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师出大理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纸里终包不住火,东川诸部卖地的事情还是传到了国相的耳朵中,对于这种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事情高顺贞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当然要是没有那么多钱堆着他也不一定去管。面对朝中派来的的官员,以乌蒙族为首的各族断然拒绝了他们要将卖地款收为国有的命令。
送走了来使,东川各部的老大知道高顺贞绝不会善罢甘休,必会出兵讨伐,因此他们也暗中开始准备,打造收买兵器、盔甲,联络相邻郡府的其他部落对抗朝廷的大军,最终说动了建昌府沙麻部和石城郡的弥磨部共同进退。而高顺贞此时也忙着调集兵将要讨伐这些叛逆,他明白如果无法压服东川诸部,不仅是丢了面子的事情,一旦任其做大这些人将手中的钱换成了武器,收买了其它部族,便足以对抗朝廷,威胁到高氏的统治基础,所以必须趁其羽翼未丰将他们镇压。
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高顺贞调集了两万兵丁亲自领军扑向东川郡称其为叛贼兴兵讨伐,东川诸部一面奋起反击,一面遣人携带大量金钱、礼物游说其它各部,希望结盟对抗高氏,金钱的威力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滇东建昌府和石城郡十一部响应出兵助阵。
与此同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南诏、大理皆莫能制约的弥勒、师宗二部,乘内乱又起,也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帜,以弥鹿川为根据地,联合了维摩、罗雄、落温、落蒙等三十七部蛮长起兵,反对高氏专权,一时间大理国烽烟四起,陷入了全面的内战…
高顺贞对于叛乱的始作俑者东川诸部恨之入骨,集中兵力欲先平定滇东,再回军攻打弥勒、师宗二部为首的三十七部。双方接战数阵,虽然东川部奋力抵挡。但是还是势单力孤,终不敌朝廷大军,在大理军的追击被迫渡江逃入宋境躲避。大理军却不想放过‘叛贼’,遣一部军马乘胜追击随后渡河,将东川部联军围住。
眼看一场屠杀就要开始,这时一支宋军劲旅杀出,一部上前将两军隔开。另一部则包围大理军令其缴械。大理军虽然善战,可对结阵而来的大宋军队也不敢造次,打不敢打,撤退后边是大江,他们明白如果宋军趁机突击他们将片甲无回,双方一时陷入了对峙。
对岸发生的事件很快报到了高顺贞那里。他对宋军的反应十分诧异,过去这种跨境追击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宋军一般都是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任由他们打得天昏地暗,根本不会插手,更不会包庇‘叛贼’,因此他并不惊慌。而是想看一看再做决定。
这一等不打紧,宋军在发布最后通牒后,大理军依然不肯放下武器,马上便发动了进攻,他们也算见识了大宋火器的威力,转眼间就被放倒了一片,退无可退的大理军只能请降。而大宋似乎得了便宜还卖乖,遣人送信过来质问大理为何犯境。‘嚣张’的态度将高顺贞气得胡子乱颤,可自己还有数千人被扣在对岸也只能商定双方次日商讨如何解决。
第二天,当高顺贞派出的使臣渡河准备与大宋商讨解决‘擅自越境’事件时,却被宋朝方面拒绝,称大理国军队携械入境乃是侵略行为,事关两国的大事,而大理使臣只是相国所遣小吏。没有皇帝的敕命不能代表国家,这是对大宋这个宗主国的侮辱。
高顺贞对大宋的‘挑剔’虽然不满,但是也知道自己的兵丁擅自过江是有过在先,礼仪上也确实有缺。可他在大理国跋扈惯了,而大宋一向是不爱管他国之事,对于大理也同样视为水火敬而远之,最怕他们这些‘蛮族’闹事,自己只要沉一沉,晒晒他们,不理睬他们,先清剿这些反叛再说,没准大宋便先屈服了。
四五天很快过去了,高素贞领兵先击建昌,又打石城,高歌猛进杀的血流成河。而大宋这时真得沉不住气了遣使前来,不过令他意外的是大宋没有屈从,而是送来一份措辞强烈的书信,言称:大理国为宋藩属,其子民同样为宋子民,现在却肆意屠杀,破坏国内和平,威胁到大宋在大理商人的安全和利益,作为宗主不能坐视不理,令高顺贞即刻停止军事行动,等待大宋的调停,否则大宋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与制止。
