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此事不妥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东宫正在全力筹谋推立皇太孙,皇帝的心里却还挂怀着另外一件事。毕?32??太子仍在,继承者的问题还需慢慢考虑,但对北狄的怨恨却令邵英夙夜辗转反侧,难以压抑。
自邵英继位后,虽世家根深蒂固,老臣恃功矜宠,执政时屡屡被掣肘,但总体来说,他在处理朝政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想要收的军权收到手中了;想要打击世家,以何家和金家为首的世禄之家也渐渐衰落了;想要培养个合适的继承人,太子也确实令他和大臣们满意;想要平复湘州,如今湘州也重回朝廷控制之下。
唯独在与北狄和亲这件事上教他栽了大跟头!
市井中百姓对皇室“不靠谱”的抱怨不但太子听到过,手握缁衣卫的邵英也早清清楚楚。
这位一心要超过先皇,做圣贤明君的皇帝如今都不敢想象自己死后会在史书中留下什么样的记载,后世人又会怎样评价他。
满腔怒气闷在心中,邵英思来想去,唯有发兵讨伐,用北狄人的鲜血才能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扭转自己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颇有些急不可待的皇帝便将沈栗等从集松之围中侥幸得脱的几人召入乾清宫,通宵达旦仔细询问北狄人的情况。
刚来时众人还觉得皇帝是想了解一下集松之围的详细情况,但一整夜的时间足够让沈栗等人渐渐察觉出皇帝八成是想起兵攻打北狄。
众人面面相觑,看出彼此眼神中都有几分无奈之色。
沈栗垂目,看来这一场失利令皇帝失去了往日冷静,变得有些急功近利。
如今并非讨伐北狄的好时候。平湘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朝廷亟待修整,国库也需填充,集松之围的打击令国人陷入沮丧,士气低落。况又面临太子病弱之危,国储之事不解决,朝中不免要再起波澜,而世家仍在苟延残喘……
北狄人既然敢翻脸,难道就没考虑过如何面对盛国的怒火?对方一定是早有预备。在这种情况下,盛国能够击退北狄入境的军队已是不易,何况反攻?
大型战争是需要准备的,邵英为打湘州筹谋多年才敢动手,如今却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起对外战争,又是向盛国人并不熟悉的草原上去,胜算着实不大。
而一旦再次失败,皇帝和朝廷的威信必将受到更大的损害。
众人心头都有几分劝谏的意思,然而皇帝只是一再询问,却半点不提心中打算,旁人便是想劝也无从下手。再者,他们是东宫属臣,对这种家国大事,也不好贸然开口。
天色微明时,太子带着大皇孙过来请安。
这是东宫商量好的决定,教大皇孙多在皇帝面前露露脸,以求皇帝真有考虑储位的意思时,能先想到这位时常在膝头环绕的嫡孙。
见到自己头一个孙子,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些。东宫属臣松了口气,再过一会儿便是上朝的时候,前头他们不用去,趁着皇帝心情好,赶紧告退。
别人退了,沈栗却偏偏教大皇孙拽住。
大皇孙年纪幼小,被宫人们看得紧,很少能见到外人。沈栗则是少数几个他能接近的外臣之一,更何况沈栗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他的启蒙老师。
自沈栗加入送亲队伍至回到景阳这段时间,大皇孙已经很长时间没见到这位会讲有趣故事又能陪他玩耍的人。原本熟悉的雅临也不见了,父亲告诉他雅临已经永远离开,不会再回来,大皇孙虽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但也明白了分离不是件好事。故此今日乍然见到沈栗,便颇为亲近。
“难为他还记得你。”邵英笑道:“你便留下来陪他坐一会。”
于是沈栗“有幸”陪着太子与大皇孙享用了一顿早膳。
大皇孙最得太子重视的儿子,父子两个一向亲密。太子去集松会盟的这段时间,是大皇孙有记忆以来与父亲分开最长的时候,因此近些天他便比较黏着太子。早膳过后,当皇帝父子要去早朝的时候,皇孙一手拽着沈栗袍子,一面要求要和皇祖父、父亲同去。
邵英笑道:“你这样小,能听懂什么政事?到时不要觉着无趣便闹起来。”
太子方要令儿子留下,大皇孙摇头道:“孙儿是咱们邵家的人,天生就该知道参知政事。便是有不懂的也可教沈大人讲给孙儿听。”
邵英挑眉。孙子口中所谓“天生就该参知政事”的言语大约是被人说给他听的,但难为他这小小年起竟懂得其中的意思,还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来,这便是活学活用了。
邵英心下就有些高兴,笑问道:“有不懂的,沈卿便能给你讲懂了?”
