亲自到洛阳城下,觐见夏王,如有不从,当为叛逆。
就在高畅围困洛阳之时,六月中,李世民率领大军从并州南下。进驻河东。
就在李世民率军南下之际,李渊命令潼关以东地唐军集结,然后向洛阳进发,率领这只唐军的统帅乃是齐王李元吉,副帅屈突通。
名义上是齐王领军,真正指挥这只军队的却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黄君汉。史万宝,王君廓。刘德威等大将。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穿越太行山,进驻河内,与济源的李道宗会合。集结大军。攻击河阳,想夺取夏军在河内的这个桥头堡,随后从盟津过河,增援东都,南北合击东都城下的夏军大部。
就在唐军大举东进之时,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战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领在彭城休整好几个月地夏军突然南下,攻击钟离郡。李靖的夏军共有两万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东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对着南方的水土。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为了将这些江淮子弟训练成军,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许久。
也是因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时间很长。麻痹了坐镇江都地吴帝李子通,那家伙夺取江都之后,自觉自己有了问鼎天下地本钱,一举一动,甚是狂妄。
进入五凤三年以来,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针对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江淮军,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兴。
在这一年,李子通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京口,击败了梁军大将蒋元超,将其击杀,丹阳以及相连的几个郡县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见李子通气势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渊封为吴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让他攻击李子通。
丹阳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终江淮军被叫做丹阳军,因此,杜伏威是绝不容许李子通占据丹阳的,新仇旧恨,一起算,于是,他让副手辅公佑率领精兵一万进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战之际,李靖率领夏军南下了。
这个时候,镇守钟离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将左孝友,由于李靖进军速度奇快,水路两进,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师还在渡口上就被夏军派精锐部队奇袭烧毁了,当夏军进逼钟离时,他已经无法组织部队抵抗。
左孝友虽然是李子通的大将,不过是后来在途中率领本部人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没有为吴帝拼死作战的意思,见战局无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队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夏军。
北面战败,南面地战局也对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军地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负,然后,战争的主动性一直掌握在江淮军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锋中,辅公佑挑选了精兵一千人,让他们为前锋,然后命令数千人随后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尾随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战队,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斩首。
李子通用方阵和辅公佑对抗,辅公佑的前锋一千人拼死作战,辅公佑再率军从左右两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当辅公佑追击时,李子通乘江淮军阵型散乱,突然发动反击,击败了辅公佑。
