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看中你是个心定之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马祥麟与郑海珠,来到吴地都只不到一年,对于江南形胜的苏松二府颇多新鲜的共鸣。
而他们的家乡,蜀地与漳州,亦是繁华的所在,各自的风物人情很有说头。
如此,二人相谈甚欢。
直至数驾牛车上的布匹被军士们陆续领走,马祥麟瞟到车轮上那个“韩”字,忽然想起一事,笑容转淡,对郑海珠正色道:“郑姑娘,那日你们走后,我审问了几名活下来的残匪,都说不知道是什么人出钱请邱万梁对韩府大小姐动手。他们都是小罗罗,平日里最多打劫丝船,确实不晓得。可惜邱万梁和徐阿六他们,都死了。”
郑海珠点头道:“徐阿六劫船时,张口就能叫出小姐的闺名,这样蹊跷,定然有鬼。我与小姐如今虽已归家,亦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总要设法弄清端倪,否则便还有下一次。”
马祥麟语调谆谆:“好在黄兄是松江推官,他亲身所历那科考舞弊的沈家如何下作,又亲眼所见宵小之辈陷害董府,应最明白你们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贵府家业不在董府之下,韩老爷又并非寻常文士,这棉布生意做得这样大……郑姑娘若有机会,不妨多问问黄先生,或能发现蛛丝马迹。”
“马将军说的是,黄先生有股刚严正气,我们信他。”
“嗯,惟愿我大明,多些这样的好官。”
“听闻黄先生的家眷还在余姚,不知何时过来。”
“哦,昨日酒席上,我倒是问了,家眷应已启程。他长子叫黄宗羲,已经五六岁。三个月前,次子也呱呱坠地,倒是正好来松江做百日酒。”
“那太好了,我今日回去便禀报小姐,看看备些什么贺礼。对了,冒昧一问,马将军可成家了?”
“呃,嗯,还没说亲……”
浓荫深处,蝉鸣阵阵。清浅池塘,睡莲绽放。
马祥麟多希望,这宁和景致中的交谈,能再持续得久些。
恬淡也好,热切也罢,哪怕时而有几分淡淡的窘意,也强过那些充斥着诱惑与威胁的谈判。
奈何,太阳总是要落山的。
松江棉布总是要发完的。
顾家老太太的马,也总是要画成的。
文哲书院门口,马祥麟目送顾府的马车和韩府的牛车走远后,略带怅然地轻叹一声。
正要转身进去,一个手拿莲蓬、剥着莲子的小娃娃,蹦跳着过来,仰脸对马祥麟道:“大将军,山雀从柳枝上飞下来了。”
马祥麟心神一凛,问道:“你说什么?”
娃娃一指不远处河塘边的大柳树:“那边,大将军去看看。”
说罢便仍低头专心剥莲子,吃得噶嘣嘣,显见得就是个来传话的懵懂小童。
马祥麟摸摸小童的头,蹲下来帮他剥了几颗莲子,才直起身,闲庭信步般往河岸踱去。
夕阳下,一个头戴竹编凉帽的老翁,在钓鱼。
马祥麟驻足于他的身边,望着那细细的鱼线,似在出神。
凉帽下传来细柔平和的声音:“马将军今日怎么不穿飞鱼服了?那身多威风。”
马祥麟淡淡道:“御赐的物件,马某自会珍惜,为了救人,才不得不拿出来,亮亮相。”
渔翁轻轻笑了笑:“马将军救人,真是救上瘾了,微末文官也救,弱质女流也救,碰上董其昌那样和国本牵牵扯扯的老儿,也不看是不是好人,便连问都不多问几句,套上飞鱼服就去救。”
马祥麟听到“国本”二字,面色一沉。
河面上,白昼将尽前最后一幕波光迷幻的景象,令他想起京师的波诡云谲。
也令他陡然醒悟过来。
父亲出事后,本就少年老成的他,更留心起历代朝堂内外那些仿如河底淤泥的勾心斗角故事来。
那日在董宅前,他就觉得蹊跷。官至知府和同知的那些老爷们,哪个不是人精,他们怎么可能由着一个连官身都没有的吏员,煽动一群地痞无赖,去围攻给当朝太子讲过课、从前也官品不小的董其昌?
马祥麟于是微微侧头,问道:“崔老公,董府这场无妄之灾,莫非,是贵妃乐见其成的?”