大皇孙板着小脸一本正经道:“沈大人总能把书上写的那些教人看不懂的话给孙儿说明白的,想来那些‘政事’也是一样的。”
邵英是知道沈栗有时会给大皇孙讲些故事的,闻言似笑非笑看了看沈栗:“那便让沈卿陪着你去听一次,不许乱跑。”
太子心下暗喜。
不管是父皇有意为之还是一时兴起,将元瑞带去前朝这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举动都会给他带来好处。落在有心人眼中,自会令推立皇太孙一事更加顺利。
看了一眼沈栗,果然不负福将之名。
沈栗当然不能堂而皇之地将年幼的大皇孙抱到大殿中去。在骊珠的示意下,沈栗抱着大皇孙,站在通往大殿的步廊中旁听,当然,他也没忘了有意无意偶尔让大皇孙露出个衣角、侧脸之类的。
在上朝时敢于东张西望的人是凤毛麟角,但只要有一个大臣发现了大皇孙,也就相当于整个朝廷都发现了。
果然,这天的早朝上大臣们都有些心不在焉,时不时就想抬头去望步廊入口。
然而紧接着皇帝的命令便令他们陡然一惊。
“朕欲亲征!”毫无预兆地,邵英忽然宣布:“北狄大逆不道,朕要领兵讨伐。”
饶是封棋修炼成精,也忍不住哆嗦一下。
“不可!”几乎异口同声,大臣们的意见从未如此统一。
一般来讲,除了开国时,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皇帝亲征这种事。一种是国家将亡,皇帝须得殊死一战;另一种是料定此战必胜,皇帝去做吉祥物顺便收获功勋。若还有,那便是皇帝头脑发昏。
大臣们觉着邵英就是……气昏了头。
邵英登基前的确是位领兵作战的皇子,但如今做了皇帝,大臣们怎么可能同意他发起一场多半会输的战争?
邵英也不意外,又争了几句,便不甘不愿地表示:“既然诸卿一再阻拦,也罢,朕不去。但北狄不逊,必须伐之。朕欲令才经武领军五十万,替朕出征。”
才经武吓了一跳,此事毫无预兆,皇帝半声没言语,怎么就要让他领兵打仗了?
阁老们心下稍安,看来皇帝还没完全失去理智,先前提到亲征不过是为了现下“以退为进”,叫大臣们答应他起兵。
果然,大臣们迟疑了一会儿。按说皇上已经退了一步,臣下们再反对,未免有些不恭,但此时开战确实不智……
邵英盯着才经武。才经武心下叫苦,他也不看好这一战,然而他完全是靠皇帝的信任过日子的,哪有反对的资本:“微臣……”
才经武方欲领旨,封棋忽然怒斥道:“你这奴才,竟敢挑唆皇上为此不智之举,果然柔奸成性,不可轻饶!”
不但骂,老首辅箭步奔来,举着笏板就要打。
封棋的举动似乎为大臣们找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劝谏皇帝,御史们抢先参奏,将才经武从头到脚批驳一顿,奎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大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才经武的脸青了。首辅叫他奴才,说他柔奸成性,这可着实揭人痛处,不说日后前程如何,便是眼前的鄙视和污蔑也令他难以接受。哪怕他位列朝班,功勋卓著,在这些大臣眼中,他仍是个卑微的内监!
