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农场主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很快的,众人在一座宅院前停下,宅院靠着山,山上有大片的白桦树,景色非常的不错。
而眼前的宅院,建有骑墙而立的小门楼,门楣上方,有着如意形状的花饰,入了门内,还有一道垒砌精致的影壁,这便是赵荣晟新购的居所,可谓轩敞大气,从今往后,赵荣晟也算大户人家了。
虽说赵荣晟年纪轻轻,才二十几岁,却已经有了一子二女,妻子杨氏,自小便随在家中的童养媳,赵荣晟自幼父母双亡,赵荣晟与杨氏,都是爷爷一手拉扯大,往日生活困苦,成亲的钱粮都没有。
不过在赵荣晟参军不久,他就与杨氏成婚了,放眼靖边军老军,大多如此,只有往年那批五千人的乙等军,对是否成亲之事,会略略缓和些,不过到了现在,他们基本也都成家了。
杨氏比赵荣晟长两岁,童养媳大多这样,她是个贤惠的女人,加上子女乖巧,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不过与每个妻子一样,总担忧丈夫出征能否归来。
见到杨氏,众人不敢怠慢,罗良佐与赖得祥口称嫂嫂,韩铠徽几人,忙称太太,奉上带来的一些小礼品,杨氏非常高兴的收下礼物,客气几句,又与赵荣晟说了几句话,然后退往了后院,将客厅,留给了丈夫招待客人。
罗良佐与赖得祥在杨氏面前颇为拘束,不过女人一走,他们立时原形毕露,神气活现起来,罗良佐翘起二郎腿,环视宅所大厅,羡慕地道:“老赵这宅院真不错,怕是乙等级别的吧?”
赖得祥道:“肯定是,价格不菲啊,也只有老赵省得买。”
赵荣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说道:“我那婆姨。从小就跟着我受苦,有钱了,就让她享受享受。”
罗良佐拍腿说道:“也是,我买了一座丙级的宅院。娘的,我那婆姨过来后,足足哭了三日,嚎哭个鸟啊?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我家在办丧事呢。”
众人大笑起来。相互讨论交流,不说赵荣晟,如罗良佐、赖得祥、牟大昌、韩铠徽,这种队官级别的人,买了宅院后,不约而同的,都请了佣人,以后请车夫马夫,请管家,也都在众人考虑之内。
武定国、刘烈等甲长级别的人。买了房后,一样请了佣人,至于管家之类,还在考虑。
众人兴致勃勃,都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罗良佐忽然又拍腿:“不好,只顾着高兴,我老罗家人丁单薄,这几百亩良田分来,怎么耕种?难道眼看着良田荒废在那?”
赖得祥为人精明。对这个事情,早有考虑,他说道:“不必担忧,眼下东路耕田队。采矿队,打铁队……遍地,后勤司也考虑到这点,会为我等联络耕田队与放牧队,每年收些工钱与费用,我等不需操劳。坐着收粮便是。”
罗良佐放下心来:“这敢情好,只是这工钱贵不贵?要是贵了,某情愿自己找人耕。”
正讨论得热火朝天,一个黑壮的女人进来,却是赵荣晟一个隔了不知多少代的远亲,看人老实,就留下来做帮佣。
他赵荣晟自成为甲长,特别现在的把总后,平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上门了,赵荣晟从来想不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亲戚,只是为何从小到大,自己都没见过他们?
这女人赵荣晟称她为婶娘,姓孙,不过却懂得规矩,她手上拿着一份名帖,进来后,说道:“老爷,门外有一个姓郑的商人求见,这是他的名帖。”
赵荣晟接过一看,眼前一个长方形的“名帖”,约长七寸、宽三寸,大红红笺样式,上书“郑氏农行、郑忱”几个大事。
“名帖”上面,郑忱两个字,更特别大,这是此时风习,表示谦恭的意思,名字字小了,会被视为狂傲,而名帖,明时使用普遍,上到内阁大臣,下到青楼女子,几乎什么人,什么地方都在使用。
“郑氏农行?”
