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南粮北调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那既然如此,就只能加赋税了。/wWw。Qb5.cOМ//小理”不知道是谁提了这样一句。
加赋税?杨改革对这个东西很惧怕,生怕加了赋税造反的人更多。
“北方本就是大干旱,如何加赋税?岂不是逼人造反?”
“那就在南方加赋税。”
……
杨改革很想一肩把这赈灾的事给挑下来,奈何这不是几十万两银子就能摆平的,很可能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无底洞,就是杨改革全力赈灾,也不见得拿得下那个窟窿,不是咬下牙,狠下心,挺一挺就过去了。
那就只能加税,记得这明末确实加过好几次税的,据说,还是明末灭亡的主要原因。不过看过诸多穿越小说的杨改革,很清楚的记得,这明末的农民起义,主要还是集中在了北方灾害严重的地方,如果只加南方的税,也许行。
“那我朝的赋税情况如何?赋税会不会很重?老百姓能承受吗?”杨改革问了这几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回答的人很多,但是回答得很对的人,却不多。
“启禀陛下,我朝税赋不重,太祖定下来藏富于民之策,如今大灾荒即将到来,稍加一些赋税救急,想也不过分,只要陛下不在受灾的北方加税,想问题应该不大。”
“税赋不重?那位卿家给朕讲解一下我朝的赋税情况,该如何加税?注意北方几省除开。”对于明朝的赋税问题,穿越宅男杨改革摸不着头脑。只得现场问一问再说。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每亩不过几升,就以十斤计,如果陛下加税一分,或者几厘,约合亩税十一斤,想来,问题也不大,当然,我大明田分等级,南北产粮不一,税率不一,所以,税收有差。小理我大明朝上下,有田近十亿亩上下,每亩加税一分几厘不等,每年大约可多收田税**百万两上下,当然,陛下如果除开北方的田税,外加除开宗室、士绅等免征之田等,所以,实际所得,可能会在四五百万两银子左右。作为赈灾,想来已经可以了。”
这位大臣估计是户部的,将大明朝田赋的情况,大致的简单介绍了一下。
南方加一分的田税,就有四五百万两银子,这个,貌似可以啊!杨改革心动了,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加税的紧箍咒,松了一下,没记错的话,明末,南方都是一直比较稳定的,想必,多收一点银子,不算过分,这北方,特别是陕西,河南几个地方,不仅不能收税,还要免税,加赈灾。
“如卿家所言,这在南方加税,似乎也是可行的?其他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能得四五百万两银子,又不会引起农民起义,这个,貌似,可行!四五百万两银子的诱惑,杨改革是经受不起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加税明面上只有一分,实际还有伴随而生的各种名目的摊派,阴征,实际征收的数目,可能数倍于陛下的一分,升斗小民,苦不堪言,陛下还请三思。”
一记警钟,敲响在杨改革的头顶,杨改革是震耳欲聋!才想起来,这当官的会漂没,这当吏的,会吃拿卡要,这当地主的,会大斗进,小斗出。理想是好的,纸面上的财富是好的,实际的操作,却不是那样美好的。
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忘乎所以了。这帐,当真要细算一下。
“那位爱卿可以为朕出一个好主意?既不加税,又有银子赈灾?”杨改革无奈,只好看看有没有能人。
“臣请陛下发内帑以救天下。”
“噗~~”杨改革一口茶喷得老远,现在还有人盯着自己的内帑,让自己发内帑救急天下,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内帑的银子就是自己挖的吗?这天灾那样大一个窟窿,你让我一个人担,你是诚心想坑死我啊!
