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家信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岭南的夜与中原一般的宁静,除了窗外不时传来微风的沙沙声,更有许多不知名的虫豸,鸣叫不休,多了一分生气。
徐平坐在桌前,紧靠着窗,借着窗吹外来的丝丝凉风,就着明亮的烛光读着孙七郎带来的林素娘的家信。
信里面娓娓述说着田庄的变化,种了多少水稻,种了多少麦子,种了多少牧草,养了多少牛羊。一些人事的变动,除了孙七郎来跟着徐平,白沙镇酒楼的谭主管去了京城,徐昌夫妇去接了酒楼。
信的最后,林素娘除了向徐平报告各位老人的平安,还告诉他,女儿盼盼已经学会说话了,不时也会咿咿呀呀地问阿爹在哪里。
这信徐平看了又看,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为人父的喜悦像是在心里灌了蜜糖一样,又带着些许遗憾。等自己两任地方官做完,回到京城的时候,女儿都会跑了,很可能那时两人才能第一次见面。
同年进士里,徐平并不是第一个升官的,状元王尧臣湖州通判任官一年便代表他们这一届进士回京向皇帝述职,一样升为著作佐郎,改为值集贤院。从此之后跟在皇帝身边,带上了馆职。有进士出身和带馆职都能超资迁转,王尧臣同时身兼这两项荣耀,已经把他们这些同年远远抛在了后面。这就是状元的殊荣,同届进士的天然领袖,只要不像胡旦那样作死,很长时间里王尧臣都将站在他们这一届进士的最前面,引领大家在仕途上前进。
其他人中,甚至连任知县的文彦博都迁了一官,徐平也只是没被这些人拉下而已。只有包拯因为父母年迈,审官院实在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改了两次官他都嫌离家太远,干脆没有出仕在家奉养父母。包拯的这待遇羡慕得徐平口水都快流出来,他也不想跑出千万里来岭南受罪,老实在家守着父母老婆孩子多好,小日子有滋有味,耐何他没人家包拯的人脉。
徐平出身平凡,朝里也没个人照应,升官全都靠实打实的政绩,弄不出任何花头。升迁速度能够赶上那帮仕宦子弟,别人眼里已是了不起地能干了。
另一边的小院里,秀秀和刘小妹坐在院子里,吹着凉风,看着各种小动物和鸟儿闹来闹去。秀秀读读苏儿来的信,便向刘小妹讲起京城的富丽繁华,每天街上的人向大河一样川流不息,哪里有卖糖人的,哪里有卖玩具的,全城里有多少处瓦子,每个瓦子多么多么地大,里面各种各样好玩好看好听的。
刘小妹像在听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她连邕州城都没去过,那个比邕州城还要大上无数倍,天下第一繁华的京城已经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生活平平淡淡,看起来无色透明,人的眼睛却是三棱镜,无色的生活通过人的眼睛印进心灵里,就折射出缤纷的色彩。
离徐平驻地不远一处向阳的地方,茂密的竹林边建了两个巨大的池子,里面都是洁白的纸浆。一个池子里是麻杆所制,另一个池子却是由蔗渣制成。
竹林旁的阴影里,孙七郎和高大全调试着那台造纸机,口中道:“官人,我就是想不明白,这纸浆明明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池子?”
徐平弯腰看着他们,口中道:“不同的纸浆造出来的纸不一样,互相掺多少造出来的纸又不一样,就跟抓药差不多,这是配方,配方明白吗?”
孙七郎直摇头,他总是觉得徐平这说法有点玄乎,那明明就是一样的。
不远的地方,谭虎带着两个兵士在烧着一个炉子,热气通过陶管引到造纸机的烘干辊里,直接把纸烘干,出来的就是成品纸,不需要再晒干了。
“好了,好了!谭节级你再叫几个人来,从池子里向这里面舀纸浆,纸浆可不能断了,一断出来的纸就不成捆!”
听见孙七郎的话,谭虎答应一声,转头高喝,竹林后边转过来五个兵士,听了谭虎的吩咐,一人拿了一个大铁桶,齐刷刷地站到了池子边。
他们手里的铁桶算是徐平最近的杰作,千思万想,才想起了这个在薄铁板上热浸镀锡的办法,就是他前世的所谓马口铁,大量用来制作罐头。锡的熔点低,铁板在熔融的锡液里可以形成稳固的镀层,耐腐蚀、可以用锡焊接,而且亮闪闪地还美观,有了这技术,廉价的铁就可以大量地代替锡铜制品。
让高大全握住摇把,孙七郎仔细吩咐:“你的力道可要均匀,不快不慢,尤其是不能中间停了,千万记住!”
