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马屁文章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元璋望着台下,自信满满的二儿子。
心里面的感觉,不知道用怎么来形容。
要是朱樉能遗传到他的一半文采。
估计考个状元都是轻而易举的。
黄狗儿捧着朱樉新鲜出炉的大作,走上金台。
恭恭敬敬的用两只手,放在朱元璋身前的御案上。
朱元璋直接点了中书舍人刘三吾的姓名。
“刘爱卿将二郎这篇大作,念给各位品鉴一下。”
年近七旬的刘三吾清了清嗓,拿着贺表,直接朗声诵读道:
“臣闻天命所归,王者之兴,必有英明神武之主,以安社稷,抚万民。
今陛下开创伟业,洪武之基,德配天地,威震四方。
自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务在安民兴邦,国家昌盛,百姓乐业,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陛下明察秋毫,洞察万机,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政务之暇,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道德化民,以仁义治国。
臣等深受陛下之恩泽,感激涕零,无以为报。
今值元旦佳节,臣谨代表百官万民,献上最诚挚之祝福。
愿陛下洪福齐天,寿比南山;愿国家繁荣昌盛,江山永固;愿万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治理国家,共谋社稷大业。
愿陛下垂拱而治,德化天下,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永享太平之世。
谨以此表,献上陛下,伏望圣鉴。臣不胜感激之至,谨再拜顿首以闻。
儿臣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数百字的文章念完,朱元璋脸色红润,呼吸都顺畅了不少。
“什么叫贺表,这种有一说一,如实相告的文章才叫贺表。”
文臣们都变成了苦瓜脸,心里暗骂:这不就是一篇,纯粹的马屁文章吗?
在座各位饱读诗书之人,哪个写不出来?
不就是怕出来之后,被同僚和士林批判成阿谀奉承之辈吗?
早知道朱元璋好这口,比这篇更加辞藻华丽的锦绣文章,他们都能写的出来。
朱元璋对身旁的朱标,问道:“标儿,你弟弟这篇贺表。
你觉得如何啊?”
太子朱标躬下身子,回答道:“二弟的文章虽然稍显平庸,但是胜在临场发挥。”
朱元璋别有深意,问道:“如果是让标儿你主持科举,你觉得二郎能拿到什么功名。”
“儿臣觉得以二弟现在的文章功力,如果不是在余姚和吉安两地应试。”
“考个举人应该不是大问题。”
朱标的话说的非常中肯。
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贬低。
朱元璋笑道:“标儿,你知道咱打从心底最满意你什么地方吗?”
“儿臣不知,请父皇教诲。”
朱元璋解释道:“你行事作风持正守中,不偏不倚。”
“不会把个人好恶、私人恩怨掺杂到国事和家事当中。”
“这一点是最让咱满意的地方。”
——
朱樉一家老小早在年底冬至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接进了宫里。
只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回到京城以后一直居住在王府里。
毕竟按《皇明祖训》来说,成年的藩王,还没有全家人住进宫里的先例。
“大王请留步。”
朱樉刚走到了奉天门,就碰到了杨士奇。
杨士奇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给了德安府同知罗性。
后来因为继父罗性获罪,被贬谪到西北充军。
杨士奇一家,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如果不是在开封,遇到了朱樉。
现在的杨士奇搞不好,还在哪个私塾里给童子开蒙。
靠着微薄的束修,来养家糊口。
哪会有今日的远大前程?对于秦王的知遇之恩。
杨士奇一直心怀感激,两个人明面上没有任何来往。
私底下的关系,都心照不宣。
早上在宫门等候时,杨士奇就已经向他拜过年了。
特意在这儿等他,肯定不是为了寒暄。
“杨先生,找孤可是有要事?”