高顺贞对之嗤之以鼻,大宋的必要措施他早就领教过了,无非就是下几道不疼不痒的诏令,再就是送些东西安慰各方使战火远离边境免得引火烧身,最严重的也就是派兵守住边境,关停榷场,终止双方的贸易,实施经济制裁,但过不了多久便会迫于边民的压力放开边境的民间贸易。他以为大宋不过又是例行公事,便对其警告不理不睬,依然领兵攻打两部,拒绝调停。
可这次高顺贞的算盘打错了,正当他攻打石城新丁部的城寨时突然接报,宋军在金沙江上架起了浮桥,万余人马过江进入东川郡后,向两翼展开意图包抄他们的后路,还有数万兵马陈兵江东准备渡江。高顺贞大惊,宋朝居然出兵了,他急令三军后撤至鄯阐府,宋军却并没有趁他撤兵之机发动攻击,而是控制了三郡通往外部的交通要道,设置了一道隔离区,命令大理军全部撤出,否则将予以歼灭……
…………
说实在的镇压叛乱,对段和誉来也是个严峻的考验,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他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更有维护百姓安宁的责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半分钱的权利,想当年老爸在位,鄯阐李观音得来朝,进金马杖八十节,人民三万三千户,送了这么点礼物,段正淳都高兴得屁颠屁颠的,鼻涕冒泡,一高兴,马上借助手里仅有的一点权力,下发文件,给人家提了官,“赐八章礼衣,龙头剑,擢为安东将军”。因此段氏皇帝手上穷得跳蚤直蹦高儿,没钱没粮谁听你的,段誉实在做不了什么主,难以调动一个士兵,难以拨出一颗粮食,甚至号令难出殿外。
而段誉此时心中更为纠结,十余年前的那次三十七洞蛮长叛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次他以为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不是他高家的,也不是段家的。为了国家,他走下宝座,伸出手来,和高泰明开始了联合。如果当时自己稍微变心,或者,心里稍微龌龊一点儿,狠毒一点儿,联合三十七部,强强联手,订立盟约,内外夹击,给高泰明背后一剑,他不丧命,也得脱层皮。
可是,段和誉没这样做,甚至都没这么想过。他知道,分裂,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民生。因此,他一咬牙,丢弃了致死高泰明的机会,丢弃了夺取权力的时机,而是和高泰明组成统一战线,净化内部,消除矛盾,以皇帝之名号召大家平叛,甚至为了取得高氏的信任不惜主动封他儿子高明清为鄯阐候爵,领兵镇守鄯阐,
鄯阐,那可是高泰明的根本,是高氏的根据地,占住这儿,提一旅人马,就可以遥控朝政,宰割天下,睥睨江湖。段誉知道高家那点私心,担心自己到前方去了打得热火朝天,和叛军玩命,后面的皇帝却不甘寂寞,突然发动兵变,把自己一家老小都炒了,那可是哭天无路,因此他自断后路取信于高家。
最终大理在战乱之后,走向和平,走向兴旺,走向繁荣昌盛;高家,保住了相位,保住了权力,保住了他们的荣耀;段和誉呢,失去了一次可以主宰大理的时机,作为古代君主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伟大了,足够流传千古了。可他生存状态虽然有所改变,依然没能换来高氏的让权,仍处在高家权力压迫下,如磨盘下的一棵树,如夹缝中的一棵松,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
现在历史再次重演段誉却犹豫了,自己为了巩固帝位费尽心思终于取得了大宋的敕封得了一道护身符。当大宋也向他伸出橄榄枝欲与大理联合开发东川郡矿场、重建榷场,这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既能进一步拉近和大宋的关系,又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却因为高氏的私心一次次的拒绝了大宋的善意。
高氏所为使段誉十分不满,可又无可奈何,因此在叛乱发生后,他没有第一时间下诏支持高氏的军事行动,而是抱膀子看戏!原因很简单,他想看看高氏如何处理这次危机,自己能否找到机会。此刻大宋使节已经到了羊苴咩城,告知其大宋已经师出大理,要求其召集大理各部蛮长由他们调停各部之事,以便早熄兵火。
