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二圣夜话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随着太上皇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旨意从金銮殿上传出,并迅速传遍整个京城后,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再次掀起了一片欢腾与喧嚣之声!如今,女真一族已被新册封的那位英勇无畏的镇军侯打得狼狈不堪、元气大伤;值此良机,朝廷果断出兵北伐,无疑是收复沈阳失地的绝佳契机啊!百姓们闻风而动,纷纷奔走相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为朝廷如此英明神武的决策而欢欣鼓舞!
夜幕降临之际,喧闹一整天的京城终于渐渐恢复宁静。然而,在皇宫深处的内院里,大正宫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太上皇正与隆武帝相对而坐,共饮美酒,畅谈夜话。桌上仅有简单的三四碟小菜和两壶香醇佳酿为伴,除此之外别无他人侍奉左右。此刻,屋内气氛融洽祥和,仿佛时间都凝固在了这一刻,只剩下这两位天底下最为尊崇之人的低语呢喃……
“皇儿,你心中是否有很多疑问,今日只有你我父子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太上皇饮了杯中酒,看着眼前从六个皇子中选出,最像大儿子的儿子,太上皇轻声问道。
“父皇,儿臣斗胆一问。若要册封平辽伯为侯倒也合理,但这‘镇军’二字是否有些太过隆重?仅凭借此二字,镇军侯在众多勋贵之中的地位便可与国公相媲美,甚至能直逼镇国、安国两位国公啊!”隆武帝终究按捺不住内心的疑虑,向太上皇发问。
太上皇凝视着眼前的儿子,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位曾被自己逼迫至绝境、最终造反成功却选择自刎谢罪的儿子的身影,以及他曾经说过的那些话语。
“父皇,您拥有您的荣国公作为股肱之臣;而将来,儿臣亦将拥有属于儿臣的镇军侯,替儿臣横扫天下叛逆之人,助我大齐重振前朝雄风,再现昔日辉煌,令万邦皆来朝拜,让周边异族俯首称臣!”太上皇回忆起这段过往,心中百感交集,眼眶渐渐湿润。
看着沉默不语的太上皇,隆武帝轻声问道“父皇…”
太上皇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轻声笑道:“何来隆重之说?若非那镇军侯年岁尚小,朕甚至想封他为国公,封侯已是屈才啊!”
隆武帝闻此一言,脸上露出惊愕之色,难以置信地望着太上皇。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父皇竟然对这位镇军侯评价如此之高、重视程度如斯!
太上皇似乎看穿了隆武帝心中所想,继续说道:“皇儿啊,现今的大齐,无论是文官体系还是功勋权贵阶层,皆已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控。每年通过科举选拔出的官吏,大多出自世家名门;而那些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的将帅,亦多半源自将门世家。普通百姓于这大齐之中,欲要出人头地愈发艰难呐。”言罢,太上皇目光投向殿外深沉的夜色,眉头紧蹙如川字纹。
“历朝历代的先帝们无不为此忧心忡忡、费尽心思。然而每一次精心提携起的平民官员,要么最终投入世家门阀的怀抱,要么遭逢莫名其妙的罪责被罢免官职、削去爵位。数年来,真正由平民白手起家登上仕途者,恐怕仅剩下安国公一人而已啊!”太上皇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忧虑。
在今日,太上皇轻抿着美酒,缓缓说道:“前岁那场辽东的大败仗,使得那些将门勋贵们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这却也意外地致使文官的权势日益增重。在这朝廷之上,镇国公与安国公他们的话语权正变得越来越低微,弹劾武将的折子更是如雪花般纷纷涌现。倘若不是辽南那边突然崛起,只怕那些文官就要妄图去染指军权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皇家想要制衡文官,将会变得极为艰难。”
太上皇边说着,边又饮了一口酒,此时他已略有醉意,但眼神却依旧清澈而明亮,继续言道:“朕当初提拔那位平辽伯之时,本意只是想让武官方面能够有个人站出来,以此分散掉文官那争抢权力、谋取高位的注意力。毕竟平辽伯并不在京城,甚至连辽南那片地域,朝廷对其的掌控都有些鞭长莫及。如此一来,文官即使想要对其进行弹劾,那些世家即便想要寻找理由去迫害他,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言。况且,朕一开始仅仅认为辽南那里不过是在勉强维持、苟延残喘罢了,却未曾料到,镇军侯竟然能够一路走到今日这般辉煌的地步!”太上皇微微仰头,感慨万千地说道:“朕今日将他封为镇军侯,就是要在那些寒门子弟中间,高高竖起一杆鲜明的旗帜,朕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凡是对国家有功劳之人,必定会得到丰厚的赏赐,要让更多的寒门子弟以镇军侯为榜样,效仿他全心全意为国效力!”
