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苏州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二章 苏州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吧,造成了状态一直不好。从中秋以前就是在勉强自己尽量做到每日更新。明日就是老人家五七了,所以今天放下一切的手头工作,争取先把今天的一章写出来。下午我将坐车去唐山,所以明日的一章很有可能会断更,就看有没有时间赶回北京更新了。还望大家能够理解。
时间过得还真是快,转眼间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想想也该恢复状态了。对于前一段时间写作水平的严重下滑,漫步在这里也就不再做更多的解释了,还是那句话一切都看你今后的表现吧。
再一次感谢大家这一段时间以来对漫步的支持与鼓励。没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也就没有漫步这本书现在的成绩,在今后的日子里,漫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取有一个好的状态,尽量写出让大家能够喜欢看的内容。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与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的!)
苏州在唐时临近海边,现代的苏州东南三十里的古三江口便是古时的娄江、松江以及东江的入海口。现在的上海地区,至少在唐时是并不存在的。上海是三条江先后堵塞后,经过上千年的沉积才逐渐形成的。现在众所周知的太湖,在唐初的时候,水面面积也只有现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根据史书记载,唐时苏州附近最宽的河流----松江水面宽度甚至超过二十里。再加上众多的支流以及小河,唐时的苏州、杭州一带构成了网状的水系。良好的排水系统,使得这一带很少遇到洪涝灾害,所以才会成为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唐朝以前的史书几乎就没有记载过这一地区遭遇洪灾,到了后世三条主要的河道相继堵塞,并且形成新的冲积平原以后,这才逐渐的有了洪涝灾害的记载于史书之上。
这一次之所以江南会遭受百年难得一遇的洪灾,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六月份起,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遇到三次台风的袭击。每一次的台风来临,都会引起海水暴涨,造成海水倒灌进江河之中,使得原本就因为暴雨所造成的江河水位上涨无处宣泄,而江南地区地势本来就偏低,从而引发洪灾。所以说,这一连串的台风才是引起江南洪灾的最主要的原因。
早在李恪从长安动身出发之初,江南地区的洪灾,已经随着台风季节的过去而消退。但是,这一次的灾害却是非常严重的。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大唐最主要的产粮区,这一次的洪涝灾害直接造成整个江南地区的粮食绝产。江南地区的面积尚不足大唐国土面积的五十分之一,所产的粮食总数却达到了大唐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还要多。江南地区的粮食绝收,就意味着整个大唐在未来的一年里,都会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危机。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粮食出现了危机就意味着一系列的危机的开始。
所以,李恪此次江南之行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监督江南地区尽快的恢复生产,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绝对不能够让江南地区因为粮食问题而出现问题。虽然说此次江南之行的江南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长江以南的地区,但是重中之重还是要数后世的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浙江中北部这一区域。
之前,李恪之所以没有直接赶往江南地区,一是不能厚此薄彼,既然是从长安城出发,自然是要按照顺序一点点的来,二是江南地区本就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派往江南地区的官员自然也就是能干之人,所以李恪还是相信他们可以应对当前所遇到的问题。自己虽然是此次江南赈灾的使者,但是对于处理内政这方面并不在行。与其到了那里胡乱的指手画脚的去帮倒忙,还不如让他们这些个有经验又有能力的官员们去处理,而自己只要做一个合格的后勤保障官就可以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后世才慢慢的传扬开来的,尤其是苏州那些个有名的园子,都是明清以后才建起来的。不过作为水乡江南的重镇苏州,自古以来就不缺少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色,以及精美绝伦的经典建筑。
作为江南道的治府所在地,苏州的繁华绝非升州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城市所能媲美的。如果说升州还多少带有中原风俗习惯的话,那么苏州则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不论是语言、饮食习惯还是衣着打扮,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差异。比起长江以北的人,江南人的身材要偏矮一些、瘦弱一些,但是容貌以及衣着的华丽却远超北方,就连说话的语气也是显得软绵绵的。
李恪下榻的地点设在苏州城外,太湖边上的一座当地富豪的宅院之内。这座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漫步其中令人流连往返,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李恪到达苏州的第二天,苏州刺史史通便把今夏苏州受灾的汇总材料递交上来。李恪可没有那个耐心仔细的查阅这厚厚的材料,让史通把大概的情况想自己做了个介绍,让自己大概齐了解了一下情况后,把这些材料交给随同自己一同前来的手下们进行查阅,并且根据上面列出的资料做出评估,最后把评估结果交到自己的手中进行最后的确认。
接下来的日子,李恪带着李治和李明达两个人以及手下的亲卫,也不用苏州刺史派人陪伴,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在四周的乡村了解民情。他所信奉的宗旨是:与其坐在房中去看那些无聊的汇总材料,不如到下面去实际考察一番。只有到达田间地头,听老百姓们亲口说出所遭受的灾害,才能真正的掌握到第一手的材料。
非常抱歉,心思完全不在写作上面,所以根本就无法塌塌实实地写下去,所以还望大家能够予以谅解,体谅一下漫步的心情。明日回来后,好好的沉下心来编制一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一直以来都想写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曾经称帝的女皇帝,只不过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做铺垫,终于要轮到她粉墨登场,还望大家多多捧场吧。(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苏州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吧,造成了状态一直不好。从中秋以前就是在勉强自己尽量做到每日更新。明日就是老人家五七了,所以今天放下一切的手头工作,争取先把今天的一章写出来。下午我将坐车去唐山,所以明日的一章很有可能会断更,就看有没有时间赶回北京更新了。还望大家能够理解。
时间过得还真是快,转眼间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想想也该恢复状态了。对于前一段时间写作水平的严重下滑,漫步在这里也就不再做更多的解释了,还是那句话一切都看你今后的表现吧。
再一次感谢大家这一段时间以来对漫步的支持与鼓励。没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也就没有漫步这本书现在的成绩,在今后的日子里,漫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取有一个好的状态,尽量写出让大家能够喜欢看的内容。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与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的!)