当晚,江淮军大将王雄诞率领精锐死士数百人夜袭李子通的大营,在上风处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人被俘。
这个时候,李靖率领夏军从钟离南下,进逼江都。
李子通放弃了江都,不战而退,将江都拱手让给了李靖,与此同时,面对江淮军的紧逼,他放弃了京口,集结两万人,南下攻击吴郡的梁王沈法兴。
吴郡一战,沈法兴大败,率领左右亲信数百人仓皇逃离吴郡,吴郡另一变民军首领闻人遂安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走到中途,沈法兴突然后悔,想要诛杀叶孝辩,吞并其众,事情败落,叶孝辩率军攻击沈法兴,走投无路之下,沈法兴投江而死。
李靖占据江都之后,直接面对投降李唐的江淮军,故而,没有再继续南下追击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击败沈法兴后。吞并了沈法兴地疆土,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到太湖,南到岭南,表面上,又重振了声威。
八月,李靖率领夏军和江淮军对峙。
对于降唐。辅公佑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并不赞同杜伏威降唐的决定。只是一直隐忍不发,在和夏军的交锋中,江淮军屡次被夏军击败,京口。丹阳落入了夏军的手中。再加上,江淮军一向以劫掠为主,对地方建设并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军这边,因此,辅公佑向杜伏威进言,希望和李靖谈判,转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许。辅公佑又没有多说什么,退帐而出。
九月,江淮军在历阳郡再次被李靖击败,辅公佑率领本部数千人马脱离了战场,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却无法可施,唯有率军西进。前去攻打江陵的萧铣,希望能将功赎罪,协助巴蜀方向地李孝恭共同覆灭萧铣。
十月过后,夏国已经在江南占据了大量版图,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权,巩固夏国地统治,维护夏国的法令,李靖停止了进军,开始了休整,毕竟,真正能决定天下谁有的战场还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决定将并州纳入自家的版图,只是,由于东面地阿史那钵毕仍然不听从他地号令,他决定还是采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渊和刘武周那样在并州扶持一股势力,他选定的这个目标正是唐真乡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领大军南下之后,李仲文在和徐胜治的交锋中,屡处下风,不但无法攻克寿州,榆次最终也没有能保住,只是凭借晋阳高大的城墙以及当地豪族的支持,这才没有让夏军进入晋阳。
当突厥军为其助战之后,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帮助下,宋金刚和张达部吃了一些小亏,不敢过于靠近晋阳,然而,这个时候,李仲文已经无法节制突厥人了,突厥人在并州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破坏完全超过了被他们称为流贼地夏军。
眼见唐政府对突厥军应对软弱,阿史那矣利弗有了南下夺取中原的野心,他收容了隋朝宗室杨政道,准备打着隋杨的旗号吞并并州,进取关中。
为此,他命令自己的老弟阿史那咄攻击原州,将军阿史那泥步会合梁师都,攻击延州,自己则率领主力从马邑南下,夺取并州,河东,进入关中,在他看来,唐军正在东都忙着和夏军交手,他完全有机会建立当初北魏帝国的功勋。
就在突厥人蓄势待发之际,中原地战事也在五凤三年年底有了分晓。
李世民率领大军猛攻河阳,河阳守军由尉持恭率领,经过一个多月地围攻,唐军无力攻下河阳。
最初,尉持恭和刘雅等人率军从河阳渡河,进攻东都时,他们的粮草转运都要通过河阳,河阳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当高畅解决了王世充,包围洛阳之后,有了洛口仓,黎阳仓粮食地支持,又加上黄河以南都成为了夏国的版图,河阳也不再是孤城一座,士卒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河浮桥进入河阳换防,李世民纵然英勇,也无法在短时期内攻克河阳。
就在李世民在河阳城下难以前进之时,李元吉和屈突通率领另一部大军来到了东都,他们在城外扎下了大营,与东都呈犄角之势。
也是在这个时候,王世充的死讯传到了洛阳。
大臣们希望王玄应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王玄应虽然不是什么天纵奇才,却也不是蠢货一个,自然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他知道,唐军一旦入城,主客易势,当初,郑国和唐朝多次交战,他姓王的一家人和唐王朝的那些大臣们有着许多说不清楚的恩怨,唐军进城之后,那些大臣到还没有什么,仍然可以当他们的官,而自己和王氏一族,恐怕就只能被囚禁度日了。
就在王玄应觉得王家已经毫无前途之时,王玄应和一个人暗中会面了,那个人就是魏王王弘烈。
徐世绩率领的夏军还没有到达襄阳城下,王弘烈就已经派人向徐世绩请降了。
