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决心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决不后退,这就是我的决心

    努尔哈赤决定,要把眼前这座不听话的城市,以及那个敢调侃他的无名小卒彻底灭掉。

    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已确知,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没有任何援军,也不会有援军,而在城中抵挡的,只是一名不听招呼的将领和一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

    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连在朝鲜打得日本人屁滚尿流的名将刘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现在,他率六万精锐军队,一路所向披靡,来到了这座小城,面对着仅一万多人的守军和一个叫袁崇焕的无名小卒。

    胜负毫无悬念。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还是明朝的高第,甚至孙承宗,都持相同的观点。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泽东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种制胜的武器。

    第一种武器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一万人,凭什么出去让你打?有种你打进来,我就认输。

    他的第二种武器,叫红夷大炮。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领。当年打日本的时候,就全靠这玩意儿,把上万鬼子送上天,杀人还兼带毁尸功能,实在是驱赶害虫的不二利器。

    但这招在努尔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为日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骑兵,速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刀就招呼过来了。

    袁崇焕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

    我并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手炮(小佛郎机)上面,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炸膛。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弹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弹越重,火药越多,如果火药装少了,没准儿炮弹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发生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一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一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儿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验,当场就炸膛了一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一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

    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一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

    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喝到一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一件此前努尔哈赤的所有敌人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奸。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阴招的人,对派奸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铁岭、辽阳、沈阳、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锄奸队,挨家挨户查找外来人口,遇到奸细立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奸细破坏。

    死守、大炮、坚壁清野,但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精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支撑多久呢?

    所以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最后一种武器。

    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开始。

    参考消息

    科学家的远见

    主张引进红夷大炮并用于实战的,首推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万历年间,明朝海军在与荷兰殖民者的交战中,彻底领教了西洋火器的威力。作为一个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策的士大夫,徐光启虚心地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了西洋大炮和炮台的造法,并传授给了门人孙元化等人。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危急,徐光启便写信给李之藻、杨廷筠两位开明士大夫,委托他们到澳门购买红夷大炮。二人接到信后,便自掏腰包辗转买来红夷大炮四门,后来又添置了二十六门。天启元年,辽东状况继续恶化,李之藻上疏请求使用西洋大炮,这些炮随即投入战场,红夷大炮的传奇就此开始。

    袁崇焕对付努尔哈赤的四种武器

    布置完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高大人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去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决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所以在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声势浩大的精锐后金军随即涌向孤独的宁远城。

    必须说明,后金军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们也很清楚,骑着马是冲不上城墙的。事实上,他们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战术系统,大致有三拨人。

    每逢攻击时,后金军的前锋,都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楯兵担任。所有的楯兵都推着楯车。所谓楯车,是一种木车,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泼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当皮实,明军的火器和弓箭无法射破。这是第一拨人。

    第二拨是弓箭手,躲在楯车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射程很远),甭管射不射得中,射完就走人。

    最后一拨就是骑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离也就近了,冲出去砍人效果相当好。

    无数明军就是这样被击败的,火器不管用,骑兵砍不过人家,只好覆灭。

    这次的流程大致相同,无数的楯兵推着木车,向着城下挺进,他们相信,城中的明军和以往没有区别,火器和弓箭将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着云梯的后金军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墙的时刻,但他们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雳声,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

    值得庆祝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俯瞰到了宁远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喷射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当第一声炮响的时候,袁崇焕不在城头,他正在接见外国朋友——朝鲜翻译韩瑗。

    巨响吓坏了朝鲜同志,他惊恐地看着袁崇焕,却只见到一张笑脸,以及轻松的三个字:

    “贼至矣!”