邵英的脸也青了。才经武为人如何他心中有数,这些大臣们之所以如此“群情激愤”地参人,其实是在隐晦地表达他们对战事的反对之意。
(未完待续。)
东宫正在全力筹谋推立皇太孙,皇帝的心里却还挂怀着另外一件事。毕?32??太子仍在,继承者的问题还需慢慢考虑,但对北狄的怨恨却令邵英夙夜辗转反侧,难以压抑。
自邵英继位后,虽世家根深蒂固,老臣恃功矜宠,执政时屡屡被掣肘,但总体来说,他在处理朝政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想要收的军权收到手中了;想要打击世家,以何家和金家为首的世禄之家也渐渐衰落了;想要培养个合适的继承人,太子也确实令他和大臣们满意;想要平复湘州,如今湘州也重回朝廷控制之下。
唯独在与北狄和亲这件事上教他栽了大跟头!
市井中百姓对皇室“不靠谱”的抱怨不但太子听到过,手握缁衣卫的邵英也早清清楚楚。
这位一心要超过先皇,做圣贤明君的皇帝如今都不敢想象自己死后会在史书中留下什么样的记载,后世人又会怎样评价他。
满腔怒气闷在心中,邵英思来想去,唯有发兵讨伐,用北狄人的鲜血才能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扭转自己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颇有些急不可待的皇帝便将沈栗等从集松之围中侥幸得脱的几人召入乾清宫,通宵达旦仔细询问北狄人的情况。
刚来时众人还觉得皇帝是想了解一下集松之围的详细情况,但一整夜的时间足够让沈栗等人渐渐察觉出皇帝八成是想起兵攻打北狄。
众人面面相觑,看出彼此眼神中都有几分无奈之色。
沈栗垂目,看来这一场失利令皇帝失去了往日冷静,变得有些急功近利。
如今并非讨伐北狄的好时候。平湘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朝廷亟待修整,国库也需填充,集松之围的打击令国人陷入沮丧,士气低落。况又面临太子病弱之危,国储之事不解决,朝中不免要再起波澜,而世家仍在苟延残喘……
北狄人既然敢翻脸,难道就没考虑过如何面对盛国的怒火?对方一定是早有预备。在这种情况下,盛国能够击退北狄入境的军队已是不易,何况反攻?
大型战争是需要准备的,邵英为打湘州筹谋多年才敢动手,如今却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起对外战争,又是向盛国人并不熟悉的草原上去,胜算着实不大。
而一旦再次失败,皇帝和朝廷的威信必将受到更大的损害。
众人心头都有几分劝谏的意思,然而皇帝只是一再询问,却半点不提心中打算,旁人便是想劝也无从下手。再者,他们是东宫属臣,对这种家国大事,也不好贸然开口。
天色微明时,太子带着大皇孙过来请安。
这是东宫商量好的决定,教大皇孙多在皇帝面前露露脸,以求皇帝真有考虑储位的意思时,能先想到这位时常在膝头环绕的嫡孙。
见到自己头一个孙子,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些。东宫属臣松了口气,再过一会儿便是上朝的时候,前头他们不用去,趁着皇帝心情好,赶紧告退。
别人退了,沈栗却偏偏教大皇孙拽住。
大皇孙年纪幼小,被宫人们看得紧,很少能见到外人。沈栗则是少数几个他能接近的外臣之一,更何况沈栗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他的启蒙老师。
自沈栗加入送亲队伍至回到景阳这段时间,大皇孙已经很长时间没见到这位会讲有趣故事又能陪他玩耍的人。原本熟悉的雅临也不见了,父亲告诉他雅临已经永远离开,不会再回来,大皇孙虽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但也明白了分离不是件好事。故此今日乍然见到沈栗,便颇为亲近。
“难为他还记得你。”邵英笑道:“你便留下来陪他坐一会。”
于是沈栗“有幸”陪着太子与大皇孙享用了一顿早膳。
大皇孙最得太子重视的儿子,父子两个一向亲密。太子去集松会盟的这段时间,是大皇孙有记忆以来与父亲分开最长的时候,因此近些天他便比较黏着太子。早膳过后,当皇帝父子要去早朝的时候,皇孙一手拽着沈栗袍子,一面要求要和皇祖父、父亲同去。
邵英笑道:“你这样小,能听懂什么政事?到时不要觉着无趣便闹起来。”
太子方要令儿子留下,大皇孙摇头道:“孙儿是咱们邵家的人,天生就该知道参知政事。便是有不懂的也可教沈大人讲给孙儿听。”
邵英挑眉。孙子口中所谓“天生就该参知政事”的言语大约是被人说给他听的,但难为他这小小年起竟懂得其中的意思,还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来,这便是活学活用了。
邵英心下就有些高兴,笑问道:“有不懂的,沈卿便能给你讲懂了?”