“这位爱卿,赈灾,朕自会拨发内帑去救济的,不过朕的内帑也不是金山银山,这长达十数年的干旱,你认为朕的内帑能发多久?这户部解到朕内帑的银子,想必你也有数吧。”杨改革很想捏死这个家伙。自己的钱,那是有大用处的,你这样叫我去填无底洞,那我可什么都干不成了,训练新军,海军,造船,支援边疆,补发军饷,这样样都要钱,自己内帑里的银子,只在内帑里打一个转,又出去了,你还以为我有多少钱?我这内帑里的钱,都到了要弄出去放印子钱的地步了,可怜的不能再可怜了,你还不放过我。
“孙师傅,依你看,该如何呢?可有什么好主意?”杨改革不得不再问自己的师傅孙承宗。
孙承宗已经沉凝了许久了,见皇帝问起,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加收田税可行,就算是有宵小阴加田税,再多派阴征,就算每亩征收达到二十斤,南方仍可支撑,南方的田,产粮较高,下田可收一二石,上田则可收二三石,即使宵小阴加,也不过一成田税,勉强也可为,陛下可派人加大惩处力度,想必,不会太过伤民。”
呃~~,孙承宗也是支持加税,这个,杨改革有点意外。
“孙师傅,我朝的田税难道不是很重了吗?还有宵小阴加,这不会有问题吧?”杨改革有点不确定,印象里,教科书里,都说这明朝是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吗?可现在连孙承宗也赞成加田税?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不重,三十税一,民田每亩征收不过三五升,又如何会重呢?官田较高,八升到一斗二升之间,就统一亩收一斗均算,南方田产一般都有二石左右,怎么算的上是重?”孙承宗又给崇祯解释。
杨改革糊涂了,民田,官田,税率好像不太一样啊!民田有多少,官田有多少?这到底两石的田产,征收一斗的税重不重?貌似也不记得后来二十一世纪征多少了,也不知道这其他时候征的多少。小理两石产粮征收一斗粮食,貌似是5%,如果自己在一斗的基础上加收几厘或者一分,也就一斗一升的样子,貌似真的不多,如果算上两三倍“阴收”“摊派”,估计能达到实收一斗四五升的样子,也就是说,占了产粮的7.5%。貌似,真的还行。这还是按照官田的税率收的,如果是民田,则更低。
现在,轮到杨改革纠结了。这到底要不要加税?杨改革心动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银子的收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那位卿家有话要说?”杨改革再次发问,心里一直纠结这这田税加不加。
众人沉默了一阵。
徐光启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增加南方田税,可行,只要限定数额,想来,问题也不大,陛下梦中那位神人不是告知,只是北方数年的干旱灾荒吗?那既然如此,岂不是说,南方比较安宁?那样的话,其实只要南粮北调就成了?”
这个?南粮北调?貌似只听过南水北调……
杨改革还在迟疑,就有人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转运粮食,极为困难,运一石粮食,路上吃掉大部分,要大规模赈灾,有力为逮啊!”
来了个反对的。
徐光启争辩道:“启禀陛下,那京师每年从南方调粮数百万石,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那个人也不甘示弱,道:“启禀陛下,虽然京师每年调粮数百万石,但是那靠的是运河之利,但运河之运力,已经穷竭,时常枯水,要增加几百万石的运量,恐怕……”
徐关起很快就抢答道:“既然河运不行,那陛下为何不海运呢?海运船大,运得多,运费也便宜,消耗更少。”
刚才和徐光启争论的那个人迟疑了一下,想了想,道:“陛下,海上风浪大,容易翻船……”
海运漕粮?杨改革心中一亮,确实可行。海运远比河运便宜得多,而且运输量巨大,至于海运会翻船,那个,杨改革认为,火车有时候还会翻呢,飞机有时候还会掉下来呢,如果百分百的安全,那干脆什么事也别做了。
“嗯,徐师傅说得有理,这海运漕粮,似乎也是经济可行的。这个,得考虑一下。”海运一旦开展,就要造海船,有了海船,就会有海军,这可是一举夺得的好事,杨改革下了决心,这粮食,还就要从海上走了。
“启禀陛下,漕运改海运不可啊!想运河边上,有百万人口依靠这漕运过活,陛下一旦改了海运,这批依靠漕运过活的人,如何生活得下去?”一个大臣出来,说了不能搞海运,搞海运,这百万人就要下岗,到时候,造反的人会更多。其实,这漕运里,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多,很多人都靠着漕运揩点油,要是漕运断了,这得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漕运改海运如何进行得下去?
杨改革听了这事,头疼,这漕运已经把这国家的运粮命脉给劫持了,要改可以,百万人的生存看你咋办?只能看着一步步的走向更糟,直到彻底崩盘。
徐光启出来给杨改革分忧了,道:“启禀陛下,非是要改漕运为海运,只是北方必将干旱遭灾,非是陕西一地,南粮北调已成定局,北方粮食需求必定会扩大,而漕运运力已至极限,所以,臣以为,部分漕粮,赈灾粮可走海运,原来的漕粮,依旧走河运,和百万漕工何干?”
