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帝国风云 > 第二百四十章 下坡路

第二百四十章 下坡路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陆海空三大军种中,相对而言,德军在陆军上的差距最小。

    虽然在整个冷战期间,中国除于本土防御与全球利益,维持着一支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陆军,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陆军拥有各方面的优势,甚至不表示中国陆军一定比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强大。

    事实上,冷战期间,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周边地区的地面部队并没有优势。

    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为了避免爆发直接冲突,二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研制出核武器之后,中国当局立即认识到,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任何级别的直接冲突都将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中国很难成为全面核战争的胜利者,因此必须尽量避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显然,这直接决定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就是非接触包围战略。

    根据这套战略,中国在大战结束之后,不惜以恢复英国的正常国家地位为代价,与英国建立了结盟关系。同时,中国还在土耳其投入了大量资源,并且以不过问土耳其国内问题为基础与土耳其建立起了同盟关系。此外,肢解俄国,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建立数个规模不大的国家也与围堵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关。控制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中东地区支持以色列。都是为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关键就是,中国建立的包围圈并没有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相邻。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外围建立的包围圈,最大限度的避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显然,在这套包围战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肯定不是陆军。

    事实上,整个冷战时期。对德战略包围的主力是海军与空军,特别是海军,陆军只起到了次要作用。在七零年代初。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周围一千公里范围内的陆军兵力不到一百万,到八零年代初的时候降低到了七十万,到九零年代初减少到五十万。在冷战结束前则不到四十万。

    相对于中**队的总兵力而言,这个比例根本不算高。

    如果跟德军总兵力相比,那就更是相形见绌了。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初,帝国陆军总兵力为三百五十万,八零年代初为四百万,九零年代初为三百万,冷战结束前则为三百二十万。

    显然,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周边地区的地面部队根本挡不住帝国陆军。

    也就是说,陆军并不是封锁与包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力。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陆军也不是中**队的主力,特别是在争夺战略弹道导弹部队的斗争中败给了空军之后,陆军在中**事力量中的地位急剧降低,甚至一度沦落到了与陆战队同等的地步。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基本安全环境有关。

    这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击败了周边地区的所有敌国与潜在敌国,通过肢解俄国在大陆方向上建立起了纵深超过一千公里的安全区,并且以战胜国的身份解决了所有关系到本土安全的边境问题,依靠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消除了所有潜在威胁。获得了自建国之后最为理想的周边环境。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大战之后已经没有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了。

    显然,以本土安全为目的,中国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甚至没有必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已经沦落到了战略预备队的地步。

    这就是,哪怕爆发全面战争,凭借国境线以外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空间,中国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战争准备时间,也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敌人攻到国境线上的时候,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

    结果就是,在和平时期,中国没有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

    当然,在对外扩张上,陆军也是次要角色。

    这就是,在维持战后的国际秩序上,或者说是在巩固战争期间夺得的势力范围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海军,其次是空军。

    更重要的是,即便需要地面部队,也有陆战队可选。

    可以说,陆战队在战后成为独立兵种,对陆军的存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要知道,在中国的军事结构中,陆军的首要职责是保卫本土,而陆战队才是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显然,陆战队的提升,让陆军失去了成为对外扩张主要力量的机会。

    可以说,在战后的历次军事改革中,陆军都是受害者,而陆军的兵力规模与装备水平也在逐年下降。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陆军在三大军种中已经名利末席,地位仅在陆战队之上。

    当然,除了军事上的需求,政治上的需求也是打压陆军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原因起到的作用最大。

    主要就是,在大战结束前,冯承乾发起了军事改革,并且希望通过改革来削弱军人的政治影响力,为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打下基础。在冯承乾推行的改革中,来自陆军的阻力差点使改革前功尽弃。

    别忘了,当初为了让刘伯恩下台,冯承乾差点就发起了军事政变。

    发生在一九五零年的事情,让冯承乾坚信,如果陆军过于强大,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就将胎死腹中。

    结果就是,在冯承乾退役之前,军事改革就以打压陆军为主。

    在大幅度削减陆军兵力的同时,冯承乾还在国民议会推动通过了数部与限制陆军、或者是限制军队有关的法案。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在一九五一年正式生效,即在和平时期,正规军不得驻扎在城市与城市周边地区,不得参与与介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安行动,且正规军的调动均需要获得国民议会授权,总统在和平时期仅能调动正规军执行境外任务,不得调动正规军在国内执行任务。

    这部法案的核心就是阻止总统调动军队来对付国内的政治势力。

    当然,后来该法案还多了一部修正案,即在之前的预备役军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地方武装力量性质的武装警察部队,并且赋予武装警察部队在和平时期维持国内秩序、打击国内严重犯罪的职责。关键的是,武装警察部队只在战时听从中央指挥与调配,和平时期则接受地方政府领导。

    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大幅度削弱了陆军的影响力,降低了陆军的地位。

    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陆军中的野心家篡夺政治权力,防止出现军人独裁的事情发生,以及预防军事政变。

    也正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冯承乾才正式宣布退役。

    只是,陆军遭到的打压并没因此结束。

    在冯承乾退役之后,顾祝同以海军参谋长、参谋长会议主席的身份,主导中**事力量近十年。在这十年中,顾祝同秉承了冯承乾的军事改革政策,在积极把中**队建设成一支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压缩了陆军的生存空间,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陆战队的地位。

    正是在顾祝同担任海军参谋长期间,陆战队的独立兵种地位得到了巩固。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几年里,陆战队成为了中国对外扩张的急先锋,以及最为主要的地面力量。

    别忘了,危地马拉战争爆发的时候,陆战队是最先介入的地面部队。

    事实上,在当时的几乎每一场涉外冲突中,陆战队都走在陆军前面,而且很多时候仅由陆战队承担地面作战任务。

    显然,对中国陆军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降低到了八十万,而陆战队的总兵力则增加到了四十万。也就是说,陆战队的兵力规模相当于陆军的一半。要知道,大战结束时,陆战队的兵力规模仅有陆军的七分之一。

    兵力规模的对比,决定了陆军的地位。

    地位降低,反过来对陆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是,陆军在很多装备项目上都丧失了主导权。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陆军在冷战期间不再是地面军事力量的主导者。

    至少在很多重大装备项目上,陆军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而且由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低。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关键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原因就是,在这场以色列挑战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中,依靠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以色列陆军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且大多与装备性能有关,从而反映出了中国陆军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中国当局认识到,在局部战争中,陆军有着极高的价值。

    做为全球头号军事强国,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至少是一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陆军。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