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疯狂时代(一)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二郎一下跳下车子,快步跑到三司铺子门前,轻轻一拍喜庆的肩膀,欢快地道:“喜庆,你想不想我?”
正在门前整理棉布的喜庆转过身来,看见孙二郎,高兴地一把抱住:“想,好久不见可想你了!对了,怎么这么多日子不到西京城来?”
“郑州铺子里的货也全了,走着方便,最近我们都是到那里去啊!”
“那今天怎么又来了?”
孙二郎笑嘻嘻道:“最近收了石榴,听说洛阳这里的价钱好一些,便赶了过来,好歹多卖几个钱。反正一样能进货,石榴多卖的钱,攒着还能扯两尺棉布过年做身新衣服!”
喜庆拍着身边堆成山一样的棉布,豪气地道:“那就到我这里来买,给你算最便宜,留最好的布给你!”
孙二郎一边答应,一边跑着回到车边,吃力地搬了一个小筐下来,放到三司铺子门前对喜庆道:“这筐石榴留给你吃!我亲自挑拣的,个大皮薄,籽也绵软,是天下最好的了!”
两人交情到了,喜庆也不跟孙二郎客气,收下石榴,对他道:“那你去卖吧,过一会我跟主管说过,便就去看你。我跟你说,你赶着车顺着对面不大的那条路过去,走不到两里路,便就有大片的房子。那里住的都是纱场和布场里的人,他们手上都有闲钱,平时最喜欢买些零嘴吃。你到那里去卖,不要进城里去了。”
孙二郎答应,又说两句闲话,便回去跟同来的人赶车到路的对面去。
喜庆手里拿了一个石榴,笑嘻嘻地看着孙二郎赶着车穿过大道,慢慢消失在了对面的民房群中。建春门这里是洛阳城里新兴的纺织工业的聚集地,现在不但是西京城,甚至是整个京西路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最近郑主管常常在喜庆面前感叹,说是哪怕到城外挖一筐土,也能在这里卖出钱来,有吃有喝。
这个年代,说是一天能够收入多少多少钱,实际上不管做什么,到手里的都得有一半实物,只是值那么多钱而已。钱还是个金贵的东西,并不是随手可得,花起来都谨慎。哪怕是西京城这种大城市,街道上的小贩,经常还是不得不以物易物。
但是徐平到来之后新建的场务,凡是在里面做工的,每到月底都是发实钱,从来没有克扣,没有拖欠,也没有折变。不要说到手多少工钱,仅仅是按时发钱这一点,新场务里做工的人就被许多西京城百姓羡慕。
手里有了流水一样的活钱,场务里的人花起来就比其他地方的人大方,在这一带生意特别好做。每天卖吃卖喝的,各种小贩,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剥着吃了手里的石榴,喜庆拍了拍手,继续去招呼客人。棉花刚运进城的时候,大家还只是去瞧个热闹,并不觉得生活会有什么改变。这些日子棉花纺成纱织成了布,开始大规模地上市了,给洛阳城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开始慢慢显现了出来。喜庆怎么也想不通,不过是棉布而已,怎么就能招来这么多的人,整个世界都像疯了一样。
上了小路,孙二郎一跳坐到车辕上,前面由彭三叔牵着马,慢慢向前走去。
路两边都是不大的民房,此时朝向路的一面全都开了门,每家门前都立了个大大的招子,不是“上好细棉布”,就是“专染各色棉布”,要么就是“京城巧手绣娘,专裁各式棉布新衣”。一家两家还不觉得,一两里的路,走过来路两边全部都是,孙二郎看得眼都直了。
到了路口,孙二郎从车上跳下来,小声对彭三叔道:“三叔,我们那里都在传棉布是多么新奇的布料,不是员外大户,一般人家穿不起的东西,没想到这里随处可见!”
彭三叔叹了口气:“可不是吗!最近大树洼的邓员外新做了一身棉布新衣,不是宴客见人都不舍得穿,为了显摆,一个月家里的人的生日全过了一遍。唉,怪不得城里人笑话我们乡下人没见识,就一个棉布,可不就让人笑话我们见识少吗!”