段誉听了眼睛一亮,大宋的国书没有交给高氏,而是越过他们直接送到了自己的案前,其中的意味呼之欲出…
纸里终包不住火,东川诸部卖地的事情还是传到了国相的耳朵中,对于这种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事情高顺贞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当然要是没有那么多钱堆着他也不一定去管。面对朝中派来的的官员,以乌蒙族为首的各族断然拒绝了他们要将卖地款收为国有的命令。
送走了来使,东川各部的老大知道高顺贞绝不会善罢甘休,必会出兵讨伐,因此他们也暗中开始准备,打造收买兵器、盔甲,联络相邻郡府的其他部落对抗朝廷的大军,最终说动了建昌府沙麻部和石城郡的弥磨部共同进退。而高顺贞此时也忙着调集兵将要讨伐这些叛逆,他明白如果无法压服东川诸部,不仅是丢了面子的事情,一旦任其做大这些人将手中的钱换成了武器,收买了其它部族,便足以对抗朝廷,威胁到高氏的统治基础,所以必须趁其羽翼未丰将他们镇压。
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高顺贞调集了两万兵丁亲自领军扑向东川郡称其为叛贼兴兵讨伐,东川诸部一面奋起反击,一面遣人携带大量金钱、礼物游说其它各部,希望结盟对抗高氏,金钱的威力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滇东建昌府和石城郡十一部响应出兵助阵。
与此同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南诏、大理皆莫能制约的弥勒、师宗二部,乘内乱又起,也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帜,以弥鹿川为根据地,联合了维摩、罗雄、落温、落蒙等三十七部蛮长起兵,反对高氏专权,一时间大理国烽烟四起,陷入了全面的内战…
高顺贞对于叛乱的始作俑者东川诸部恨之入骨,集中兵力欲先平定滇东,再回军攻打弥勒、师宗二部为首的三十七部。双方接战数阵,虽然东川部奋力抵挡。但是还是势单力孤,终不敌朝廷大军,在大理军的追击被迫渡江逃入宋境躲避。大理军却不想放过‘叛贼’,遣一部军马乘胜追击随后渡河,将东川部联军围住。
眼看一场屠杀就要开始,这时一支宋军劲旅杀出,一部上前将两军隔开。另一部则包围大理军令其缴械。大理军虽然善战,可对结阵而来的大宋军队也不敢造次,打不敢打,撤退后边是大江,他们明白如果宋军趁机突击他们将片甲无回,双方一时陷入了对峙。
对岸发生的事件很快报到了高顺贞那里。他对宋军的反应十分诧异,过去这种跨境追击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宋军一般都是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任由他们打得天昏地暗,根本不会插手,更不会包庇‘叛贼’,因此他并不惊慌。而是想看一看再做决定。
这一等不打紧,宋军在发布最后通牒后,大理军依然不肯放下武器,马上便发动了进攻,他们也算见识了大宋火器的威力,转眼间就被放倒了一片,退无可退的大理军只能请降。而大宋似乎得了便宜还卖乖,遣人送信过来质问大理为何犯境。‘嚣张’的态度将高顺贞气得胡子乱颤,可自己还有数千人被扣在对岸也只能商定双方次日商讨如何解决。
第二天,当高顺贞派出的使臣渡河准备与大宋商讨解决‘擅自越境’事件时,却被宋朝方面拒绝,称大理国军队携械入境乃是侵略行为,事关两国的大事,而大理使臣只是相国所遣小吏。没有皇帝的敕命不能代表国家,这是对大宋这个宗主国的侮辱。
高顺贞对大宋的‘挑剔’虽然不满,但是也知道自己的兵丁擅自过江是有过在先,礼仪上也确实有缺。可他在大理国跋扈惯了,而大宋一向是不爱管他国之事,对于大理也同样视为水火敬而远之,最怕他们这些‘蛮族’闹事,自己只要沉一沉,晒晒他们,不理睬他们,先清剿这些反叛再说,没准大宋便先屈服了。
四五天很快过去了,高素贞领兵先击建昌,又打石城,高歌猛进杀的血流成河。而大宋这时真得沉不住气了遣使前来,不过令他意外的是大宋没有屈从,而是送来一份措辞强烈的书信,言称:大理国为宋藩属,其子民同样为宋子民,现在却肆意屠杀,破坏国内和平,威胁到大宋在大理商人的安全和利益,作为宗主不能坐视不理,令高顺贞即刻停止军事行动,等待大宋的调停,否则大宋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与制止。