襄阳落入夏国版图之后,王弘烈自告奋勇,说是要进入东都劝说太子王玄应投降,高畅应许了他。
王弘烈向王玄应细说了一番利害关系,既然王家已经没有翻身的余地,要不投降唐王朝,要不投降高畅,要不就身死族灭,在这三条路中,走哪一条最好呢
身死族灭也就算了,要想保住王家,投降唐,还是夏呢
王家在唐王朝有着许多仇人,当初,有许多叛逃的大将和大臣,王世充都下令将他们留在东都的亲族杀了,若是投唐,那些仇人难道会放过我们吗
若是投降夏
的确,在夏国和郑国交锋时,也有许多郑国大将投降夏国,他们的亲族也在东都,可是,这个时候高畅已经率军包围了东都,大家害怕城破后被夏军清算,也只是将那些叛将的亲属软禁了起来,并没有大开杀戒,因此,双方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
再加上,苏威现在也在东都,他是高畅的王妃的爷爷,又从小将高畅抚养大,就算如此,王世充对苏威也是尊敬有加,有苏威出面,就算投降夏国,王氏一族丢掉了富贵,命总是能保住的吧
至于手下的那些大臣,那些洛阳豪族,他们和李唐的关系,大家心知肚明,怎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呢
听了王弘烈的一番话,王玄应深以为然。
正好,他控制的军队仍然掌握着城防,这也是唐军无法进城的原因,要想打开城门放夏军入城,对他来说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时间一久,就有些难说了,毕竟,夜长梦多啊
八月下,王玄应打开洛阳东城,夏军进入了洛阳。
洛阳失守,唐军只好西返,只不过,高畅是断不会容许唐军从容后退的。
当初,他之所以将洛阳围而不攻,就是想引李唐的大军东进,一开始,他就没有放这数万唐军西返关中的打算。
正因为如此,他才命令尉持恭不惜一切代价在河阳阻击李世民,务必使南北两路唐军无法合拢,然后,分而击之。
最初,他想先击破李元吉率领的唐军,然后再倾全力攻打东都,然而,他没有想到洛阳居然不战而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九月初,夏军通过洛阳,从洛阳西门出,袭击唐军大营,李元吉和屈突通没有想到夏军会突然从洛阳冲出,措手不及之下,临近洛阳的几处营寨皆被夏军攻破。
屈突通率领精锐部队阻击夏军,让齐王李元吉率领主力向西撤退。
夏军一路紧追不舍,咬住不放,屈突通战死在了阵中,后军崩溃,高畅亲率主力向李元吉率领的唐军大部发起了攻击。
史万宝率领本部人马留下来断后阻击,在他的拼死阻击下,高畅的行军步伐慢了下来,李元吉率残部退入弘农郡。
到达弘农郡之后,李元吉见后面没有夏军追击,松了一口气,准备重振兵锋,收拢溃兵,徐徐退回关中。
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南下攻击襄阳的徐世绩部在襄阳不战而降之后,就已经北上,进入了弘农,在唐军松懈下来之后,徐世绩部向唐军左翼发起了攻击,唐军战阵再次崩溃,一溃千里,再也无法阻止起来。
这个时候,高畅率领主力部队已经击溃了史万宝部进入了弘农,史万宝被雄阔海在乱军中斩首。
最后,李元吉只率领少量精骑逃回了河东,十万唐军死伤狼藉,大部被俘,黄君汉被杀,王君廓被夏军生擒,李唐的关东战事糜烂如斯,再无挽回的可能。
五凤三年。
这一年,大江南北发生了许多事情,天下大势也是在这一年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明眼人通过这一年发生的战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谓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阳方面夏国和郑国交锋的情况。
五月,王世充率领郑军主力在荥阳和虎牢之间被河北高畅围困,苦战数天,郑军尽灭,死伤万余人,余者皆降。
在大营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领少量精锐星夜南逃,想从小路返回洛阳,裴元庆率军一直紧追不舍,最终,王世充还是摆脱了夏军的追击,带着亲随进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岭中穿行时路遇飞石,被飞石击中,坠崖而亡,其亲随遍寻山谷,皆无法找到其尸体,不得已,只好自顾出谷,出谷后,大部分亲随皆自寻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极少数王世充的铁杆死士方往洛阳而去,向镇守洛阳的太子王玄应报告王世充的死讯。
说起来,还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击败以致众叛亲离的李密在永济渠一役中被唐军伏击,因而不知所踪,不管是瓦岗军还是唐军,都遍寻其尸体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命运还真是极其相似啊
他们都有意气风发,同样也有坠入谷底地时候。再看一看如今还在台上耀武扬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们最终的命运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讯还未传出嵩山之前,收到郑军在虎牢关前大败的消息后,河南各地原本还打着大郑旗号的城池纷纷改弦易张,将大郑旗号砍掉,打起匆忙制造而成的大夏旗号.