赵荣晟沉吟,好象有听说过,他吩咐道:“让那姓郑的进来吧。”
很快的,一个四十多岁,下巴有一撮小胡子,个子中等,神情精明和蔼的商贾进来,见厅内这么多军官,他眼中闪过惊喜之色,彬彬有礼对赵荣晟施礼道:“鄙人郑氏农行郑忱,见过左校尉,见过诸位校尉。”
原来这个郑忱,是郑氏农行的一位管事,那郑氏农行,是新成立一家农场商行,郑忱作为名下一管事,专门拉客户来了。
东路现在的土地买卖被严格限制,想相互兼并难上加难,对农事,王斗又优惠条件很多,现商品粮的生产,畜场经营,也是稳赚不赔的事。
而且,对于商人,除了有功勋,便想在塞外获得土地草场,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很多商人看到商机,又想出办法,纷纷向保安州等地的靖边军战士租用田地经营,双方互利互惠。
特别现三晋商行会长郑经纶,首先成立一家大规模的,专门经营农场的商行,向分到大量田地,又无余丁耕种的靖边军各级军官们,租用田地草场经营。
很多有实力的商人一样跟风,如雨后春笋,一家家农场、牧场、农行,纷纷在东路,在宣府镇成立。
“鄙行的东主,便是三晋商行郑经纶郑会长,行下数十只耕田队,放牧队,采矿队,实力雄厚……两个月来,已经有韩朝韩上都尉,高史银高上都尉,钟调阳钟左都尉,谢上表谢右都尉等等……纷纷许可意同,愿意将他们名下田地,草场,矿山等,交于鄙行积营……”
“鄙行信誉第一,郑重承诺,所获红利,定然高出租用普通耕田队等二成……”
郑忱口若悬河,还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卖力的介绍,如果厅中各人,将名下田地草场租用给他们农行,每年收获利润,定然比自己耕种,或是交给耕田队耕种,要高出很多,还不需要劳心劳力。
而且他们农行,在镇抚司与民政司都有备过案,定然童叟无欺,不敢欺瞒各人。
在他卖力介绍下,赵荣晟等人都是心动,这敢情好,不需要自己动手,每年坐着收粮,最多,每年派管家去巡察几番就好。
赖得祥精明,向赵荣晟使了眼色,赵荣晟会意,说道:“这样吧,容我再考虑考虑。”
郑忱笑道:“这是当然,鄙人改日再登门拜访。”
郑忱去后不久,厅中各人,还在争论,要不要将田地交给郑氏农行经营,却见孙婶娘这时进来,又将一份名帖,递给赵荣晟:“老爷,门外有一个姓赖的商人求见,这是他的名帖。”
很快的,一个衣着华贵,笑眯眯的胖子进来,却是赖氏庄园,名下一位管事。
“鄙人赖氏庄园赖满就,见过左校尉,见过诸位校尉。”
“鄙行的东主,便是三晋商行赖满成赖副会长,实力雄厚……”
“鄙行郑重承诺,所获红利……”
这天,赵荣晟等人,一共接待了共六波的农场畜场商人。
这个情景,也在许多获得田地的靖边军军官宅院内发生,资本主义农场主,不知不觉在东路诞生……
……
辽阔的华北大平原。
快进入夏季了,不过举目望去,依旧满目的荒凉,极目远处,似乎见不到什么生机,沿途城镇,个个死气沉沉的,这块膏腴之地,已经失去了活力。
保定府,离易水河边不远,走来了一群携家带口的难民,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不过看着前方的易州,他们眼中,都怀着希望。
人群中,有一户人家,大小约有七、八口,最老者,年过六十,杂乱的头发全白,满脸的皱纹,身上的棉袄,也是千疮百孔,最小者,不到十岁。
一个枯黄瘦弱的小女孩,她被一个妇女抱在怀中,四肢无力的缩着,她动了动,轻声道:“娘,丫丫好饿!”
