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来自大明的农业黑科技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马林回到奥里希的时候,瓦格纳的第二军团和尤尔根的哥萨克骑兵军团,已经在押送着第一批匈牙利农民起义军战俘前往“银矿之城”戈斯拉尔了。在那里,为匈牙利俘虏矿工们准备的庞大宿舍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如今,离秋收还有两个月,大部分农奴都很闲,正好征发过来修建安置匈牙利农民战俘全家的房屋。
欧洲这些农民真心不靠谱,他们把麦子种下地后,平时基本不管。然后,等到秋收时,才会下地收割。而从春耕到秋收的额漫长的几个月,农奴们都没啥事干。一般这个时候,庄园主们要么征发他们干点别的。要么,就是君主们趁机征发百姓去打仗争地盘……
马林这个时候把农奴们征召起来干活,在这个年代也算稀松平常。唯一不同的就是,给马林干活,马林会发粮食……
这可不算在平常庄园里分配的口粮中,而是额外发给的粮食!被征召的农奴们一开始还不乐意,因为,干这种重活,身体消耗大,吃得也多。若是无偿征召,农奴们就亏大了。
幸好,马林额外发给粮食,而且管够,让他们开心无比。因为,如果他们来工地吃饭,那么,自己在家里的那份口粮就可以省下。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多吃点。
当然,也就马林能这么壕。毕竟,北海国的粮食就是多!
……
就在马林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凯撒真相,并取消其定期去书房参悟那8个汉字的要求的时候,忽然卫士来报——巴拿马城又一艘货船回来了。上面载满了从华夏运回来的货物,以及东番岛总督孔泰的一封信……
马林接过信件,拆封后发现都是汉字所写——这也是为了保密需要。
在信中,孔泰高兴地告诉马林——之前马林吩咐他寻找的耧车,他终于派人在大明中原地区找到了!
耧车就是古代的条播机,西汉武帝的时候就由赵过发明出来。这东西有点像马林之前看到的犁车,由三个犁铧组成。但和之前普拉德发明的犁车不同,耧车三个犁铧是并列的。而且,耧车上的犁头很浅,用牛拉着在田里行走时,只能开出很浅的沟,刚好够播种的深度。
然后,三根犁铧后面挂着的漏斗,就会通过空心管,往犁头后面撒下种子。而后面的农夫,则可以趁机用脚将翻出的土踢回去,轻轻踩一踩,就算完事了。
因为犁头浅,牲口拉起来很轻松,因此,每天可以播种几十亩……
“不是600多亩每天么?”马林有些疑惑。
这也是马林没见识,被后世的小说误导了。事实上,耧车每天能播种的田亩数是一顷地,而不是什么667亩。
这是常识问题,度娘百科上那个耧车介绍,肯定是个完全不懂农业的傻子写的。一天播种667亩是啥概念?马林记得,后世家里手扶拖拉机驱动的播种机,每小时不过才能播种三四亩,一天也才几十亩。
古代技术能超过拖拉机效率,一天600多亩?简直扯淡!
实际情况是——耧车每天播种数量是一顷地。而在古代,一顷地是50亩。也就是说,耧车真正的效率是每天最多50亩。这还是汉朝的亩,比后世的亩要小。因此,耧车真正的效率,是每天最多四五十亩地。
当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人工播种的话,如果是人工挖坑,再埋种子,这种方式,每天能播种一两亩地就不错了。而撒播……随便撒倒是快,可人工撒种子,肯定不均匀。有时候,几粒种子凑到一起争夺营养,然后大家都长不好……
看完孔泰的信中的介绍,马林才释然——这才对嘛!说实话,前世看过那些小说里说耧车每天播种667亩,马林都吓着了。毕竟,667亩可不是个小面积。他记得,上辈子他家那个小村子里的土地,也就六七百亩地(不包括菜地)。耧车这么牛笔,这是要一天播种一个村的农田的节奏?