眼前这渔翁,正是郑贵妃的亲信内侍崔文莘。
万历帝独宠郑贵妃几十年,数次要将与郑贵妃所生的三皇子朱常洵封为太子,朝中东林党出身的大臣们都竭力反对,穷尽各种手段向万历帝施压,要拥立皇帝与宫女所生的大皇子朱常洛为太子。
历代将储君成为“国本”,所以万历时这场绵延十几年的争吵,被称为“争国本”,方才崔文莘提的“国本”二字,也是指此事。
崔文莘调整了一下鱼竿,不再卖关子:“马将军,董其昌为人圆滑,为官深沉,既不是东林派,也不是浙派楚派,却交游甚广,门生故吏众多,京师居高位者,不少都卖他面子。莫看他回乡归隐十年,毕竟曾是东宫的人,又和同乡徐光启一样,在江南膏腴之地很有威望,太子那派的老家伙们,很看重他。”
崔文莘说到此处顿了顿,口吻越发变得冷森森地:“可是马将军,这一回,本来可以让黄尊素那个东林学派的后起之秀一命呜呼在匪窝,你却把人给救了。本来可以狠狠教训一下东宫那边,你又莫名其妙地给董其昌出了头。你啊,真是伤了贵妃和福王的心。”
马祥麟闻言,静默片刻,复又开口,声音里也透着寒霜之气。
“那就劳烦贵妃下次,先叫胡芳公公来知会马某一声,好让马某知道,哪些场子是她和福王的。不过,就算耳提面命地说清楚,马某也未必就不管闲事了。”
“马将军!做人要知恩图报!”
崔文莘的口吻里怒意明显,手中鱼竿一抖,甩上来一条不大的鱼儿。
马祥麟俯身,取下鱼钩上的鱼儿,扔到崔文莘面前,带着讥诮道:“松江的四鳃鲈鱼名扬天下,崔老公不要错过。马某先回去歇着了。”
……
“郑姑娘,立秋后的四鳃鲈鱼正要往长江口去,最是肥美。竹香,你快给郑姑娘夹一块鱼背脊上的肉。”
城北醉白楼的包间里,缪氏坐在上首,吩咐丫鬟竹香为郑海珠布菜。
黄昏时,韩府的牛车车队,离开文哲书院后,慢吞吞地才走了半里路,就见顾府的轿子在前头等着。竹香亲自来请,说缪老太太就是福建人,得知郑海珠老家在漳州,今日看她本人言谈举止十分利落清爽,便要请她吃个夜饭、叙叙闽地乡情。
这番由头一摆,老彭一个管家自然不好说什么,韩希盈虽是主家、辈分却低,只得气鼓鼓地由郑海珠随着竹香跟在轿子旁边走了。
此刻,郑海珠细瞧竹香,虽和自己差不多年岁,但举手投足娴雅又老练,显见得不是顾家普通的婢女,好比《红楼梦》里贾老太太的鸳鸯了。
自己的身份,说来也是韩府的下人,怎好坐在那里由着顾府的“鸳鸯”来伺候。
郑海珠忙起身,拖着竹香的袖子,向缪氏央告,自己受用不起。
缪氏也不坚持,笑吟吟道:“你这孩子对规矩看得重,也是好事。这样吧,竹香去外头候着,就咱俩个吃吃鱼,说说话儿,你也自在些。”
竹香躬身退出包间,只一个影子淡淡地印在门格上,一动不动。
郑海珠挪了挪身子,双手端过老太太面前的莲瓣碗,用筷子轻巧地挑出鲈鱼的两片鳃肉,放在碗里,又拿起调羹,舀半勺汤汁淋在肉上。
那汤汁里,渗了火腿的鲜、姜片的暖、葱丝的香,和鲈鱼的鳃肉拌在一处,自会令滋味相得益彰。
寻常鲈鱼,只两鳃,松江鲈鱼却长得像塘鳢,主鳃上头另有两条火焰纹,人们便称为四鳃鲈。这种鲈鱼,鱼头宽扁硕大,鳃肉十分鲜美腴嫩,入口即化,给牙口欠佳的老人家吃,再好不过。
缪氏神态安详地看着郑海珠,她举止里的习惯和分寸,传递的讯息,果然与自己打听来的一样,是出身体面人家的孩子。
缪氏夹一口鱼肉,优雅地品咂着,咽下后,才对郑海珠笑道:“鱼身上最好的两瓣肉,已教我老婆子享用了去,你也莫作筋作骨地站着了,快坐下趁热吃。”
却之不恭,也非礼数,郑海珠遂依言去夹了一块鱼背肉。
