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舜典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就在平阳府城内群情激奋之时,东城外正谊书院亦是高朋满座。
这正谊书院乃是平阳府府学,在座的都是平阳府内生员。
原任大明首辅、现任舜王太傅韩爌正正襟危坐在高台上,声音清朗的诵读道:“......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四书五经在明代科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五经中的《尚书》在明代乡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世异则事异,如今舜王当政,恐怕《尚书》的地位就要提升了。
那饱读诗书的韩爌不用人教,也知道这一次受邀书院讲读该讲些什么。
韩爌讲的便是《尚书》中的《虞书·舜典》一篇。
讲的人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听的人自然也心知肚明。
果然那韩爌刚读了两句,早有生员开口问道:“先生,不知‘正月上日’这句何解?”
来了,韩爌暗道一句,不由笑道:“大儒马融有云:上日,朔日也。”
“大儒郑康成亦曰:帝王易代,莫不改正。”
“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上日。”
所谓“建丑”乃夏历十二月丑月;“建子”乃夏历十一月子月。
尧当政之时以十二月为岁首;舜当政以十一月为岁首。
而后世所谓的正月,肇始轩辕,确定于两汉。
根据《宋书·礼制》推度:轩辕、高辛、夏侯氏、汉皆以十三月为正。
所谓“十三月”,即是“建寅”夏历一月寅月。
《白虎通义》云: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
所以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这三个月因为能够选为正朔,故而被称之为“三微之月”。
在座诸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如何不明白其中含义哪里还用韩爌饶舌?
之所以有人如此问询,其实就是试探义军的志向。
韩爌所谓“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上日”云云,其实就是隐晦的表示“舜王如今称王而不称帝,正如当年舜帝奉尧正一般,未到其时”。
众生员闻言不由心满意足,纷纷盛赞“舜帝之德”。
然而就在此时,有人心思更缜密一些,想的更为深远,不由笑道:“请问先生,不知‘受终于文祖’何解?”
“太史公云:文祖为尧大祖者,尧与舜同始祖,故受终于其庙。”
“王制疏引稽命徵云: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
“则黄帝为尧四世祖,此太祖不知何人。舜祖黄帝,则亦同太祖矣!”
什么意思呢?
韩爌引太史公司马迁的观点,认为所谓“文祖”就是尧大祖,也就是尧太祖。
而黄帝是尧帝的四世祖,不知道太祖是何人,而舜帝亦以黄帝为祖,所以两人是同一个太祖。
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炎黄子孙”的概念,韩爌说出这番话来,几乎否定了张顺与朱氏之间的继承关系,这是要作甚?
众人听了这话不由一愣,心道:韩阁老又不是愣头青,如何说出这种话来?
果然韩爌又讲述道:“大儒马融认为: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故曰文祖。”
“荀子礼论云:王者天太祖,尧之祖黄帝,亦必以配天。”
好吧,第二种解释又来了。
帝王以天为太祖,所谓“文祖”,其实就是指代“天”。
然后,韩爌继续讲述道:“郑康成曰: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
“《史记》索隐引《尚书·帝命验》曰:五府,五帝之庙。”
“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元矩。”
“唐虞谓之天府,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
好家伙,三段话三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文祖就是尧太祖,马融认为文祖就是指天,而郑康成认为文祖就是赤帝。
“那......那先生认为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众人迟疑了片刻,干脆也不装了,直接开口问道。
你就直说吧,舜王道统从哪里来,准备如何正名?
“王者天太祖,故而尧太祖即天也!”韩爌微微一笑道,“天即上帝,上帝即五府之帝。”
“唐时盖以黄帝配之,明堂既为五府之总称,又为南向室之尊名也!离火文明,故曰文祖。”
“正如《白虎通义》所云: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故而尧舜虽曰禅让,实乃天命耳。郑说与太史公、马氏俱同义。”
韩爌这几句话就高端了,什么意思?