而且,马林上辈子家里手扶拖拉机带动的播种机,一天也就播种几十亩地。耧车再牛比,也是牛马拉的,不会强过拖拉机。因为,拖拉机不用休息,牛马却需要。
因此,这会儿得到的耧车日播种最多四五十亩地,这才是最像样的数据。
不过,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有了条播,麦田里的麦子长得更有序,不会挤在一起抢夺营养,有助于提高产量。
当然,这只适用于北方的旱地。南方人种植水稻,都是人工插秧的,不需要条播机。因为,插秧的时候,就人工把秧苗调整成排成行了。而且,不用担心有些种子因为发育不良而没长成。毕竟,在插秧时,肯定选择长势好的秧苗插地里。不好的秧苗,就直接扔了……
只是,旱地不能这么搞。因为,秧苗是长在水田里的,拔出来和插下去都比较容易。毕竟,田地都被水泡软了。若是干硬的旱地,随便拔麦苗,估计会伤到麦苗根部的。
因此,北方旱地种麦子,只能条播。有时候,麦种会在一起生长,会出现几株小麦长在一起的情况。
但是,这不要紧。因为,华夏农民在播种到收获这段时间内,会经常下田拔除杂草。如果遇到几株小麦长在一起,还可以人工调整一下。或者,干脆点,直接把长在一起的几株小麦中长得最差的那一两株当杂草给拔掉。这样,就给长得好的麦子留下了足够生长发育的空间和肥料……
而这一点,这个年代的欧洲农民显然没意识到,也不懂。因此,欧洲小麦产量一直很低。而德意志北部地区,幸好是主要种植生命如野草般顽强的黑麦,不用担心这些。不然,天知道能收获多少……
就目前而言,北海国小麦种植,也主要靠撒播和穴播呢,很不效率,也不科学。因此,虽然有后世三肥齐全的肥料技术,但产量依然上不去,只有四五百磅。若是采用条播技术,估计产量还能涨一涨。当然,田间拔除杂草和拔掉互相竞争的麦株中最弱的那一个的做法,还需要华夏农民给予指点。这一点,就算马林知道原理,可具体的,还得靠种田能手们教。毕竟,马林可是统治者,不可能亲自下田手把手教农奴干活……
……
前两张信纸主要介绍了耧车,根据孔泰所说,南方因为种植水稻有插秧环节的原因,一直都用不上耧车。因此,孔泰的人还是派人去大明北方的中原地区,才找到耧车的。
只是,大明朝禁止番夷在大明内陆自由行走。因此,孔泰是花钱雇佣了大明本地人北上,才找到了耧车的。
而且,孔泰雇佣的还是大明朝的秀才。因为,普通人根本没权利在大明各地自由行走。只有秀才,才有到全国各地自由“游学”的特权。当然,雇佣秀才代价也不低。毕竟,人家可是有身份的人。至于举人和进士什么的,就别想了,人家已经是大明朝的官老爷了,都不缺钱。光是投献土地的收益,就够他们爽得飞起了,哪里需要为了一点钱替人卖命?只有秀才阶级,还没资格当官,不少人手头紧,才愿意接受雇佣。从来只听说过穷秀才,而没听说过穷举人或者穷进士的……
不过,孔泰雇佣前往北方寻找耧车的秀才,在中原大荷兰省不但找到了耧车,还发现了一种收割麦子的神器——麦钐……
据说,这种叫麦钐的收割神器,每天可以收割六七亩小麦。若是两个男子配合,最高一天可以收割20亩小麦……
“尼玛,这是什么黑科技?”马林大吃一惊。日收割20亩,简直太吓人了好不好?