缪氏抿一口米酒,缓缓道:“阿珠姑娘,我是宫里出来的人,若论对规矩的在意,只怕不论顾家、韩家,谁都没我规矩大。但立规矩的本意,无非是教人在分寸之内过得舒心。有的孩子,明明已通人事,却对瓜田李下这样简单的规矩视而不见,不去管她无意还是有心,总之是太没分寸。而老婆子我,作东请你吃一口时令鲜鱼呢,我乐意、你开心,并未妨碍到旁的人,这便不算破了规矩、失了分寸。你当真不必太拘束。”
郑海珠今日突然被缪氏请来叙话,本已十分诧异。
这时听缪氏的话分明在点出韩希盈的举止不端,竟是交浅言深的意思了,她越发惊讶老太太为何要与自己说这些。
郑海珠垂眸须臾,猜测出一星半点的缘由,决定干脆大胆探寻几步。
遂语气笃诚地向缪氏说道:“夫人今日赐给阿珠的,何止春风化雨的教导和叫人齿颊留香的珍馐,更要紧的是,方才阿珠有幸走在夫人的轿子旁,能得竹香姐姐笑语盈盈的照拂,行过的又是闹市,城中士庶尽皆观瞻。这才是真的令阿珠大受恩惠。”
缪氏笑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没错,我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希孟和你毕竟是去匪寨走过一遭的女子,纵然有马将军和黄老爷为你们说话,有阿潜回护希孟,顾家还是应当有个长辈站出来表个态度,阿潜与希孟这段姻缘,仍是铁板钉钉,旁人,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官带绅士,都莫要惦记着看笑话了。”
郑海珠这回完全听懂了,一时之间喜意盈胸,忙又起身,毫无迟滞地跪下,感激道:“阿珠斗胆,替我家小姐谢夫人体恤。”
缪氏将她扶起来,示意她坐回去,继续听自己说话。
“阿珠姑娘,我本是福州府宁德人,幼时随父母去上清寺进香,机缘巧合,见到一件绣工极其精美的袈裟,据说是宫中赐给前代方丈的。我自此对绣技着迷,央求父母送我到苏州拜师学绣,又被织造局送入京师。进宫后,我才晓得,这人心呐,绝非绣品那样纯美干净。所幸,王皇后疼惜我,将我指给尚宝丞为妾,让我得以在妙龄年华,就走出紫禁城,回到东南。我对皇后当然感恩,对顾家也分外感念。我打心底里盼着顾家能越来越兴旺。阿珠姑娘,我看人的眼光,不会错,希孟和你,都是好孩子,你又已自梳,不会再嫁人,心是定的,都是在希孟身上的。一户人家,门前光鲜不作数,后宅安宁才是福。顾家迎进来的,应是你们这样的女眷。”
琉璃灯影中,缪氏的面庞仿佛又镶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观之可亲。
老人便如此这般,说一阵体己话,抿几口酒,吃两口菜,平易和蔼,娓娓道来,令郑海珠数次产生错觉,仿佛面对的,是自己前世在现代时的外祖母。
如此过了酉时,缪氏招呼竹香结了账,派她与一个家丁送郑海珠回韩府。
刚走到府门口,灯笼下蹲着的郑守宽就欢叫一声,迎了上来。
“姑姑,大小姐也在前厅等你,说你不回来,她睡不着。”
郑海珠客气地与顾家仆婢道别,携着侄儿走进府门。
初秋的夜空,星辰闪亮,园子里,桂花树已挂蕊,空气里浸润着缕缕甜香。
郑海珠抬头望着一弯月牙,眼前出现了一帧帧画面:岱山岛上颜思齐宅子里的锦绣华服,鸟船的风帆和辽东兵的背影,马祥麟说“倘使有一天我们川军要挥师北上”时的眼神,黄尊素说“我办事只论是非曲直”的面色,顾寿潜与韩希孟并肩而立的模样,最后是缪老太太望着自己的笑容。
她在心中对自己说,这个时代,其实,也没有那么坏。
马祥麟与郑海珠,来到吴地都只不到一年,对于江南形胜的苏松二府颇多新鲜的共鸣。
