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背后阴谋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吕四臻对于李信设置主审官,又设立官府诉讼罪犯这种叠床架屋的模式多有不解。但往下看去,却是越发的糊涂了。甚?还要设立陪审人员,而且数目竟达十一人之多。再看下去则更多的是愕然了,从后面对陪审人员的描述来看,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竟然是这些陪审人员!那还要主审官作甚?
李信注视的脸上不断阴晴变化的吕四臻,理解他对这种方式的不理解,便等着他发问。
“本官还是几处疑惑,敢请教李将军。”只见吕四臻指点条文之上,道:“比如这官讼之人,似有不妥,难不成官府还成了原告?这传出去有失朝廷体面。”
“再有,如果最终由诸多陪审人员做最终判决,那还要主审官有何用?”
李信则详细一一解释。
“既然李信已经布告太原百姓要做到公正,公开的审理此案,那就要不偏不倚,当然也绝不会矫枉过正。而吕大人问计于李信,李信为朝廷计为百姓计,亦不会草率行事,当竭心尽力。”
这句话中实际上已经是李信非常委婉的表达了对吕四臻如此质疑的不满,本来他早就发布了声明,与三卫军有关人等,包括他本人都不会碰张石头的案子。隐含的意思亦非常明显,是你吕四臻三番五次的来求计,他这才出谋献策,你既然有诸多意见不满,何不自行解决?
吕四臻骤然发觉自己的失态,又想起昨夜的谈话,于是稳定心神,他此番的作用不是定计,而是怂恿李信,他做的越离谱才越好呢,只要自己适当的与其保持距离,这件事一准给张相办的漂漂亮亮。
想到此处,这位提刑按察使司的俭事立即感觉前途充满了光明,仿佛按察使的位置已经在向他招收示意了。片刻功夫,吕四臻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
“李将军殚精竭虑,太原官民都是有目共睹的,谁敢抹杀将军的功劳,吕某第一个不答应!说实话,若不是有人揪着此事不放,大做文章,吕某巴不得张营官一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再将那奸夫淫.妇惩治一番,以慰士卒们为朝廷,为百姓的出生入死!”
随即又是长长一叹,“既然是以支持,就要积极面对,吕某只担心将军此法过于新颖,有人接受不了而已……”
话说的很漂亮,可落在李信的耳中却只觉得别扭至极,但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主动示好,自也不必再揪着不放。
吕四臻又极为诚恳的道:“这其中诸多细节,吕某不甚了了,还请李将军逐一详述,赐教,然后才好照方抓药啊!”
这一点说的有道理,李信也认同,于是便耐着性子一一做起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主审与官诉以及陪审不是叠床架屋,而是将普通主审官的职能一分而三。”
“哦?一份而三?”
对李信将主审官职能一分而三说法吕四臻感到很新奇,又有几分不屑,如此做还说不是叠床架屋,明明一个人能干的事,你偏偏给分成了三个人,是嫌事情不够拖沓,意见分歧不够小吗?但脸上却流露出一种恍然的神态,频频点头。
李信却对吕四臻肚子里的腹诽毫不知情,仍旧不厌其烦的解释着。
“之所以将一个人的差事分成了三份,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这公平二字。一个人的能力与见识毕竟有限,对案件的看法往往又受制于成长经历,个人好恶等一系列主观因素,如此做即可最大限度的做到公正,公平!”
吕四臻指着条文上的陪审人员,“所以,决定最终判决的陪审人员,李将军一共设置了十一人之多?”
“正是此理。”
“李将军所列条文上并没有写陪审人员的名单,不知陪审人员须从何处选拔?”
吕四臻刨根问底,李信击掌称赞。
“吕大人正问道关键处!关于陪审人员的选择范围,李信的建议是依被告户籍而定。”
“若再具体些呢?”
“比如张石头,他虽为军将,却是高阳民籍,自当由民籍中甄选。”
民籍中包含了儒籍、生员籍、阴阳籍等,难道如此广大的范围均可吗?吕四臻对此不以为然,却时时提醒自己,不管如何都随着他闹去,到时候自有朝中大臣。若说民籍也不是能随便选的,下至农民,上至内阁首辅,都在民籍之列,若是选了一群目不识丁的白户来,朝廷岂不颜面扫地?
