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初次见面巧三娘,似曾相识某乞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国用的是农历计时,当然也不会有所谓的儿童节、母亲节之类的节日。王月英前几天心血来潮,估摸着儿童节快到了,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于是偷偷摸摸给孩子们设计了现代的童装。
不过她虽然能设计出公主服、小西装,但是无奈对针线活是十窍通了九窍,还有一窍不通,只能找成衣铺子让他们帮忙做。这也是今天把孩子们带到镇上来的主要目的。
元和镇最大的成衣铺子叫锦绣坊。锦绣坊的东家是个名人,还是个名女人,没人知道她的来路,只知她醉心于刺绣制衣,针线功夫极其了得,连当今太后都爱极了她的绣工,称她“巧手三娘”,因此大家便称呼她为三娘。
为何她会来元和镇,坊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元和镇风水好,再此制成的衣服能让太后老人家延年益寿,也有人言是因为三娘在京都得罪了权贵避祸于此。至于真正的原因大家不得而知,这锦绣坊除了三娘外还有不少善于制衣的匠人,生意特别好。
王月英想着这现代的小童装,别的铺子大概做不了,便带着孩子们直接来到了锦绣坊。
“掌柜的,我想给孩子们做两身衣服。”王月英带着孩子们走上前道。锦绣坊的主要客户都是大户人家,制衣都是请了绣娘上门量身定制,因此店里的客户不算多。
“好咧,夫人可以先看看我们这边的成衣样子。”掌柜看到有人忙招呼道。
“掌柜的,我这边有两件衣服样子,可否按照我这衣服的样子来做?”自己现在也来体验一次私人定制,现代的时候大家都讲究定制,这比买奢侈品显得有品位。王月英在心里想着这回也试着体验下富人的感觉。
“夫人这两件衣物比较特别。”掌柜看了看王月英递过来的设计图,半晌才道,“夫人您先坐一会,我去去就回。”
“好。”这公主裙到还好,这小西装要作出笔挺的样子也不容易。
“小三子,给客人上茶。”掌柜对小伙计吩咐完,笑呵呵地转身进了内堂。
王月英见馆馆一直抬着头看外面,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原来那边有人卖糖葫芦,正有一群孩子围着买,便笑着说:“馆馆想吃糖葫芦啊。为什么不去买呢?”
馆馆听娘亲这么说,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语。这孩子在家时开朗活泼,出门在外就略显胆小,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不过王月英觉得知道畏惧也事件好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代表就打的过老虎,便也不再逗她,转头跟洵儿商量道:“哥哥要不要带妹妹出去逛逛?”
洵儿见馆馆一脸期待的看着他,亮闪闪的眼睛里写满了“要去要去要去”,点头道:“要的。”
王月英看着两个孩子牵着手一蹦一跳地离开,突然心生感触,想到龙应台的那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以前自己孑然一身,不懂亲情为何物,每每读到此处都不求甚解,而现在看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才明白此话的含义。
“夫人,我们东家有请。”
“你们东家?可我家孩子方才出去买零嘴了,待会回来见不到我就麻烦了。”
“不碍事,我吩咐伙计招呼他们在这边等你一下。”
“那最好,有劳前面带路。”
“这边请。”
王月英跟着掌柜往后堂去。
一出后堂就看到一女子端坐在院内,见其身形微胖,银簪挽发,一身青色棉麻长裙,一条绣花披肩。细眉隆鼻,菱形小嘴,模样像极了唐代大画家们笔下的仕女。
“夫人请坐。”三娘见来人上身穿纯白棉麻短衫,下身着一袭浅绿色长裙,明眸皓齿,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番风情。不由对她产生无限好感,招呼道,“夫人贵姓?”
“免贵姓王。”想不到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娘,这温婉娴静的样子比自己想象中的“巧手三娘”更有几分神韵。
三娘给王月英倒了一杯茶,王月英伸出食指中指并拢在桌上轻叩三下。三娘见状轻笑道,“夫人不必客气,我有一事想要请教夫人。”
“您是想问衣服的事情吗?”就知道这奇装异服会让人好奇,不过自己真的很想看看孩子们穿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夫人叫我三娘就好。我正是想问问这衣服的事。”三娘笑着回答说。
“那你也叫我月娘就好,我也就不跟你客气了。”王月英也笑着说,不知道为什么她对三娘总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衣服的样子,其实是我梦见的......”