而他们的家乡,蜀地与漳州,亦是繁华的所在,各自的风物人情很有说头。
如此,二人相谈甚欢。
直至数驾牛车上的布匹被军士们陆续领走,马祥麟瞟到车轮上那个“韩”字,忽然想起一事,笑容转淡,对郑海珠正色道:“郑姑娘,那日你们走后,我审问了几名活下来的残匪,都说不知道是什么人出钱请邱万梁对韩府大小姐动手。他们都是小罗罗,平日里最多打劫丝船,确实不晓得。可惜邱万梁和徐阿六他们,都死了。”
郑海珠点头道:“徐阿六劫船时,张口就能叫出小姐的闺名,这样蹊跷,定然有鬼。我与小姐如今虽已归家,亦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总要设法弄清端倪,否则便还有下一次。”
马祥麟语调谆谆:“好在黄兄是松江推官,他亲身所历那科考舞弊的沈家如何下作,又亲眼所见宵小之辈陷害董府,应最明白你们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贵府家业不在董府之下,韩老爷又并非寻常文士,这棉布生意做得这样大……郑姑娘若有机会,不妨多问问黄先生,或能发现蛛丝马迹。”
“马将军说的是,黄先生有股刚严正气,我们信他。”
“嗯,惟愿我大明,多些这样的好官。”
“听闻黄先生的家眷还在余姚,不知何时过来。”
“哦,昨日酒席上,我倒是问了,家眷应已启程。他长子叫黄宗羲,已经五六岁。三个月前,次子也呱呱坠地,倒是正好来松江做百日酒。”
“那太好了,我今日回去便禀报小姐,看看备些什么贺礼。对了,冒昧一问,马将军可成家了?”
“呃,嗯,还没说亲……”
浓荫深处,蝉鸣阵阵。清浅池塘,睡莲绽放。
马祥麟多希望,这宁和景致中的交谈,能再持续得久些。
恬淡也好,热切也罢,哪怕时而有几分淡淡的窘意,也强过那些充斥着诱惑与威胁的谈判。
奈何,太阳总是要落山的。
松江棉布总是要发完的。
顾家老太太的马,也总是要画成的。
文哲书院门口,马祥麟目送顾府的马车和韩府的牛车走远后,略带怅然地轻叹一声。
正要转身进去,一个手拿莲蓬、剥着莲子的小娃娃,蹦跳着过来,仰脸对马祥麟道:“大将军,山雀从柳枝上飞下来了。”
马祥麟心神一凛,问道:“你说什么?”
娃娃一指不远处河塘边的大柳树:“那边,大将军去看看。”
说罢便仍低头专心剥莲子,吃得噶嘣嘣,显见得就是个来传话的懵懂小童。
马祥麟摸摸小童的头,蹲下来帮他剥了几颗莲子,才直起身,闲庭信步般往河岸踱去。
夕阳下,一个头戴竹编凉帽的老翁,在钓鱼。
马祥麟驻足于他的身边,望着那细细的鱼线,似在出神。
凉帽下传来细柔平和的声音:“马将军今日怎么不穿飞鱼服了?那身多威风。”
马祥麟淡淡道:“御赐的物件,马某自会珍惜,为了救人,才不得不拿出来,亮亮相。”
渔翁轻轻笑了笑:“马将军救人,真是救上瘾了,微末文官也救,弱质女流也救,碰上董其昌那样和国本牵牵扯扯的老儿,也不看是不是好人,便连问都不多问几句,套上飞鱼服就去救。”
马祥麟听到“国本”二字,面色一沉。
河面上,白昼将尽前最后一幕波光迷幻的景象,令他想起京师的波诡云谲。
也令他陡然醒悟过来。
父亲出事后,本就少年老成的他,更留心起历代朝堂内外那些仿如河底淤泥的勾心斗角故事来。
那日在董宅前,他就觉得蹊跷。官至知府和同知的那些老爷们,哪个不是人精,他们怎么可能由着一个连官身都没有的吏员,煽动一群地痞无赖,去围攻给当朝太子讲过课、从前也官品不小的董其昌?
马祥麟于是微微侧头,问道:“崔老公,董府这场无妄之灾,莫非,是贵妃乐见其成的?”