高大全一一答应,孙七郎才对那边站着的五个兵士道:“你们舀纸浆来,记着一个跟着一个,慢慢来就好,一切听我吩咐!”
众兵士一起答应,孙七郎才道声开始。
第一桶纸浆倒进机器的池子里,高大全把机器不紧不慢地摇了起来。输送带带着纸浆进到两个辊子中间,压成薄薄的一层,转到平了之后又经过几组辊子,纸张成形才经过最后烘干的辊子,到最后面卷起来。
徐平在机器后面,摸着微微发烫的纸卷,检查纸的成色。虽然不是尽善尽美,比以前手工抄的纸张已经好得太多,厚薄均匀,颜色洁白。
直到五大卷纸制好,才好机器里的纸浆清洗干净,换成另一个池子里的蔗渣纸浆。两相比较,麻制的纸浆更结实一些,这是因为天然纤维长的缘故。
又制了三卷纸,徐平让三个兵士过来抱了,跟自己回住处去。吩咐孙七郎和高大全,继续在这里试,两种纸浆搀起来,分成不同的比例看看效果如何。
现在制出来的是毛纸,表面粗糙,并不适合于直接印刷或写字,需要再经过一道碾压的过程。除了碾压之外,还要有一道防止墨水渗开的工序,这个年代最流行的是上蜡之后压制,徐平则用后世的淀粉加白染料比如石灰等来完成这道工序。整个工序都完成之后,就是比较高档的印刷用纸了,印出的书籍肯定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精品。
至于徐平前世大量用于普通书籍印刷的新闻纸,由于是机械制浆,并不去除里面的木质素,精细研磨技术是这个时代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徐平现在所制的纸张实际上在他前世是高档纸,虽然质量远远不如,成本却降不下来。
回到住处,东边有一间厢房早已空了出来,里面摆开长长的几案,碾压的辊子装在案子的一头,案子旁边有装浆糊的大桶和石灰石粉,几把大棕刷子插在里面。
几个调来做这活计的妇人正坐着聊天,见到徐平进来,慌忙起来行礼。
让兵士把整卷的纸放在长案上,徐平用蘸着浆糊的刷子蘸了石灰,轻轻在纸上涂抹。自己试了几次,才把刷子交给妇人,让她们照样子做。
纸张刷好,将干未干的时候,引到案边的辊子里,一个兵士摇着摇把,另一个兵士接着纸张重新卷了起来。
制好一卷,徐平取来看了,上面涂抹不均匀,还有许多瑕疵,但已经比从前用的纸好了许多,能够拿去印书了。事情没有一次就做好的,只要摸清了步骤一点点改进就是,并不需要强求完美。
留两个兵士在里面压纸,徐平让另一个抱了纸,随着自己出了门。
徐平住处的前院现在就是个大工厂,各种新奇东西都在这里制造,挨着制纸房间的就是印刷的地方。
段云洁带着几个人在房间里面排版,男女都有,一样都收拾得干净利落。宋朝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男女大防,更何况这里夷汉杂居,没人理那些只有极少数老夫子念叨的东西,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不是徐平喜欢用段云洁来干这种事,实在是没其他的人选。这样一个偏僻小县,读书认字的人就不多,又认字又愿意出来做工的穷苦人更加稀罕,连邕州城里都没有几个。一般州县印书都是固定的几种通用教材,官吏指导着就能完成制版,像徐平这样各种杂书都印,实际已远超出邕州的能力。
好在有段云洁,这人实在是聪明到了极点,尤其是这种精细活计,很多事情徐平讲的时候都觉得麻烦,他却一听就懂,上手两次就能精通,简直天生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见徐平带人进来,段云洁起来行了礼,笑着低声道:“一直没有机会谢官人,多亏你抬举,我爹终于改了京官,也算了了他一桩夙愿。”
段方对改京官这事很执着,不然也不会下决心到昭州上任,说起来是州,那里的条件可比如和县更加恶劣。段方自负才学,少年为官不能参加正常科举考进士了,还下了几年苦功要考制科,无论如何要搏一个出身。
宋朝的制科又称大科,比常规科举更加困难得多,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绝顶聪明的人也要进行以十年计的专门训练才有指望。徐平两世为人,也从不敢打这一科的主意,实际上整个北宋,制科入三等的不过四人,其中一个是他这一届的省元吴育,另一位就是苏轼,还有范百禄和孔文仲。他们都是中了进士之后再考制科,也可见制科的地位,三等待遇就相当于状元,一等二等只是备名,从不授人。
段方敢下这个决心,一是对自己才智自负,再一个就是心中的结。举人在宋朝不是正式功名,算不得有出身,升迁处处受限,他哪怕是末等进士,改京官也不会等上这么多年。
徐平对段云洁道:“我们是同僚,这是份内的事,你不需放在心上。”