高顺贞对之嗤之以鼻,大宋的必要措施他早就领教过了,无非就是下几道不疼不痒的诏令,再就是送些东西安慰各方使战火远离边境免得引火烧身,最严重的也就是派兵守住边境,关停榷场,终止双方的贸易,实施经济制裁,但过不了多久便会迫于边民的压力放开边境的民间贸易。他以为大宋不过又是例行公事,便对其警告不理不睬,依然领兵攻打两部,拒绝调停。
可这次高顺贞的算盘打错了,正当他攻打石城新丁部的城寨时突然接报,宋军在金沙江上架起了浮桥,万余人马过江进入东川郡后,向两翼展开意图包抄他们的后路,还有数万兵马陈兵江东准备渡江。高顺贞大惊,宋朝居然出兵了,他急令三军后撤至鄯阐府,宋军却并没有趁他撤兵之机发动攻击,而是控制了三郡通往外部的交通要道,设置了一道隔离区,命令大理军全部撤出,否则将予以歼灭……
…………
说实在的镇压叛乱,对段和誉来也是个严峻的考验,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他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更有维护百姓安宁的责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半分钱的权利,想当年老爸在位,鄯阐李观音得来朝,进金马杖八十节,人民三万三千户,送了这么点礼物,段正淳都高兴得屁颠屁颠的,鼻涕冒泡,一高兴,马上借助手里仅有的一点权力,下发文件,给人家提了官,“赐八章礼衣,龙头剑,擢为安东将军”。因此段氏皇帝手上穷得跳蚤直蹦高儿,没钱没粮谁听你的,段誉实在做不了什么主,难以调动一个士兵,难以拨出一颗粮食,甚至号令难出殿外。
而段誉此时心中更为纠结,十余年前的那次三十七洞蛮长叛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次他以为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不是他高家的,也不是段家的。为了国家,他走下宝座,伸出手来,和高泰明开始了联合。如果当时自己稍微变心,或者,心里稍微龌龊一点儿,狠毒一点儿,联合三十七部,强强联手,订立盟约,内外夹击,给高泰明背后一剑,他不丧命,也得脱层皮。
可是,段和誉没这样做,甚至都没这么想过。他知道,分裂,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民生。因此,他一咬牙,丢弃了致死高泰明的机会,丢弃了夺取权力的时机,而是和高泰明组成统一战线,净化内部,消除矛盾,以皇帝之名号召大家平叛,甚至为了取得高氏的信任不惜主动封他儿子高明清为鄯阐候爵,领兵镇守鄯阐,
鄯阐,那可是高泰明的根本,是高氏的根据地,占住这儿,提一旅人马,就可以遥控朝政,宰割天下,睥睨江湖。段誉知道高家那点私心,担心自己到前方去了打得热火朝天,和叛军玩命,后面的皇帝却不甘寂寞,突然发动兵变,把自己一家老小都炒了,那可是哭天无路,因此他自断后路取信于高家。
最终大理在战乱之后,走向和平,走向兴旺,走向繁荣昌盛;高家,保住了相位,保住了权力,保住了他们的荣耀;段和誉呢,失去了一次可以主宰大理的时机,作为古代君主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伟大了,足够流传千古了。可他生存状态虽然有所改变,依然没能换来高氏的让权,仍处在高家权力压迫下,如磨盘下的一棵树,如夹缝中的一棵松,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
现在历史再次重演段誉却犹豫了,自己为了巩固帝位费尽心思终于取得了大宋的敕封得了一道护身符。当大宋也向他伸出橄榄枝欲与大理联合开发东川郡矿场、重建榷场,这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既能进一步拉近和大宋的关系,又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却因为高氏的私心一次次的拒绝了大宋的善意。
高氏所为使段誉十分不满,可又无可奈何,因此在叛乱发生后,他没有第一时间下诏支持高氏的军事行动,而是抱膀子看戏!原因很简单,他想看看高氏如何处理这次危机,自己能否找到机会。此刻大宋使节已经到了羊苴咩城,告知其大宋已经师出大理,要求其召集大理各部蛮长由他们调停各部之事,以便早熄兵火。
段誉听了眼睛一亮,大宋的国书没有交给高氏,而是越过他们直接送到了自己的案前,其中的意味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