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科举制度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六十七章 科举制度
“无妨!”赵迁摆了摆手,一脸淡然的说道。
对于赵迁来说,王安石说不出科举制度才正常,如果在战国时期,王安石就提出了科举制,赵迁倒是会惊奇了。
这并不关乎一个人思想层度,只是单纯的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罢了。
毕竟系统的召唤,只是相当于把一个人性格和能力赋予到了当前时代某个人的身上,实际上这个人也是在当前时代成长起来的。
“底层读书人没有上升空间,造成人才的流失,这已经是当下各国都在面对的问题。如果我赵国能率先打破阶级壁垒,让底层的读书人也有出头的机会,六国人才必回蜂拥而至!”赵迁点点头,看着王安石,用一种极具蛊惑性的声音说道。
“寡人这些天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不知可行与否,今日介辅你就帮寡人参谋参谋!”
“安石愿闻其详!”
“这个取士之法,寡人暂时定名为科举。”
“科举?”
“不错!以一年为期,在全国范围内召开大型的考试,所有人都有报名的资格。当然,为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扰乱科举秩序,在全国郡县设会科院,在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要参加会科院统一组织的院试。”
“只有通过院试,才有资格参见正式的科举考试,这样一来,也就能筛选掉一大批滥竽充数的人。通过院试的人,称‘秀才’,有秀才的身份,才可以参加由各郡郡守亲自主持的乡试!”
“通过乡试的人,称举人,可在一郡范围内为官。举人如还想更进一步,就要在第二年的春天赶赴京城,参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
“礼部?敢问大王,何为礼部?”王安石呆呆的看着赵迁,一脸的懵逼。
本来关于科举制度偌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王安石正在飞速的记忆理解,结果突然间冒出一个陌生的部门,而且还设在京城……貌似京中没有这么一个部门啊……
“咳咳,礼部,乃六部之一,协助丞相办事。关于六部制,寡人稍后再对你说!”赵迁干咳了几声道。
“诺!”王安石的脸上顿时出现了几分惊喜之色。
在科举制之后,还有六部制,而且听起来都是非常靠谱的政治制度,这就不由得让王安石越发的期待,期待着自己这位年轻的大王,身上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东西。
“在京城设贡院,作为会试的考场,由翰林院大学士以及礼部官员担任考官。通过会试的举人,称为‘贡士’,这些贡士便有资格参见由寡人亲自主持的殿试!”
王安石在一旁点了点头,很明智的没有再开口问翰林院是什么东西。
“能够参见殿试的,都是全国选拔上来的精英,也就是日后能够在朝廷为官的人才。通过殿试的,称为‘进士’。”
“进士排名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其他进士按照排名依次任职!如此一来,经过层层筛选,天才英才,尽入我赵国矣!”赵迁哈哈大笑道。
一边向王安石讲述科举制度,赵迁一边暗暗心惊。
或许在二十一世纪,科举制度不算什么,甚至还是封建残余、腐朽落后的代表。但只有真正经历了战国时期这个毫无希望可言的选官制度,才会感受到历史上率先提出科举制度的人,到底是多么伟大。
“这……”听完赵迁的讲述,王安石眼睛都睁大了,呆呆的看着赵迁,说不出一句话了。
通过赵迁的叙述,王安石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跨时代的制度,是天下读书人的福音!如果这科举制度真能发行下去,那么从今往后,天下的有才之士完全不用再担心自己因出身低微而埋没一生。
这个制度,简直就是为出身低微、生活贫苦之人量身打造的,为下层百姓与上层社会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大王!”王安石猛然间站起身来,两眼微微泛红,一下子就跪倒在了赵迁的面前,动情的说道,“微臣替全天下的寒门举子,谢过大王了!”
“介辅何必如此!”赵迁赶忙将王安石从地上扶了起来,轻声说道,“一起都是为了赵国的发展,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你大可不必如此!”
“大王!”王安石还想说什么,却被赵迁直接拦下了。
“介辅,今日所言,寡人说与你听,就是想让你分析一下其中是否还有什么漏洞!你说说看!”赵迁神情颇为严肃的说道。
“这个……”王安石意见赵迁如此严肃,脸上的激动之色也收了起来,渐渐转为凝重,“大王,这科举制度虽然千古无人,堪称绝妙,但以微臣看来,确实还有几点需要尤为注意的地方!”
“你且说来听听!”赵迁轻声说道。
在前世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确实有几条是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病而提出的,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科举上的疲敝之态。
更何况,赵迁对于科举选拔的了解,只限于书本上的记录以及老师的口述,所了解的不过就是科举制度最流于表面的东西,具体怎么执行,怎么推广,怎么运作,还是要叫给王安石这种政治家才行。
因此王安石对于科举制的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如果王安石对于科举的理解,无法让赵迁满意的话,赵迁还真就不敢把科举这个大杀器草率的放出来。
“大王,请恕微臣直言。您想出的这个科举制度确实是良策,如果能切实的推行下去,的确可以延揽到很多人才。但是关于科举的细节问题,不知大王有没有想过。”
说到这里,王安石停顿了一下,抬头打量了一下赵迁的神情,这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比如……从院试到殿试到底都考一些什么?都考哪些科目!到底用什么,来判别这个人是否是经国之才?”