有些事情,记得的人自然会记得,健忘的人天天提也没用。
把纸从兵士手里取过来,徐平交给段云洁:“这是今天新制的纸,你拿去试一试,看印出来的书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要再改的地方。”
段云洁接过,口中道:“这里正好排好了一部《蒙求》,官人这样说,就用这纸来试一试。”
教化民众是徐平的本职,最近便排印一些开蒙的书,也算自己政绩。
房间的里面是一台印刷机,依然是方版整版印,只是加了机构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只能算是印刷机的雏形。这是徐平自己想出来的,他也没见过真正的印刷机是什么样子,完全按照自己想的来,好在机械的东西大多能够触类旁通,用起来竟然不错。
段云洁不知道这东西的来历,还以为现在中原都是这样印书,啧啧称奇之余,更加多了对遥远中原的幻想。
交待过了,徐平出了房子,站在院子里四面看看,各个房间里都有人忙忙碌碌,一片繁荣的景象,轻轻呼了一口气。
本来以他的性子,不想搞出太大的动静,就像在中牟庄园里一般,只要自己过得舒舒服服,兴致来了就做点什么,过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自从出了忠州的事情,徐平反而下定了决心,在这偏远乡间建起一片锦绣天地。只要他这里发展起来,广南西路的州峒全联合起来也保不住那小小的忠州。
岭南的夜与中原一般的宁静,除了窗外不时传来微风的沙沙声,更有许多不知名的虫豸,鸣叫不休,多了一分生气。
徐平坐在桌前,紧靠着窗,借着窗吹外来的丝丝凉风,就着明亮的烛光读着孙七郎带来的林素娘的家信。
信里面娓娓述说着田庄的变化,种了多少水稻,种了多少麦子,种了多少牧草,养了多少牛羊。一些人事的变动,除了孙七郎来跟着徐平,白沙镇酒楼的谭主管去了京城,徐昌夫妇去接了酒楼。
信的最后,林素娘除了向徐平报告各位老人的平安,还告诉他,女儿盼盼已经学会说话了,不时也会咿咿呀呀地问阿爹在哪里。
这信徐平看了又看,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为人父的喜悦像是在心里灌了蜜糖一样,又带着些许遗憾。等自己两任地方官做完,回到京城的时候,女儿都会跑了,很可能那时两人才能第一次见面。
同年进士里,徐平并不是第一个升官的,状元王尧臣湖州通判任官一年便代表他们这一届进士回京向皇帝述职,一样升为著作佐郎,改为值集贤院。从此之后跟在皇帝身边,带上了馆职。有进士出身和带馆职都能超资迁转,王尧臣同时身兼这两项荣耀,已经把他们这些同年远远抛在了后面。这就是状元的殊荣,同届进士的天然领袖,只要不像胡旦那样作死,很长时间里王尧臣都将站在他们这一届进士的最前面,引领大家在仕途上前进。
其他人中,甚至连任知县的文彦博都迁了一官,徐平也只是没被这些人拉下而已。只有包拯因为父母年迈,审官院实在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改了两次官他都嫌离家太远,干脆没有出仕在家奉养父母。包拯的这待遇羡慕得徐平口水都快流出来,他也不想跑出千万里来岭南受罪,老实在家守着父母老婆孩子多好,小日子有滋有味,耐何他没人家包拯的人脉。
徐平出身平凡,朝里也没个人照应,升官全都靠实打实的政绩,弄不出任何花头。升迁速度能够赶上那帮仕宦子弟,别人眼里已是了不起地能干了。
另一边的小院里,秀秀和刘小妹坐在院子里,吹着凉风,看着各种小动物和鸟儿闹来闹去。秀秀读读苏儿来的信,便向刘小妹讲起京城的富丽繁华,每天街上的人向大河一样川流不息,哪里有卖糖人的,哪里有卖玩具的,全城里有多少处瓦子,每个瓦子多么多么地大,里面各种各样好玩好看好听的。
刘小妹像在听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她连邕州城都没去过,那个比邕州城还要大上无数倍,天下第一繁华的京城已经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生活平平淡淡,看起来无色透明,人的眼睛却是三棱镜,无色的生活通过人的眼睛印进心灵里,就折射出缤纷的色彩。
离徐平驻地不远一处向阳的地方,茂密的竹林边建了两个巨大的池子,里面都是洁白的纸浆。一个池子里是麻杆所制,另一个池子却是由蔗渣制成。
竹林旁的阴影里,孙七郎和高大全调试着那台造纸机,口中道:“官人,我就是想不明白,这纸浆明明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池子?”
