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贵女虐渣手册 > 第79章 治农

第79章 治农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孩子初到陌生的环境中,总要有个适应期的,自从小初开始说了第一句话,慢慢的话就多了起来,性子也被养的越来越活泼起来。

    虽然还是有点羞怯少言,但是长了肉后又被打扮的白白净净,看起来是相当的乖巧可爱。

    小初小小年纪遭逢大变,最终是认了陈芸和谢奕叫爹娘,自己原先的爹娘在哪里,这种话则从来没问过,大概也会慢慢忘记吧。

    陈芸每天给小初讲故事,和她一起玩时,都忍不住想着,要是她自己以后生的孩子也这么乖就好了,不是小恶魔,天天淘气让她操心的话,十个八个她也愿意生啊。

    甚至陈芸还让人抱来一只刚满月的小黄狗,取名叫麦芽糖,给小初让她养着玩,娇娇嫩嫩的小狗一口的小奶牙,叫起来的时候让人心都要化了。

    其实说是给小初养的狗,每天陈芸自己也都玩的开心极了,带这丫头一起给麦芽糖缝制小褥子小毯子小衣服。

    “娘,麦芽糖一定要穿衣服吗?”

    小初乖乖的坐在一边,看着陈芸为挣扎着的麦芽糖穿上一件鲜绿色的小披风,好奇地问道。

    “哈哈……对呀,它也会冷的。”

    陈芸侧过身去亲了小初一口,随口说道。

    其实冷不冷她也不清楚啊,但是给小狗穿上披风什么的真的很可爱啊。

    “哦,我还以为它身上毛绒绒的不会冷。”

    小初重新抱过已经披上小披风的麦芽糖,拿着小脸蹭着玉米身上短短的绒毛。

    陈芸捧着脸看着小初和玉米玩,果然小孩子和小动物最配了。

    小初已经三岁,正好是最可爱的时候,而且和他们两个也比较和的来,陈芸的日子再也不憋得慌了。

    两个人经常一起花上两个时候等一笼鸡肉冬笋馅的包子,或者一起在小院子里荡秋千,放纸鸢,相当的快乐。

    陈芸和谢奕远离京都的亲人,只有他们夫妻两人相伴,加上谢奕平时白天也公务繁忙,所以有这么个小孩子陪着,一天天时间也过得很快,又快又乐。

    偶尔其他的官员夫人们有宴会的时候,陈芸也会带着小初去参加宴会。对于小初的身世,陈芸除了注意不当孩子面说之外,一直在外面没有避讳,坦坦荡荡的承认小初的来历。

    谢奕刚来川府时间也不久,加上小初的亲生父母也是有根可查的,陈芸态度坦然,毫不避讳,并不藏着掖着的,时间一长,反而大家也都对小初不甚关注了,只当他们夫妻二人行善积德,想早日求子。

    谢奕对于小初也是越来越喜欢的,直呼想要陈芸给他先来生一个女儿,有个乖巧可爱的小姑娘,长得像陈芸,多好啊,到时候母女两个一起宠爱,谢奕想想就要热情澎湃了。

    “若是我们有女儿,到时候你就也教她几招有用的功夫,到时候女儿嫁人了,也不会吃亏。”

    谢奕总结自身的经验,痛定思痛后,郑重的对陈芸说道。

    “真的?你可想好了啊,到时候我们母女俩一起动手揍你的日子可不远了。”

    陈芸想想那场景,谢奕依然还是家里食物链的最底层,被欺负的嘤嘤嘤,也是美好的让人颤抖啊。

    谢奕挠了挠头,有点笑不出来了。

    他之所以突然这么心血来潮,就是年后川府发生了一件比较轰动的案子。

    当地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男人是杀猪的屠户,总是喜欢喝完酒打人,连续两任老婆都受不住他的折磨,相继早早过世,第三任老婆迟迟娶不上,没有人家敢把女儿许给他。

