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楚史乱国志 > 第四百三十章 动身驰援,杨林统兵

第四百三十章 动身驰援,杨林统兵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唯有这一路,距离河内郡最近,倘若真有敌军渡过黄河突袭埋伏,那么这只队伍必将成为他们的目标。”

    荀攸说得斩钉截铁,或许在他心中,早已经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公达所言有理。”

    项明点了点头,认同了荀攸的主张。

    他将目光再度转向地图之上,推测着这路大军目前的所在。

    这路大军主将是曾经的河内太守杨林,这是因为其对这一代的地形非常熟悉,而且有可能遭遇曾经的同僚乃至部下。

    杨林一向以平易待人著称,若碰上他的部将,则有不战而胜的可能,这也是项明如此安排的目的。

    当前,杨林已经攻克了卷县,战报不久之前方才送达。

    但假如他攻势稍猛,未曾歇息,现在怕是已经到达了扈城亭。

    此处虽为一亭,并无城池,村落连延,几乎没有什么战略价值。

    但这种地方也极易让人放松警惕,一般来说,对于亭乡这种没有城墙阻挡的地方,大军开过便算是接收。因为那些乡勇根本无法抵挡正规军队的进攻,如负隅顽抗,那么只有死路一条。

    倘若项明是敌军主将,必定会在此设伏,原因之一是此处距离黄河仅咫尺之遥,行军过程不易被人探查。

    其二则是出其不意,杨林肯定想不到会用兵探查亭内情况,很容易错身而过,如果这样,只要敌军对他们发动背袭,必定会造成大规模的溃败。

    甚至全军覆没都不是没有可能!

    “快,传某将令,大军集结,火速前往扈城亭!”

    思忖至此,项明当机立断采取了行动,连忙披挂整齐,步出了大帐。

    不出半个时辰,全部大军已经集结妥当,向西北方向火速驰援。

    “希望,不会多生变故……”

    在出发之前,项明看向西北方向,口中喃喃有声,随即,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最坏的情况往往都会发生,在项明惊觉鲜卑人可能入局之时,杨林确实在做急行军。

    他的情报收集是要先于项明半日到一日的,因此在攻占卷县后不久,他便得到了来自于最前线的战报。

    一路势如破竹的孙坚在荥阳终于遭到了阻拦,敌将麾下兵力不少,并且作战尤其勇猛,而且极具章法,使得孙坚在一时半会不能攻破这座荥阳城。

    正好,在原本的规划之中,他们这一路军本就要在荥阳与中路军会师,因为项明也知晓荥阳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董卓如何收缩兵力,假如不想一败再败,就不会放弃这个地方。

    若孙坚能够攻克荥阳固然好,一旦不克,则会有两路大军支援,助其破城。

    但这规划之中也有许多酌情考虑之处,比如破城的功劳。

    假如孙策自行攻破荥阳,那么功劳就要尽数算在他的头上,而倘若需要支援,那么支援者必将顺理成章地收获大部分战功。

    其实杨林并不在乎这些,他本就是已经闲赋在家的白身,只因为曾经的部将极力邀请,才出山协助刘辩讨董,不会在意这些所谓功劳。

    而麾下其他人却不然,杨林的年岁注定了他不会继续积累战功提升官爵,以后论功行赏之时也会大打折扣,但战功却是摆在眼前,只能顺理成章地由其麾下所继承。

    因此,他们对积累战功的渴望达到了一种近乎于执念的程度,现在有机会争攻,他们便不会错过。

    等到中路军一到,这份战功又要被分去不少,因此他们说服了杨林,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对荥阳进行支援,以图收割战功。

    他们对攻克荥阳充满信心,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失败的可能。

    或许,这是因为一路以来的胜利将他们的双眼蒙蔽,自以为董卓麾下尽是那种不堪一击的酒囊饭袋。

    这种想法无疑是极度危险的。

    战争,乃生死存亡之所,岂容儿戏?草率冒进与轻敌乃是兵家无可容忍的两条大忌,而此时他们两者兼备,便注定了他们要吃一个大亏。

    杨林虽知道这样的隐患,但他毕竟年岁稍大,反应有些迟钝,并没有想到此举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他只是提醒了麾下之人不要轻敌,除此之外并没有太过警醒。

    一路急行之下,很快便来到了距离荥阳不远的扈城亭。

    “此处便是扈城亭,距离荥阳已经不过五十里,再行一段路便可以稍作歇息,今夜之前便要在荥阳城下安营。”

    说话的并非杨林,而是他的义子,十二太保中排名第七的胡程。

    在黄巾之乱中,十二太保死伤惨重,不是送命,便是伤残。到了现在,只有两人还在官场沉浮,其中之一便是作为一郡郡丞的胡程。

    当初也正是他请得杨林出山。

    “如此也好。”

    杨林点了点头,这几日的战斗还算轻松,并未消耗他太多精力,此时虽然因急行显得有些劳顿,却远远到不了疲惫的状态。

    经过扈城亭前时,杨林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放眼一片安宁,除了不见人迹之外还算正常。

    不知怎的,杨林心中总有一种突兀的慌张,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发生,却又摸不着头绪。

    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同样没有发现异常。

    “怕是年岁大了……”

    杨林不禁低声感叹,或许是因为老年人的谨慎,或许是年岁太大从而导致疑神疑鬼,总之,这次大概是自己多虑了。

    战马继续飞驰,突如灵光乍现,使得杨林不由得打了一个哆嗦。

    “不对,当前虽天色尚早,却也过午接近两个时辰,就算有人晚食,也绝对会有人早食。”

    但是,偌大一亭,竟无一家炊烟,这摆明了便是不合理的。

    早知道,这个时代的规则是一日两餐,黄昏这顿基本上是力量的由来,因此几乎不可能不吃饭。

    要让百姓晚上不食,是很难做到的,除非无粮可食,但由于增社均摊制的实行,此前那种无粮的窘迫不会发生。

    那么,如此一来便只剩下了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