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数学学报》?不会吧?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浩的微薄粉丝数量很少,但发表出来还是有人看到的。
好多人仔细看了以后,马上就进行了点赞、转发、评论。
网站的算法决定,超高的点赞率、转发率、评论率的微薄,就会带来更多的流量,而且是呈现指数型爆发增长的。
五分钟,几十个阅读,十几个点赞,几个转发,两条评论。
后来迅速增加。
十分钟,几千阅读,几十个点赞,十几个转发,十几条评论。
二十分钟,几万阅读,几百点赞,上百个转发,过百条评论。
仅仅一个小时后,微博的阅读数量就超过了五十万,转发数量超过了一千,评论也超过了一千。
好多看到消息的人,关注到发微博的账号信息,联系转发的文章内容,顿时都感到不可思议。
当网络上出现类似曝光事件的时候,高校一般都是藏着掖着,就算是对外舆论公关,也只是说会进行调查,往往再拖上很长时间,才会发布调查、处理结果的信息。
当事人,是很少能看到的,只能等记者后续做采访。
现在倒好。
西海大学特聘事件,发表七篇论文的当事人,直接站出来了,不是做什么澄清,或者对论文、聘任进行解释,而是说‘不是七篇,是十篇?’
当事人站出来火上浇油啊!
七篇,还不够?
十篇?
好多关注事件的网友都惊住了,他们想象中的后续是,西海大学对事件进行调查,然后对‘刷论文’的当事人,进行快速解聘处理,并到媒体上回应,学校聘任过程存在问题、监管不力之类。
总之,当事人肯定不敢出面,也一定会被大学解聘。
现在当事人不止是出面了,还火上浇油的说,‘不是七篇,是十篇?’
一些跟风评论的网络大V,都有种被直接恁脸上的感觉,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这个,怎么说?
怎么评论?
疑似当事人站出来说话了,不仅仅是说话了,还满不在乎、有恃无恐、火上浇油,“你们说少了,是十篇!”
“来啊?继续啊?”
哪有这么嚣张的学术刷子?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有人也当即回喷,“背景硬是吧?不怕查是吧?还十篇?更有问题了!”
“这件事一定要严查到底!”
一些媒体新闻号就没那么多想法了,他们当即进行了转发,并加上了一句,“#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不是七篇,是十篇!”
有些刚看到新闻的网友,关注了一下全部过程后,都怀疑是看到了假新闻,也怀疑‘所谓当事人’,根本就不是当事人。
当事人,哪有这样回应的?
假的吧!
这不是在做回应,完全就是有恃无恐、火上浇油,也太嚣张了吧?
……
有些阴暗的书房,只有电脑屏幕闪着光。
廖振宇坐在电脑桌前,眼中带着兴奋的光,他就是《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峰作案》的作者。
作为发起新闻的作者,他当然会随时关注进展情况。
其他人看到‘疑似当事人火上浇油’的回复,要么就是无脑的骂回去,要么怀疑当事人是假的,要么就是仔细想一下,是不是弄错了什么?
对方为什么这么有恃无恐?
廖振宇不一样。
他首先想到的是流量,当事人‘回恁’式的回应,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流量。
廖振宇顿时变得精神振奋,仔细思考了一下,马上发了一个微博,“#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面对群情激奋的舆情,当事人竟然有恃无恐,还火上浇油。
‘七篇?不,是十篇!’
一个半月,写出十篇论文,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或许他自己都信了,自己还为之感到得意。
我们无法了解这种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我们必须站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立场,坚决抵制这种‘学术刷子’,这种依靠‘刷论文’上位的学术毒瘤。
如果这种人能够青云直上,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们最大的侮辱!”
下面还有个配图,是一个古代官员站在衣衫褴褛的贫民面前,满脸高傲的喊了一句,“你们这些贱民还敢反抗?”
配图,才是火上浇油。
廖振宇顿时又感觉自己伟大了,他是站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一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发声。
然后,他就关注起了数据。
新发的微薄,数据短时间爱呈现指数级的暴涨,大量的点赞、评论、转发,带来了更加巨大的流量。
他喜滋滋的做着计算,“这个流量,也许能冲上热搜前十吧?”
“这一波,收入能过两百万!最低两百万,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收入!”
“发财了!”