妇人安慰道:“丫丫乖,到了易州,进了紫荆关,就离宣府镇东路不远了,丫丫就可以吃饱饭了。”
小女孩丫丫,乖巧地嗯了一声。
望着前方,这群人中,几个拿着棍棒的中年或青年男子,眼中也露出期盼之色,只希望快点到达宣府镇东路,这样,自己一家人,就可以活下去。
同时他们也害怕,怕,那宣府镇东路,不会如传说中一样,那样,他们一家几口人,就走到绝路了。
“总算快到了,也不知道,宝宝在宣府镇怎么样了。”
人群中,有一些车马,颇为的吸引人,其中一辆大车上,坐着一个中年妇人,还有三个年轻些的少妇,个个怀中抱着孩子,她们长像,都与韩铠徽颇为相似。
还有大车周边,走着一些男子,却是韩铠徽在真定府的家人,还有几个姐夫,又有他们的父亲姐妹等。
接到韩铠徽书信后,鉴于周边环境越来越恶化,蠢蠢欲动,满是要吃大户的饥民,韩父当机立断,卖掉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田园宅院,举家迁移往东路。
这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韩家怎么说在当地也有良田百亩,有一些忠心的佣人护院,东主都走了,他们也随之一起迁移,所以一行人中,青壮不少,长途行来,多少有点自保之力。(未完待续。)
很快的,众人在一座宅院前停下,宅院靠着山,山上有大片的白桦树,景色非常的不错。
而眼前的宅院,建有骑墙而立的小门楼,门楣上方,有着如意形状的花饰,入了门内,还有一道垒砌精致的影壁,这便是赵荣晟新购的居所,可谓轩敞大气,从今往后,赵荣晟也算大户人家了。
虽说赵荣晟年纪轻轻,才二十几岁,却已经有了一子二女,妻子杨氏,自小便随在家中的童养媳,赵荣晟自幼父母双亡,赵荣晟与杨氏,都是爷爷一手拉扯大,往日生活困苦,成亲的钱粮都没有。
不过在赵荣晟参军不久,他就与杨氏成婚了,放眼靖边军老军,大多如此,只有往年那批五千人的乙等军,对是否成亲之事,会略略缓和些,不过到了现在,他们基本也都成家了。
杨氏比赵荣晟长两岁,童养媳大多这样,她是个贤惠的女人,加上子女乖巧,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不过与每个妻子一样,总担忧丈夫出征能否归来。
见到杨氏,众人不敢怠慢,罗良佐与赖得祥口称嫂嫂,韩铠徽几人,忙称太太,奉上带来的一些小礼品,杨氏非常高兴的收下礼物,客气几句,又与赵荣晟说了几句话,然后退往了后院,将客厅,留给了丈夫招待客人。
罗良佐与赖得祥在杨氏面前颇为拘束,不过女人一走,他们立时原形毕露,神气活现起来,罗良佐翘起二郎腿,环视宅所大厅,羡慕地道:“老赵这宅院真不错,怕是乙等级别的吧?”
赖得祥道:“肯定是,价格不菲啊,也只有老赵省得买。”
赵荣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说道:“我那婆姨。从小就跟着我受苦,有钱了,就让她享受享受。”
罗良佐拍腿说道:“也是,我买了一座丙级的宅院。娘的,我那婆姨过来后,足足哭了三日,嚎哭个鸟啊?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我家在办丧事呢。”
众人大笑起来。相互讨论交流,不说赵荣晟,如罗良佐、赖得祥、牟大昌、韩铠徽,这种队官级别的人,买了宅院后,不约而同的,都请了佣人,以后请车夫马夫,请管家,也都在众人考虑之内。
武定国、刘烈等甲长级别的人。买了房后,一样请了佣人,至于管家之类,还在考虑。
众人兴致勃勃,都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罗良佐忽然又拍腿:“不好,只顾着高兴,我老罗家人丁单薄,这几百亩良田分来,怎么耕种?难道眼看着良田荒废在那?”
赖得祥为人精明。对这个事情,早有考虑,他说道:“不必担忧,眼下东路耕田队。采矿队,打铁队……遍地,后勤司也考虑到这点,会为我等联络耕田队与放牧队,每年收些工钱与费用,我等不需操劳。坐着收粮便是。”
罗良佐放下心来:“这敢情好,只是这工钱贵不贵?要是贵了,某情愿自己找人耕。”
正讨论得热火朝天,一个黑壮的女人进来,却是赵荣晟一个隔了不知多少代的远亲,看人老实,就留下来做帮佣。
他赵荣晟自成为甲长,特别现在的把总后,平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上门了,赵荣晟从来想不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亲戚,只是为何从小到大,自己都没见过他们?
这女人赵荣晟称她为婶娘,姓孙,不过却懂得规矩,她手上拿着一份名帖,进来后,说道:“老爷,门外有一个姓郑的商人求见,这是他的名帖。”
赵荣晟接过一看,眼前一个长方形的“名帖”,约长七寸、宽三寸,大红红笺样式,上书“郑氏农行、郑忱”几个大事。
“名帖”上面,郑忱两个字,更特别大,这是此时风习,表示谦恭的意思,名字字小了,会被视为狂傲,而名帖,明时使用普遍,上到内阁大臣,下到青楼女子,几乎什么人,什么地方都在使用。
“郑氏农行?”
