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虚此行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适年岁不大,今年正好二十,之前由长辈行了冠礼。
如高适这般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
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在一适当之处,安心下来耕读,充实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出仕。
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选择了在宋城定居,躬耕取给,直至开元十九年,动身北行,打算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或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但今时不同往日,高适游历长安后,耳中听到的莫不是裴旻之名,以及陇右的巨大变化。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的开通,不只是便利凉陇之地,关中长安才是最大的得利者,丝绸之路的终点,始终是长安。
就算裴旻不在长安,长安依旧对他百般赞誉,留有他的传说。
高适心血来潮,往陇右一行,见见传说中的神迹……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
看着已经畅通无阻的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高适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另一个壮举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北至九原郡,穿越十四个县一千六百多公里,堑山堙谷,两年成功。
对于如此壮举,世人大多以谩骂诬蔑,劳民伤财。
高适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因故高适自小接触过军事方面的知识,在军事上有着一定的见地,却知秦直道是那种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壮举。
若是无秦直道,秦汉朝想要控制朔方、九原、云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跟秦直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加深了唐朝对于西方的控制力度。更为难得的是还促进了商道的发展,让凉州、陇右、关中大为得利,这一点即便是秦直道都不具备。
最为难得的是因为技术的提升,唐朝拥有了一种叫“轰天雷”的神物,将开山修岭的损伤降至了最低。
与修秦直道时白骨于野的景象,截然不同。
高适于此对于那个就在不远凉州的裴旻充满了无限敬仰,情不自禁的就来到了凉州姑臧。
正逢裴旻文章的盛传,高适心底更是崇拜,从而改变了历史选择,在姑臧城郊定居,耕作读书。
在这里生活了半月,也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相约着一并来参加这士林盛会。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裴旻带张九龄、王昌龄、王维他们几人来此,一方面是让他们接触河西士林,为弘扬大唐文化,教化当地百姓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物色物色一些人才,看看是不是有蒙尘的明珠等着发觉。
高适此刻远不及历史那般优秀,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谈吐之间,颇有见地。
王之涣发现后,与之交谈了会儿,见他气度从容,说话言辞皆是不凡,引荐给了裴旻。
见到自己的偶像,高适心底有着小小的激动,作揖道:“见过裴国公!”
裴旻笑得跟大灰狼一般,道:“无需多礼,此刻无尊卑之别。能得季凌青眼,想必达夫不同凡响……”
他一句话,既赞了王之涣,又拉近了与高适的关系。
王之涣道:“之前在一旁听高兄谈论,听极高兄谈论河西教化,有很深见地。”
裴旻感兴趣道:“达夫不妨说说?”
高适作揖道:“国公推崇教化,先前就有人说理当全面推广。晚生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河西古来皆是西方荒芜之所,能够有今日之盛,与接纳西方,东西交流,戚戚相关。若无西方商贾的投资,我中原东方的商贾也不会在偏远的河西投资。一但双方商人离去,河西经济将损失惨重,甚至影响到长安。何况河西乃边陲之地,民风彪悍并非坏事,一方面提升兵源的素质。真有战事来临,非常时刻振臂一挥,所有百姓皆可成军。此二点乃河西特色,放弃特色,一味求改,诚乃舍本求末,非明智之举。”
裴旻听得不住点头,道:“那你有何高见?”
高适道:“高见不敢当,只是觉得过激不美。这个中的掌控,在下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裴旻微微移动着还未好的右臂,抚掌道:“好一个过激不美,道出了我心中所想。这古语即有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边陲重地,若兵不勇,将不强,民风不彪悍,如何镇服周边。推文绝不能弃武,这是古来大忌,达夫说的在理。”
“至于西方文化,也不能排斥,固步自封,只会陷入井底之蛙的困境,与大局长远无利。努力发展自身固然重要,吸取他人的精华,也是提升自己的方式。不过,有一点你说的不对……”
高适正容道:“还请国公指点。”
裴旻笑道:“我裴旻就算在怎么差劲,也不至于混到将强迫境内百姓充兵上阵的地步。”
这强迫百姓上阵,历史上屡见不鲜,但那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时候出现的事情。而且百姓未经训练,战斗力低下,士气也极差,领他们上阵,与让他们送死,没多大差别。
裴旻觉得自己手握十四万大军,真要混到这个程度,还不如抹脖子自杀干脆一些。
他这话说的极为自信,配上他战无不胜的功绩,特别有说服力。
高适莞尔笑着作揖赔礼:“是晚生说错话了。”
裴旻开门见山的道:“现在我正缺人才,不如达夫过来帮我吧!”
高适瞬间瞪圆了眼睛,他选择在姑臧这里定居,就是存着未来有机会能够成为裴旻幕府的一员,从而步入仕途。
如今这还未定下心来充实自己,已经得到裴旻邀请了,意外之余,心底有些忐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怎么,不愿意?”裴旻笑着问道,他看得出来,高适已经心动了,故意如此说来。
“不,国公误会了!”高适忙道:“承蒙国公器重,只是晚生才疏学浅,怕辱没了国公英明。原本打算在姑臧潜心苦学,待学有所成,再考虑未来,而今却……”
裴旻笑道:“我相信我的眼光,我看人向来很准。你很有潜力,或许现在看不出来,但只要好好培养,定能成大器。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苦读,不妨来我这里实践。”
高适激动道:“如此,晚生恭敬不如从命!”