廖振宇眼中都闪着金光,实际上,他最开始只是借着由头,发表了一篇文章而已,当时还真有点带感情的,感觉自己是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没想到的是,文章会火到那种程度,话题还登上了热搜。
然后,他接到了老上级的电话,说他提到的当事人是有本事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实打实的成果,并不存在灌水、抄袭之类,并让他把文章直接删掉。
删掉?
怎么可能!
当时廖振宇确实感到很意外,但文章火了以后,对与错就变得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量,是广告收入。
流量为王!
流量就是钱啊!
最后廖振宇还是拗不过人情,更重要的是,担心东港大学势大,还是删掉了最后一句话,只剩下当事的西海大学,还怕什么?
……
#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话题热搜迅速飙升,到凌晨的时候,甚至冲到了前三位。
大量的关注、大量的讨论,有人十二点不睡觉都在继续刷着。
廖振宇认为自己是站在科研工作者的一方?
实际上,不是的。
黄凯就是一名标准的科研工作者,是长期待在实验室的化工男,凌晨的时候才完成了实验,就干脆睡在实验室里。
然后,他能享受一下,睡前独属于自己的悠闲,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刷起了网络热搜新闻。
他马上就看到了#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
黄凯仔细看了文章《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峰作案》,心里也好笑竟然有人能一个月刷七篇论文。
七篇?
不可能的!
然后继续扒下去就发现,七篇还真是说少了,‘疑似当事人’火山浇油说是‘十篇’,他才终于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火了。
当事人站出来不是澄清、解释,而是火山浇油的说是‘十篇’?
有恃无恐?
为什么?
黄凯不会无故到网络上发泄情绪式的跟风谩骂,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他会仔细的思考、追究原因。
他马上研究起了‘当事人回应’的三张图。
网络上多数人都不去研究,是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懂,三张图都是英文的邮件,里面有很多的专业名词,靠软件翻译根本不可能,多数人对应发的文字,只是知道图片和论文有关。
黄凯是化学博士,也写过几篇SCI,还是能看懂大部分的。
三篇,都是数学论文。
其中两个邮件是不熟悉的国外杂志审稿通过的回执确认信。
另外一个邮件,似乎是来自《数学学报》?
不会吧?
黄凯惊讶的张大了嘴,他顿时变得非常精神,索性不再继续躺着,打开电脑仔细查了一下,才确定邮件方确实是《数学学报》,不是国内的《数学学报》,而是《Acta-Mathematicas》。
《Acta-Mathematicas》,什么概念?
全世界有1500多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学期刊,《Acta-Mathematica》是公认发表难度最大的数学期刊之一,是由瑞碘皇家科学院Mittag-Leffler研究所出版,是四大顶级数学综合性期刊之一。
重点是,《Acta-Mathematica》发表论文的数量非常稀少。
一年发表两卷、四期,总计就只有十几篇论文。
从1882年成立到现在,《Acta-Mathematica》发表论文2097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7篇左右,发表难度远超三大被人熟知的顶刊《自然》、《科学》以及《细胞》。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内学者只在《Acta-Mathematica》发表过八篇论文,同时也公认,能在《Acta-Mathematica》发表一篇论文,其能力就已经达到甚至远超杰出青年水平。
当事人截图的邮件,并不是审稿通过的确认回执,而是审稿状态变更的通知,但仅仅是审稿状态变更也很了不起。
这表明论文通过了‘期刊一审’,已经超过了九成五以上的投稿,并被送到了审稿专家组手里。
黄凯很清楚国外顶刊的审稿规则,往往一审是最难通过的,一审通过就说明论文内容达到发表标准。
《Acta-Mathematica》的专家组,都是顶级的数学家,有几个菲尔兹、沃尔夫获得者,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专家组,都是针对论文过程的评审。
只要能通过一审的论文,通过二审的概率最低也超过三成。
当研究到这里,黄凯已经有了结论,“这个所谓的当事人,绝对是个大牛!”
然后他也忍不住发了条微薄--
“我研究了好半天,不太明白。是谁给你们的勇气,质疑一个论文通过《Acta-Mathematica》一审的数学大佬?
梁净茹吗!
这种大佬,别说是挂职的教研员了,来我们学校,直接给副教授,还要再给百万安家费!”