就是说帝王的太祖是天,天就是上古时期所谓的上帝。
上帝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五府里面祭祀的苍、赤、黄、白、黑五帝。
唐尧之时,以黄帝配天,故而明堂成为了五府的总称,又是南向室的尊名。
当时,南向室祭祀的正是赤帝文祖,故而又称之为文祖。
说白了,所谓“舜帝”“受终于文祖”,其实就是受命于天。
而黄帝作为唐尧之祖,实际上是配享五府进行祭祀。
故而无论司马迁认为的尧太祖,马融认为的天和郑康成认为的赤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韩爌看似讲述《尚书·舜典》,实在在借古讽今,以文载道。
看似在说“唐尧禅让虞舜”的典故,实则在言“以秦代明”之事。
大明或许有不少忠臣义士,自然也有很多“见利忘义之徒”。
如今义军势如破竹,已经攻克平阳,自然有不少人见大势所趋,起了转换门庭的心思。
只是义军所谓的“天象”、“天命”并不为正统儒家所接受,故而这些人在试图谋取一官半职之余,又不想背负“贰臣”之名。
所以他们希望能够了解义军道统的构建,能够成为“新朝功臣”,而不是“前朝贰臣”。
刚好前明首辅韩爌如今就任义军太傅,博学鸿儒,又要为自己“降舜”之事辩解一番,这才有了他今日讲读之事。
众人在一问一答之间,瞬间明了了几件事儿。
第一,张顺暂时会继续“奉尧正”,行帝王之实。
第二,“以舜代尧”,乃天数使然,舜王自然要“改正朔”,建立新朝。
第三,新朝不会大肆宣扬“尧禅舜”,而是辩明“以秦代明”乃天数使然、承天应命之举。
第四,舜王自比舜帝之德,那定然会“行仁政,纳贤才”。
看似这几点不甚重要,其实却关乎众人百年之后声誉问题。
特别是如果义军认定“尧禅舜”,那么新朝的法统就来自前朝。
那么义军一旦承认前朝法统,那么就不会把前朝批倒批臭。
如果前朝没有被批倒批臭,那么他们这些转换门庭的人又算什么?
如今得了前大明首辅韩爌的保证,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不由纷纷问道:“先生所言甚是,不知明日是否还有讲读之事?”
韩爌闻言一愣,顿时不由大喜起来,连忙笑道:“如果诸位有心,从今日起,我会在正谊书院连续讲读五日,有意者可前来听讲。”
就在平阳府城内群情激奋之时,东城外正谊书院亦是高朋满座。
这正谊书院乃是平阳府府学,在座的都是平阳府内生员。
原任大明首辅、现任舜王太傅韩爌正正襟危坐在高台上,声音清朗的诵读道:“......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四书五经在明代科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五经中的《尚书》在明代乡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世异则事异,如今舜王当政,恐怕《尚书》的地位就要提升了。
那饱读诗书的韩爌不用人教,也知道这一次受邀书院讲读该讲些什么。
韩爌讲的便是《尚书》中的《虞书·舜典》一篇。
讲的人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听的人自然也心知肚明。
果然那韩爌刚读了两句,早有生员开口问道:“先生,不知‘正月上日’这句何解?”
来了,韩爌暗道一句,不由笑道:“大儒马融有云:上日,朔日也。”
“大儒郑康成亦曰:帝王易代,莫不改正。”
“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上日。”
所谓“建丑”乃夏历十二月丑月;“建子”乃夏历十一月子月。
尧当政之时以十二月为岁首;舜当政以十一月为岁首。
而后世所谓的正月,肇始轩辕,确定于两汉。
根据《宋书·礼制》推度:轩辕、高辛、夏侯氏、汉皆以十三月为正。
所谓“十三月”,即是“建寅”夏历一月寅月。
《白虎通义》云: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
所以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这三个月因为能够选为正朔,故而被称之为“三微之月”。
在座诸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如何不明白其中含义哪里还用韩爌饶舌?
之所以有人如此问询,其实就是试探义军的志向。
韩爌所谓“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上日”云云,其实就是隐晦的表示“舜王如今称王而不称帝,正如当年舜帝奉尧正一般,未到其时”。
众生员闻言不由心满意足,纷纷盛赞“舜帝之德”。
然而就在此时,有人心思更缜密一些,想的更为深远,不由笑道:“请问先生,不知‘受终于文祖’何解?”
“太史公云:文祖为尧大祖者,尧与舜同始祖,故受终于其庙。”
“王制疏引稽命徵云: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
“则黄帝为尧四世祖,此太祖不知何人。舜祖黄帝,则亦同太祖矣!”