呃~~~杨改革觉得这徐光启还真的有几把刷子,立刻把这件事刷得服服帖帖。
不过显然,杨改革高兴的太早了点,那位大臣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干旱在陕西发生,赈灾粮运到京师了那又如何?难道再转运千里?运到陕西去吗?”
呃~~这貌似又是一个问题啊!杨改革又犯难了。又看看徐光启。
徐光启又道:“启禀陛下,臣只是说部分赈灾粮走海运,想北方遭灾,北方粮食需求肯定会加大,既然漕运已到极限,那么,必定只能走海运了。陕西赈灾,可经运河,逆黄河而上,经开封,到西安,虽然开封以上,行船逐渐困难,但是,每年还是有一段时间能够行船的,只要加紧时间运粮,想一二百万石,是没问题的,其他,则可考虑陆路运输了。”徐光启对这些貌似很娴熟。轻轻松松就把杨改革看着头疼无比的东西给搞定了。
“好计划!”杨改革很高兴,这对付明末的灾荒,终于有一点眉目了。
……
不过出来挑刺的人可不在少数。
“启禀陛下,这转运赈灾粮,就算是走海运,走黄河水道,那运转所需也不菲啊!陛下,这……”难题来了。虽然可以用黄河水道运输,但是这运输费也是很昂贵的。物资的消耗更是恐怖。当然,对比起陆路运输来说,好得多。如果完全是陆路的话,那转运粮食则更加的恐怖,运一石粮食,人工在路上要消耗**成。要救济几百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钱,朕出了。”杨改革很豪气的慷慨了一把,想到可以救济成千上万的人,杨改革觉得,自己拿点银子出来,没事,银子没了,可以再赚。想到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杨改革觉得,自己穿越过来,应该给他们做一点什么。
“圣上英明,圣上仁慈……”一溜的大臣见皇帝掏银子补贴运费,立刻称赞皇帝的好了。
【写田税问题,头晕眼花。】
....
更新最快
最新全本:、、、、、、、、、、
“那既然如此,就只能加赋税了。/wWw。Qb5.cOМ//小理”不知道是谁提了这样一句。
加赋税?杨改革对这个东西很惧怕,生怕加了赋税造反的人更多。
“北方本就是大干旱,如何加赋税?岂不是逼人造反?”
“那就在南方加赋税。”
……
杨改革很想一肩把这赈灾的事给挑下来,奈何这不是几十万两银子就能摆平的,很可能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无底洞,就是杨改革全力赈灾,也不见得拿得下那个窟窿,不是咬下牙,狠下心,挺一挺就过去了。
那就只能加税,记得这明末确实加过好几次税的,据说,还是明末灭亡的主要原因。不过看过诸多穿越小说的杨改革,很清楚的记得,这明末的农民起义,主要还是集中在了北方灾害严重的地方,如果只加南方的税,也许行。
“那我朝的赋税情况如何?赋税会不会很重?老百姓能承受吗?”杨改革问了这几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回答的人很多,但是回答得很对的人,却不多。
“启禀陛下,我朝税赋不重,太祖定下来藏富于民之策,如今大灾荒即将到来,稍加一些赋税救急,想也不过分,只要陛下不在受灾的北方加税,想问题应该不大。”
“税赋不重?那位卿家给朕讲解一下我朝的赋税情况,该如何加税?注意北方几省除开。”对于明朝的赋税问题,穿越宅男杨改革摸不着头脑。只得现场问一问再说。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每亩不过几升,就以十斤计,如果陛下加税一分,或者几厘,约合亩税十一斤,想来,问题也不大,当然,我大明田分等级,南北产粮不一,税率不一,所以,税收有差。小理我大明朝上下,有田近十亿亩上下,每亩加税一分几厘不等,每年大约可多收田税**百万两上下,当然,陛下如果除开北方的田税,外加除开宗室、士绅等免征之田等,所以,实际所得,可能会在四五百万两银子左右。作为赈灾,想来已经可以了。”
这位大臣估计是户部的,将大明朝田赋的情况,大致的简单介绍了一下。
南方加一分的田税,就有四五百万两银子,这个,貌似可以啊!杨改革心动了,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加税的紧箍咒,松了一下,没记错的话,明末,南方都是一直比较稳定的,想必,多收一点银子,不算过分,这北方,特别是陕西,河南几个地方,不仅不能收税,还要免税,加赈灾。