杨士奇一向公私分明,先谈起了公事。
“世子在文华殿小半年,学业上的成绩一直稳居前列。”
做为父亲,儿子被老师夸奖。
朱樉笑的合不拢嘴,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高阳郡王在学业上,一直没用功。”
朱樉对于朱高煦没读书天赋这事,心里早有准备。
“高煦这孩子,从小就对行伍之事感兴趣。”
“长大了做个将军也挺好的。”
杨士奇倒不这么认为,
“臣觉得是高阳郡王刚进文华殿,还没适应学堂里的生活。”
“只要他不捣乱课堂,杨先生不必过于在意。”
杨士奇对于朱樉的放养态度,有些意外。
“高阳郡王有皇后和徐王妃管束,倒是没在课堂上调皮捣蛋。”
朱樉放心了,杨士奇才忧心忡忡说出了最大问题。
“汗王出阁读书两年多来以来,在学业上没有长进。”
“现在已经是文华殿里,所有皇子皇孙的成绩中垫底。”
到了冬至日,文华殿都会举行一次考试。
朱元璋还会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时间驾临文华殿。
亲自考校皇子皇孙的学业,朱樉知道今年的排名是朱元璋定的。
“呃,我父皇当时是怎么评价尚煌的?”
“陛下对汗王的评语,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听到这句话,朱樉真想立马冲进乾清宫,找朱元璋理论一番。
老头子你倒是说清楚,到底是哪根上梁歪了?
杨士奇有些同情道:“臣找大王,正是为了汗王的学业。”
朱樉万万没有想到,在大明朝遇到的第一次请家长。
会是外表忠厚老实的大儿子。
杨士奇继续说道:“汗王不仅经常逃学,约其他藩王去垂钓。”
“还和肃王、辽王、庆王、赣王几人拉帮结伙,以保护费的名义敲诈年幼的亲王。”
“他们五人合称「春秋五霸」,在文华殿横行无忌,为祸一方。”
朱樉都能感觉到朱元璋,当时的尴尬。
儿子和孙子,在他眼皮子底下拉帮结派。
又都是未成年的小屁孩,他总不能全部都拖去打板子吧。
于是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将难题扔给了宗人令朱樉。
“大王,陛下口谕这件事交由您这位宗人令处置。”
朱樉听完头都大了,都是问题儿童。
他前世又没子女,哪里有管教孩子的经验。
只能使出拖字诀,朱樉说道:“大过年的,让这几个熊孩子再高兴几天。”
“这件事,等本王出征回来再议。”
朱元璋望着台下,自信满满的二儿子。
心里面的感觉,不知道用怎么来形容。
要是朱樉能遗传到他的一半文采。
估计考个状元都是轻而易举的。
黄狗儿捧着朱樉新鲜出炉的大作,走上金台。
恭恭敬敬的用两只手,放在朱元璋身前的御案上。
朱元璋直接点了中书舍人刘三吾的姓名。
“刘爱卿将二郎这篇大作,念给各位品鉴一下。”
年近七旬的刘三吾清了清嗓,拿着贺表,直接朗声诵读道:
“臣闻天命所归,王者之兴,必有英明神武之主,以安社稷,抚万民。
今陛下开创伟业,洪武之基,德配天地,威震四方。
自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务在安民兴邦,国家昌盛,百姓乐业,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陛下明察秋毫,洞察万机,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政务之暇,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道德化民,以仁义治国。
臣等深受陛下之恩泽,感激涕零,无以为报。
今值元旦佳节,臣谨代表百官万民,献上最诚挚之祝福。
愿陛下洪福齐天,寿比南山;愿国家繁荣昌盛,江山永固;愿万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治理国家,共谋社稷大业。
愿陛下垂拱而治,德化天下,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永享太平之世。
谨以此表,献上陛下,伏望圣鉴。臣不胜感激之至,谨再拜顿首以闻。
儿臣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数百字的文章念完,朱元璋脸色红润,呼吸都顺畅了不少。
“什么叫贺表,这种有一说一,如实相告的文章才叫贺表。”
文臣们都变成了苦瓜脸,心里暗骂:这不就是一篇,纯粹的马屁文章吗?
在座各位饱读诗书之人,哪个写不出来?
不就是怕出来之后,被同僚和士林批判成阿谀奉承之辈吗?
早知道朱元璋好这口,比这篇更加辞藻华丽的锦绣文章,他们都能写的出来。
朱元璋对身旁的朱标,问道:“标儿,你弟弟这篇贺表。
你觉得如何啊?”