不过吕四臻就算心怀鬼胎的配合,居然也有板有眼。
“能否再烦请李将军再罗列一个陪审人员甄选的细则?”
如何不能,李信思量一番当即口述,一旁书办则埋头记录,将李信口中的一二三四一字不落的都记录了下来。不消片刻,书办将一篇墨迹淋漓的细则交与吕四臻。吕四臻上下看了一遍,甚为满意,亦佩服李信惊人的想象力,此等法子还真是别出心裁。
然后,吕四臻将细则放好,又指着其他名目,求教名单的选择范围,李信又条条口述,直到快日落西山,才算完事,再看桌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一叠。
次日午时,这厚厚一叠的内容便被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师,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又传遍了京师官场。
内阁大堂中,阁臣们纷纷传看着这份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的审讯办法。
“荒唐,荒唐!勘验审案本是官员职责,他李征西如此,岂非藐视朝廷法度?”
说着又逐行指斥,“看看这里,审讯最终判决由十一人陪审商议,取意见占多数者决之,这是要干什么?大事向来不赖众谋,而在独断,若是一群人乱哄哄,吵上个一年半载,三年五载,难道还不结案了?分明是那厮拖延案情的伎俩。”
也有人态度颇为暧昧,“也不尽然吧,李征西口口声声标榜公平,他如此做还真是个法子,至少……”那位发言的大臣顿了一下,这才继续说道:“至少在最大限度上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此人眼光果然不俗,这套办法本身就是为了从最大限度上避免使无罪之人受无辜之刑,李信之所以没在说明中提出此点来,还是为了避讳与张石头的关系。
岂知有人立即冷笑道:“冤枉好人?我看是姑妄歹人罪犯。”
“李大人此言差矣,此法虽然增加了惩治罪犯的成本,却使无辜之人少受无妄之灾,当说这李征西还是有仁心的。”
“哼!天下人若都是周大人这般想法,恐怕大明江山也不会乱成今天的样子……”
此言一出,刚刚还谈兴正浓的大臣们突然都冷了场,大堂中顿时鸦雀无声,话题突然被扯到了忌讳上面去,若是多说一句,少说一句,万一被有心人利用了,闹不好是有杀身之祸的,须知祸从口出的例子层出不穷,嘴巴没门的官员,有多少人吃了这种暗亏,比比皆是。
众位大臣的眼光此时便齐齐的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两位内阁大学士张四知与薛国观,两人却如老僧入定一般,仿佛众人的议论与他们无关,事实上也的确无关,不过是地方上一件涉及到军将的怒杀奸夫**案,还真劳动不上朝廷的诸位大臣们劳心费力。
其实,众人所关心者,无非是此事牵扯到了一向是朝廷风暴眼的最具争议之人,山西镇总兵官征西前将军李信,而这其中的多数人都等着在看他的热闹。
入夜,内阁大学士张四知府邸。管家张福连夜奔波数百里往来于京师与山西之间,堪堪赶了回来,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边去见了自家老爷。
张四知对张福这一回办的差事十分满意,那吕四臻似乎也玲珑的很,配合的也十分到位,李信这等惊世骇俗之举必然会为他招来诸多诟病与攻讦。
听了张福的汇报,张四知又仔细就细节询问了几个问题,便面无表情的挥挥手,令他退下。在张四知的策略里,本是暗中支持李信的,这其中既有晋商的大笔金银请托,同时又附和他的既得利益。当然,那是在杨嗣昌圣眷正隆的时期,杨嗣昌屡屡企图扳倒李信,每次都被张四知四两拨千斤的搅合了。究其原因,李信的存在,即便不能对杨嗣昌造成致命的威胁,也可以作为一只啦蛤蟆趴在杨嗣昌的脚面上恶心恶心他。
而张四知之所以在暗中做了这么多手脚,所为者还是那内阁首辅的位置,因为只有除去了这颗绊脚石,他才有可能夙愿得成。如今,杨嗣昌屡遭大败,黄河大堤都被流贼掘了,河南局势几乎一败涂地,他的倒台可以想见,已经是迟早之事。
没了杨嗣昌的威胁,张四知的下一个大敌也自然而然的从杨嗣昌身上转移到了在山海关督师的孙承宗身上,李信作为武臣,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了他剪除政敌外围的第一根枝桠。
本书首发来自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吕四臻对于李信设置主审官,又设立官府诉讼罪犯这种叠床架屋的模式多有不解。但往下看去,却是越发的糊涂了。甚?还要设立陪审人员,而且数目竟达十一人之多。再看下去则更多的是愕然了,从后面对陪审人员的描述来看,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竟然是这些陪审人员!那还要主审官作甚?