撇开王月英和三娘相谈甚欢不说,那边博洵也发现了让他疑惑的事情。
“哥哥,哥哥,我们去找娘。”馆馆好奇的看着呆愣在原地哥哥。
博洵似乎没有听到妹妹的呼喊,他一直看着一个乞丐。这个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蜷缩在墙角,和天下所有的乞丐都一样。但又和其它的乞丐不一样,他不像别的乞丐一般在乞讨,而是用一双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这些不足以让博洵这么一个小孩子留意到,真正让他在意的是,这个乞丐,长的和陈守信一模一样。以至于他就这么呆愣在原地,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处理,连身边的妹妹叫他也没有反应。
王月英和三娘约好过几天来取衣服,出门一问掌柜才知道孩子们一直都没有回来。于是急急忙忙出门找孩子,虽然有老孙头跟着,但是万一碰到拐子可如何是好,一个老人两个小孩也抵抗不了。
王月英正打算去飘香楼找人帮忙一起找就遇到老孙头,老孙头一见她就说道:“夫人,小少爷找你去飘香楼门口。”
“出什么事了吗?”王月英问道,洵儿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不是出事了是不会不回来找她的。
“不知道,小少爷站在那边不肯回来,要您过去。”老孙头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王月英赶到的时候就看到博洵拉着一个乞丐不让他走。馆馆则在一旁拉着哥哥的衣角不停的哭,看到王月英马上扑过来。
“不哭,不哭,娘在呢。”王月英一边安慰馆馆,一边好奇地问洵儿,“洵儿,你为什么拉着这个叔叔?”
“娘。”博洵看到母亲过来不由松了一口气,听到母亲的问话,看了一眼那个乞丐,忐忑不安的说,“他好像爹爹。”
爹爹?爹爹是谁?王月英刚想问出口,看了一眼那个乞丐,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身影,陈守信?
王月英对陈守信没什么印象,不过看这乞丐,眉眼之间和洵儿竟有几分相像。我去,这陈守信不是死了么?不对,陈守信可是死不见尸的。
现在不是纠结这些问题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看着这边。王月英看了一眼那乞丐,也还是没什么印象,但此时也管不得三七二十一,先搞清楚这件事再说,于是吩咐店里的小二把他往飘香楼里抬。“你们是要叫我吃饭吗?太好了!太好了!”那个乞丐看着众人说,然后又兴奋地叫道,“太好了。”
这乞丐怎么像个傻子?陈守信不是书生么?莫非弄错了。看到乞丐如此表现,王月英不免疑惑丛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好,带你去吃饭。”
那乞丐听王月英这么说,又乐得直拍手,跟在王月英后头屁颠屁颠就往飘香楼内堂走。
王月英把乞丐带入内堂之后看着他道:“你先到旁边的屋子里去洗个澡换身衣服,我让厨师给你做好吃的。”转身吩咐小二给他拿换洗的衣物再弄些吃食。
“好。”乞丐眼睛圆溜溜地看着王月英道,“姐姐你真好,请我吃饭还请我洗澡。”
“不用客气,你先去洗澡吧。”王月英只想让乞丐洗完澡之后再好好看看,毕竟她对陈守信的印象实在是不深,说不定洵儿也只是认错人了。
“蔡掌柜,你知道这乞丐是哪里来的吗?”王月英看着从刚才就一脸好奇的蔡掌柜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反而问道。
这元和镇是个小地方,乞丐也就是那么几个,蔡掌柜这做酒楼的对乞丐也算是接触的比较多的了,也不认得他。
“月娘,你认识这乞丐?”蔡掌柜的内心也是充满好奇,“这乞丐也是前段时间才来元和镇.......”
