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蛛丝马迹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韩希孟柔声问道:“阿妹,你家信洋教?”
小姑娘极有礼貌,站起来欠身行个礼,斯斯文文地回答:“两位姐姐好,是的,我家都已加入耶稣会,我也已经受洗,我的教名叫Candida。”
“哈,真是巧,”韩希孟笑得更开,带着温善的趣致道,“让我猜猜,你是不是姓徐呀?”
小姑娘点点头,表情于老实中透着惊讶。
郑海珠瞬间明白了,这孩子,便是徐光启的孙女儿。
徐光启前些年,因与熊三拔、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过从甚密,且为各地教民争取生存空间,而遭到京师朝堂保守派的猛烈攻讦。他遂愤而辞官,挂个翰林院闲职,主要住在天津,翻译《几何原本》,却也常回松江,与华亭缙绅们交游。
松江府风气开明,但全家入洋教的还是凤毛麟角,徐家年幼的孙子孙女都受洗入教的事,便传得上流仕宦圈子人尽皆知。
韩府中,“甘地大”这个徐家小孙女的教名,在避开三奶奶杨氏的场合,郑海珠听钱氏和韩希孟提过好几回,故而不陌生。
韩希孟正还要问几句,身后有妇人唤道:“蕙珍,这是韩家姐姐。”
韩希孟回头,见妇人的眉目与小蕙珍诸多相似,便猜是徐光启的儿媳顾氏,遂十分客气道:“顾奶奶安康。”
顾氏闺名兰介,娘家也是松江人,与顾名世一脉算得亲戚。
顾兰介无论从夫家还是娘家的信息,都晓得顾名世最宝贝的二房孙子,与眼前这位韩家大小姐已经定亲。
她对韩希孟,便没什么生疏的寒暄之意,神情松泛地抬起袖子,笑吟吟道:“今日我来看甘薯的收成,穿得潦草,方才与缪阿太照面,实在失礼。”
“有何失礼的,从前皇后娘娘还亲蚕呢,徐家媳妇,你才是松江各家女眷们的榜样。”
村道上传来苍老却爽朗的女声,只见缪老太太已由婆子扶着,昂然走过来。
她站定后,中气十足道:“方才我就与各家的奶奶小姐们讲,前些年徐翰林出资雇人,在佘山种甘薯,松江的读书人还笑话他。如今那些老爷公子的,都该来瞧瞧,这片往昔种不得稻谷的荒山土坡,收出来多少能喂饱肚子的甘薯。”
一旁黄尊素的妻子姚氏,也接上话头道:“缪阿太说得正是。去年我们余姚春旱,稻谷没打上来,所幸甘薯这个东西耐旱易活,救了不少乡亲。我家老爷说,甘薯是一位姓陈的海商,去吕宋跑船时,从弗郎基人手里弄回来的藤根。”
今日,缪老太太一路与姚氏搭话,已对她颇有好感。
有些官眷,仗着家里老爷仕途顺遂,莫说对着平民百姓,便是到了家中男人已不做官的豪门面前,也爱挑剔拿乔,一心只想接受众星拱月般的奉承。
但姚氏身上,却不见这份浅薄之气,她对缪氏说话极有分寸,讲了不少余姚的风土人情,又问了松江的塾学光景。
此刻,听了姚氏的话,缪老太太越发赞许,连连点头道:“还是黄夫人有见识,没错,那陈姓海商正是我与郑姑娘的老乡,也是福建人。当初,弗朗基人禁止我大明商人从吕宋带回任何植物种子,陈先生机灵得很,将甘薯藤夹在海船的缆绳里,硬是偷偷运了出来。”
言罢,缪老太太亲自上来携了顾兰介的衣袖,又招呼乖巧的小姑娘徐蕙珍道:“走,一起和老婆子我吃螃蟹去,你们再忙,饭总是要吃的。”
顾兰介推辞道:“缪阿太,我才从地里钻出来,衣裳脏得没法看,不好上席的。”
人情练达的顾家大媳妇沈氏,已上来亲热道:“都是自家亲戚,妹妹莫见外了,我们爬了一路山,哪个身上不是沾了草叶泥团的,快走吧。”
姚氏也莞尔道:“我今日原就另带了一身新袍子,请韩家的希孟妹妹给看看绣样的,徐少奶奶若不嫌弃,待进了食府,我陪徐少奶奶换上。”
……
半炷香后,鹤鸣楼的雅间中,大奶奶沈氏的贴身大丫鬟和韩希盈,正抖开一套绸袄和褙子,为顾兰介更衣。
片刻前,韩希盈主动上楼,要挤进来帮忙的,言明自己是小辈,不好不懂礼数。
姚氏诧异,服侍更衣本来就是丫鬟婆子们的事,小姐不参与,哪里就不懂礼数了?