这里是纺织工业的聚集区,虽然场务都是官营,但巨大的规模,随便从指缝里露出一点,就足够在民间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了。
在这附近开店的,有的是在场务里有人有关系,大部分实际跟场务无关。之所以把店开在这里,一是离着产业中心近,物流方便,信息也方便。再一个外地人不懂行情,打听着到了这里,会以为开在这里的店都跟场务有关。相关的商家越聚越多,整条街整条街的都是做一个行业的,越来越红火。
虽然来的路上很多店,但行人却不多,周围显得静悄悄的。
彭三叔和孙二郎是外乡人,心里有些发憷,小心地赶着马车,慢慢向前走去。
对面来了两个妇人,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三十多岁,怀里还抱着一个刚会走路说话的小娃娃,有说有笑。
本来与孙二郎的车已经擦肩而过,抱着的小娃突然转过头来指着车上的石榴吚吚呀呀地说道:“果果,吃果果——”一边说着,小手一边挥个不停。
妇人无奈,只好又转了回来,问牵着马的彭三叔:“这位哥哥,你车上的石榴卖么?”
彭三叔见终于来了生意,忙不迭地点头:“卖的,卖的!——我们这车上的可是河阴石榴,天下闻名,特意拉到西京城里来卖的!”
两个妇人却是外乡人,并不知道河阴石榴的名声,反正卖货的都是满嘴胡吹,他们也不在意。年轻的妇人掏出荷包,取了两文铜钱出来,买了四个石榴,与另一个妇人拿在手里,哄着孩子一边聊着一边向前去了。
孙二郎小声与彭三叔商议:“三叔,这里看着热闹,可走了好一会也不见什么人。要么我们随着那两位姐姐,不定就能到有人住的地方。”
彭三叔心里犹豫,自己两个外乡人,怎么好跟着妇人家走路?不要被人误会。
正在这时,前面的两个妇人又转了回来,高声对彭三叔喊道:“卖石榴的,你家的石榴着实不错。不如跟着我们,到住的地方卖些给乡亲们尝鲜!”
孙二郎一下跳下车子,快步跑到三司铺子门前,轻轻一拍喜庆的肩膀,欢快地道:“喜庆,你想不想我?”
正在门前整理棉布的喜庆转过身来,看见孙二郎,高兴地一把抱住:“想,好久不见可想你了!对了,怎么这么多日子不到西京城来?”
“郑州铺子里的货也全了,走着方便,最近我们都是到那里去啊!”
“那今天怎么又来了?”
孙二郎笑嘻嘻道:“最近收了石榴,听说洛阳这里的价钱好一些,便赶了过来,好歹多卖几个钱。反正一样能进货,石榴多卖的钱,攒着还能扯两尺棉布过年做身新衣服!”
喜庆拍着身边堆成山一样的棉布,豪气地道:“那就到我这里来买,给你算最便宜,留最好的布给你!”
孙二郎一边答应,一边跑着回到车边,吃力地搬了一个小筐下来,放到三司铺子门前对喜庆道:“这筐石榴留给你吃!我亲自挑拣的,个大皮薄,籽也绵软,是天下最好的了!”