    于是李屠户便只能喝完酒打孩子出气,唯一的儿子总是护着两个妹妹,于是经常被李屠户打的遍体鳞伤,有一次李屠户又喝醉酒打儿子,一下子失手,把亲生儿子又打死了。

    两个女儿既担心恐惧自己接下来要被打死,又痛恨李屠户,杀了她们的母亲和哥哥,于是在一次李屠户睡觉时,合伙把李屠户绑在床上,用枕头闷死了。

    两个女孩杀了亲爹后更惶恐了,席卷了家里的钱财就去投奔乡下的舅舅家,直到李屠户的尸体在家里腐烂了才被邻居发现。

    县衙的捕快去李氏两个女孩的舅舅家探问时,两个女孩儿吃不住吓,便迅速承认了,一时之间整个地区都哗然。

    李屠户的恶名在当地本身就是鼎鼎有名的,人称“李屠妻”,妻子儿子都亲手被他打死了,却是死在了自己的女儿手中,也算是报仇雪恨了。

    按照大秦律法,两个未到及笄之年的女孩儿杀了人,是要判刑舂的。刑舂是专门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一种刑罚。

    在施以黥、劓等肉刑后押送官府或边境军营,服晒谷、舂米之劳役。

    这样一来,两个小女孩的一辈子就都毁了。但是纵然“法不容情”,但是两个孩子总还是可怜的,让人唏嘘不已。

    谢奕判完案子后,也不免想到,这世道女子总是弱势的一方,将来为自家女儿寻夫婿时,一定要好生擦亮双眼。

    并且,做为女子最好是像阿芸一样,自己刚强些,这样才能不管在什么环境都能活的好。

    不提谢奕的思想升华的另陈芸也惊喜,一到春天,谢奕的工作就陡然忙了起来,经常晚上回来也宿在书房。

    春天的时候,朝廷重新恢复了北方的税赋,不仅北方地区的百姓怨声载道,各县市官员征税的压力也都大起来了。

    如今没有南方的税赋顶着,北方的税赋是有压力的,必须上缴的税赋要能满足全国一半的经济运行,这数量可是相当的庞大。

    大旱之后,北方虽然也恢复了近两年的时间,但是朝廷的救济粮款到位情况不同,加上官员们层层盘剥,真的分到百姓手中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钱粮很少,杯水车薪。

    很多在大旱时期没有缓过来的百姓饿死,或者成为流民,四处逃荒,留下了不少荒地,但是朝廷征税的指数并没有降低,作为当地官员,如果完成不了业绩,无法如数上缴规定税款,就会影响考评和升官。

    而且因为很多地区百姓少掉近三分之一,大量田地荒芜,因为大秦律法,税赋和土地田亩数挂钩的,一般农户也不敢开垦土地,承受不住高额的税率。

    这样一来,如果如实上报,表示无法完成往年的税赋征缴,朝廷到时候就会派专人调查,也会很容易发现当初救济粮款没有落实和发放到位,这才导致大量农户饿死或者流离他乡的事情。

    救济粮款的事牵扯太广泛又太复杂,认真查下去从上面到下面基层的官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为了不东窗事发,只能将收缴的税赋维持在往年同等水准,加重秋天要征收的税赋,从农民手中把少掉的赋税收回来。

    春夏正是农忙季节,谢奕带天天加班着人在田间地头走动,寻行乡间,劝课农桑,恪尽劝农职责。

    他去下身子去寻访,就很容易发现,现在种田的农户和地亩数,与他手头资料里的户籍数对不来。

    按照每户人口加上所种田亩数,与要上缴的税赋差异很大,实际上收不了那么多钱粮上缴国库的。

    “什么?课以两倍重税?”

    谢奕听着议曹大人徐怀远的话,有点难以置信的再次问了一遍。

    “没什么,总之最后我们肯定会一分不少的把钱收上来。”

    说不定还有得赚。

    徐怀远呵呵笑着拍了拍谢奕的肩膀,不再和他多说什么。

    对于手段还生嫩的谢奕,他们都不太在意,反正好好供着就行了,人家有个背景强硬的亲爹,三年后是妥妥往上升官的,不用操心。

    他们自己却还要好好打点上下关系,面上的政绩自然不能做的不好看。

    谁愿意自己辖下税赋都收不起来,人口数越来越少呢,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表示自己无能,无法担当大任嘛。

    因而大家不是一个起跑线的,目标和想法也不一样,自然本地其他官员和谢奕是走不到一起去的。

    其他人皆见怪不怪了,地方本来就有地方的思路,要灵活变通。

    这两年北方的农民大部分都恢复的差不多了,两倍的税使使劲儿也能收上来,再从其他地方挤一点,保证完成任务,所以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官员都不太当回事。

    谢奕却觉得整个三观又被刷掉一层,他们就这样随随便便的轻易开口就是两倍的税,根本没有人在乎交完税赋后,剩下的粮食够不够当地的农户维持生计。

    做官不就是为了给百姓谋利益吗?他们这算是什么?