眼前这渔翁,正是郑贵妃的亲信内侍崔文莘。
万历帝独宠郑贵妃几十年,数次要将与郑贵妃所生的三皇子朱常洵封为太子,朝中东林党出身的大臣们都竭力反对,穷尽各种手段向万历帝施压,要拥立皇帝与宫女所生的大皇子朱常洛为太子。
历代将储君成为“国本”,所以万历时这场绵延十几年的争吵,被称为“争国本”,方才崔文莘提的“国本”二字,也是指此事。
崔文莘调整了一下鱼竿,不再卖关子:“马将军,董其昌为人圆滑,为官深沉,既不是东林派,也不是浙派楚派,却交游甚广,门生故吏众多,京师居高位者,不少都卖他面子。莫看他回乡归隐十年,毕竟曾是东宫的人,又和同乡徐光启一样,在江南膏腴之地很有威望,太子那派的老家伙们,很看重他。”
崔文莘说到此处顿了顿,口吻越发变得冷森森地:“可是马将军,这一回,本来可以让黄尊素那个东林学派的后起之秀一命呜呼在匪窝,你却把人给救了。本来可以狠狠教训一下东宫那边,你又莫名其妙地给董其昌出了头。你啊,真是伤了贵妃和福王的心。”
马祥麟闻言,静默片刻,复又开口,声音里也透着寒霜之气。
“那就劳烦贵妃下次,先叫胡芳公公来知会马某一声,好让马某知道,哪些场子是她和福王的。不过,就算耳提面命地说清楚,马某也未必就不管闲事了。”
“马将军!做人要知恩图报!”
崔文莘的口吻里怒意明显,手中鱼竿一抖,甩上来一条不大的鱼儿。
马祥麟俯身,取下鱼钩上的鱼儿,扔到崔文莘面前,带着讥诮道:“松江的四鳃鲈鱼名扬天下,崔老公不要错过。马某先回去歇着了。”
……
“郑姑娘,立秋后的四鳃鲈鱼正要往长江口去,最是肥美。竹香,你快给郑姑娘夹一块鱼背脊上的肉。”
城北醉白楼的包间里,缪氏坐在上首,吩咐丫鬟竹香为郑海珠布菜。
黄昏时,韩府的牛车车队,离开文哲书院后,慢吞吞地才走了半里路,就见顾府的轿子在前头等着。竹香亲自来请,说缪老太太就是福建人,得知郑海珠老家在漳州,今日看她本人言谈举止十分利落清爽,便要请她吃个夜饭、叙叙闽地乡情。
这番由头一摆,老彭一个管家自然不好说什么,韩希盈虽是主家、辈分却低,只得气鼓鼓地由郑海珠随着竹香跟在轿子旁边走了。
此刻,郑海珠细瞧竹香,虽和自己差不多年岁,但举手投足娴雅又老练,显见得不是顾家普通的婢女,好比《红楼梦》里贾老太太的鸳鸯了。
自己的身份,说来也是韩府的下人,怎好坐在那里由着顾府的“鸳鸯”来伺候。
郑海珠忙起身,拖着竹香的袖子,向缪氏央告,自己受用不起。
缪氏也不坚持,笑吟吟道:“你这孩子对规矩看得重,也是好事。这样吧,竹香去外头候着,就咱俩个吃吃鱼,说说话儿,你也自在些。”
竹香躬身退出包间,只一个影子淡淡地印在门格上,一动不动。
郑海珠挪了挪身子,双手端过老太太面前的莲瓣碗,用筷子轻巧地挑出鲈鱼的两片鳃肉,放在碗里,又拿起调羹,舀半勺汤汁淋在肉上。
那汤汁里,渗了火腿的鲜、姜片的暖、葱丝的香,和鲈鱼的鳃肉拌在一处,自会令滋味相得益彰。
寻常鲈鱼,只两鳃,松江鲈鱼却长得像塘鳢,主鳃上头另有两条火焰纹,人们便称为四鳃鲈。这种鲈鱼,鱼头宽扁硕大,鳃肉十分鲜美腴嫩,入口即化,给牙口欠佳的老人家吃,再好不过。
缪氏神态安详地看着郑海珠,她举止里的习惯和分寸,传递的讯息,果然与自己打听来的一样,是出身体面人家的孩子。
缪氏夹一口鱼肉,优雅地品咂着,咽下后,才对郑海珠笑道:“鱼身上最好的两瓣肉,已教我老婆子享用了去,你也莫作筋作骨地站着了,快坐下趁热吃。”
却之不恭,也非礼数,郑海珠遂依言去夹了一块鱼背肉。