这元和镇虽然不大,但富贵人家也不算少,因此经常有牙侩从四处搜寻一些穷苦人来卖,都是些闹饥荒的流民和敌国的俘虏。想必这乞丐就是哪个牙侩带过来的,但看这乞丐身子骨文文弱弱的,脑子又不好使,可能一直都没有人家愿意买。牙侩养着他浪费粮食,索性扔了出来,因此便成了着元和镇乞丐中的一员。
上国用的是农历计时,当然也不会有所谓的儿童节、母亲节之类的节日。王月英前几天心血来潮,估摸着儿童节快到了,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于是偷偷摸摸给孩子们设计了现代的童装。
不过她虽然能设计出公主服、小西装,但是无奈对针线活是十窍通了九窍,还有一窍不通,只能找成衣铺子让他们帮忙做。这也是今天把孩子们带到镇上来的主要目的。
元和镇最大的成衣铺子叫锦绣坊。锦绣坊的东家是个名人,还是个名女人,没人知道她的来路,只知她醉心于刺绣制衣,针线功夫极其了得,连当今太后都爱极了她的绣工,称她“巧手三娘”,因此大家便称呼她为三娘。
为何她会来元和镇,坊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元和镇风水好,再此制成的衣服能让太后老人家延年益寿,也有人言是因为三娘在京都得罪了权贵避祸于此。至于真正的原因大家不得而知,这锦绣坊除了三娘外还有不少善于制衣的匠人,生意特别好。
王月英想着这现代的小童装,别的铺子大概做不了,便带着孩子们直接来到了锦绣坊。
“掌柜的,我想给孩子们做两身衣服。”王月英带着孩子们走上前道。锦绣坊的主要客户都是大户人家,制衣都是请了绣娘上门量身定制,因此店里的客户不算多。
“好咧,夫人可以先看看我们这边的成衣样子。”掌柜看到有人忙招呼道。
“掌柜的,我这边有两件衣服样子,可否按照我这衣服的样子来做?”自己现在也来体验一次私人定制,现代的时候大家都讲究定制,这比买奢侈品显得有品位。王月英在心里想着这回也试着体验下富人的感觉。
“夫人这两件衣物比较特别。”掌柜看了看王月英递过来的设计图,半晌才道,“夫人您先坐一会,我去去就回。”
“好。”这公主裙到还好,这小西装要作出笔挺的样子也不容易。
“小三子,给客人上茶。”掌柜对小伙计吩咐完,笑呵呵地转身进了内堂。
王月英见馆馆一直抬着头看外面,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原来那边有人卖糖葫芦,正有一群孩子围着买,便笑着说:“馆馆想吃糖葫芦啊。为什么不去买呢?”
馆馆听娘亲这么说,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语。这孩子在家时开朗活泼,出门在外就略显胆小,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不过王月英觉得知道畏惧也事件好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代表就打的过老虎,便也不再逗她,转头跟洵儿商量道:“哥哥要不要带妹妹出去逛逛?”
洵儿见馆馆一脸期待的看着他,亮闪闪的眼睛里写满了“要去要去要去”,点头道:“要的。”
王月英看着两个孩子牵着手一蹦一跳地离开,突然心生感触,想到龙应台的那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以前自己孑然一身,不懂亲情为何物,每每读到此处都不求甚解,而现在看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才明白此话的含义。
“夫人,我们东家有请。”
“你们东家?可我家孩子方才出去买零嘴了,待会回来见不到我就麻烦了。”
“不碍事,我吩咐伙计招呼他们在这边等你一下。”
“那最好,有劳前面带路。”
“这边请。”
王月英跟着掌柜往后堂去。
一出后堂就看到一女子端坐在院内,见其身形微胖,银簪挽发,一身青色棉麻长裙,一条绣花披肩。细眉隆鼻,菱形小嘴,模样像极了唐代大画家们笔下的仕女。
“夫人请坐。”三娘见来人上身穿纯白棉麻短衫,下身着一袭浅绿色长裙,明眸皓齿,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番风情。不由对她产生无限好感,招呼道,“夫人贵姓?”
“免贵姓王。”想不到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娘,这温婉娴静的样子比自己想象中的“巧手三娘”更有几分神韵。
三娘给王月英倒了一杯茶,王月英伸出食指中指并拢在桌上轻叩三下。三娘见状轻笑道,“夫人不必客气,我有一事想要请教夫人。”
“您是想问衣服的事情吗?”就知道这奇装异服会让人好奇,不过自己真的很想看看孩子们穿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夫人叫我三娘就好。我正是想问问这衣服的事。”三娘笑着回答说。
“那你也叫我月娘就好,我也就不跟你客气了。”王月英也笑着说,不知道为什么她对三娘总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衣服的样子,其实是我梦见的......”