徐平弯腰看着他们,口中道:“不同的纸浆造出来的纸不一样,互相掺多少造出来的纸又不一样,就跟抓药差不多,这是配方,配方明白吗?”
孙七郎直摇头,他总是觉得徐平这说法有点玄乎,那明明就是一样的。
不远的地方,谭虎带着两个兵士在烧着一个炉子,热气通过陶管引到造纸机的烘干辊里,直接把纸烘干,出来的就是成品纸,不需要再晒干了。
“好了,好了!谭节级你再叫几个人来,从池子里向这里面舀纸浆,纸浆可不能断了,一断出来的纸就不成捆!”
听见孙七郎的话,谭虎答应一声,转头高喝,竹林后边转过来五个兵士,听了谭虎的吩咐,一人拿了一个大铁桶,齐刷刷地站到了池子边。
他们手里的铁桶算是徐平最近的杰作,千思万想,才想起了这个在薄铁板上热浸镀锡的办法,就是他前世的所谓马口铁,大量用来制作罐头。锡的熔点低,铁板在熔融的锡液里可以形成稳固的镀层,耐腐蚀、可以用锡焊接,而且亮闪闪地还美观,有了这技术,廉价的铁就可以大量地代替锡铜制品。
让高大全握住摇把,孙七郎仔细吩咐:“你的力道可要均匀,不快不慢,尤其是不能中间停了,千万记住!”
高大全一一答应,孙七郎才对那边站着的五个兵士道:“你们舀纸浆来,记着一个跟着一个,慢慢来就好,一切听我吩咐!”
众兵士一起答应,孙七郎才道声开始。
第一桶纸浆倒进机器的池子里,高大全把机器不紧不慢地摇了起来。输送带带着纸浆进到两个辊子中间,压成薄薄的一层,转到平了之后又经过几组辊子,纸张成形才经过最后烘干的辊子,到最后面卷起来。
徐平在机器后面,摸着微微发烫的纸卷,检查纸的成色。虽然不是尽善尽美,比以前手工抄的纸张已经好得太多,厚薄均匀,颜色洁白。
直到五大卷纸制好,才好机器里的纸浆清洗干净,换成另一个池子里的蔗渣纸浆。两相比较,麻制的纸浆更结实一些,这是因为天然纤维长的缘故。
又制了三卷纸,徐平让三个兵士过来抱了,跟自己回住处去。吩咐孙七郎和高大全,继续在这里试,两种纸浆搀起来,分成不同的比例看看效果如何。
现在制出来的是毛纸,表面粗糙,并不适合于直接印刷或写字,需要再经过一道碾压的过程。除了碾压之外,还要有一道防止墨水渗开的工序,这个年代最流行的是上蜡之后压制,徐平则用后世的淀粉加白染料比如石灰等来完成这道工序。整个工序都完成之后,就是比较高档的印刷用纸了,印出的书籍肯定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精品。
至于徐平前世大量用于普通书籍印刷的新闻纸,由于是机械制浆,并不去除里面的木质素,精细研磨技术是这个时代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徐平现在所制的纸张实际上在他前世是高档纸,虽然质量远远不如,成本却降不下来。
回到住处,东边有一间厢房早已空了出来,里面摆开长长的几案,碾压的辊子装在案子的一头,案子旁边有装浆糊的大桶和石灰石粉,几把大棕刷子插在里面。
几个调来做这活计的妇人正坐着聊天,见到徐平进来,慌忙起来行礼。
让兵士把整卷的纸放在长案上,徐平用蘸着浆糊的刷子蘸了石灰,轻轻在纸上涂抹。自己试了几次,才把刷子交给妇人,让她们照样子做。
纸张刷好,将干未干的时候,引到案边的辊子里,一个兵士摇着摇把,另一个兵士接着纸张重新卷了起来。
制好一卷,徐平取来看了,上面涂抹不均匀,还有许多瑕疵,但已经比从前用的纸好了许多,能够拿去印书了。事情没有一次就做好的,只要摸清了步骤一点点改进就是,并不需要强求完美。
留两个兵士在里面压纸,徐平让另一个抱了纸,随着自己出了门。
徐平住处的前院现在就是个大工厂,各种新奇东西都在这里制造,挨着制纸房间的就是印刷的地方。