要知道,人工收割麦子的话,一天也就能收割一亩多。比较熟练的高手,也就能收割2亩地的样子。所以,每年秋收,为了抢收麦子,马林都会派军队帮忙。不然,若是拖太久,遇到下雨天,麦子就烂在地里了。
而这种传说中能日收割六七亩麦子,甚至两人合作能日收割20亩地的“黑科技”,简直把马林惊呆了……
马林回到奥里希的时候,瓦格纳的第二军团和尤尔根的哥萨克骑兵军团,已经在押送着第一批匈牙利农民起义军战俘前往“银矿之城”戈斯拉尔了。在那里,为匈牙利俘虏矿工们准备的庞大宿舍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如今,离秋收还有两个月,大部分农奴都很闲,正好征发过来修建安置匈牙利农民战俘全家的房屋。
欧洲这些农民真心不靠谱,他们把麦子种下地后,平时基本不管。然后,等到秋收时,才会下地收割。而从春耕到秋收的额漫长的几个月,农奴们都没啥事干。一般这个时候,庄园主们要么征发他们干点别的。要么,就是君主们趁机征发百姓去打仗争地盘……
马林这个时候把农奴们征召起来干活,在这个年代也算稀松平常。唯一不同的就是,给马林干活,马林会发粮食……
这可不算在平常庄园里分配的口粮中,而是额外发给的粮食!被征召的农奴们一开始还不乐意,因为,干这种重活,身体消耗大,吃得也多。若是无偿征召,农奴们就亏大了。
幸好,马林额外发给粮食,而且管够,让他们开心无比。因为,如果他们来工地吃饭,那么,自己在家里的那份口粮就可以省下。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多吃点。
当然,也就马林能这么壕。毕竟,北海国的粮食就是多!
……
就在马林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凯撒真相,并取消其定期去书房参悟那8个汉字的要求的时候,忽然卫士来报——巴拿马城又一艘货船回来了。上面载满了从华夏运回来的货物,以及东番岛总督孔泰的一封信……
马林接过信件,拆封后发现都是汉字所写——这也是为了保密需要。
在信中,孔泰高兴地告诉马林——之前马林吩咐他寻找的耧车,他终于派人在大明中原地区找到了!
耧车就是古代的条播机,西汉武帝的时候就由赵过发明出来。这东西有点像马林之前看到的犁车,由三个犁铧组成。但和之前普拉德发明的犁车不同,耧车三个犁铧是并列的。而且,耧车上的犁头很浅,用牛拉着在田里行走时,只能开出很浅的沟,刚好够播种的深度。
然后,三根犁铧后面挂着的漏斗,就会通过空心管,往犁头后面撒下种子。而后面的农夫,则可以趁机用脚将翻出的土踢回去,轻轻踩一踩,就算完事了。
因为犁头浅,牲口拉起来很轻松,因此,每天可以播种几十亩……
“不是600多亩每天么?”马林有些疑惑。
这也是马林没见识,被后世的小说误导了。事实上,耧车每天能播种的田亩数是一顷地,而不是什么667亩。
这是常识问题,度娘百科上那个耧车介绍,肯定是个完全不懂农业的傻子写的。一天播种667亩是啥概念?马林记得,后世家里手扶拖拉机驱动的播种机,每小时不过才能播种三四亩,一天也才几十亩。
古代技术能超过拖拉机效率,一天600多亩?简直扯淡!
实际情况是——耧车每天播种数量是一顷地。而在古代,一顷地是50亩。也就是说,耧车真正的效率是每天最多50亩。这还是汉朝的亩,比后世的亩要小。因此,耧车真正的效率,是每天最多四五十亩地。
当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人工播种的话,如果是人工挖坑,再埋种子,这种方式,每天能播种一两亩地就不错了。而撒播……随便撒倒是快,可人工撒种子,肯定不均匀。有时候,几粒种子凑到一起争夺营养,然后大家都长不好……
看完孔泰的信中的介绍,马林才释然——这才对嘛!说实话,前世看过那些小说里说耧车每天播种667亩,马林都吓着了。毕竟,667亩可不是个小面积。他记得,上辈子他家那个小村子里的土地,也就六七百亩地(不包括菜地)。耧车这么牛笔,这是要一天播种一个村的农田的节奏?