她正暗自嘀咕韩希盈未免太活泼了些,一旁的圈椅上,沈氏已开口与她闲聊:“黄夫人身上这件石榴花的云肩,方才希孟说是她绣的?阿孟的绣技,真是没得挑。”
姚氏附和道:“这云肩上的石榴花,色艳,轮廓却极雅致,有两宋画作的遗风。对了,大奶奶,听闻缪阿太的绣艺亦是出神入化,顾府和韩府联姻,实乃注定的缘份。”
那边厢,韩希盈忽然主动插话道:“我大姐,最近不看宋画咯,改成琢磨倭国的玩意了。”
“倭国?”沈氏面色微变,眉间现了肃然之色。
韩希盈仍是一派赤子神情,认真道:“嗯,是误劫郑姑娘的那家人,送了一件倭国的衣服赔不是,还有几幅美人图,大姐看了,当宝贝一样,整日琢磨衣服上的针法和画上的技法。我想一道观瞻,郑姑娘却只给看衣服,不让看画。郑姑娘,可凶了。”
穿好褙子的顾兰介,眼角余光瞥到沈氏的模样,温言道:“倭国的画匠,近些年确有扬名海外之势,家公的西洋友人们,也提及过。至于刺绣,想来倭人从前与我大明勘合往来时,买去不少绣品,那边总也有手巧心慧之人,或也成他山之玉,我们反倒可以借鉴。”
沈氏冲顾兰介点点头,转向姚氏道:“不过,倭人总归和南洋、西洋那边的人不同,倭人与我大明有夙仇,倭人的绫罗书画,少沾些的好。黄夫人,你们余姚,当年也闹过倭患吧?”
姚氏淡淡回道:“闹过,嘉靖爷的时候闹的,把前朝谢阁老的家,给灭门了。”
沈氏轻“嘶”一声,叹一句“你看看,吓人呐”。
姚氏却接着展开下文:“不过,后来人说,谢阁老的子孙,本就和我大明海商勾结走私,要赖银子,闹崩了,海商就雇了倭国的浪人,血洗谢家。所以,两边扑腾的,其实都是我大明的人,那倭国人,不过就是其中一边儿,雇的狗。”
顾兰介听完,投来赞同的目光,婉声道:“从前我们松江府闹倭寇,也差不多,有些是真倭,有些其实是明人内讧。”
沈氏面上的不悦一闪而过,她很快站起来,莞尔一笑:“哦,如此。好在如今都太平了,咱们下楼吧,莫教老太太等着。”
姚氏走在最后,盯一眼韩希盈袅袅婷婷的背影,品咂着,这小丫头也十六了,不像是质朴憨直,倒像是别有黠滑,要编排她姐姐的离经叛道之举。
姚氏自被黄尊素解开心结后,又由郑海珠上门陪着、游览过松江市镇,其间郑海珠还主动邀她为义塾授学,她对郑海珠早已没了什么芥蒂,颇愿意与韩、郑二女结交。
她于是在心底记了一笔韩希盈透露韩希孟钻研倭画的事,决定找个合适的机会,说与郑海珠知晓。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出口的话负责。那小丫头既然敢议论,就拦不住老成的听者提醒她姐姐。
……
缪老太太今日精神格外健旺。
她兴致勃勃地去池子里,亲自选好大闸蟹。
待蒸好上桌,每位女眷前头,都摆了一套银制的“蟹八件”。
苏松地区,人人爱蟹,个个会用蟹八件,众人也不要丫鬟婆子代劳,嘻嘻哈哈地抓了金毛白肚的壮硕螃蟹,放在各自面前的圆形银台上,敲敲打打、挑挑剪剪。
一时之间,桌面上无数葱葱玉指灵巧翻飞,操持着腰圆锤、长柄斧、细叉、圆头剪子、钎子、小匙等工具。