什么意思呢?
韩爌引太史公司马迁的观点,认为所谓“文祖”就是尧大祖,也就是尧太祖。
而黄帝是尧帝的四世祖,不知道太祖是何人,而舜帝亦以黄帝为祖,所以两人是同一个太祖。
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炎黄子孙”的概念,韩爌说出这番话来,几乎否定了张顺与朱氏之间的继承关系,这是要作甚?
众人听了这话不由一愣,心道:韩阁老又不是愣头青,如何说出这种话来?
果然韩爌又讲述道:“大儒马融认为: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故曰文祖。”
“荀子礼论云:王者天太祖,尧之祖黄帝,亦必以配天。”
好吧,第二种解释又来了。
帝王以天为太祖,所谓“文祖”,其实就是指代“天”。
然后,韩爌继续讲述道:“郑康成曰: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
“《史记》索隐引《尚书·帝命验》曰:五府,五帝之庙。”
“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元矩。”
“唐虞谓之天府,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
好家伙,三段话三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文祖就是尧太祖,马融认为文祖就是指天,而郑康成认为文祖就是赤帝。
“那......那先生认为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众人迟疑了片刻,干脆也不装了,直接开口问道。
你就直说吧,舜王道统从哪里来,准备如何正名?
“王者天太祖,故而尧太祖即天也!”韩爌微微一笑道,“天即上帝,上帝即五府之帝。”
“唐时盖以黄帝配之,明堂既为五府之总称,又为南向室之尊名也!离火文明,故曰文祖。”
“正如《白虎通义》所云: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故而尧舜虽曰禅让,实乃天命耳。郑说与太史公、马氏俱同义。”
韩爌这几句话就高端了,什么意思?
就是说帝王的太祖是天,天就是上古时期所谓的上帝。
上帝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五府里面祭祀的苍、赤、黄、白、黑五帝。
唐尧之时,以黄帝配天,故而明堂成为了五府的总称,又是南向室的尊名。
当时,南向室祭祀的正是赤帝文祖,故而又称之为文祖。
说白了,所谓“舜帝”“受终于文祖”,其实就是受命于天。
而黄帝作为唐尧之祖,实际上是配享五府进行祭祀。
故而无论司马迁认为的尧太祖,马融认为的天和郑康成认为的赤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韩爌看似讲述《尚书·舜典》,实在在借古讽今,以文载道。
看似在说“唐尧禅让虞舜”的典故,实则在言“以秦代明”之事。
大明或许有不少忠臣义士,自然也有很多“见利忘义之徒”。
如今义军势如破竹,已经攻克平阳,自然有不少人见大势所趋,起了转换门庭的心思。
只是义军所谓的“天象”、“天命”并不为正统儒家所接受,故而这些人在试图谋取一官半职之余,又不想背负“贰臣”之名。
所以他们希望能够了解义军道统的构建,能够成为“新朝功臣”,而不是“前朝贰臣”。
刚好前明首辅韩爌如今就任义军太傅,博学鸿儒,又要为自己“降舜”之事辩解一番,这才有了他今日讲读之事。
众人在一问一答之间,瞬间明了了几件事儿。
第一,张顺暂时会继续“奉尧正”,行帝王之实。
第二,“以舜代尧”,乃天数使然,舜王自然要“改正朔”,建立新朝。
第三,新朝不会大肆宣扬“尧禅舜”,而是辩明“以秦代明”乃天数使然、承天应命之举。
第四,舜王自比舜帝之德,那定然会“行仁政,纳贤才”。
看似这几点不甚重要,其实却关乎众人百年之后声誉问题。
特别是如果义军认定“尧禅舜”,那么新朝的法统就来自前朝。
那么义军一旦承认前朝法统,那么就不会把前朝批倒批臭。
如果前朝没有被批倒批臭,那么他们这些转换门庭的人又算什么?
如今得了前大明首辅韩爌的保证,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不由纷纷问道:“先生所言甚是,不知明日是否还有讲读之事?”
韩爌闻言一愣,顿时不由大喜起来,连忙笑道:“如果诸位有心,从今日起,我会在正谊书院连续讲读五日,有意者可前来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