    宁远城防图

    几个月前,当袁崇焕决心抵抗之时,就已安排了防守体系,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头皮硬,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攻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了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形,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形,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察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儿,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随便打,无所谓。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儿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若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两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于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飘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璟、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声名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以势不可当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却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转向南城。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一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儿,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角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

    我到宁远时,曾围着宁远城墙走了一圈,没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时。宁远城里就一万多人,分摊到四个城头,也就两千多人。以每面城墙一公里长计算,每米守兵大致是两人。

    这是最乐观的估算。

    所以根据数学测算,面对六万人的拼死攻击,明军是抵挡不住的。

    事情的发展与数学模型差不多,初期惊喜之后,后金军终于呈现出了可怕的战斗力。鉴于上面经常扔万人敌,墙就不去凿了,改爬云梯。

    冲过来的路上,被大炮轰死一批;冲到城脚,被烧死一批;爬墙,被弓箭、火枪射死一批。

    没被轰死、烧死、射死的,接着爬。

    与此同时,后金军开始组织弓箭队,对城头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这种拼死的猛攻下,明军开始大量伤亡,南城守军损失达三分之一以上,许多后金军爬上城墙,与明军肉搏,形势十分危急。

    在祖大寿战败前,袁崇焕赶到了。

    袁崇焕并不在城头,他所处的位置,在宁远城正中心的高楼。这个地方,我曾经去过,登上这座高楼,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城的战况。

    袁崇焕率军赶到南城,在那里,他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

    长久以来的训练终于显现了效果,在强敌面前,明军毫无畏惧,与后金军死战,把爬上城头的人赶了回去。

    与此同时,为遏制后金军的攻势,明军采用了新战略——火攻。

    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具,除大炮、万人敌、火枪外,还有火球甚至火把,但凡能点燃的,就往城下扔。

    这个战略是有道理的,你要知道,这是冬天,而冬天时,后金士兵是有几件棉衣的。

    战争是智慧的源泉。很快,更缺德的武器出现了,不知是谁提议,拉出了几条长铁索,用火烧红,甩到城下用来攻击爬墙的后金士兵。

    于是壮丽的一幕出现了,在北风呼啸中,几条红色的锁链在南城飘扬,它甩向哪里,惨叫就出现在哪里。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后金的攻势被遏制住了。尸体堆满宁远城下,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直至黄昏。

    至此,宁远战役已进行一天,后金军伤亡惨重,死伤一千余人,却只换来了几块城砖。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

    愤怒至极的努尔哈赤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夜战。

    夜战并不是后金的优势,但仗打到这个份儿上,缩头就跑,是一个严肃的面子问题。努尔哈赤认定,敌人城池受损,兵力已经达到极限,只要再攻一次,宁远城就会彻底崩塌。

    在领导的召唤下,后金士兵举着火把,开始了夜间的进攻。

    正如努尔哈赤所料,他很快就等到了崩溃的消息,后金军的崩溃。

    几次拼死进攻后,后金的士兵们终于发现,他们确实在逐渐逼近胜利——用一种最为残酷的方法:

    攻击无果,伤亡很大,尸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如果他们全都死光,是可以踩着尸体爬上去的。

    沉默久了,就会爆发,爆发久了,就会崩溃。在又一轮的火烧、炮轰、箭射后,后金军终于违背了命令,全部后撤。

    正月二十四日深夜,无奈的努尔哈赤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压抑住心中的怒火,准备明天再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不放弃进攻,第二天,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袁崇焕也已顶不住了,他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连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左手还负了伤,如果努尔哈赤豁出去再干一次,后果将不堪设想。

    努尔哈赤放弃了,袁崇焕坚持了,所以袁崇焕守住了宁远。

    而下一个问题是,能否击溃后金,守住宁远。

    从当天后金军的表现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没有帮助,没有援军,修了几年的坚城,只用一天,就被打成半成品,敌人的战斗力太过强悍。很明显,如果后金军豁出去,在这里待上几个月,就是用手刨也把城刨下来了。

    对于这个答案,袁崇焕的心里是有数的。

    于是,他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必定失守,还守不守?

    他决定坚守下去,即使全军覆没,毫无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一个人。

    军队应该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毛泽东

    袁崇焕很清楚,明天城池或许失守,或许不失守,但终究是要失守的。以努尔哈赤的操行成绩,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杀戮和死亡。

    然而,袁崇焕不打算放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四十二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长期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地中了秀才,平凡地中了举人,平凡地落榜,平凡地再次赶考,平凡地再次落榜,平凡地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地磨砺,沉默地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