须臾之间,脂白的蟹肉、橘红的蟹黄,便纷纷入了那一张张胭脂檀口中。
郑海珠端着洗手的菊花水,站在韩希孟身后,忽地注意到,顾家大奶奶沈氏,使用锤子、剪子、叉子、银匙都很正常,因而与其他女眷一样,顺利地吃到了蟹黄、蟹身和蟹钳。唯独到了蟹腿的部分,沈氏卡了壳。
蟹腿里的肉,需要用长针捅出来,但沈氏剪掉蟹腿两头的关节后,试了几次,都没法将针捅进去。
郑海珠看得分明,沈氏的手,做不了这个精细的动作。
郑海珠又斜瞥向沈氏身后的贴身大丫鬟,那丫鬟叫翠榴,有二十岁了,十分机敏伶俐的姑娘,此际也是直勾勾地盯着女主人的手,身体微微前倾了数次,但似乎不敢上前帮忙。
她的手有疾患,她很介意此事,不愿与旁人看起来有异?
郑海珠正默默思忖时,坐在沈氏身边的缪老太太,自自然然地抽手捏过沈氏指间的蟹腿,细钎子一捅,一条滑嫩肥壮的蟹脚肉,便出来了。
沈氏不动声色地接过,抿进嘴中。
郑海珠分明捕捉到了缪老太太眼里一丝悲悯之色。
韩希孟柔声问道:“阿妹,你家信洋教?”
小姑娘极有礼貌,站起来欠身行个礼,斯斯文文地回答:“两位姐姐好,是的,我家都已加入耶稣会,我也已经受洗,我的教名叫Candida。”
“哈,真是巧,”韩希孟笑得更开,带着温善的趣致道,“让我猜猜,你是不是姓徐呀?”
小姑娘点点头,表情于老实中透着惊讶。
郑海珠瞬间明白了,这孩子,便是徐光启的孙女儿。
徐光启前些年,因与熊三拔、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过从甚密,且为各地教民争取生存空间,而遭到京师朝堂保守派的猛烈攻讦。他遂愤而辞官,挂个翰林院闲职,主要住在天津,翻译《几何原本》,却也常回松江,与华亭缙绅们交游。
松江府风气开明,但全家入洋教的还是凤毛麟角,徐家年幼的孙子孙女都受洗入教的事,便传得上流仕宦圈子人尽皆知。
韩府中,“甘地大”这个徐家小孙女的教名,在避开三奶奶杨氏的场合,郑海珠听钱氏和韩希孟提过好几回,故而不陌生。
韩希孟正还要问几句,身后有妇人唤道:“蕙珍,这是韩家姐姐。”
韩希孟回头,见妇人的眉目与小蕙珍诸多相似,便猜是徐光启的儿媳顾氏,遂十分客气道:“顾奶奶安康。”
顾氏闺名兰介,娘家也是松江人,与顾名世一脉算得亲戚。
顾兰介无论从夫家还是娘家的信息,都晓得顾名世最宝贝的二房孙子,与眼前这位韩家大小姐已经定亲。
她对韩希孟,便没什么生疏的寒暄之意,神情松泛地抬起袖子,笑吟吟道:“今日我来看甘薯的收成,穿得潦草,方才与缪阿太照面,实在失礼。”
“有何失礼的,从前皇后娘娘还亲蚕呢,徐家媳妇,你才是松江各家女眷们的榜样。”
村道上传来苍老却爽朗的女声,只见缪老太太已由婆子扶着,昂然走过来。
她站定后,中气十足道:“方才我就与各家的奶奶小姐们讲,前些年徐翰林出资雇人,在佘山种甘薯,松江的读书人还笑话他。如今那些老爷公子的,都该来瞧瞧,这片往昔种不得稻谷的荒山土坡,收出来多少能喂饱肚子的甘薯。”