隆武帝刚刚即位不久,尽管心里清楚世家门阀会对皇权产生制约,但万万没有料到情况竟然已经严重到了这般田地。此刻,皇家将镇军侯奉为旗帜,那么镇军侯所面临的局势岂不是异常凶险?
\"父皇啊,现今让镇军侯身居如此显要之位,岂不是……\"
\"这乃是他必经之路。欲居高位,若无牺牲怎行?倘若无法抵御重重权谋算计,中途夭折,便是他命中注定,无人可救得了他!\"太上皇的话语犹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剑,直直穿透心灵深处。
\"皇帝,即便你心怀惜才之意,亦决不能有丝毫流露,更不得私下施以援手助镇军侯一臂之力。唯有经受住世家门阀的百般刁难,稳稳立足于镇军侯之位,方可称得上称职之镇军侯;否则,他不过是一介平凡无奇的寒士而已!\"
隆武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太上皇所言,并流露出一丝谦逊之意:“儿臣谢过父皇教诲,但儿臣自幼受教于诸位贤臣良师,虽未能尽得其精髓,但也深知为君之道需以仁政治国、广纳贤才为重。如今面对这复杂局势,儿臣定当努力学习,不负父皇所望。”说罢,他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太上皇凝视着隆武帝,眼中满是感慨与无奈,轻声叹息道:“唉,终究还是朕未能将帝王心术尽数传授于你。此刻,唯有靠你自行领悟和摸索了。也罢,既然你有爱惜人才之心,不妨趁着此次献俘大典之机,命人大力宣扬辽南之战的英勇事迹,也好为那位镇军侯扬名立万!如此一来,既可激励士气,又能彰显朝廷对功臣的重视。”
隆武帝闻听此言,心头一喜,立刻跪地叩拜道:“多谢父皇指点迷津!儿臣明白该如何行事了。”他暗自思忖,若能借此机会提升镇军侯的威望,必能招揽更多有志之士为国家效力。
接着,太上皇话题一转,继续说道:“另外,朕有意设立兵马司,用以监督朝中百官以及京城内外的动向。此乃关乎社稷安危之大事,不可掉以轻心。而老十三向来忠诚耿直,办事得力,由他出任此职再合适不过了。你可安排妥当此事。”
隆武帝闻言,心中暗喜。他知道忠顺亲王一直是个可靠之人,如果能让他负责兵马司之事,无疑会减轻自己肩上的担子。于是,隆武帝连忙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旨意!忠顺亲王确实是担任兵马司都督的不二人选。有他在,儿臣也可安心许多。”想到此处,隆武帝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随着太上皇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旨意从金銮殿上传出,并迅速传遍整个京城后,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再次掀起了一片欢腾与喧嚣之声!如今,女真一族已被新册封的那位英勇无畏的镇军侯打得狼狈不堪、元气大伤;值此良机,朝廷果断出兵北伐,无疑是收复沈阳失地的绝佳契机啊!百姓们闻风而动,纷纷奔走相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为朝廷如此英明神武的决策而欢欣鼓舞!
夜幕降临之际,喧闹一整天的京城终于渐渐恢复宁静。然而,在皇宫深处的内院里,大正宫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太上皇正与隆武帝相对而坐,共饮美酒,畅谈夜话。桌上仅有简单的三四碟小菜和两壶香醇佳酿为伴,除此之外别无他人侍奉左右。此刻,屋内气氛融洽祥和,仿佛时间都凝固在了这一刻,只剩下这两位天底下最为尊崇之人的低语呢喃……
“皇儿,你心中是否有很多疑问,今日只有你我父子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太上皇饮了杯中酒,看着眼前从六个皇子中选出,最像大儿子的儿子,太上皇轻声问道。
“父皇,儿臣斗胆一问。若要册封平辽伯为侯倒也合理,但这‘镇军’二字是否有些太过隆重?仅凭借此二字,镇军侯在众多勋贵之中的地位便可与国公相媲美,甚至能直逼镇国、安国两位国公啊!”隆武帝终究按捺不住内心的疑虑,向太上皇发问。
太上皇凝视着眼前的儿子,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位曾被自己逼迫至绝境、最终造反成功却选择自刎谢罪的儿子的身影,以及他曾经说过的那些话语。
“父皇,您拥有您的荣国公作为股肱之臣;而将来,儿臣亦将拥有属于儿臣的镇军侯,替儿臣横扫天下叛逆之人,助我大齐重振前朝雄风,再现昔日辉煌,令万邦皆来朝拜,让周边异族俯首称臣!”太上皇回忆起这段过往,心中百感交集,眼眶渐渐湿润。
看着沉默不语的太上皇,隆武帝轻声问道“父皇…”
太上皇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轻声笑道:“何来隆重之说?若非那镇军侯年岁尚小,朕甚至想封他为国公,封侯已是屈才啊!”
隆武帝闻此一言,脸上露出惊愕之色,难以置信地望着太上皇。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父皇竟然对这位镇军侯评价如此之高、重视程度如斯!