    “大人,我们怎么能随意糊弄了事!如今摊派的税赋是按照之前的人头数和土地田亩数,算不得准的。

    为今之计,最应该的就是重新核查户籍,有些不在了的人都销户,重新丈量土地,上报农户人数,调整税赋金额。”

    谢奕继续争辩着,农户少了,荒置的土地就多了,大秦是按照每户的人头税和摊丁入亩来计算税赋。

    风调雨顺的年间百姓们上缴税赋都并不算轻松的,若是再加上一倍,必然民心不稳,很多人要三餐不继了。

    自来滁州也有小半年了,谢奕非常反感当地的吏治风气,不是因为他们抱团平时基本不带谢奕,而是当地的环境下,官员们和百姓们的利益基本上都是对立的。

    没有人真正的是为了情怀在为官,甚至像谢奕这般想法的反而要被嘲笑。

    官员们都高高在上,各自为营,谢奕自己想做点什么实事都找不到有人能够指引或者辅助他。

    看着谢奕一脸愤青的样子,徐大人也有点生气了,可不能因为谢奕就毁掉他们滁州这么多官员的前途,拖了他们后腿。

    人家曹州等地严重的县区都要少掉一半的人口,也不见他们上书朝廷请罪,完不成往年的税赋任务,他们这边自然更不能落后了。

    “上报是不成了,谢大人还是年轻了些啊……”

    徐大人叹着,没办法,对愣头青就要说的明白些,于是喊谢奕重新坐下,下人们上了茶,两人一边喝茶,徐大人一边和谢奕细说。

    因为朝廷的救济粮款,一层层送到他们手中时,就是因为各种明目少掉了近乎一半多的。

    这样一来,他们往下再进行分发下去的钱粮也没有多少了,导致在旱灾中饿死的农户人数过多,若是都进行上报的话,到时候朝廷定然要派人来查的。

    若是一朝被查到,人家上面的自有办法应对,他们这些下面的官员就有嘴也说不清了。

    何况这个事情也不是解决不了的,反正他们的税赋不能少太多,户籍人数也没什么人去查。

    这两年只要不遇到极端条件,慢慢寻机会把上报的人数往下降些,把死亡人数维持在一个并不惹眼的数字上,过个几年就能填平这个窟窿。

    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死去的农户和多出来变成荒地的田地与税赋的矛盾,所以他们这边要正常收缴,保持政绩,就得想其他办法。

    谢奕这边听着徐大人的话,心头一片冰凉,这是要弄虚作假,把窟窿转嫁到农户身上啊。

    知道自己是说不通的,谢奕只能沉默以对,徐大人还以为谢奕明白了,这才放下心来。

    徐大人是个年逾五旬的老头,瘦削的身材,脸上一笑起来有点慈祥的感觉。

    “你才来地方,慢慢就明白了。”

    徐大人用过来人的口气,和谢奕慢慢道。

    从徐大人那里出去后,谢奕头一个就叫过黄仁俊,他是当地的主簿,对当地的基本情况都了然于胸。

    谢奕问他要救济粮款的分发纪录,自己粗略一比对就知道数据作假严重,禁不住一点盘查。

    他们把专款专用的救灾粮花到哪里去了,这是个问题。

    回到家里,谢奕也继续愁眉苦脸,觉得这事有点太大了。于理,他应该向上峰报告救济粮款的事,对贪污这笔公款的官员进行彻查,让这些人认罪服诛。

    这种贪污**,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根本不配为任一方。

    但是根据徐大人的说法,这事儿跟本就是上面也都知道的,向上峰告发反馈是不行了。

    救灾粮款从中央下发时有专门的巡查使进行检察,现在明显是巡查使失职,而人选都是谢首辅一派推荐的。

    这事太大,谢奕一个知州根本就管不了,也没法掺合,但是谢奕又觉得不能不闻不问,既然知道了,装糊涂对不起良知。

    若不是徐大人说起朝廷下拨的救济粮款,他还不知道原来这笔钱粮款项并没有落实到位,这才导致往年农户大量的死亡和流失,根源竟在这里。

    徐大人既然敢大剌剌和谢奕说起来,自然也不怕他知道后会如何,这事谢奕根本做不了什么,就是知道了也只能和他们一道,老老实实完成任务。

    就连去年曹州的乱子,也是被压下来,一点水花都不冒。他们还能怎么办?