李信注视的脸上不断阴晴变化的吕四臻,理解他对这种方式的不理解,便等着他发问。
“本官还是几处疑惑,敢请教李将军。”只见吕四臻指点条文之上,道:“比如这官讼之人,似有不妥,难不成官府还成了原告?这传出去有失朝廷体面。”
“再有,如果最终由诸多陪审人员做最终判决,那还要主审官有何用?”
李信则详细一一解释。
“既然李信已经布告太原百姓要做到公正,公开的审理此案,那就要不偏不倚,当然也绝不会矫枉过正。而吕大人问计于李信,李信为朝廷计为百姓计,亦不会草率行事,当竭心尽力。”
这句话中实际上已经是李信非常委婉的表达了对吕四臻如此质疑的不满,本来他早就发布了声明,与三卫军有关人等,包括他本人都不会碰张石头的案子。隐含的意思亦非常明显,是你吕四臻三番五次的来求计,他这才出谋献策,你既然有诸多意见不满,何不自行解决?
吕四臻骤然发觉自己的失态,又想起昨夜的谈话,于是稳定心神,他此番的作用不是定计,而是怂恿李信,他做的越离谱才越好呢,只要自己适当的与其保持距离,这件事一准给张相办的漂漂亮亮。
想到此处,这位提刑按察使司的俭事立即感觉前途充满了光明,仿佛按察使的位置已经在向他招收示意了。片刻功夫,吕四臻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
“李将军殚精竭虑,太原官民都是有目共睹的,谁敢抹杀将军的功劳,吕某第一个不答应!说实话,若不是有人揪着此事不放,大做文章,吕某巴不得张营官一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再将那奸夫淫.妇惩治一番,以慰士卒们为朝廷,为百姓的出生入死!”
随即又是长长一叹,“既然是以支持,就要积极面对,吕某只担心将军此法过于新颖,有人接受不了而已……”
话说的很漂亮,可落在李信的耳中却只觉得别扭至极,但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主动示好,自也不必再揪着不放。
吕四臻又极为诚恳的道:“这其中诸多细节,吕某不甚了了,还请李将军逐一详述,赐教,然后才好照方抓药啊!”
这一点说的有道理,李信也认同,于是便耐着性子一一做起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主审与官诉以及陪审不是叠床架屋,而是将普通主审官的职能一分而三。”
“哦?一份而三?”
对李信将主审官职能一分而三说法吕四臻感到很新奇,又有几分不屑,如此做还说不是叠床架屋,明明一个人能干的事,你偏偏给分成了三个人,是嫌事情不够拖沓,意见分歧不够小吗?但脸上却流露出一种恍然的神态,频频点头。
李信却对吕四臻肚子里的腹诽毫不知情,仍旧不厌其烦的解释着。
“之所以将一个人的差事分成了三份,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这公平二字。一个人的能力与见识毕竟有限,对案件的看法往往又受制于成长经历,个人好恶等一系列主观因素,如此做即可最大限度的做到公正,公平!”
吕四臻指着条文上的陪审人员,“所以,决定最终判决的陪审人员,李将军一共设置了十一人之多?”
“正是此理。”
“李将军所列条文上并没有写陪审人员的名单,不知陪审人员须从何处选拔?”
吕四臻刨根问底,李信击掌称赞。
“吕大人正问道关键处!关于陪审人员的选择范围,李信的建议是依被告户籍而定。”
“若再具体些呢?”
“比如张石头,他虽为军将,却是高阳民籍,自当由民籍中甄选。”
民籍中包含了儒籍、生员籍、阴阳籍等,难道如此广大的范围均可吗?吕四臻对此不以为然,却时时提醒自己,不管如何都随着他闹去,到时候自有朝中大臣。若说民籍也不是能随便选的,下至农民,上至内阁首辅,都在民籍之列,若是选了一群目不识丁的白户来,朝廷岂不颜面扫地?