太上皇似乎看穿了隆武帝心中所想,继续说道:“皇儿啊,现今的大齐,无论是文官体系还是功勋权贵阶层,皆已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控。每年通过科举选拔出的官吏,大多出自世家名门;而那些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的将帅,亦多半源自将门世家。普通百姓于这大齐之中,欲要出人头地愈发艰难呐。”言罢,太上皇目光投向殿外深沉的夜色,眉头紧蹙如川字纹。
“历朝历代的先帝们无不为此忧心忡忡、费尽心思。然而每一次精心提携起的平民官员,要么最终投入世家门阀的怀抱,要么遭逢莫名其妙的罪责被罢免官职、削去爵位。数年来,真正由平民白手起家登上仕途者,恐怕仅剩下安国公一人而已啊!”太上皇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忧虑。
在今日,太上皇轻抿着美酒,缓缓说道:“前岁那场辽东的大败仗,使得那些将门勋贵们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这却也意外地致使文官的权势日益增重。在这朝廷之上,镇国公与安国公他们的话语权正变得越来越低微,弹劾武将的折子更是如雪花般纷纷涌现。倘若不是辽南那边突然崛起,只怕那些文官就要妄图去染指军权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皇家想要制衡文官,将会变得极为艰难。”
太上皇边说着,边又饮了一口酒,此时他已略有醉意,但眼神却依旧清澈而明亮,继续言道:“朕当初提拔那位平辽伯之时,本意只是想让武官方面能够有个人站出来,以此分散掉文官那争抢权力、谋取高位的注意力。毕竟平辽伯并不在京城,甚至连辽南那片地域,朝廷对其的掌控都有些鞭长莫及。如此一来,文官即使想要对其进行弹劾,那些世家即便想要寻找理由去迫害他,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言。况且,朕一开始仅仅认为辽南那里不过是在勉强维持、苟延残喘罢了,却未曾料到,镇军侯竟然能够一路走到今日这般辉煌的地步!”太上皇微微仰头,感慨万千地说道:“朕今日将他封为镇军侯,就是要在那些寒门子弟中间,高高竖起一杆鲜明的旗帜,朕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凡是对国家有功劳之人,必定会得到丰厚的赏赐,要让更多的寒门子弟以镇军侯为榜样,效仿他全心全意为国效力!”
隆武帝刚刚即位不久,尽管心里清楚世家门阀会对皇权产生制约,但万万没有料到情况竟然已经严重到了这般田地。此刻,皇家将镇军侯奉为旗帜,那么镇军侯所面临的局势岂不是异常凶险?
\"父皇啊,现今让镇军侯身居如此显要之位,岂不是……\"
\"这乃是他必经之路。欲居高位,若无牺牲怎行?倘若无法抵御重重权谋算计,中途夭折,便是他命中注定,无人可救得了他!\"太上皇的话语犹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剑,直直穿透心灵深处。
\"皇帝,即便你心怀惜才之意,亦决不能有丝毫流露,更不得私下施以援手助镇军侯一臂之力。唯有经受住世家门阀的百般刁难,稳稳立足于镇军侯之位,方可称得上称职之镇军侯;否则,他不过是一介平凡无奇的寒士而已!\"
隆武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太上皇所言,并流露出一丝谦逊之意:“儿臣谢过父皇教诲,但儿臣自幼受教于诸位贤臣良师,虽未能尽得其精髓,但也深知为君之道需以仁政治国、广纳贤才为重。如今面对这复杂局势,儿臣定当努力学习,不负父皇所望。”说罢,他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太上皇凝视着隆武帝,眼中满是感慨与无奈,轻声叹息道:“唉,终究还是朕未能将帝王心术尽数传授于你。此刻,唯有靠你自行领悟和摸索了。也罢,既然你有爱惜人才之心,不妨趁着此次献俘大典之机,命人大力宣扬辽南之战的英勇事迹,也好为那位镇军侯扬名立万!如此一来,既可激励士气,又能彰显朝廷对功臣的重视。”
隆武帝闻听此言,心头一喜,立刻跪地叩拜道:“多谢父皇指点迷津!儿臣明白该如何行事了。”他暗自思忖,若能借此机会提升镇军侯的威望,必能招揽更多有志之士为国家效力。
接着,太上皇话题一转,继续说道:“另外,朕有意设立兵马司,用以监督朝中百官以及京城内外的动向。此乃关乎社稷安危之大事,不可掉以轻心。而老十三向来忠诚耿直,办事得力,由他出任此职再合适不过了。你可安排妥当此事。”
隆武帝闻言,心中暗喜。他知道忠顺亲王一直是个可靠之人,如果能让他负责兵马司之事,无疑会减轻自己肩上的担子。于是,隆武帝连忙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旨意!忠顺亲王确实是担任兵马司都督的不二人选。有他在,儿臣也可安心许多。”想到此处,隆武帝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