大皇孙板着小脸一本正经道:“沈大人总能把书上写的那些教人看不懂的话给孙儿说明白的,想来那些‘政事’也是一样的。”
邵英是知道沈栗有时会给大皇孙讲些故事的,闻言似笑非笑看了看沈栗:“那便让沈卿陪着你去听一次,不许乱跑。”
太子心下暗喜。
不管是父皇有意为之还是一时兴起,将元瑞带去前朝这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举动都会给他带来好处。落在有心人眼中,自会令推立皇太孙一事更加顺利。
看了一眼沈栗,果然不负福将之名。
沈栗当然不能堂而皇之地将年幼的大皇孙抱到大殿中去。在骊珠的示意下,沈栗抱着大皇孙,站在通往大殿的步廊中旁听,当然,他也没忘了有意无意偶尔让大皇孙露出个衣角、侧脸之类的。
在上朝时敢于东张西望的人是凤毛麟角,但只要有一个大臣发现了大皇孙,也就相当于整个朝廷都发现了。
果然,这天的早朝上大臣们都有些心不在焉,时不时就想抬头去望步廊入口。
然而紧接着皇帝的命令便令他们陡然一惊。
“朕欲亲征!”毫无预兆地,邵英忽然宣布:“北狄大逆不道,朕要领兵讨伐。”
饶是封棋修炼成精,也忍不住哆嗦一下。
“不可!”几乎异口同声,大臣们的意见从未如此统一。
一般来讲,除了开国时,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皇帝亲征这种事。一种是国家将亡,皇帝须得殊死一战;另一种是料定此战必胜,皇帝去做吉祥物顺便收获功勋。若还有,那便是皇帝头脑发昏。
大臣们觉着邵英就是……气昏了头。
邵英登基前的确是位领兵作战的皇子,但如今做了皇帝,大臣们怎么可能同意他发起一场多半会输的战争?
邵英也不意外,又争了几句,便不甘不愿地表示:“既然诸卿一再阻拦,也罢,朕不去。但北狄不逊,必须伐之。朕欲令才经武领军五十万,替朕出征。”
才经武吓了一跳,此事毫无预兆,皇帝半声没言语,怎么就要让他领兵打仗了?
阁老们心下稍安,看来皇帝还没完全失去理智,先前提到亲征不过是为了现下“以退为进”,叫大臣们答应他起兵。
果然,大臣们迟疑了一会儿。按说皇上已经退了一步,臣下们再反对,未免有些不恭,但此时开战确实不智……
邵英盯着才经武。才经武心下叫苦,他也不看好这一战,然而他完全是靠皇帝的信任过日子的,哪有反对的资本:“微臣……”
才经武方欲领旨,封棋忽然怒斥道:“你这奴才,竟敢挑唆皇上为此不智之举,果然柔奸成性,不可轻饶!”
不但骂,老首辅箭步奔来,举着笏板就要打。
封棋的举动似乎为大臣们找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劝谏皇帝,御史们抢先参奏,将才经武从头到脚批驳一顿,奎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大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才经武的脸青了。首辅叫他奴才,说他柔奸成性,这可着实揭人痛处,不说日后前程如何,便是眼前的鄙视和污蔑也令他难以接受。哪怕他位列朝班,功勋卓著,在这些大臣眼中,他仍是个卑微的内监!
邵英的脸也青了。才经武为人如何他心中有数,这些大臣们之所以如此“群情激愤”地参人,其实是在隐晦地表达他们对战事的反对之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