“如卿家所言,这在南方加税,似乎也是可行的?其他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能得四五百万两银子,又不会引起农民起义,这个,貌似,可行!四五百万两银子的诱惑,杨改革是经受不起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加税明面上只有一分,实际还有伴随而生的各种名目的摊派,阴征,实际征收的数目,可能数倍于陛下的一分,升斗小民,苦不堪言,陛下还请三思。”
一记警钟,敲响在杨改革的头顶,杨改革是震耳欲聋!才想起来,这当官的会漂没,这当吏的,会吃拿卡要,这当地主的,会大斗进,小斗出。理想是好的,纸面上的财富是好的,实际的操作,却不是那样美好的。
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忘乎所以了。这帐,当真要细算一下。
“那位爱卿可以为朕出一个好主意?既不加税,又有银子赈灾?”杨改革无奈,只好看看有没有能人。
“臣请陛下发内帑以救天下。”
“噗~~”杨改革一口茶喷得老远,现在还有人盯着自己的内帑,让自己发内帑救急天下,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内帑的银子就是自己挖的吗?这天灾那样大一个窟窿,你让我一个人担,你是诚心想坑死我啊!
“这位爱卿,赈灾,朕自会拨发内帑去救济的,不过朕的内帑也不是金山银山,这长达十数年的干旱,你认为朕的内帑能发多久?这户部解到朕内帑的银子,想必你也有数吧。”杨改革很想捏死这个家伙。自己的钱,那是有大用处的,你这样叫我去填无底洞,那我可什么都干不成了,训练新军,海军,造船,支援边疆,补发军饷,这样样都要钱,自己内帑里的银子,只在内帑里打一个转,又出去了,你还以为我有多少钱?我这内帑里的钱,都到了要弄出去放印子钱的地步了,可怜的不能再可怜了,你还不放过我。
“孙师傅,依你看,该如何呢?可有什么好主意?”杨改革不得不再问自己的师傅孙承宗。
孙承宗已经沉凝了许久了,见皇帝问起,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加收田税可行,就算是有宵小阴加田税,再多派阴征,就算每亩征收达到二十斤,南方仍可支撑,南方的田,产粮较高,下田可收一二石,上田则可收二三石,即使宵小阴加,也不过一成田税,勉强也可为,陛下可派人加大惩处力度,想必,不会太过伤民。”
呃~~,孙承宗也是支持加税,这个,杨改革有点意外。
“孙师傅,我朝的田税难道不是很重了吗?还有宵小阴加,这不会有问题吧?”杨改革有点不确定,印象里,教科书里,都说这明朝是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吗?可现在连孙承宗也赞成加田税?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不重,三十税一,民田每亩征收不过三五升,又如何会重呢?官田较高,八升到一斗二升之间,就统一亩收一斗均算,南方田产一般都有二石左右,怎么算的上是重?”孙承宗又给崇祯解释。
杨改革糊涂了,民田,官田,税率好像不太一样啊!民田有多少,官田有多少?这到底两石的田产,征收一斗的税重不重?貌似也不记得后来二十一世纪征多少了,也不知道这其他时候征的多少。小理两石产粮征收一斗粮食,貌似是5%,如果自己在一斗的基础上加收几厘或者一分,也就一斗一升的样子,貌似真的不多,如果算上两三倍“阴收”“摊派”,估计能达到实收一斗四五升的样子,也就是说,占了产粮的7.5%。貌似,真的还行。这还是按照官田的税率收的,如果是民田,则更低。
现在,轮到杨改革纠结了。这到底要不要加税?杨改革心动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银子的收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那位卿家有话要说?”杨改革再次发问,心里一直纠结这这田税加不加。
众人沉默了一阵。
徐光启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增加南方田税,可行,只要限定数额,想来,问题也不大,陛下梦中那位神人不是告知,只是北方数年的干旱灾荒吗?那既然如此,岂不是说,南方比较安宁?那样的话,其实只要南粮北调就成了?”