撇开王月英和三娘相谈甚欢不说,那边博洵也发现了让他疑惑的事情。
“哥哥,哥哥,我们去找娘。”馆馆好奇的看着呆愣在原地哥哥。
博洵似乎没有听到妹妹的呼喊,他一直看着一个乞丐。这个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蜷缩在墙角,和天下所有的乞丐都一样。但又和其它的乞丐不一样,他不像别的乞丐一般在乞讨,而是用一双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这些不足以让博洵这么一个小孩子留意到,真正让他在意的是,这个乞丐,长的和陈守信一模一样。以至于他就这么呆愣在原地,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处理,连身边的妹妹叫他也没有反应。
王月英和三娘约好过几天来取衣服,出门一问掌柜才知道孩子们一直都没有回来。于是急急忙忙出门找孩子,虽然有老孙头跟着,但是万一碰到拐子可如何是好,一个老人两个小孩也抵抗不了。
王月英正打算去飘香楼找人帮忙一起找就遇到老孙头,老孙头一见她就说道:“夫人,小少爷找你去飘香楼门口。”
“出什么事了吗?”王月英问道,洵儿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不是出事了是不会不回来找她的。
“不知道,小少爷站在那边不肯回来,要您过去。”老孙头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王月英赶到的时候就看到博洵拉着一个乞丐不让他走。馆馆则在一旁拉着哥哥的衣角不停的哭,看到王月英马上扑过来。
“不哭,不哭,娘在呢。”王月英一边安慰馆馆,一边好奇地问洵儿,“洵儿,你为什么拉着这个叔叔?”
“娘。”博洵看到母亲过来不由松了一口气,听到母亲的问话,看了一眼那个乞丐,忐忑不安的说,“他好像爹爹。”
爹爹?爹爹是谁?王月英刚想问出口,看了一眼那个乞丐,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身影,陈守信?
王月英对陈守信没什么印象,不过看这乞丐,眉眼之间和洵儿竟有几分相像。我去,这陈守信不是死了么?不对,陈守信可是死不见尸的。
现在不是纠结这些问题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看着这边。王月英看了一眼那乞丐,也还是没什么印象,但此时也管不得三七二十一,先搞清楚这件事再说,于是吩咐店里的小二把他往飘香楼里抬。“你们是要叫我吃饭吗?太好了!太好了!”那个乞丐看着众人说,然后又兴奋地叫道,“太好了。”
这乞丐怎么像个傻子?陈守信不是书生么?莫非弄错了。看到乞丐如此表现,王月英不免疑惑丛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好,带你去吃饭。”
那乞丐听王月英这么说,又乐得直拍手,跟在王月英后头屁颠屁颠就往飘香楼内堂走。
王月英把乞丐带入内堂之后看着他道:“你先到旁边的屋子里去洗个澡换身衣服,我让厨师给你做好吃的。”转身吩咐小二给他拿换洗的衣物再弄些吃食。
“好。”乞丐眼睛圆溜溜地看着王月英道,“姐姐你真好,请我吃饭还请我洗澡。”
“不用客气,你先去洗澡吧。”王月英只想让乞丐洗完澡之后再好好看看,毕竟她对陈守信的印象实在是不深,说不定洵儿也只是认错人了。
“蔡掌柜,你知道这乞丐是哪里来的吗?”王月英看着从刚才就一脸好奇的蔡掌柜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反而问道。
这元和镇是个小地方,乞丐也就是那么几个,蔡掌柜这做酒楼的对乞丐也算是接触的比较多的了,也不认得他。
“月娘,你认识这乞丐?”蔡掌柜的内心也是充满好奇,“这乞丐也是前段时间才来元和镇.......”
这元和镇虽然不大,但富贵人家也不算少,因此经常有牙侩从四处搜寻一些穷苦人来卖,都是些闹饥荒的流民和敌国的俘虏。想必这乞丐就是哪个牙侩带过来的,但看这乞丐身子骨文文弱弱的,脑子又不好使,可能一直都没有人家愿意买。牙侩养着他浪费粮食,索性扔了出来,因此便成了着元和镇乞丐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