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耕地问题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排完民政司之事,王明接下来,自然是要开始重点关注自已治下的耕地问题了。
而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核查统计现在夔州一带,到底有多少数量的田地,其中上中下各田,大致有多少,抛荒的田土又有多少可用。
这个问题,自然是由新成立的农政司来解决。
在王明的安排下,因为原先的后勤司已改组成为财政司,故财政司司长自是由原后勤司司长彭永春担任。而这农政司司长一职,则由原后勤司副司长董四民担任。
此司成立后,王明亦给其配备副司长一名,另安排了二十余名生员,作为办事文员。
董四民接受任命,自是率领一众手下,立即开始核查。
十来天后,农政司司长董四民,回到太子府邸禀报。
“禀太子,在下已核查过夔州之处的全部田地亩册,据亩册记载,包括建始县等处在内,总共有可用耕地二十三万亩,其中亩产稻谷一石半以上的上田,有五万亩,亩产八斗以上的中田,有八万亩,余下的十万亩,皆为亩产五斗以下的下田。另外,因为战乱抛荒无人耕作的田土,大部皆为下田,其数量为十五万亩,大致分布于……”
董四民侃侃而谈,向王明一一禀报,让却让王明不觉皱起眉头。
“不会吧,夔州之地,好歹是川东首府,为何却只有这么点可用耕地?”王明听完的汇报,心下却是大生疑惑。
王明先世看过明史,他记得,在江南一带,啊怕是一个平常的县里,上百万亩耕地乃是寻常之事。却没想到,这夔州一带的自己治下,比起一个江南的县来说,大了数倍不止,竟只有二十三万亩在用耕地,加上抛荒的十五万亩,总数亦只有三十八万亩地,实是少得可怜。
仿佛看出了王明的疑惑,董四民急急解释道:“太子有所不知,我夔州地界,地处东川,山多地少,向来是贫瘠之地,断不可与江南湖广等地相比。要知道,夔州之地,相比川东的巫山,大宁等处,却还是丰饶得很观。这般耕地数量,却还算可观了。”
听董四民的话语,王明不觉陷入沉吟。
他知道,董四民所言,其实亦是实情。
这川东一带,自古地狭民贫,耕地不足,却是历朝历代的一贯传下来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当地的流寇势力,才会因为钱粮的原因,难以坐大,即便最后合并成了夔东十三家,最终亦因为发展乏力,被满清各个击破。
而且,这川东一带,非但耕地数量不足,其肥力亦是十分有限,要知道,在江南一带,亩产二石稻谷的田土,亦属中田,要亩产3石以上,方为上田。而在川东,则是砍去一半,有一石半的产出量,便为上田,这两厢对比,如何不让人感慨。
而现在,自己终于也要面对这样的局面了。
“太子,在下所说的田亩数量与亩产粮额,皆是先从田土亩册查核,再派了手下生员去亲自核查,绝非信口虚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实一番。”董四民以为王明心下不信,赶紧又说了一句。
“四民,你想多了,孤让你当这农政司司长,自是会相信于你。只是孤在想,若是夔州一带,土地面积如此有限,想要供养更多的军兵百姓,积聚更大的实力,却是困难之事啊。”王明目视窗外,轻声叹道。
房间之中,一时一片静默。
最终,还是王明又开口问道:“那现在,这些耕地,又是何人据有呢?”
董四民一愣,立即回道:“据在下了解,北栾河一带,现在夔州一带,这五万亩上田,已基本被地主富绅们瓜分。另外约有一半以上的中田,亦为地主所占,仅有余下的中下田,为当地贫苦百姓耕作,其每家田亩数量,约为数亩之数……”
听完禀报,王明心下,又是莫名暗叹。
原来在自已的治下,光地主们占有的土地就有近十万亩,且均是上田与中田,等于是说,夔州一带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们的手中。
要知道,在明朝,地主士绅有许多特权,最大的特权,便是可以凭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绅优待政策,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甚至在同样的解银称兑时,还有所谓的红白封制度,地主富绅所用的红封,比普通民户所用的白封,能少许多的火耗杂费。
也就是说,这些地主士绅,占据了膏腴肥田,却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支持国家财赋税收的,不是这些富裕有钱的地主阶级,却是在生存线上的辛苦挣扎的平民百姓。
这种极其不合理的情况,贯穿了明朝始终,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在雍正强迫官绅一体纳粮后,地主富绅阶层,才开始真正承担国家税收。
王明眉头深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要改变这种状况,莫非,要学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还是提前借用雍正之法,来个官绅一体纳粮?