这个?南粮北调?貌似只听过南水北调……
杨改革还在迟疑,就有人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转运粮食,极为困难,运一石粮食,路上吃掉大部分,要大规模赈灾,有力为逮啊!”
来了个反对的。
徐光启争辩道:“启禀陛下,那京师每年从南方调粮数百万石,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那个人也不甘示弱,道:“启禀陛下,虽然京师每年调粮数百万石,但是那靠的是运河之利,但运河之运力,已经穷竭,时常枯水,要增加几百万石的运量,恐怕……”
徐关起很快就抢答道:“既然河运不行,那陛下为何不海运呢?海运船大,运得多,运费也便宜,消耗更少。”
刚才和徐光启争论的那个人迟疑了一下,想了想,道:“陛下,海上风浪大,容易翻船……”
海运漕粮?杨改革心中一亮,确实可行。海运远比河运便宜得多,而且运输量巨大,至于海运会翻船,那个,杨改革认为,火车有时候还会翻呢,飞机有时候还会掉下来呢,如果百分百的安全,那干脆什么事也别做了。
“嗯,徐师傅说得有理,这海运漕粮,似乎也是经济可行的。这个,得考虑一下。”海运一旦开展,就要造海船,有了海船,就会有海军,这可是一举夺得的好事,杨改革下了决心,这粮食,还就要从海上走了。
“启禀陛下,漕运改海运不可啊!想运河边上,有百万人口依靠这漕运过活,陛下一旦改了海运,这批依靠漕运过活的人,如何生活得下去?”一个大臣出来,说了不能搞海运,搞海运,这百万人就要下岗,到时候,造反的人会更多。其实,这漕运里,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多,很多人都靠着漕运揩点油,要是漕运断了,这得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漕运改海运如何进行得下去?
杨改革听了这事,头疼,这漕运已经把这国家的运粮命脉给劫持了,要改可以,百万人的生存看你咋办?只能看着一步步的走向更糟,直到彻底崩盘。
徐光启出来给杨改革分忧了,道:“启禀陛下,非是要改漕运为海运,只是北方必将干旱遭灾,非是陕西一地,南粮北调已成定局,北方粮食需求必定会扩大,而漕运运力已至极限,所以,臣以为,部分漕粮,赈灾粮可走海运,原来的漕粮,依旧走河运,和百万漕工何干?”
呃~~~杨改革觉得这徐光启还真的有几把刷子,立刻把这件事刷得服服帖帖。
不过显然,杨改革高兴的太早了点,那位大臣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干旱在陕西发生,赈灾粮运到京师了那又如何?难道再转运千里?运到陕西去吗?”
呃~~这貌似又是一个问题啊!杨改革又犯难了。又看看徐光启。
徐光启又道:“启禀陛下,臣只是说部分赈灾粮走海运,想北方遭灾,北方粮食需求肯定会加大,既然漕运已到极限,那么,必定只能走海运了。陕西赈灾,可经运河,逆黄河而上,经开封,到西安,虽然开封以上,行船逐渐困难,但是,每年还是有一段时间能够行船的,只要加紧时间运粮,想一二百万石,是没问题的,其他,则可考虑陆路运输了。”徐光启对这些貌似很娴熟。轻轻松松就把杨改革看着头疼无比的东西给搞定了。
“好计划!”杨改革很高兴,这对付明末的灾荒,终于有一点眉目了。
……
不过出来挑刺的人可不在少数。
“启禀陛下,这转运赈灾粮,就算是走海运,走黄河水道,那运转所需也不菲啊!陛下,这……”难题来了。虽然可以用黄河水道运输,但是这运输费也是很昂贵的。物资的消耗更是恐怖。当然,对比起陆路运输来说,好得多。如果完全是陆路的话,那转运粮食则更加的恐怖,运一石粮食,人工在路上要消耗**成。要救济几百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钱,朕出了。”杨改革很豪气的慷慨了一把,想到可以救济成千上万的人,杨改革觉得,自己拿点银子出来,没事,银子没了,可以再赚。想到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杨改革觉得,自己穿越过来,应该给他们做一点什么。
“圣上英明,圣上仁慈……”一溜的大臣见皇帝掏银子补贴运费,立刻称赞皇帝的好了。
【写田税问题,头晕眼花。】
....
更新最快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