    有曹州的这个靶子在前面顶着,其他地方更是无所顾忌,没什么好怕的。

    北方的地方官员,都是一层层上下级互相守望的,这样密切的关系网,大家都是一个船上,要是翻船谁都要掉水里。

    在书房里思考了一夜,谢奕在天方大白的时候,终于挣扎着拿起笔,给谢首辅写了一封信。

    “你一夜没睡?”

    早上在饭桌上看到谢奕的脸色发青,有点诧异的问道。

    “是啊,”

    谢奕食不知味的咬着一个小包子,就着手里的桂仁八宝粥勉强喝了两口。

    陈芸知道他这段日子真的很忙,也就不再过问了,只是关心的让他多吃点。

    吃完饭,谢奕又去了府衙,找黄仁俊要真正的救济粮款分发情况,他知道黄仁俊手里必然还有一本账。

    “大人,这几年的水浑着呢,您又何必非要弄清楚。”

    黄仁俊依然是不能给他的,无奈的想要阻止谢奕继续纠缠下去。

    真不知道这位大人犯了什么糊涂,装不知道不好吗?反正出事了也牵连不到他自己身上,何必找那么多不自在。

    谢奕没有从黄仁俊那里拿到底册,但是也不想这么算了,派自己这边可信的人继续追查下去,去打探实际农户分发到的钱粮,以此类推,想知道,到底中间贪污的银两有多少。

    而且谢奕有个方向,沈家和宋大人等人都走得很近,他一介商贾,在滁州相当有地位,恐怕他们昧下没有下发的救济粮,有一部分也是沈家代销的。

    谢老爷的信十来天才到,信里着重和谢奕讲了和光同尘四个字,这就是他的答复。

    谢奕犹豫好久,感觉自己又孤独又愤怒,最终仍然没有停下调查,想以沈家为突破口。

    一边艰难的调查着救济粮款的事,谢奕几次在乡间巡视时,也难免农民们种地十分的不易,从种子到工具,各种短缺。

    提高当地的农业收成,让农户们都尽量能吃饱饭,是谢奕外放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他特意请示了自己的上峰长官宋大人,想了好些办法写成了《治农策》,以期在川府进行先一步的实践,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

    由官府出钱购置一批农用工具,允许农户进行租借,等到秋天时用一旦粮食偿还,提高了农业效率。

    很多贫穷的人家,连地里的种子也买不起,没有种子,种不了多少地,秋天就收成不好,恶性循环了,所以谢奕相出由官府统一采购质量上乘的种子,先行赊欠,等到秋收后偿还。

    滁州多山坡,种田颇为不易,收成也不好,只能渐渐荒芜。

    除了鼓励种粮食外,还鼓励在山坡处种桑树果树,养蚕缫丝,给村里的人增加一个创收的机会。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治农策》里还有水利建设的申请,兴修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从官府里的帐支走钱财,如果势头继续这么厉害的话,秋收后也能把钱还清了。

    宋大人捧着《治农策》,内心一万个纠结。

    谢奕想的确实不错,能看出是非常用心之作,想法也很新颖实用,具体有没有效果还要看后续的实施情况。

    他能理解作为一个有为青年,谢奕想要做点实事博得名声,为将来的仕途升迁打下基础。

    但是这个想法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能不能成功还另说,前期的投入是很大的,万一收不回来,还容易伤害当地的原有政策,使民心大乱。

    而且国有法度,作为当地的官员,他们也没有权利私自进行各种政策的改变,只能写奏表上书,取得朝廷同意了,才能这么去做。

    若是谢奕只是个寻常的小官,宋大人肯定不会为他想这么多,看都不会看,谁管他想到了什么政策,创新有风险,维持原样多省心,只要能收上来税赋,则比多做那么多的无用功强太多。

    但是眼下,谢奕上有首辅撑腰,宋大人也怕得罪了他,而且宋大人也不是不好名的,《治农策》想法总是好的,若是真的成功了,他也能赶上与有荣焉。

    《治农策》交上去后,倒是在朝中引起一小片轰动,谢奕是谢首辅亲儿子,小皇帝刘瑞又很欣赏谢奕,觉得这篇改革很好很有前途,也没有多加难为,朝臣根据各自的利益,开始站队争相讨论起来了。

    最终在春末,朝廷答应川府地区率先实施新政策,当作试水,若是能够成功,则可以在全国推行。(8中文网 .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