两人交情到了,喜庆也不跟孙二郎客气,收下石榴,对他道:“那你去卖吧,过一会我跟主管说过,便就去看你。我跟你说,你赶着车顺着对面不大的那条路过去,走不到两里路,便就有大片的房子。那里住的都是纱场和布场里的人,他们手上都有闲钱,平时最喜欢买些零嘴吃。你到那里去卖,不要进城里去了。”
孙二郎答应,又说两句闲话,便回去跟同来的人赶车到路的对面去。
喜庆手里拿了一个石榴,笑嘻嘻地看着孙二郎赶着车穿过大道,慢慢消失在了对面的民房群中。建春门这里是洛阳城里新兴的纺织工业的聚集地,现在不但是西京城,甚至是整个京西路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最近郑主管常常在喜庆面前感叹,说是哪怕到城外挖一筐土,也能在这里卖出钱来,有吃有喝。
这个年代,说是一天能够收入多少多少钱,实际上不管做什么,到手里的都得有一半实物,只是值那么多钱而已。钱还是个金贵的东西,并不是随手可得,花起来都谨慎。哪怕是西京城这种大城市,街道上的小贩,经常还是不得不以物易物。
但是徐平到来之后新建的场务,凡是在里面做工的,每到月底都是发实钱,从来没有克扣,没有拖欠,也没有折变。不要说到手多少工钱,仅仅是按时发钱这一点,新场务里做工的人就被许多西京城百姓羡慕。
手里有了流水一样的活钱,场务里的人花起来就比其他地方的人大方,在这一带生意特别好做。每天卖吃卖喝的,各种小贩,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剥着吃了手里的石榴,喜庆拍了拍手,继续去招呼客人。棉花刚运进城的时候,大家还只是去瞧个热闹,并不觉得生活会有什么改变。这些日子棉花纺成纱织成了布,开始大规模地上市了,给洛阳城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开始慢慢显现了出来。喜庆怎么也想不通,不过是棉布而已,怎么就能招来这么多的人,整个世界都像疯了一样。
上了小路,孙二郎一跳坐到车辕上,前面由彭三叔牵着马,慢慢向前走去。
路两边都是不大的民房,此时朝向路的一面全都开了门,每家门前都立了个大大的招子,不是“上好细棉布”,就是“专染各色棉布”,要么就是“京城巧手绣娘,专裁各式棉布新衣”。一家两家还不觉得,一两里的路,走过来路两边全部都是,孙二郎看得眼都直了。
到了路口,孙二郎从车上跳下来,小声对彭三叔道:“三叔,我们那里都在传棉布是多么新奇的布料,不是员外大户,一般人家穿不起的东西,没想到这里随处可见!”
彭三叔叹了口气:“可不是吗!最近大树洼的邓员外新做了一身棉布新衣,不是宴客见人都不舍得穿,为了显摆,一个月家里的人的生日全过了一遍。唉,怪不得城里人笑话我们乡下人没见识,就一个棉布,可不就让人笑话我们见识少吗!”
这里是纺织工业的聚集区,虽然场务都是官营,但巨大的规模,随便从指缝里露出一点,就足够在民间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了。
在这附近开店的,有的是在场务里有人有关系,大部分实际跟场务无关。之所以把店开在这里,一是离着产业中心近,物流方便,信息也方便。再一个外地人不懂行情,打听着到了这里,会以为开在这里的店都跟场务有关。相关的商家越聚越多,整条街整条街的都是做一个行业的,越来越红火。
虽然来的路上很多店,但行人却不多,周围显得静悄悄的。
彭三叔和孙二郎是外乡人,心里有些发憷,小心地赶着马车,慢慢向前走去。
对面来了两个妇人,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三十多岁,怀里还抱着一个刚会走路说话的小娃娃,有说有笑。
本来与孙二郎的车已经擦肩而过,抱着的小娃突然转过头来指着车上的石榴吚吚呀呀地说道:“果果,吃果果——”一边说着,小手一边挥个不停。
妇人无奈,只好又转了回来,问牵着马的彭三叔:“这位哥哥,你车上的石榴卖么?”
彭三叔见终于来了生意,忙不迭地点头:“卖的,卖的!——我们这车上的可是河阴石榴,天下闻名,特意拉到西京城里来卖的!”
两个妇人却是外乡人,并不知道河阴石榴的名声,反正卖货的都是满嘴胡吹,他们也不在意。年轻的妇人掏出荷包,取了两文铜钱出来,买了四个石榴,与另一个妇人拿在手里,哄着孩子一边聊着一边向前去了。
孙二郎小声与彭三叔商议:“三叔,这里看着热闹,可走了好一会也不见什么人。要么我们随着那两位姐姐,不定就能到有人住的地方。”
彭三叔心里犹豫,自己两个外乡人,怎么好跟着妇人家走路?不要被人误会。
正在这时,前面的两个妇人又转了回来,高声对彭三叔喊道:“卖石榴的,你家的石榴着实不错。不如跟着我们,到住的地方卖些给乡亲们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