一旁黄尊素的妻子姚氏,也接上话头道:“缪阿太说得正是。去年我们余姚春旱,稻谷没打上来,所幸甘薯这个东西耐旱易活,救了不少乡亲。我家老爷说,甘薯是一位姓陈的海商,去吕宋跑船时,从弗郎基人手里弄回来的藤根。”
今日,缪老太太一路与姚氏搭话,已对她颇有好感。
有些官眷,仗着家里老爷仕途顺遂,莫说对着平民百姓,便是到了家中男人已不做官的豪门面前,也爱挑剔拿乔,一心只想接受众星拱月般的奉承。
但姚氏身上,却不见这份浅薄之气,她对缪氏说话极有分寸,讲了不少余姚的风土人情,又问了松江的塾学光景。
此刻,听了姚氏的话,缪老太太越发赞许,连连点头道:“还是黄夫人有见识,没错,那陈姓海商正是我与郑姑娘的老乡,也是福建人。当初,弗朗基人禁止我大明商人从吕宋带回任何植物种子,陈先生机灵得很,将甘薯藤夹在海船的缆绳里,硬是偷偷运了出来。”
言罢,缪老太太亲自上来携了顾兰介的衣袖,又招呼乖巧的小姑娘徐蕙珍道:“走,一起和老婆子我吃螃蟹去,你们再忙,饭总是要吃的。”
顾兰介推辞道:“缪阿太,我才从地里钻出来,衣裳脏得没法看,不好上席的。”
人情练达的顾家大媳妇沈氏,已上来亲热道:“都是自家亲戚,妹妹莫见外了,我们爬了一路山,哪个身上不是沾了草叶泥团的,快走吧。”
姚氏也莞尔道:“我今日原就另带了一身新袍子,请韩家的希孟妹妹给看看绣样的,徐少奶奶若不嫌弃,待进了食府,我陪徐少奶奶换上。”
……
半炷香后,鹤鸣楼的雅间中,大奶奶沈氏的贴身大丫鬟和韩希盈,正抖开一套绸袄和褙子,为顾兰介更衣。
片刻前,韩希盈主动上楼,要挤进来帮忙的,言明自己是小辈,不好不懂礼数。
姚氏诧异,服侍更衣本来就是丫鬟婆子们的事,小姐不参与,哪里就不懂礼数了?
她正暗自嘀咕韩希盈未免太活泼了些,一旁的圈椅上,沈氏已开口与她闲聊:“黄夫人身上这件石榴花的云肩,方才希孟说是她绣的?阿孟的绣技,真是没得挑。”
姚氏附和道:“这云肩上的石榴花,色艳,轮廓却极雅致,有两宋画作的遗风。对了,大奶奶,听闻缪阿太的绣艺亦是出神入化,顾府和韩府联姻,实乃注定的缘份。”
那边厢,韩希盈忽然主动插话道:“我大姐,最近不看宋画咯,改成琢磨倭国的玩意了。”
“倭国?”沈氏面色微变,眉间现了肃然之色。
韩希盈仍是一派赤子神情,认真道:“嗯,是误劫郑姑娘的那家人,送了一件倭国的衣服赔不是,还有几幅美人图,大姐看了,当宝贝一样,整日琢磨衣服上的针法和画上的技法。我想一道观瞻,郑姑娘却只给看衣服,不让看画。郑姑娘,可凶了。”
穿好褙子的顾兰介,眼角余光瞥到沈氏的模样,温言道:“倭国的画匠,近些年确有扬名海外之势,家公的西洋友人们,也提及过。至于刺绣,想来倭人从前与我大明勘合往来时,买去不少绣品,那边总也有手巧心慧之人,或也成他山之玉,我们反倒可以借鉴。”
沈氏冲顾兰介点点头,转向姚氏道:“不过,倭人总归和南洋、西洋那边的人不同,倭人与我大明有夙仇,倭人的绫罗书画,少沾些的好。黄夫人,你们余姚,当年也闹过倭患吧?”