段云洁带着几个人在房间里面排版,男女都有,一样都收拾得干净利落。宋朝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男女大防,更何况这里夷汉杂居,没人理那些只有极少数老夫子念叨的东西,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不是徐平喜欢用段云洁来干这种事,实在是没其他的人选。这样一个偏僻小县,读书认字的人就不多,又认字又愿意出来做工的穷苦人更加稀罕,连邕州城里都没有几个。一般州县印书都是固定的几种通用教材,官吏指导着就能完成制版,像徐平这样各种杂书都印,实际已远超出邕州的能力。
好在有段云洁,这人实在是聪明到了极点,尤其是这种精细活计,很多事情徐平讲的时候都觉得麻烦,他却一听就懂,上手两次就能精通,简直天生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见徐平带人进来,段云洁起来行了礼,笑着低声道:“一直没有机会谢官人,多亏你抬举,我爹终于改了京官,也算了了他一桩夙愿。”
段方对改京官这事很执着,不然也不会下决心到昭州上任,说起来是州,那里的条件可比如和县更加恶劣。段方自负才学,少年为官不能参加正常科举考进士了,还下了几年苦功要考制科,无论如何要搏一个出身。
宋朝的制科又称大科,比常规科举更加困难得多,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绝顶聪明的人也要进行以十年计的专门训练才有指望。徐平两世为人,也从不敢打这一科的主意,实际上整个北宋,制科入三等的不过四人,其中一个是他这一届的省元吴育,另一位就是苏轼,还有范百禄和孔文仲。他们都是中了进士之后再考制科,也可见制科的地位,三等待遇就相当于状元,一等二等只是备名,从不授人。
段方敢下这个决心,一是对自己才智自负,再一个就是心中的结。举人在宋朝不是正式功名,算不得有出身,升迁处处受限,他哪怕是末等进士,改京官也不会等上这么多年。
徐平对段云洁道:“我们是同僚,这是份内的事,你不需放在心上。”
有些事情,记得的人自然会记得,健忘的人天天提也没用。
把纸从兵士手里取过来,徐平交给段云洁:“这是今天新制的纸,你拿去试一试,看印出来的书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要再改的地方。”
段云洁接过,口中道:“这里正好排好了一部《蒙求》,官人这样说,就用这纸来试一试。”
教化民众是徐平的本职,最近便排印一些开蒙的书,也算自己政绩。
房间的里面是一台印刷机,依然是方版整版印,只是加了机构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只能算是印刷机的雏形。这是徐平自己想出来的,他也没见过真正的印刷机是什么样子,完全按照自己想的来,好在机械的东西大多能够触类旁通,用起来竟然不错。
段云洁不知道这东西的来历,还以为现在中原都是这样印书,啧啧称奇之余,更加多了对遥远中原的幻想。
交待过了,徐平出了房子,站在院子里四面看看,各个房间里都有人忙忙碌碌,一片繁荣的景象,轻轻呼了一口气。
本来以他的性子,不想搞出太大的动静,就像在中牟庄园里一般,只要自己过得舒舒服服,兴致来了就做点什么,过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自从出了忠州的事情,徐平反而下定了决心,在这偏远乡间建起一片锦绣天地。只要他这里发展起来,广南西路的州峒全联合起来也保不住那小小的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