周边人都带着羡慕的目光看着高适。
裴旻却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一个王翰,一个高适,当真不虚此行。
高适年岁不大,今年正好二十,之前由长辈行了冠礼。
如高适这般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
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在一适当之处,安心下来耕读,充实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出仕。
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选择了在宋城定居,躬耕取给,直至开元十九年,动身北行,打算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或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但今时不同往日,高适游历长安后,耳中听到的莫不是裴旻之名,以及陇右的巨大变化。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的开通,不只是便利凉陇之地,关中长安才是最大的得利者,丝绸之路的终点,始终是长安。
就算裴旻不在长安,长安依旧对他百般赞誉,留有他的传说。
高适心血来潮,往陇右一行,见见传说中的神迹……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
看着已经畅通无阻的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高适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另一个壮举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北至九原郡,穿越十四个县一千六百多公里,堑山堙谷,两年成功。
对于如此壮举,世人大多以谩骂诬蔑,劳民伤财。
高适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因故高适自小接触过军事方面的知识,在军事上有着一定的见地,却知秦直道是那种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壮举。
若是无秦直道,秦汉朝想要控制朔方、九原、云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跟秦直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加深了唐朝对于西方的控制力度。更为难得的是还促进了商道的发展,让凉州、陇右、关中大为得利,这一点即便是秦直道都不具备。
最为难得的是因为技术的提升,唐朝拥有了一种叫“轰天雷”的神物,将开山修岭的损伤降至了最低。
与修秦直道时白骨于野的景象,截然不同。
高适于此对于那个就在不远凉州的裴旻充满了无限敬仰,情不自禁的就来到了凉州姑臧。
正逢裴旻文章的盛传,高适心底更是崇拜,从而改变了历史选择,在姑臧城郊定居,耕作读书。
在这里生活了半月,也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相约着一并来参加这士林盛会。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裴旻带张九龄、王昌龄、王维他们几人来此,一方面是让他们接触河西士林,为弘扬大唐文化,教化当地百姓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物色物色一些人才,看看是不是有蒙尘的明珠等着发觉。
高适此刻远不及历史那般优秀,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谈吐之间,颇有见地。
王之涣发现后,与之交谈了会儿,见他气度从容,说话言辞皆是不凡,引荐给了裴旻。
见到自己的偶像,高适心底有着小小的激动,作揖道:“见过裴国公!”
裴旻笑得跟大灰狼一般,道:“无需多礼,此刻无尊卑之别。能得季凌青眼,想必达夫不同凡响……”
他一句话,既赞了王之涣,又拉近了与高适的关系。
王之涣道:“之前在一旁听高兄谈论,听极高兄谈论河西教化,有很深见地。”
裴旻感兴趣道:“达夫不妨说说?”
高适作揖道:“国公推崇教化,先前就有人说理当全面推广。晚生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河西古来皆是西方荒芜之所,能够有今日之盛,与接纳西方,东西交流,戚戚相关。若无西方商贾的投资,我中原东方的商贾也不会在偏远的河西投资。一但双方商人离去,河西经济将损失惨重,甚至影响到长安。何况河西乃边陲之地,民风彪悍并非坏事,一方面提升兵源的素质。真有战事来临,非常时刻振臂一挥,所有百姓皆可成军。此二点乃河西特色,放弃特色,一味求改,诚乃舍本求末,非明智之举。”
裴旻听得不住点头,道:“那你有何高见?”
高适道:“高见不敢当,只是觉得过激不美。这个中的掌控,在下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裴旻微微移动着还未好的右臂,抚掌道:“好一个过激不美,道出了我心中所想。这古语即有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边陲重地,若兵不勇,将不强,民风不彪悍,如何镇服周边。推文绝不能弃武,这是古来大忌,达夫说的在理。”
“至于西方文化,也不能排斥,固步自封,只会陷入井底之蛙的困境,与大局长远无利。努力发展自身固然重要,吸取他人的精华,也是提升自己的方式。不过,有一点你说的不对……”
高适正容道:“还请国公指点。”
裴旻笑道:“我裴旻就算在怎么差劲,也不至于混到将强迫境内百姓充兵上阵的地步。”
这强迫百姓上阵,历史上屡见不鲜,但那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时候出现的事情。而且百姓未经训练,战斗力低下,士气也极差,领他们上阵,与让他们送死,没多大差别。
裴旻觉得自己手握十四万大军,真要混到这个程度,还不如抹脖子自杀干脆一些。
他这话说的极为自信,配上他战无不胜的功绩,特别有说服力。
高适莞尔笑着作揖赔礼:“是晚生说错话了。”
裴旻开门见山的道:“现在我正缺人才,不如达夫过来帮我吧!”
高适瞬间瞪圆了眼睛,他选择在姑臧这里定居,就是存着未来有机会能够成为裴旻幕府的一员,从而步入仕途。
如今这还未定下心来充实自己,已经得到裴旻邀请了,意外之余,心底有些忐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怎么,不愿意?”裴旻笑着问道,他看得出来,高适已经心动了,故意如此说来。
“不,国公误会了!”高适忙道:“承蒙国公器重,只是晚生才疏学浅,怕辱没了国公英明。原本打算在姑臧潜心苦学,待学有所成,再考虑未来,而今却……”
裴旻笑道:“我相信我的眼光,我看人向来很准。你很有潜力,或许现在看不出来,但只要好好培养,定能成大器。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苦读,不妨来我这里实践。”
高适激动道:“如此,晚生恭敬不如从命!”
周边人都带着羡慕的目光看着高适。
裴旻却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一个王翰,一个高适,当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