王浩的微薄粉丝数量很少,但发表出来还是有人看到的。
好多人仔细看了以后,马上就进行了点赞、转发、评论。
网站的算法决定,超高的点赞率、转发率、评论率的微薄,就会带来更多的流量,而且是呈现指数型爆发增长的。
五分钟,几十个阅读,十几个点赞,几个转发,两条评论。
后来迅速增加。
十分钟,几千阅读,几十个点赞,十几个转发,十几条评论。
二十分钟,几万阅读,几百点赞,上百个转发,过百条评论。
仅仅一个小时后,微博的阅读数量就超过了五十万,转发数量超过了一千,评论也超过了一千。
好多看到消息的人,关注到发微博的账号信息,联系转发的文章内容,顿时都感到不可思议。
当网络上出现类似曝光事件的时候,高校一般都是藏着掖着,就算是对外舆论公关,也只是说会进行调查,往往再拖上很长时间,才会发布调查、处理结果的信息。
当事人,是很少能看到的,只能等记者后续做采访。
现在倒好。
西海大学特聘事件,发表七篇论文的当事人,直接站出来了,不是做什么澄清,或者对论文、聘任进行解释,而是说‘不是七篇,是十篇?’
当事人站出来火上浇油啊!
七篇,还不够?
十篇?
好多关注事件的网友都惊住了,他们想象中的后续是,西海大学对事件进行调查,然后对‘刷论文’的当事人,进行快速解聘处理,并到媒体上回应,学校聘任过程存在问题、监管不力之类。
总之,当事人肯定不敢出面,也一定会被大学解聘。
现在当事人不止是出面了,还火上浇油的说,‘不是七篇,是十篇?’
一些跟风评论的网络大V,都有种被直接恁脸上的感觉,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这个,怎么说?
怎么评论?
疑似当事人站出来说话了,不仅仅是说话了,还满不在乎、有恃无恐、火上浇油,“你们说少了,是十篇!”
“来啊?继续啊?”
哪有这么嚣张的学术刷子?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有人也当即回喷,“背景硬是吧?不怕查是吧?还十篇?更有问题了!”
“这件事一定要严查到底!”
一些媒体新闻号就没那么多想法了,他们当即进行了转发,并加上了一句,“#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不是七篇,是十篇!”
有些刚看到新闻的网友,关注了一下全部过程后,都怀疑是看到了假新闻,也怀疑‘所谓当事人’,根本就不是当事人。
当事人,哪有这样回应的?
假的吧!
这不是在做回应,完全就是有恃无恐、火上浇油,也太嚣张了吧?
……
有些阴暗的书房,只有电脑屏幕闪着光。
廖振宇坐在电脑桌前,眼中带着兴奋的光,他就是《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峰作案》的作者。
作为发起新闻的作者,他当然会随时关注进展情况。
其他人看到‘疑似当事人火上浇油’的回复,要么就是无脑的骂回去,要么怀疑当事人是假的,要么就是仔细想一下,是不是弄错了什么?
对方为什么这么有恃无恐?
廖振宇不一样。
他首先想到的是流量,当事人‘回恁’式的回应,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流量。
廖振宇顿时变得精神振奋,仔细思考了一下,马上发了一个微博,“#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面对群情激奋的舆情,当事人竟然有恃无恐,还火上浇油。
‘七篇?不,是十篇!’
一个半月,写出十篇论文,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或许他自己都信了,自己还为之感到得意。
我们无法了解这种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我们必须站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立场,坚决抵制这种‘学术刷子’,这种依靠‘刷论文’上位的学术毒瘤。
如果这种人能够青云直上,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们最大的侮辱!”
下面还有个配图,是一个古代官员站在衣衫褴褛的贫民面前,满脸高傲的喊了一句,“你们这些贱民还敢反抗?”
配图,才是火上浇油。
廖振宇顿时又感觉自己伟大了,他是站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一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发声。
然后,他就关注起了数据。
新发的微薄,数据短时间爱呈现指数级的暴涨,大量的点赞、评论、转发,带来了更加巨大的流量。
他喜滋滋的做着计算,“这个流量,也许能冲上热搜前十吧?”
“这一波,收入能过两百万!最低两百万,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收入!”
“发财了!”