缪氏抿一口米酒,缓缓道:“阿珠姑娘,我是宫里出来的人,若论对规矩的在意,只怕不论顾家、韩家,谁都没我规矩大。但立规矩的本意,无非是教人在分寸之内过得舒心。有的孩子,明明已通人事,却对瓜田李下这样简单的规矩视而不见,不去管她无意还是有心,总之是太没分寸。而老婆子我,作东请你吃一口时令鲜鱼呢,我乐意、你开心,并未妨碍到旁的人,这便不算破了规矩、失了分寸。你当真不必太拘束。”
郑海珠今日突然被缪氏请来叙话,本已十分诧异。
这时听缪氏的话分明在点出韩希盈的举止不端,竟是交浅言深的意思了,她越发惊讶老太太为何要与自己说这些。
郑海珠垂眸须臾,猜测出一星半点的缘由,决定干脆大胆探寻几步。
遂语气笃诚地向缪氏说道:“夫人今日赐给阿珠的,何止春风化雨的教导和叫人齿颊留香的珍馐,更要紧的是,方才阿珠有幸走在夫人的轿子旁,能得竹香姐姐笑语盈盈的照拂,行过的又是闹市,城中士庶尽皆观瞻。这才是真的令阿珠大受恩惠。”
缪氏笑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没错,我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希孟和你毕竟是去匪寨走过一遭的女子,纵然有马将军和黄老爷为你们说话,有阿潜回护希孟,顾家还是应当有个长辈站出来表个态度,阿潜与希孟这段姻缘,仍是铁板钉钉,旁人,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官带绅士,都莫要惦记着看笑话了。”
郑海珠这回完全听懂了,一时之间喜意盈胸,忙又起身,毫无迟滞地跪下,感激道:“阿珠斗胆,替我家小姐谢夫人体恤。”
缪氏将她扶起来,示意她坐回去,继续听自己说话。
“阿珠姑娘,我本是福州府宁德人,幼时随父母去上清寺进香,机缘巧合,见到一件绣工极其精美的袈裟,据说是宫中赐给前代方丈的。我自此对绣技着迷,央求父母送我到苏州拜师学绣,又被织造局送入京师。进宫后,我才晓得,这人心呐,绝非绣品那样纯美干净。所幸,王皇后疼惜我,将我指给尚宝丞为妾,让我得以在妙龄年华,就走出紫禁城,回到东南。我对皇后当然感恩,对顾家也分外感念。我打心底里盼着顾家能越来越兴旺。阿珠姑娘,我看人的眼光,不会错,希孟和你,都是好孩子,你又已自梳,不会再嫁人,心是定的,都是在希孟身上的。一户人家,门前光鲜不作数,后宅安宁才是福。顾家迎进来的,应是你们这样的女眷。”
琉璃灯影中,缪氏的面庞仿佛又镶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观之可亲。
老人便如此这般,说一阵体己话,抿几口酒,吃两口菜,平易和蔼,娓娓道来,令郑海珠数次产生错觉,仿佛面对的,是自己前世在现代时的外祖母。
如此过了酉时,缪氏招呼竹香结了账,派她与一个家丁送郑海珠回韩府。
刚走到府门口,灯笼下蹲着的郑守宽就欢叫一声,迎了上来。
“姑姑,大小姐也在前厅等你,说你不回来,她睡不着。”
郑海珠客气地与顾家仆婢道别,携着侄儿走进府门。
初秋的夜空,星辰闪亮,园子里,桂花树已挂蕊,空气里浸润着缕缕甜香。
郑海珠抬头望着一弯月牙,眼前出现了一帧帧画面:岱山岛上颜思齐宅子里的锦绣华服,鸟船的风帆和辽东兵的背影,马祥麟说“倘使有一天我们川军要挥师北上”时的眼神,黄尊素说“我办事只论是非曲直”的面色,顾寿潜与韩希孟并肩而立的模样,最后是缪老太太望着自己的笑容。
她在心中对自己说,这个时代,其实,也没有那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