不过吕四臻就算心怀鬼胎的配合,居然也有板有眼。
“能否再烦请李将军再罗列一个陪审人员甄选的细则?”
如何不能,李信思量一番当即口述,一旁书办则埋头记录,将李信口中的一二三四一字不落的都记录了下来。不消片刻,书办将一篇墨迹淋漓的细则交与吕四臻。吕四臻上下看了一遍,甚为满意,亦佩服李信惊人的想象力,此等法子还真是别出心裁。
然后,吕四臻将细则放好,又指着其他名目,求教名单的选择范围,李信又条条口述,直到快日落西山,才算完事,再看桌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一叠。
次日午时,这厚厚一叠的内容便被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师,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又传遍了京师官场。
内阁大堂中,阁臣们纷纷传看着这份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的审讯办法。
“荒唐,荒唐!勘验审案本是官员职责,他李征西如此,岂非藐视朝廷法度?”
说着又逐行指斥,“看看这里,审讯最终判决由十一人陪审商议,取意见占多数者决之,这是要干什么?大事向来不赖众谋,而在独断,若是一群人乱哄哄,吵上个一年半载,三年五载,难道还不结案了?分明是那厮拖延案情的伎俩。”
也有人态度颇为暧昧,“也不尽然吧,李征西口口声声标榜公平,他如此做还真是个法子,至少……”那位发言的大臣顿了一下,这才继续说道:“至少在最大限度上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此人眼光果然不俗,这套办法本身就是为了从最大限度上避免使无罪之人受无辜之刑,李信之所以没在说明中提出此点来,还是为了避讳与张石头的关系。
岂知有人立即冷笑道:“冤枉好人?我看是姑妄歹人罪犯。”
“李大人此言差矣,此法虽然增加了惩治罪犯的成本,却使无辜之人少受无妄之灾,当说这李征西还是有仁心的。”
“哼!天下人若都是周大人这般想法,恐怕大明江山也不会乱成今天的样子……”
此言一出,刚刚还谈兴正浓的大臣们突然都冷了场,大堂中顿时鸦雀无声,话题突然被扯到了忌讳上面去,若是多说一句,少说一句,万一被有心人利用了,闹不好是有杀身之祸的,须知祸从口出的例子层出不穷,嘴巴没门的官员,有多少人吃了这种暗亏,比比皆是。
众位大臣的眼光此时便齐齐的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两位内阁大学士张四知与薛国观,两人却如老僧入定一般,仿佛众人的议论与他们无关,事实上也的确无关,不过是地方上一件涉及到军将的怒杀奸夫**案,还真劳动不上朝廷的诸位大臣们劳心费力。
其实,众人所关心者,无非是此事牵扯到了一向是朝廷风暴眼的最具争议之人,山西镇总兵官征西前将军李信,而这其中的多数人都等着在看他的热闹。
入夜,内阁大学士张四知府邸。管家张福连夜奔波数百里往来于京师与山西之间,堪堪赶了回来,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边去见了自家老爷。
张四知对张福这一回办的差事十分满意,那吕四臻似乎也玲珑的很,配合的也十分到位,李信这等惊世骇俗之举必然会为他招来诸多诟病与攻讦。
听了张福的汇报,张四知又仔细就细节询问了几个问题,便面无表情的挥挥手,令他退下。在张四知的策略里,本是暗中支持李信的,这其中既有晋商的大笔金银请托,同时又附和他的既得利益。当然,那是在杨嗣昌圣眷正隆的时期,杨嗣昌屡屡企图扳倒李信,每次都被张四知四两拨千斤的搅合了。究其原因,李信的存在,即便不能对杨嗣昌造成致命的威胁,也可以作为一只啦蛤蟆趴在杨嗣昌的脚面上恶心恶心他。
而张四知之所以在暗中做了这么多手脚,所为者还是那内阁首辅的位置,因为只有除去了这颗绊脚石,他才有可能夙愿得成。如今,杨嗣昌屡遭大败,黄河大堤都被流贼掘了,河南局势几乎一败涂地,他的倒台可以想见,已经是迟早之事。
没了杨嗣昌的威胁,张四知的下一个大敌也自然而然的从杨嗣昌身上转移到了在山海关督师的孙承宗身上,李信作为武臣,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了他剪除政敌外围的第一根枝桠。
本书首发来自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