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刘基投效,必然宿命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先生之言,确实不假。”
项明鼓掌称善,随即道:
“昔年陈涉亦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言,且今汉已失德,天下将乱,我等乘机逐鹿,有何不可?”
“这才是基所需要的明主。”
项明的话语不算霸道,但字里行间的自信还是发动了刘基,只见他站起身来,俯首施礼。
不等项明言语,刘基继续开口道:
“不瞒吴侯,基平生所欲,亦想效太公留侯,为开国之臣。”
“自今而始,愿为吴侯驱使。”
说罢,刘基又施一礼。
“某能问问先生,为何初次相见,便决定辅佐于某?或者说,先生为何选择了某?”
项明心中一喜,站起身来,将刘基扶起,两人重新落座之后,他斟酌着开口问道。
他心中并不防备刘基,但不代表他不能做出这种姿态,此番刘基投效有些过于顺利,让他不禁有些恍惚。
“基此举绝对不是草率决定,恰恰相反,在来到历阳之前,基便做了大量的功课,分析天下格局。吴侯名望已达顶峰,辅以万军之勇,逐鹿途中,吴侯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太小,这是其一。”
“实不相瞒,基此番前来,主要意在探查吴侯。基之所见,吴侯性豪迈而不失细腻,行事洒脱而绝不冲动,此乃明主之姿,这是其二。”
“得此二者,基若不效,便是有眼无珠了。”
听闻项明的询问,刘基露出了一副心领神会的表情。他当然知道自己有些过于急促,但贤良难寻,明主亦难寻,于是便干脆投效。
在他看来,贤良与明主绝对是相辅相成的,帮助明主成就大业,自己同样可享荣华富贵,名留青史。
他不是那种喜欢拿捏着拖泥带水之人,既然心意已决,那便不再更改。
“至于为何选择吴侯,事实上还同基那师弟有关。”
“当初,基分析天下形式,师弟深以为然,而师弟同基志向相同,基便想着,先行下山,待打下根基之后,召师弟效力一主。”
“不过,分歧也随之而来。”
刘基脸上露出一丝回味的表情,其中带有叹惋,带有苦笑,还有种种情绪,可以想象,此刻他内心之中有多么复杂。
“也不怕吴侯笑话,基与师弟亦为倔强之人,虽愿效法太公留侯,却也不甘居于其下,所以要做其人所不能之事。”
“自古以来,武王出西岐而灭商,始皇帝居秦关而扫六国,高祖出汉中而平天下,若说规矩,无非是自北向南而已。”
“基所愿者,是想要佐明君以南伐北,若此一事得成,基便至少不会列位他人之下。”
刘基此言,不愿位居太公与张良之下,可以称得上是狂言。
不过,他也确实有说出这话的资本。
项明知道,对方此言一出,便说明了他选择自己的原因,此刻在南的,无非是自己与刘表,刘表为汉氏宗亲,其运已丧,况且其人性格懦弱,就连区星作乱都要上禀朝堂,不选自己,难道要跑到交州?
他还知道,其实刘基是成功了的,大明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南伐北成功的王朝,虽然有此前重心南移的因素,但也算是独一份。
连带着刘基,至少在名望上确实不逊他人。
项明虽然并不在乎这种“经验”。事实上,由南到北还是由北到南是由生产力决定,和是谁谋划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倘若就是因为这个简简单单的原因,让刘基选择了自己,也算不错。
“那么,先生师弟做何选择?”
项明好奇问道,自从刘基言及鬼谷传闻之后,他便隐隐有所察觉,刘基并不是在和自己讲述其出山原由,而是在借这些事情告知甚至警示自己什么。
现在看来,对方便是想让自己警惕他这位师弟,不然便是想要让自己在未来给他与师弟对决创造条件埋下伏笔。
现在对方目的还不明确,他只能继续观望下去,希望刘基终有一日能够对自己吐露心声。
现在不过是初次相见,虽对方已经投效,但还是尽量不要即刻挖掘对方秘密的好。
“师弟所图,甚至比基还要远大。”
刘基摇头叹道:
“他想要再续大汉传承。”
“但……其势已尽,其德已失,再续传承,所图为何?”