第六十七章 科举制度
“无妨!”赵迁摆了摆手,一脸淡然的说道。
对于赵迁来说,王安石说不出科举制度才正常,如果在战国时期,王安石就提出了科举制,赵迁倒是会惊奇了。
这并不关乎一个人思想层度,只是单纯的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罢了。
毕竟系统的召唤,只是相当于把一个人性格和能力赋予到了当前时代某个人的身上,实际上这个人也是在当前时代成长起来的。
“底层读书人没有上升空间,造成人才的流失,这已经是当下各国都在面对的问题。如果我赵国能率先打破阶级壁垒,让底层的读书人也有出头的机会,六国人才必回蜂拥而至!”赵迁点点头,看着王安石,用一种极具蛊惑性的声音说道。
“寡人这些天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不知可行与否,今日介辅你就帮寡人参谋参谋!”
“安石愿闻其详!”
“这个取士之法,寡人暂时定名为科举。”
“科举?”
“不错!以一年为期,在全国范围内召开大型的考试,所有人都有报名的资格。当然,为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扰乱科举秩序,在全国郡县设会科院,在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要参加会科院统一组织的院试。”
“只有通过院试,才有资格参见正式的科举考试,这样一来,也就能筛选掉一大批滥竽充数的人。通过院试的人,称‘秀才’,有秀才的身份,才可以参加由各郡郡守亲自主持的乡试!”
“通过乡试的人,称举人,可在一郡范围内为官。举人如还想更进一步,就要在第二年的春天赶赴京城,参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
“礼部?敢问大王,何为礼部?”王安石呆呆的看着赵迁,一脸的懵逼。
本来关于科举制度偌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王安石正在飞速的记忆理解,结果突然间冒出一个陌生的部门,而且还设在京城……貌似京中没有这么一个部门啊……
“咳咳,礼部,乃六部之一,协助丞相办事。关于六部制,寡人稍后再对你说!”赵迁干咳了几声道。
“诺!”王安石的脸上顿时出现了几分惊喜之色。
在科举制之后,还有六部制,而且听起来都是非常靠谱的政治制度,这就不由得让王安石越发的期待,期待着自己这位年轻的大王,身上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东西。
“在京城设贡院,作为会试的考场,由翰林院大学士以及礼部官员担任考官。通过会试的举人,称为‘贡士’,这些贡士便有资格参见由寡人亲自主持的殿试!”
王安石在一旁点了点头,很明智的没有再开口问翰林院是什么东西。
“能够参见殿试的,都是全国选拔上来的精英,也就是日后能够在朝廷为官的人才。通过殿试的,称为‘进士’。”
“进士排名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其他进士按照排名依次任职!如此一来,经过层层筛选,天才英才,尽入我赵国矣!”赵迁哈哈大笑道。
一边向王安石讲述科举制度,赵迁一边暗暗心惊。
或许在二十一世纪,科举制度不算什么,甚至还是封建残余、腐朽落后的代表。但只有真正经历了战国时期这个毫无希望可言的选官制度,才会感受到历史上率先提出科举制度的人,到底是多么伟大。
“这……”听完赵迁的讲述,王安石眼睛都睁大了,呆呆的看着赵迁,说不出一句话了。
通过赵迁的叙述,王安石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跨时代的制度,是天下读书人的福音!如果这科举制度真能发行下去,那么从今往后,天下的有才之士完全不用再担心自己因出身低微而埋没一生。
这个制度,简直就是为出身低微、生活贫苦之人量身打造的,为下层百姓与上层社会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大王!”王安石猛然间站起身来,两眼微微泛红,一下子就跪倒在了赵迁的面前,动情的说道,“微臣替全天下的寒门举子,谢过大王了!”
“介辅何必如此!”赵迁赶忙将王安石从地上扶了起来,轻声说道,“一起都是为了赵国的发展,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你大可不必如此!”
“大王!”王安石还想说什么,却被赵迁直接拦下了。
“介辅,今日所言,寡人说与你听,就是想让你分析一下其中是否还有什么漏洞!你说说看!”赵迁神情颇为严肃的说道。
“这个……”王安石意见赵迁如此严肃,脸上的激动之色也收了起来,渐渐转为凝重,“大王,这科举制度虽然千古无人,堪称绝妙,但以微臣看来,确实还有几点需要尤为注意的地方!”
“你且说来听听!”赵迁轻声说道。
在前世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确实有几条是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病而提出的,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科举上的疲敝之态。
更何况,赵迁对于科举选拔的了解,只限于书本上的记录以及老师的口述,所了解的不过就是科举制度最流于表面的东西,具体怎么执行,怎么推广,怎么运作,还是要叫给王安石这种政治家才行。
因此王安石对于科举制的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如果王安石对于科举的理解,无法让赵迁满意的话,赵迁还真就不敢把科举这个大杀器草率的放出来。
“大王,请恕微臣直言。您想出的这个科举制度确实是良策,如果能切实的推行下去,的确可以延揽到很多人才。但是关于科举的细节问题,不知大王有没有想过。”
说到这里,王安石停顿了一下,抬头打量了一下赵迁的神情,这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比如……从院试到殿试到底都考一些什么?都考哪些科目!到底用什么,来判别这个人是否是经国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