廖振宇眼中都闪着金光,实际上,他最开始只是借着由头,发表了一篇文章而已,当时还真有点带感情的,感觉自己是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没想到的是,文章会火到那种程度,话题还登上了热搜。
然后,他接到了老上级的电话,说他提到的当事人是有本事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实打实的成果,并不存在灌水、抄袭之类,并让他把文章直接删掉。
删掉?
怎么可能!
当时廖振宇确实感到很意外,但文章火了以后,对与错就变得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量,是广告收入。
流量为王!
流量就是钱啊!
最后廖振宇还是拗不过人情,更重要的是,担心东港大学势大,还是删掉了最后一句话,只剩下当事的西海大学,还怕什么?
……
#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话题热搜迅速飙升,到凌晨的时候,甚至冲到了前三位。
大量的关注、大量的讨论,有人十二点不睡觉都在继续刷着。
廖振宇认为自己是站在科研工作者的一方?
实际上,不是的。
黄凯就是一名标准的科研工作者,是长期待在实验室的化工男,凌晨的时候才完成了实验,就干脆睡在实验室里。
然后,他能享受一下,睡前独属于自己的悠闲,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刷起了网络热搜新闻。
他马上就看到了#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
黄凯仔细看了文章《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峰作案》,心里也好笑竟然有人能一个月刷七篇论文。
七篇?
不可能的!
然后继续扒下去就发现,七篇还真是说少了,‘疑似当事人’火山浇油说是‘十篇’,他才终于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火了。
当事人站出来不是澄清、解释,而是火山浇油的说是‘十篇’?
有恃无恐?
为什么?
黄凯不会无故到网络上发泄情绪式的跟风谩骂,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他会仔细的思考、追究原因。
他马上研究起了‘当事人回应’的三张图。
网络上多数人都不去研究,是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懂,三张图都是英文的邮件,里面有很多的专业名词,靠软件翻译根本不可能,多数人对应发的文字,只是知道图片和论文有关。
黄凯是化学博士,也写过几篇SCI,还是能看懂大部分的。
三篇,都是数学论文。
其中两个邮件是不熟悉的国外杂志审稿通过的回执确认信。
另外一个邮件,似乎是来自《数学学报》?
不会吧?
黄凯惊讶的张大了嘴,他顿时变得非常精神,索性不再继续躺着,打开电脑仔细查了一下,才确定邮件方确实是《数学学报》,不是国内的《数学学报》,而是《Acta-Mathematicas》。
《Acta-Mathematicas》,什么概念?
全世界有1500多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学期刊,《Acta-Mathematica》是公认发表难度最大的数学期刊之一,是由瑞碘皇家科学院Mittag-Leffler研究所出版,是四大顶级数学综合性期刊之一。
重点是,《Acta-Mathematica》发表论文的数量非常稀少。
一年发表两卷、四期,总计就只有十几篇论文。
从1882年成立到现在,《Acta-Mathematica》发表论文2097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7篇左右,发表难度远超三大被人熟知的顶刊《自然》、《科学》以及《细胞》。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内学者只在《Acta-Mathematica》发表过八篇论文,同时也公认,能在《Acta-Mathematica》发表一篇论文,其能力就已经达到甚至远超杰出青年水平。
当事人截图的邮件,并不是审稿通过的确认回执,而是审稿状态变更的通知,但仅仅是审稿状态变更也很了不起。
这表明论文通过了‘期刊一审’,已经超过了九成五以上的投稿,并被送到了审稿专家组手里。
黄凯很清楚国外顶刊的审稿规则,往往一审是最难通过的,一审通过就说明论文内容达到发表标准。
《Acta-Mathematica》的专家组,都是顶级的数学家,有几个菲尔兹、沃尔夫获得者,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专家组,都是针对论文过程的评审。
只要能通过一审的论文,通过二审的概率最低也超过三成。
当研究到这里,黄凯已经有了结论,“这个所谓的当事人,绝对是个大牛!”
然后他也忍不住发了条微薄--
“我研究了好半天,不太明白。是谁给你们的勇气,质疑一个论文通过《Acta-Mathematica》一审的数学大佬?
梁净茹吗!
这种大佬,别说是挂职的教研员了,来我们学校,直接给副教授,还要再给百万安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