事实上。当高畅率领大军进逼洛阳时,真正还听从大郑号令地只有王玄应镇守的洛阳。以及镇守襄阳地魏王王弘烈。
夏军大举进逼洛阳,这个时候,王玄应已经知道王世充战败的消息,不过还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讯。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无比。
此时,洛阳大概有着一万多精兵,如果强征城中百姓守城,还是能征集十来万精壮,含嘉仓的存在也使得洛阳无缺粮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给制地话,也还能坚持半年之久,当初。王世充和瓦岗军交锋时,可是受够了围城缺粮之苦,登基为帝之后,自然对此多有准备。
正因为城中有粮有人,城池高大。护城河宽广。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许多大臣皆向王玄应进言,让其拼死守城,拒夏军与洛阳之外。当初,瓦岗军声势如此浩大,动辄将兵数十万,到最后,围困了洛阳一年之久,还不是把洛阳没有半点办法。当然,这些大臣武将们也明白孤城不可守地道理,他们向王玄应进言,乘洛阳尚未被夏军团团包围,还能和外界取得联系之前,让他派出使者往西进入关中向李唐求援,毕竟,现在夏军势大,洛阳一旦落入高畅之手,高贼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断不能容许洛阳落入夏贼之手,一定会派出援军来救援,唐军一旦到达洛阳城下,外有援军,内有坚城,夏贼也只能无功而返。
之所以劝王玄应向关中求援,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私心的。
毕竟,高畅虽然是高颖公的子孙,号称出自北海高家,有着皇族血统,然而,其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场,兴邪教,灭名教,建神庙,不拜祖宗,重重离经叛道的行径,让这些世家大族心有余悸。
虽然,关中李唐代表的是关陇门阀的利益,他们这些出身关东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地关陇门阀的,相互间还是有着矛盾和摩擦的,不过,不管如何,门阀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也只是内斗而已,就算唐军前来,洛阳落入李唐之手,关东门阀被关陇门阀压制,毕竟,也不会有灭族之祸,要是洛阳落在高畅这个邪教头子之手,让那些泥腿子贱民上了朝堂,当家作主,实乃世家之耻耶,圣教蒙羞,因此,他们宁愿将东都让给西边,也绝不送于东面。
这个时候,王玄应早就没有了主张,他虽然身为太子,对那些大臣却没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当初,王世充在篡位时,狠是杀了一批人,让那些洛阳豪族噤若寒蝉,在另一个时空中,当唐军包围洛阳时,城中地大族曾多次计划秘密打开城门迎唐军入城,结果,无一例外,这些行动计划全部被王世充侦知,然后,又是一阵腥风血雨。林雷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应差了太多,再加上没有父亲在身边,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地建议,派使者向关中求援。
当高畅派使者进入东都,劝王玄应投降时,王玄应战战兢兢地拒绝了
拒绝高畅的招降后,王玄应以为高畅会恼羞成怒,会立刻命令大军攻城,然而,出乎王玄应意料地是,城外的夏军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扎营筑寨,修建攻城器械,并没有即刻挥师攻城的意思。
高畅在洛阳城东,城南都扎下了大营,然后就此按兵不动。
其实,也算不得按兵不动,一方面徐世绩率领本部人马南下攻击魏王王弘烈镇守的襄阳,另一方面,高畅向那些弃郑降夏的将领们发出通牒,命令他们亲自到洛阳城下,觐见夏王,如有不从,当为叛逆。
就在高畅围困洛阳之时,六月中,李世民率领大军从并州南下。进驻河东。
就在李世民率军南下之际,李渊命令潼关以东地唐军集结,然后向洛阳进发,率领这只唐军的统帅乃是齐王李元吉,副帅屈突通。
名义上是齐王领军,真正指挥这只军队的却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黄君汉。史万宝,王君廓。刘德威等大将。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穿越太行山,进驻河内,与济源的李道宗会合。集结大军。攻击河阳,想夺取夏军在河内的这个桥头堡,随后从盟津过河,增援东都,南北合击东都城下的夏军大部。
就在唐军大举东进之时,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战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领在彭城休整好几个月地夏军突然南下,攻击钟离郡。李靖的夏军共有两万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东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对着南方的水土。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为了将这些江淮子弟训练成军,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许久。
也是因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时间很长。麻痹了坐镇江都地吴帝李子通,那家伙夺取江都之后,自觉自己有了问鼎天下地本钱,一举一动,甚是狂妄。
