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楚史乱国志 > 第三百零三章 司隶收成,农家集结

第三百零三章 司隶收成,农家集结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秋收时节起,司隶各地便开始不断传来好消息,这些消息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最后竟成为了惊动整个朝堂的洪波骇浪。

    因为,司隶各地农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征收税粮是去岁税粮的两成!

    这还只是税粮。

    去年大汉同四方蛮夷交战,还加收了田税,今年战事平息,刘宏考虑让百姓修生养息,因此调整税收,甚至比往年还低。

    即便是这样,都能够多征收两成税粮,显而易见,司隶一带总体产粮比去年提高了三成还多。

    这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提高。

    要知道,今年虽风调雨顺,但去年也没有什么灾祸,按往常的经验,能够提高半成便是上苍福泽,提高三成多的产粮,便意味着明年司隶因饥寒而亡的百姓数量将会锐减。

    如此产量,甚至可以说是自大汉建立以来司隶产粮新高。

    而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司隶产粮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全得益于项明此前提出的“增社均摊制”。

    若不是这条制度的推行,司隶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如此奇迹的,这一点,就连刘宏也不能否认。

    项明之名,在他离开雒阳数月之后,又一次响彻大汉。

    当初项明提出这条建议时,众人经过商讨,都知晓这是一条传世国策,但未经实践,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这条策略是否能够奏效,奏效几何,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而司隶的产粮情况,便为这条策略提供了实践基础。

    事实证明,“增社均摊制”可行,能行,并且行之极为有效。

    有了司隶的成绩作为前提,朝廷便可以决定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大汉十三州范围内,以期盼数年之内彻底改善大汉民生状况。

    事实上,刘宏也是这么做的。

    自司隶产粮结果全部呈至朝堂之后,不出两日,无数快马纷纷离开雒阳,将刘宏的旨意带往各州各郡,便是要求各地执政官员落实此项制度。

    在这一系列事件之中,项明功高至伟。

    农事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无需赘述,项明能够提出这样一条行之有效并且功在千秋的传世国策,无疑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贤明之人。

    虽不至圣人,却相差不远。

    几乎所有得知此事实情的百姓都对项明大加颂扬,一时间,民心所向。

    就算刘宏不想封赏项明,都难掩众口。

    事实上,此前已经就此事对项明进行过一次封赏,按道理不应加封,但这道制度实际发挥的作用却让世人震惊不已,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连天子刘宏都无法估量。

    因而,也不知是不是勉强,刘宏在朝堂之上龙颜大悦,当下加封项明为吴侯,虽封地依旧是阳羡,但物质封赏不计其数。

    而且,项明一举成为了一字侯,达到了大汉异姓爵位的巅峰。

    纵观整个大汉,一字侯不过一手之数,项明经此封赏以后,已经成为了大汉最为顶级的贵胄之一。

    不到弱冠的顶级侯爵,这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更不要说,他体内留着的,是项氏的血脉。

    但是,对于刘宏的这番封赏,天下百姓皆拍手称快,丝毫没有任何不满,这也在一方面证明了项明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不仅包围边疆,免除了大汉百姓遭受异族入侵之苦,还提出传世国策,即将解决困扰百姓千百年的粮食问题,这样的人,即使年少,也配得上这个吴侯。

    这只是这件事情在朝堂之上的影响,而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此事也在迅速传扬出去。

    比如说,农家!

    此前农家子弟分散在大汉各地,为各地百姓的耕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收到许家召集众人的消息时虽答应前往,却还是没有放在心上。

    不少人甚至想着等秋收之后再行前往汝南。

    许邵兄弟虽然摘抄了《农典》的部分内容,却只拿给许家众人观看,正是因为如此,许家才答应出面召集天下农家弟子。

    但他们的召集令中,并未提及《农典》之事,只言及关乎农家未来,这才使得农家子弟并未太过在意。

    而司隶的消息传开,他们才意识到农家将要经历什么,倘若他们能够将这道制度把握在农家手中,至少以农家和朝堂合力的方式将这道制度推广到整个天下,那么农家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甚至说,打破当下独尊儒术的局面,起复农家之名,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在这个节骨眼上,许家召集农家众人,显然与此事有关。

    看出一些端倪的农家弟子这才快马加鞭,动身前往汝南,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上千农家弟子蜂拥而至,聚集在汝南郡,等待许家的消息。

    不要以为上千人是一个小数目,农家弟子总共不过数万人,这一千人是他们之中地位最高,或者对农事最为博学的存在,可以说,他们这一千人可以代表整个农家。

    “人全部到齐了吗?”

    此刻,在许邵兄弟的宅院之中,许家众人尽数到齐,说话者,正是许家家主,许重。

    许家作为东道主,自然不可能在许家所在的县城召集众人,农家虽然没落,却也不至于寒酸到这种程度。

    于是,他们从一开始便召集农家众人来到汝南郡城,打算借用许邵兄弟开月旦评的场所召开农家集会。

    此场所也足以容得下这么多人。

    由于聚集众人需要时间,因此他们直到三日之前才赶到汝南,此前的接待工作便交付给许邵兄弟。

    许靖还在汝南城内安排农家子弟的住处,许重所询问的,正是许邵。

    “此前消息放出之时应者寥寥,但自从司隶一事传遍天下之后,他们便陆续从各地赶来,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地方的农家弟子都已到齐。”

    对于家主,许邵还是颇为尊敬的,算起来,许重还是他的叔伯一辈,于是恭声答复道。

    “若不是你们提前说了此制的弊端,但凭此举,这位吴侯便足以被我们尊为圣人。”

    许重想起司隶那宛若神迹一般的收成,不禁叹道。

    这样有效地制度,却存在致命缺陷,也是令人扼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