太子朱标躬下身子,回答道:“二弟的文章虽然稍显平庸,但是胜在临场发挥。”
朱元璋别有深意,问道:“如果是让标儿你主持科举,你觉得二郎能拿到什么功名。”
“儿臣觉得以二弟现在的文章功力,如果不是在余姚和吉安两地应试。”
“考个举人应该不是大问题。”
朱标的话说的非常中肯。
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贬低。
朱元璋笑道:“标儿,你知道咱打从心底最满意你什么地方吗?”
“儿臣不知,请父皇教诲。”
朱元璋解释道:“你行事作风持正守中,不偏不倚。”
“不会把个人好恶、私人恩怨掺杂到国事和家事当中。”
“这一点是最让咱满意的地方。”
——
朱樉一家老小早在年底冬至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接进了宫里。
只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回到京城以后一直居住在王府里。
毕竟按《皇明祖训》来说,成年的藩王,还没有全家人住进宫里的先例。
“大王请留步。”
朱樉刚走到了奉天门,就碰到了杨士奇。
杨士奇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给了德安府同知罗性。
后来因为继父罗性获罪,被贬谪到西北充军。
杨士奇一家,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如果不是在开封,遇到了朱樉。
现在的杨士奇搞不好,还在哪个私塾里给童子开蒙。
靠着微薄的束修,来养家糊口。
哪会有今日的远大前程?对于秦王的知遇之恩。
杨士奇一直心怀感激,两个人明面上没有任何来往。
私底下的关系,都心照不宣。
早上在宫门等候时,杨士奇就已经向他拜过年了。
特意在这儿等他,肯定不是为了寒暄。
“杨先生,找孤可是有要事?”
杨士奇一向公私分明,先谈起了公事。
“世子在文华殿小半年,学业上的成绩一直稳居前列。”
做为父亲,儿子被老师夸奖。
朱樉笑的合不拢嘴,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高阳郡王在学业上,一直没用功。”
朱樉对于朱高煦没读书天赋这事,心里早有准备。
“高煦这孩子,从小就对行伍之事感兴趣。”
“长大了做个将军也挺好的。”
杨士奇倒不这么认为,
“臣觉得是高阳郡王刚进文华殿,还没适应学堂里的生活。”
“只要他不捣乱课堂,杨先生不必过于在意。”
杨士奇对于朱樉的放养态度,有些意外。
“高阳郡王有皇后和徐王妃管束,倒是没在课堂上调皮捣蛋。”
朱樉放心了,杨士奇才忧心忡忡说出了最大问题。
“汗王出阁读书两年多来以来,在学业上没有长进。”
“现在已经是文华殿里,所有皇子皇孙的成绩中垫底。”
到了冬至日,文华殿都会举行一次考试。
朱元璋还会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时间驾临文华殿。
亲自考校皇子皇孙的学业,朱樉知道今年的排名是朱元璋定的。
“呃,我父皇当时是怎么评价尚煌的?”
“陛下对汗王的评语,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听到这句话,朱樉真想立马冲进乾清宫,找朱元璋理论一番。
老头子你倒是说清楚,到底是哪根上梁歪了?
杨士奇有些同情道:“臣找大王,正是为了汗王的学业。”
朱樉万万没有想到,在大明朝遇到的第一次请家长。
会是外表忠厚老实的大儿子。
杨士奇继续说道:“汗王不仅经常逃学,约其他藩王去垂钓。”
“还和肃王、辽王、庆王、赣王几人拉帮结伙,以保护费的名义敲诈年幼的亲王。”
“他们五人合称「春秋五霸」,在文华殿横行无忌,为祸一方。”
朱樉都能感觉到朱元璋,当时的尴尬。
儿子和孙子,在他眼皮子底下拉帮结派。
又都是未成年的小屁孩,他总不能全部都拖去打板子吧。
于是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将难题扔给了宗人令朱樉。
“大王,陛下口谕这件事交由您这位宗人令处置。”
朱樉听完头都大了,都是问题儿童。
他前世又没子女,哪里有管教孩子的经验。
只能使出拖字诀,朱樉说道:“大过年的,让这几个熊孩子再高兴几天。”
“这件事,等本王出征回来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