王明反复考虑,却并不想这么做。
要知道,这年头,这样的地主士绅阶层,在大明帝国的乡镇一级中,数量庞大,地位稳固,乃是国家政权柱石一般的存在。这些人,上可交往官僚阶级,下可施压普通村民,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里,他们还彻底掌握了基层语话权,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上传下达机构。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后世那种粗暴的做法,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和权益,无疑会硬生生将这个阶层,彻底推到自已的对立面。王明相信,如果自已这么做的话,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毕竟凭一已之力,无法与整个帝国的地主士绅阶层对抗。除非自已势力强大到不可捍动,方可再加以改造。否则这样做的话,无异以卵击石。
这个涉及帝国根基的深层次问题,王明认为,只可循序渐进,缓缓图之。
而他能做的,便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迫使这些地主们,交纳钱粮,以供公用。
这种手法,后世称其为,交保护费。
安排完民政司之事,王明接下来,自然是要开始重点关注自已治下的耕地问题了。
而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核查统计现在夔州一带,到底有多少数量的田地,其中上中下各田,大致有多少,抛荒的田土又有多少可用。
这个问题,自然是由新成立的农政司来解决。
在王明的安排下,因为原先的后勤司已改组成为财政司,故财政司司长自是由原后勤司司长彭永春担任。而这农政司司长一职,则由原后勤司副司长董四民担任。
此司成立后,王明亦给其配备副司长一名,另安排了二十余名生员,作为办事文员。
董四民接受任命,自是率领一众手下,立即开始核查。
十来天后,农政司司长董四民,回到太子府邸禀报。
“禀太子,在下已核查过夔州之处的全部田地亩册,据亩册记载,包括建始县等处在内,总共有可用耕地二十三万亩,其中亩产稻谷一石半以上的上田,有五万亩,亩产八斗以上的中田,有八万亩,余下的十万亩,皆为亩产五斗以下的下田。另外,因为战乱抛荒无人耕作的田土,大部皆为下田,其数量为十五万亩,大致分布于……”
董四民侃侃而谈,向王明一一禀报,让却让王明不觉皱起眉头。
“不会吧,夔州之地,好歹是川东首府,为何却只有这么点可用耕地?”王明听完的汇报,心下却是大生疑惑。
王明先世看过明史,他记得,在江南一带,啊怕是一个平常的县里,上百万亩耕地乃是寻常之事。却没想到,这夔州一带的自己治下,比起一个江南的县来说,大了数倍不止,竟只有二十三万亩在用耕地,加上抛荒的十五万亩,总数亦只有三十八万亩地,实是少得可怜。
仿佛看出了王明的疑惑,董四民急急解释道:“太子有所不知,我夔州地界,地处东川,山多地少,向来是贫瘠之地,断不可与江南湖广等地相比。要知道,夔州之地,相比川东的巫山,大宁等处,却还是丰饶得很观。这般耕地数量,却还算可观了。”
听董四民的话语,王明不觉陷入沉吟。
他知道,董四民所言,其实亦是实情。
这川东一带,自古地狭民贫,耕地不足,却是历朝历代的一贯传下来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当地的流寇势力,才会因为钱粮的原因,难以坐大,即便最后合并成了夔东十三家,最终亦因为发展乏力,被满清各个击破。
而且,这川东一带,非但耕地数量不足,其肥力亦是十分有限,要知道,在江南一带,亩产二石稻谷的田土,亦属中田,要亩产3石以上,方为上田。而在川东,则是砍去一半,有一石半的产出量,便为上田,这两厢对比,如何不让人感慨。
而现在,自己终于也要面对这样的局面了。
“太子,在下所说的田亩数量与亩产粮额,皆是先从田土亩册查核,再派了手下生员去亲自核查,绝非信口虚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实一番。”董四民以为王明心下不信,赶紧又说了一句。
“四民,你想多了,孤让你当这农政司司长,自是会相信于你。只是孤在想,若是夔州一带,土地面积如此有限,想要供养更多的军兵百姓,积聚更大的实力,却是困难之事啊。”王明目视窗外,轻声叹道。
房间之中,一时一片静默。
最终,还是王明又开口问道:“那现在,这些耕地,又是何人据有呢?”
董四民一愣,立即回道:“据在下了解,北栾河一带,现在夔州一带,这五万亩上田,已基本被地主富绅们瓜分。另外约有一半以上的中田,亦为地主所占,仅有余下的中下田,为当地贫苦百姓耕作,其每家田亩数量,约为数亩之数……”
听完禀报,王明心下,又是莫名暗叹。
原来在自已的治下,光地主们占有的土地就有近十万亩,且均是上田与中田,等于是说,夔州一带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们的手中。
要知道,在明朝,地主士绅有许多特权,最大的特权,便是可以凭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绅优待政策,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甚至在同样的解银称兑时,还有所谓的红白封制度,地主富绅所用的红封,比普通民户所用的白封,能少许多的火耗杂费。
也就是说,这些地主士绅,占据了膏腴肥田,却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支持国家财赋税收的,不是这些富裕有钱的地主阶级,却是在生存线上的辛苦挣扎的平民百姓。
这种极其不合理的情况,贯穿了明朝始终,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在雍正强迫官绅一体纳粮后,地主富绅阶层,才开始真正承担国家税收。
王明眉头深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要改变这种状况,莫非,要学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还是提前借用雍正之法,来个官绅一体纳粮?
王明反复考虑,却并不想这么做。
要知道,这年头,这样的地主士绅阶层,在大明帝国的乡镇一级中,数量庞大,地位稳固,乃是国家政权柱石一般的存在。这些人,上可交往官僚阶级,下可施压普通村民,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里,他们还彻底掌握了基层语话权,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上传下达机构。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后世那种粗暴的做法,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和权益,无疑会硬生生将这个阶层,彻底推到自已的对立面。王明相信,如果自已这么做的话,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毕竟凭一已之力,无法与整个帝国的地主士绅阶层对抗。除非自已势力强大到不可捍动,方可再加以改造。否则这样做的话,无异以卵击石。
这个涉及帝国根基的深层次问题,王明认为,只可循序渐进,缓缓图之。
而他能做的,便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迫使这些地主们,交纳钱粮,以供公用。
这种手法,后世称其为,交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