进入五凤三年以来,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针对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江淮军,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兴。
在这一年,李子通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京口,击败了梁军大将蒋元超,将其击杀,丹阳以及相连的几个郡县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见李子通气势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渊封为吴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让他攻击李子通。
丹阳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终江淮军被叫做丹阳军,因此,杜伏威是绝不容许李子通占据丹阳的,新仇旧恨,一起算,于是,他让副手辅公佑率领精兵一万进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战之际,李靖率领夏军南下了。
这个时候,镇守钟离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将左孝友,由于李靖进军速度奇快,水路两进,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师还在渡口上就被夏军派精锐部队奇袭烧毁了,当夏军进逼钟离时,他已经无法组织部队抵抗。
左孝友虽然是李子通的大将,不过是后来在途中率领本部人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没有为吴帝拼死作战的意思,见战局无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队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夏军。
北面战败,南面地战局也对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军地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负,然后,战争的主动性一直掌握在江淮军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锋中,辅公佑挑选了精兵一千人,让他们为前锋,然后命令数千人随后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尾随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战队,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斩首。
李子通用方阵和辅公佑对抗,辅公佑的前锋一千人拼死作战,辅公佑再率军从左右两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当辅公佑追击时,李子通乘江淮军阵型散乱,突然发动反击,击败了辅公佑。
当晚,江淮军大将王雄诞率领精锐死士数百人夜袭李子通的大营,在上风处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人被俘。
这个时候,李靖率领夏军从钟离南下,进逼江都。
李子通放弃了江都,不战而退,将江都拱手让给了李靖,与此同时,面对江淮军的紧逼,他放弃了京口,集结两万人,南下攻击吴郡的梁王沈法兴。
吴郡一战,沈法兴大败,率领左右亲信数百人仓皇逃离吴郡,吴郡另一变民军首领闻人遂安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走到中途,沈法兴突然后悔,想要诛杀叶孝辩,吞并其众,事情败落,叶孝辩率军攻击沈法兴,走投无路之下,沈法兴投江而死。
李靖占据江都之后,直接面对投降李唐的江淮军,故而,没有再继续南下追击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击败沈法兴后。吞并了沈法兴地疆土,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到太湖,南到岭南,表面上,又重振了声威。
八月,李靖率领夏军和江淮军对峙。
对于降唐。辅公佑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并不赞同杜伏威降唐的决定。只是一直隐忍不发,在和夏军的交锋中,江淮军屡次被夏军击败,京口。丹阳落入了夏军的手中。再加上,江淮军一向以劫掠为主,对地方建设并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军这边,因此,辅公佑向杜伏威进言,希望和李靖谈判,转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许。辅公佑又没有多说什么,退帐而出。
九月,江淮军在历阳郡再次被李靖击败,辅公佑率领本部数千人马脱离了战场,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却无法可施,唯有率军西进。前去攻打江陵的萧铣,希望能将功赎罪,协助巴蜀方向地李孝恭共同覆灭萧铣。
十月过后,夏国已经在江南占据了大量版图,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权,巩固夏国地统治,维护夏国的法令,李靖停止了进军,开始了休整,毕竟,真正能决定天下谁有的战场还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决定将并州纳入自家的版图,只是,由于东面地阿史那钵毕仍然不听从他地号令,他决定还是采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渊和刘武周那样在并州扶持一股势力,他选定的这个目标正是唐真乡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领大军南下之后,李仲文在和徐胜治的交锋中,屡处下风,不但无法攻克寿州,榆次最终也没有能保住,只是凭借晋阳高大的城墙以及当地豪族的支持,这才没有让夏军进入晋阳。