赵荣晟沉吟,好象有听说过,他吩咐道:“让那姓郑的进来吧。”
很快的,一个四十多岁,下巴有一撮小胡子,个子中等,神情精明和蔼的商贾进来,见厅内这么多军官,他眼中闪过惊喜之色,彬彬有礼对赵荣晟施礼道:“鄙人郑氏农行郑忱,见过左校尉,见过诸位校尉。”
原来这个郑忱,是郑氏农行的一位管事,那郑氏农行,是新成立一家农场商行,郑忱作为名下一管事,专门拉客户来了。
东路现在的土地买卖被严格限制,想相互兼并难上加难,对农事,王斗又优惠条件很多,现商品粮的生产,畜场经营,也是稳赚不赔的事。
而且,对于商人,除了有功勋,便想在塞外获得土地草场,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很多商人看到商机,又想出办法,纷纷向保安州等地的靖边军战士租用田地经营,双方互利互惠。
特别现三晋商行会长郑经纶,首先成立一家大规模的,专门经营农场的商行,向分到大量田地,又无余丁耕种的靖边军各级军官们,租用田地草场经营。
很多有实力的商人一样跟风,如雨后春笋,一家家农场、牧场、农行,纷纷在东路,在宣府镇成立。
“鄙行的东主,便是三晋商行郑经纶郑会长,行下数十只耕田队,放牧队,采矿队,实力雄厚……两个月来,已经有韩朝韩上都尉,高史银高上都尉,钟调阳钟左都尉,谢上表谢右都尉等等……纷纷许可意同,愿意将他们名下田地,草场,矿山等,交于鄙行积营……”
“鄙行信誉第一,郑重承诺,所获红利,定然高出租用普通耕田队等二成……”
郑忱口若悬河,还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卖力的介绍,如果厅中各人,将名下田地草场租用给他们农行,每年收获利润,定然比自己耕种,或是交给耕田队耕种,要高出很多,还不需要劳心劳力。
而且他们农行,在镇抚司与民政司都有备过案,定然童叟无欺,不敢欺瞒各人。
在他卖力介绍下,赵荣晟等人都是心动,这敢情好,不需要自己动手,每年坐着收粮,最多,每年派管家去巡察几番就好。
赖得祥精明,向赵荣晟使了眼色,赵荣晟会意,说道:“这样吧,容我再考虑考虑。”
郑忱笑道:“这是当然,鄙人改日再登门拜访。”
郑忱去后不久,厅中各人,还在争论,要不要将田地交给郑氏农行经营,却见孙婶娘这时进来,又将一份名帖,递给赵荣晟:“老爷,门外有一个姓赖的商人求见,这是他的名帖。”
很快的,一个衣着华贵,笑眯眯的胖子进来,却是赖氏庄园,名下一位管事。
“鄙人赖氏庄园赖满就,见过左校尉,见过诸位校尉。”
“鄙行的东主,便是三晋商行赖满成赖副会长,实力雄厚……”
“鄙行郑重承诺,所获红利……”
这天,赵荣晟等人,一共接待了共六波的农场畜场商人。
这个情景,也在许多获得田地的靖边军军官宅院内发生,资本主义农场主,不知不觉在东路诞生……
……
辽阔的华北大平原。
快进入夏季了,不过举目望去,依旧满目的荒凉,极目远处,似乎见不到什么生机,沿途城镇,个个死气沉沉的,这块膏腴之地,已经失去了活力。
保定府,离易水河边不远,走来了一群携家带口的难民,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不过看着前方的易州,他们眼中,都怀着希望。
人群中,有一户人家,大小约有七、八口,最老者,年过六十,杂乱的头发全白,满脸的皱纹,身上的棉袄,也是千疮百孔,最小者,不到十岁。
一个枯黄瘦弱的小女孩,她被一个妇女抱在怀中,四肢无力的缩着,她动了动,轻声道:“娘,丫丫好饿!”
妇人安慰道:“丫丫乖,到了易州,进了紫荆关,就离宣府镇东路不远了,丫丫就可以吃饱饭了。”
小女孩丫丫,乖巧地嗯了一声。
望着前方,这群人中,几个拿着棍棒的中年或青年男子,眼中也露出期盼之色,只希望快点到达宣府镇东路,这样,自己一家人,就可以活下去。
同时他们也害怕,怕,那宣府镇东路,不会如传说中一样,那样,他们一家几口人,就走到绝路了。
“总算快到了,也不知道,宝宝在宣府镇怎么样了。”
人群中,有一些车马,颇为的吸引人,其中一辆大车上,坐着一个中年妇人,还有三个年轻些的少妇,个个怀中抱着孩子,她们长像,都与韩铠徽颇为相似。
还有大车周边,走着一些男子,却是韩铠徽在真定府的家人,还有几个姐夫,又有他们的父亲姐妹等。
接到韩铠徽书信后,鉴于周边环境越来越恶化,蠢蠢欲动,满是要吃大户的饥民,韩父当机立断,卖掉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田园宅院,举家迁移往东路。
这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韩家怎么说在当地也有良田百亩,有一些忠心的佣人护院,东主都走了,他们也随之一起迁移,所以一行人中,青壮不少,长途行来,多少有点自保之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