刘基面露无奈之色,看得出来,他对于自己师弟的选择毫无认同之感,或许,他在心中便相信到了应当改朝换代的时候。
“三起大汉传承么……此人志向当真不小。”
项明却比刘基看得更加长远,大汉起于刘邦,再起于刘秀,倘若当时没有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生种种意外,大汉早就应该在两百年前断了传承。
不过王莽由内而外,虽依靠手段登基,却有着种种隐患。现在和当时不同,倘若乱世争雄,至少在击败全部敌人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创王朝,无需担心其他各种隐患问题。
刘秀甚至是借用人心起势,而此时的大汉可谓丧尽人心,就算再立新朝,也不会遭到太大反响。
相反,要重立旧朝,便至少要担负起天下人的反对。
正是因为如此,想要三起大汉无疑更加艰难,刘基这位师弟倘若真能成事,其声望甚至会超越太公。
自古至今,没有什么比挽狂澜于既发,扶大厦之将倾更加传奇的事迹,对方成事的那一天,必将称为万古传颂之人。
加之刘基那个师弟的孩童身份,项明在心中已经隐隐有了预测,其人注定不入自己麾下,未尝不是一件可惜之事。
“正是由于理念不同,师弟与基不欢而散,基甚至可以想象,未来基必将会师弟正面交锋。”
“这样的交锋,胜负即生死,可叹的是,鬼谷一脉冥冥中的‘宿命’,看起来又要应验在某与师弟身上。”
刘基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比名存实不存更可悲的,是名不存实存,两人思考角度不同,想法便不同,这就导致了争议的出现。
而这种争议,是关乎二人身家性命的。
或许,这是两人之间的一种必然。
“先生之言,确实不假。”
项明鼓掌称善,随即道:
“昔年陈涉亦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言,且今汉已失德,天下将乱,我等乘机逐鹿,有何不可?”
“这才是基所需要的明主。”
项明的话语不算霸道,但字里行间的自信还是发动了刘基,只见他站起身来,俯首施礼。
不等项明言语,刘基继续开口道:
“不瞒吴侯,基平生所欲,亦想效太公留侯,为开国之臣。”
“自今而始,愿为吴侯驱使。”
说罢,刘基又施一礼。
“某能问问先生,为何初次相见,便决定辅佐于某?或者说,先生为何选择了某?”
项明心中一喜,站起身来,将刘基扶起,两人重新落座之后,他斟酌着开口问道。
他心中并不防备刘基,但不代表他不能做出这种姿态,此番刘基投效有些过于顺利,让他不禁有些恍惚。
“基此举绝对不是草率决定,恰恰相反,在来到历阳之前,基便做了大量的功课,分析天下格局。吴侯名望已达顶峰,辅以万军之勇,逐鹿途中,吴侯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太小,这是其一。”
“实不相瞒,基此番前来,主要意在探查吴侯。基之所见,吴侯性豪迈而不失细腻,行事洒脱而绝不冲动,此乃明主之姿,这是其二。”
“得此二者,基若不效,便是有眼无珠了。”
听闻项明的询问,刘基露出了一副心领神会的表情。他当然知道自己有些过于急促,但贤良难寻,明主亦难寻,于是便干脆投效。
在他看来,贤良与明主绝对是相辅相成的,帮助明主成就大业,自己同样可享荣华富贵,名留青史。
他不是那种喜欢拿捏着拖泥带水之人,既然心意已决,那便不再更改。
“至于为何选择吴侯,事实上还同基那师弟有关。”
“当初,基分析天下形式,师弟深以为然,而师弟同基志向相同,基便想着,先行下山,待打下根基之后,召师弟效力一主。”
“不过,分歧也随之而来。”
刘基脸上露出一丝回味的表情,其中带有叹惋,带有苦笑,还有种种情绪,可以想象,此刻他内心之中有多么复杂。
“也不怕吴侯笑话,基与师弟亦为倔强之人,虽愿效法太公留侯,却也不甘居于其下,所以要做其人所不能之事。”
“自古以来,武王出西岐而灭商,始皇帝居秦关而扫六国,高祖出汉中而平天下,若说规矩,无非是自北向南而已。”
“基所愿者,是想要佐明君以南伐北,若此一事得成,基便至少不会列位他人之下。”
刘基此言,不愿位居太公与张良之下,可以称得上是狂言。
不过,他也确实有说出这话的资本。
项明知道,对方此言一出,便说明了他选择自己的原因,此刻在南的,无非是自己与刘表,刘表为汉氏宗亲,其运已丧,况且其人性格懦弱,就连区星作乱都要上禀朝堂,不选自己,难道要跑到交州?