当突厥军为其助战之后,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帮助下,宋金刚和张达部吃了一些小亏,不敢过于靠近晋阳,然而,这个时候,李仲文已经无法节制突厥人了,突厥人在并州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破坏完全超过了被他们称为流贼地夏军。
眼见唐政府对突厥军应对软弱,阿史那矣利弗有了南下夺取中原的野心,他收容了隋朝宗室杨政道,准备打着隋杨的旗号吞并并州,进取关中。
为此,他命令自己的老弟阿史那咄攻击原州,将军阿史那泥步会合梁师都,攻击延州,自己则率领主力从马邑南下,夺取并州,河东,进入关中,在他看来,唐军正在东都忙着和夏军交手,他完全有机会建立当初北魏帝国的功勋。
就在突厥人蓄势待发之际,中原地战事也在五凤三年年底有了分晓。
李世民率领大军猛攻河阳,河阳守军由尉持恭率领,经过一个多月地围攻,唐军无力攻下河阳。
最初,尉持恭和刘雅等人率军从河阳渡河,进攻东都时,他们的粮草转运都要通过河阳,河阳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当高畅解决了王世充,包围洛阳之后,有了洛口仓,黎阳仓粮食地支持,又加上黄河以南都成为了夏国的版图,河阳也不再是孤城一座,士卒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河浮桥进入河阳换防,李世民纵然英勇,也无法在短时期内攻克河阳。
就在李世民在河阳城下难以前进之时,李元吉和屈突通率领另一部大军来到了东都,他们在城外扎下了大营,与东都呈犄角之势。
也是在这个时候,王世充的死讯传到了洛阳。
大臣们希望王玄应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王玄应虽然不是什么天纵奇才,却也不是蠢货一个,自然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他知道,唐军一旦入城,主客易势,当初,郑国和唐朝多次交战,他姓王的一家人和唐王朝的那些大臣们有着许多说不清楚的恩怨,唐军进城之后,那些大臣到还没有什么,仍然可以当他们的官,而自己和王氏一族,恐怕就只能被囚禁度日了。
就在王玄应觉得王家已经毫无前途之时,王玄应和一个人暗中会面了,那个人就是魏王王弘烈。
徐世绩率领的夏军还没有到达襄阳城下,王弘烈就已经派人向徐世绩请降了。
襄阳落入夏国版图之后,王弘烈自告奋勇,说是要进入东都劝说太子王玄应投降,高畅应许了他。
王弘烈向王玄应细说了一番利害关系,既然王家已经没有翻身的余地,要不投降唐王朝,要不投降高畅,要不就身死族灭,在这三条路中,走哪一条最好呢
身死族灭也就算了,要想保住王家,投降唐,还是夏呢
王家在唐王朝有着许多仇人,当初,有许多叛逃的大将和大臣,王世充都下令将他们留在东都的亲族杀了,若是投唐,那些仇人难道会放过我们吗
若是投降夏
的确,在夏国和郑国交锋时,也有许多郑国大将投降夏国,他们的亲族也在东都,可是,这个时候高畅已经率军包围了东都,大家害怕城破后被夏军清算,也只是将那些叛将的亲属软禁了起来,并没有大开杀戒,因此,双方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
再加上,苏威现在也在东都,他是高畅的王妃的爷爷,又从小将高畅抚养大,就算如此,王世充对苏威也是尊敬有加,有苏威出面,就算投降夏国,王氏一族丢掉了富贵,命总是能保住的吧
至于手下的那些大臣,那些洛阳豪族,他们和李唐的关系,大家心知肚明,怎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呢
听了王弘烈的一番话,王玄应深以为然。
正好,他控制的军队仍然掌握着城防,这也是唐军无法进城的原因,要想打开城门放夏军入城,对他来说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时间一久,就有些难说了,毕竟,夜长梦多啊
八月下,王玄应打开洛阳东城,夏军进入了洛阳。
洛阳失守,唐军只好西返,只不过,高畅是断不会容许唐军从容后退的。
当初,他之所以将洛阳围而不攻,就是想引李唐的大军东进,一开始,他就没有放这数万唐军西返关中的打算。
正因为如此,他才命令尉持恭不惜一切代价在河阳阻击李世民,务必使南北两路唐军无法合拢,然后,分而击之。
最初,他想先击破李元吉率领的唐军,然后再倾全力攻打东都,然而,他没有想到洛阳居然不战而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九月初,夏军通过洛阳,从洛阳西门出,袭击唐军大营,李元吉和屈突通没有想到夏军会突然从洛阳冲出,措手不及之下,临近洛阳的几处营寨皆被夏军攻破。
屈突通率领精锐部队阻击夏军,让齐王李元吉率领主力向西撤退。
夏军一路紧追不舍,咬住不放,屈突通战死在了阵中,后军崩溃,高畅亲率主力向李元吉率领的唐军大部发起了攻击。
史万宝率领本部人马留下来断后阻击,在他的拼死阻击下,高畅的行军步伐慢了下来,李元吉率残部退入弘农郡。
到达弘农郡之后,李元吉见后面没有夏军追击,松了一口气,准备重振兵锋,收拢溃兵,徐徐退回关中。
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南下攻击襄阳的徐世绩部在襄阳不战而降之后,就已经北上,进入了弘农,在唐军松懈下来之后,徐世绩部向唐军左翼发起了攻击,唐军战阵再次崩溃,一溃千里,再也无法阻止起来。
这个时候,高畅率领主力部队已经击溃了史万宝部进入了弘农,史万宝被雄阔海在乱军中斩首。
最后,李元吉只率领少量精骑逃回了河东,十万唐军死伤狼藉,大部被俘,黄君汉被杀,王君廓被夏军生擒,李唐的关东战事糜烂如斯,再无挽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