苏州在唐时临近海边,现代的苏州东南三十里的古三江口便是古时的娄江、松江以及东江的入海口。现在的上海地区,至少在唐时是并不存在的。上海是三条江先后堵塞后,经过上千年的沉积才逐渐形成的。现在众所周知的太湖,在唐初的时候,水面面积也只有现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根据史书记载,唐时苏州附近最宽的河流----松江水面宽度甚至超过二十里。再加上众多的支流以及小河,唐时的苏州、杭州一带构成了网状的水系。良好的排水系统,使得这一带很少遇到洪涝灾害,所以才会成为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唐朝以前的史书几乎就没有记载过这一地区遭遇洪灾,到了后世三条主要的河道相继堵塞,并且形成新的冲积平原以后,这才逐渐的有了洪涝灾害的记载于史书之上。
这一次之所以江南会遭受百年难得一遇的洪灾,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六月份起,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遇到三次台风的袭击。每一次的台风来临,都会引起海水暴涨,造成海水倒灌进江河之中,使得原本就因为暴雨所造成的江河水位上涨无处宣泄,而江南地区地势本来就偏低,从而引发洪灾。所以说,这一连串的台风才是引起江南洪灾的最主要的原因。
早在李恪从长安动身出发之初,江南地区的洪灾,已经随着台风季节的过去而消退。但是,这一次的灾害却是非常严重的。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大唐最主要的产粮区,这一次的洪涝灾害直接造成整个江南地区的粮食绝产。江南地区的面积尚不足大唐国土面积的五十分之一,所产的粮食总数却达到了大唐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还要多。江南地区的粮食绝收,就意味着整个大唐在未来的一年里,都会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危机。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粮食出现了危机就意味着一系列的危机的开始。
所以,李恪此次江南之行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监督江南地区尽快的恢复生产,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绝对不能够让江南地区因为粮食问题而出现问题。虽然说此次江南之行的江南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长江以南的地区,但是重中之重还是要数后世的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浙江中北部这一区域。
之前,李恪之所以没有直接赶往江南地区,一是不能厚此薄彼,既然是从长安城出发,自然是要按照顺序一点点的来,二是江南地区本就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派往江南地区的官员自然也就是能干之人,所以李恪还是相信他们可以应对当前所遇到的问题。自己虽然是此次江南赈灾的使者,但是对于处理内政这方面并不在行。与其到了那里胡乱的指手画脚的去帮倒忙,还不如让他们这些个有经验又有能力的官员们去处理,而自己只要做一个合格的后勤保障官就可以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后世才慢慢的传扬开来的,尤其是苏州那些个有名的园子,都是明清以后才建起来的。不过作为水乡江南的重镇苏州,自古以来就不缺少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色,以及精美绝伦的经典建筑。
作为江南道的治府所在地,苏州的繁华绝非升州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城市所能媲美的。如果说升州还多少带有中原风俗习惯的话,那么苏州则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不论是语言、饮食习惯还是衣着打扮,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差异。比起长江以北的人,江南人的身材要偏矮一些、瘦弱一些,但是容貌以及衣着的华丽却远超北方,就连说话的语气也是显得软绵绵的。
李恪下榻的地点设在苏州城外,太湖边上的一座当地富豪的宅院之内。这座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漫步其中令人流连往返,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李恪到达苏州的第二天,苏州刺史史通便把今夏苏州受灾的汇总材料递交上来。李恪可没有那个耐心仔细的查阅这厚厚的材料,让史通把大概的情况想自己做了个介绍,让自己大概齐了解了一下情况后,把这些材料交给随同自己一同前来的手下们进行查阅,并且根据上面列出的资料做出评估,最后把评估结果交到自己的手中进行最后的确认。
接下来的日子,李恪带着李治和李明达两个人以及手下的亲卫,也不用苏州刺史派人陪伴,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在四周的乡村了解民情。他所信奉的宗旨是:与其坐在房中去看那些无聊的汇总材料,不如到下面去实际考察一番。只有到达田间地头,听老百姓们亲口说出所遭受的灾害,才能真正的掌握到第一手的材料。
非常抱歉,心思完全不在写作上面,所以根本就无法塌塌实实地写下去,所以还望大家能够予以谅解,体谅一下漫步的心情。明日回来后,好好的沉下心来编制一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一直以来都想写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曾经称帝的女皇帝,只不过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做铺垫,终于要轮到她粉墨登场,还望大家多多捧场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