姚氏淡淡回道:“闹过,嘉靖爷的时候闹的,把前朝谢阁老的家,给灭门了。”
沈氏轻“嘶”一声,叹一句“你看看,吓人呐”。
姚氏却接着展开下文:“不过,后来人说,谢阁老的子孙,本就和我大明海商勾结走私,要赖银子,闹崩了,海商就雇了倭国的浪人,血洗谢家。所以,两边扑腾的,其实都是我大明的人,那倭国人,不过就是其中一边儿,雇的狗。”
顾兰介听完,投来赞同的目光,婉声道:“从前我们松江府闹倭寇,也差不多,有些是真倭,有些其实是明人内讧。”
沈氏面上的不悦一闪而过,她很快站起来,莞尔一笑:“哦,如此。好在如今都太平了,咱们下楼吧,莫教老太太等着。”
姚氏走在最后,盯一眼韩希盈袅袅婷婷的背影,品咂着,这小丫头也十六了,不像是质朴憨直,倒像是别有黠滑,要编排她姐姐的离经叛道之举。
姚氏自被黄尊素解开心结后,又由郑海珠上门陪着、游览过松江市镇,其间郑海珠还主动邀她为义塾授学,她对郑海珠早已没了什么芥蒂,颇愿意与韩、郑二女结交。
她于是在心底记了一笔韩希盈透露韩希孟钻研倭画的事,决定找个合适的机会,说与郑海珠知晓。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出口的话负责。那小丫头既然敢议论,就拦不住老成的听者提醒她姐姐。
……
缪老太太今日精神格外健旺。
她兴致勃勃地去池子里,亲自选好大闸蟹。
待蒸好上桌,每位女眷前头,都摆了一套银制的“蟹八件”。
苏松地区,人人爱蟹,个个会用蟹八件,众人也不要丫鬟婆子代劳,嘻嘻哈哈地抓了金毛白肚的壮硕螃蟹,放在各自面前的圆形银台上,敲敲打打、挑挑剪剪。
一时之间,桌面上无数葱葱玉指灵巧翻飞,操持着腰圆锤、长柄斧、细叉、圆头剪子、钎子、小匙等工具。
须臾之间,脂白的蟹肉、橘红的蟹黄,便纷纷入了那一张张胭脂檀口中。
郑海珠端着洗手的菊花水,站在韩希孟身后,忽地注意到,顾家大奶奶沈氏,使用锤子、剪子、叉子、银匙都很正常,因而与其他女眷一样,顺利地吃到了蟹黄、蟹身和蟹钳。唯独到了蟹腿的部分,沈氏卡了壳。
蟹腿里的肉,需要用长针捅出来,但沈氏剪掉蟹腿两头的关节后,试了几次,都没法将针捅进去。
郑海珠看得分明,沈氏的手,做不了这个精细的动作。
郑海珠又斜瞥向沈氏身后的贴身大丫鬟,那丫鬟叫翠榴,有二十岁了,十分机敏伶俐的姑娘,此际也是直勾勾地盯着女主人的手,身体微微前倾了数次,但似乎不敢上前帮忙。
她的手有疾患,她很介意此事,不愿与旁人看起来有异?
郑海珠正默默思忖时,坐在沈氏身边的缪老太太,自自然然地抽手捏过沈氏指间的蟹腿,细钎子一捅,一条滑嫩肥壮的蟹脚肉,便出来了。
沈氏不动声色地接过,抿进嘴中。
郑海珠分明捕捉到了缪老太太眼里一丝悲悯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