而且,马林上辈子家里手扶拖拉机带动的播种机,一天也就播种几十亩地。耧车再牛比,也是牛马拉的,不会强过拖拉机。因为,拖拉机不用休息,牛马却需要。
因此,这会儿得到的耧车日播种最多四五十亩地,这才是最像样的数据。
不过,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有了条播,麦田里的麦子长得更有序,不会挤在一起抢夺营养,有助于提高产量。
当然,这只适用于北方的旱地。南方人种植水稻,都是人工插秧的,不需要条播机。因为,插秧的时候,就人工把秧苗调整成排成行了。而且,不用担心有些种子因为发育不良而没长成。毕竟,在插秧时,肯定选择长势好的秧苗插地里。不好的秧苗,就直接扔了……
只是,旱地不能这么搞。因为,秧苗是长在水田里的,拔出来和插下去都比较容易。毕竟,田地都被水泡软了。若是干硬的旱地,随便拔麦苗,估计会伤到麦苗根部的。
因此,北方旱地种麦子,只能条播。有时候,麦种会在一起生长,会出现几株小麦长在一起的情况。
但是,这不要紧。因为,华夏农民在播种到收获这段时间内,会经常下田拔除杂草。如果遇到几株小麦长在一起,还可以人工调整一下。或者,干脆点,直接把长在一起的几株小麦中长得最差的那一两株当杂草给拔掉。这样,就给长得好的麦子留下了足够生长发育的空间和肥料……
而这一点,这个年代的欧洲农民显然没意识到,也不懂。因此,欧洲小麦产量一直很低。而德意志北部地区,幸好是主要种植生命如野草般顽强的黑麦,不用担心这些。不然,天知道能收获多少……
就目前而言,北海国小麦种植,也主要靠撒播和穴播呢,很不效率,也不科学。因此,虽然有后世三肥齐全的肥料技术,但产量依然上不去,只有四五百磅。若是采用条播技术,估计产量还能涨一涨。当然,田间拔除杂草和拔掉互相竞争的麦株中最弱的那一个的做法,还需要华夏农民给予指点。这一点,就算马林知道原理,可具体的,还得靠种田能手们教。毕竟,马林可是统治者,不可能亲自下田手把手教农奴干活……
……
前两张信纸主要介绍了耧车,根据孔泰所说,南方因为种植水稻有插秧环节的原因,一直都用不上耧车。因此,孔泰的人还是派人去大明北方的中原地区,才找到耧车的。
只是,大明朝禁止番夷在大明内陆自由行走。因此,孔泰是花钱雇佣了大明本地人北上,才找到了耧车的。
而且,孔泰雇佣的还是大明朝的秀才。因为,普通人根本没权利在大明各地自由行走。只有秀才,才有到全国各地自由“游学”的特权。当然,雇佣秀才代价也不低。毕竟,人家可是有身份的人。至于举人和进士什么的,就别想了,人家已经是大明朝的官老爷了,都不缺钱。光是投献土地的收益,就够他们爽得飞起了,哪里需要为了一点钱替人卖命?只有秀才阶级,还没资格当官,不少人手头紧,才愿意接受雇佣。从来只听说过穷秀才,而没听说过穷举人或者穷进士的……
不过,孔泰雇佣前往北方寻找耧车的秀才,在中原大荷兰省不但找到了耧车,还发现了一种收割麦子的神器——麦钐……
据说,这种叫麦钐的收割神器,每天可以收割六七亩小麦。若是两个男子配合,最高一天可以收割20亩小麦……
“尼玛,这是什么黑科技?”马林大吃一惊。日收割20亩,简直太吓人了好不好?
要知道,人工收割麦子的话,一天也就能收割一亩多。比较熟练的高手,也就能收割2亩地的样子。所以,每年秋收,为了抢收麦子,马林都会派军队帮忙。不然,若是拖太久,遇到下雨天,麦子就烂在地里了。
而这种传说中能日收割六七亩麦子,甚至两人合作能日收割20亩地的“黑科技”,简直把马林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