他还知道,其实刘基是成功了的,大明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南伐北成功的王朝,虽然有此前重心南移的因素,但也算是独一份。
连带着刘基,至少在名望上确实不逊他人。
项明虽然并不在乎这种“经验”。事实上,由南到北还是由北到南是由生产力决定,和是谁谋划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倘若就是因为这个简简单单的原因,让刘基选择了自己,也算不错。
“那么,先生师弟做何选择?”
项明好奇问道,自从刘基言及鬼谷传闻之后,他便隐隐有所察觉,刘基并不是在和自己讲述其出山原由,而是在借这些事情告知甚至警示自己什么。
现在看来,对方便是想让自己警惕他这位师弟,不然便是想要让自己在未来给他与师弟对决创造条件埋下伏笔。
现在对方目的还不明确,他只能继续观望下去,希望刘基终有一日能够对自己吐露心声。
现在不过是初次相见,虽对方已经投效,但还是尽量不要即刻挖掘对方秘密的好。
“师弟所图,甚至比基还要远大。”
刘基摇头叹道:
“他想要再续大汉传承。”
“但……其势已尽,其德已失,再续传承,所图为何?”
刘基面露无奈之色,看得出来,他对于自己师弟的选择毫无认同之感,或许,他在心中便相信到了应当改朝换代的时候。
“三起大汉传承么……此人志向当真不小。”
项明却比刘基看得更加长远,大汉起于刘邦,再起于刘秀,倘若当时没有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生种种意外,大汉早就应该在两百年前断了传承。
不过王莽由内而外,虽依靠手段登基,却有着种种隐患。现在和当时不同,倘若乱世争雄,至少在击败全部敌人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创王朝,无需担心其他各种隐患问题。
刘秀甚至是借用人心起势,而此时的大汉可谓丧尽人心,就算再立新朝,也不会遭到太大反响。
相反,要重立旧朝,便至少要担负起天下人的反对。
正是因为如此,想要三起大汉无疑更加艰难,刘基这位师弟倘若真能成事,其声望甚至会超越太公。
自古至今,没有什么比挽狂澜于既发,扶大厦之将倾更加传奇的事迹,对方成事的那一天,必将称为万古传颂之人。
加之刘基那个师弟的孩童身份,项明在心中已经隐隐有了预测,其人注定不入自己麾下,未尝不是一件可惜之事。
“正是由于理念不同,师弟与基不欢而散,基甚至可以想象,未来基必将会师弟正面交锋。”
“这样的交锋,胜负即生死,可叹的是,鬼谷一脉冥冥中的‘宿命’,看起来又要应验在某与师弟身上。”
刘基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比名存实不存更可悲的,是名不存实存,两人思考角度不同,想法便不同,这就导致了争议的出现。
而这种争议,是关乎二人身家性命的。
或许,这是两人之间的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