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新模式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汪明一行也没有在店里待太长的时间,毕竟此行并非来参加开业典礼,但是对于李文秀来说已经足够。
由于汪明突然出现的缘故,店里开业的时间也推迟到了上午10点整。
随着第一颗橘红色的烟花在半空中炸开,格子铺海州直营店才算是正式开张。
由于是暑假期间,开业当天,店里的情形并没有之前一中跟二中那么火爆。
但是由于地处市中心的缘故,客流量仍然不差。
再加上久雨后晴的缘故,出来散霉见光的人也是成群结队的往街上挤,恰好又逢周末,连难得抽空出门逛个街的市民也比往日要多。
1元商店虽然在东南沿海那一带已经不算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98年的海州市,还是一个新事物。
李文秀也没有刻意吆喝揽客,就连搬过来的烟花也就放了十来桶的样子,其他的原封不动地又送了回去。
好在杂货铺的店老板折腾了一回也没说什么就原价给他退了回去。
不过头一天的营业额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到晚上9点之后,店里的客人才慢慢都散了。
李红梅跟刘艳她们几个已经算了有一会儿。
王有来也闲不住,一直在旁边报账。
几个人忙活到晚上将近12点钟,才把当天的账全部都理清楚,剩下的就是统计最后的营业额。
一直到李红梅把最后一笔账加进去,李文秀才嚯地站起来。
“红梅姐,多少了?”
李文秀其实并不是很担心。
毕竟已经有了前几次的经验。
之前在松平,一中跟二中的店里开业当天,营业都突破了万元大关。
海州这边虽然没闹出太大的动静,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毕竟白天的客流量摆在那里。
在98年,要说大把花钱的人不会太多,但是1元商店这种销售模式,在刚出来的那会儿其实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国内,小市民的那种贪小便宜的心态其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太明显的变化,价格低往往会吸引相当多的一批人掏腰包。
“去掉零头,总共是21000块钱。”
虽然心里有底气,但是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文秀还是松了口气。
2万出头,着实不低了。
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数字,不过在这个时候,开业当天能够突破2万块钱,的确还算过得去。
这其实也是李文秀的一次尝试。
毕竟袖珍格子铺不可能一直沿着1元店这种模式发展下去。
小商品虽然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但是毕竟很难做成那种潜力巨大的品牌。
而且一直把客户群体定位在学生身上,这种市场策略也多半是很难持久的。
所以在海州这边的直营里,李文秀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一楼的四间店面,其中的两间仍然是按照之前格子铺的经营方式,采用统一价格销售小商品,不过价格已经提到了1块钱。
剩下的两间,李文秀极为大胆地尝试了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作为一种本世纪前期就起源于美国,但是在日本成熟和发展起来的零售模式。
24小时便利店在1998年并不算一个新事物。
但是在国内,1998年便利店的发展却是一个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经济的计划性和封闭性,24小时便利店虽然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但是在国内仍然是一片空白。
一直到前两年才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可以说在98年仍然是处于起步的初期。
甚至连起步都算不上,毕竟不管是从经营管理模式,还是从发展的思想上,都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便利店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李文秀之所以敢卖出这一步,完全是因为他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20多年的眼光决定的。
毫无疑问。
随着十年后线上零售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即将大为兴盛的大型超市业务很快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反而是24小时便利店这种零售模式,因为其便利性和时间上的全天候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销售大行其道的年代,不仅仅没有萎缩,反而越发的繁荣起来。
既然有了这样的判断,李文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这样的尝试,王有来跟杨彪他们却并不是全都理解的。
“小老板,咱们这么做不会亏本吧?哪有商店大晚上还营业的,而且咱们也忙不过来啊,晚上还要上班,不睡觉啦?”
抿着嘴。
刘艳抱着手里的账本,脸上可不怎么乐意。
来市里上班,那自然是极好的,但是一想到要经常熬夜,来市里的那点兴奋老早就没了。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要这么干,别说两个小姑娘了,是个人也吃不消。
而且店里加上王文辉,拢共也就4个人,两班倒,那也得两个人换一班。
人手的确是个大问题。
“红梅姐,店里的招聘启事你贴出去没有?”
“还没贴。”
“那你尽快贴出去,抓紧时间招两个人进来早点培训,格子铺这边的话,两个人就够了,但是便利店那边肯定要换班。”
李文秀也没花心思去想点名,既然是24小时便利店,那就直接叫24hour好了,中文名就叫24小时便利店,也算是占了一个便宜。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
李文秀之所以没有在一开始就直接上马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毕竟万一行不通的话,还有格子铺积累的资金和市场,即使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话,相对来说也会简单很多。
但是从第一天开业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状况还算不错。
拢共21000块钱的营业额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便利店里面产生的。
毕竟格子铺主要面向的群体还是海州一中的学生,这个时候又是暑假期间,销售额比不上便利店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效果,也是跟便利店销售的东西有关的。
跟格子铺不同。
李文秀在一开始就把便利店的消费群体定位到了普通市民身上。
店里卖的东西也是以日用品,尤其是食品为主,恰好迎合了普通市民的消费心态。
接下来几天的营业情况也证实了李文秀的判断。
不过在经过开业几天火爆的情形之后,店里的日营业额很快就慢慢稳定下来。
格子铺的营业额在假期很快就稳定在一个偏向于低位的水平,每天也就是在2000块钱左右。
而便利店的日营业额,则出乎意料地稳定在4000上下。
一直到这个时候,王有来和李红梅等人才算是彻底打消了心里的疑虑。
与此同时,随着上一期广告结束的时间日益临近,众人对即将播出的格子铺广告也多了一丝期待。
汪明一行也没有在店里待太长的时间,毕竟此行并非来参加开业典礼,但是对于李文秀来说已经足够。
由于汪明突然出现的缘故,店里开业的时间也推迟到了上午10点整。
随着第一颗橘红色的烟花在半空中炸开,格子铺海州直营店才算是正式开张。
由于是暑假期间,开业当天,店里的情形并没有之前一中跟二中那么火爆。
但是由于地处市中心的缘故,客流量仍然不差。
再加上久雨后晴的缘故,出来散霉见光的人也是成群结队的往街上挤,恰好又逢周末,连难得抽空出门逛个街的市民也比往日要多。
1元商店虽然在东南沿海那一带已经不算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98年的海州市,还是一个新事物。
李文秀也没有刻意吆喝揽客,就连搬过来的烟花也就放了十来桶的样子,其他的原封不动地又送了回去。
好在杂货铺的店老板折腾了一回也没说什么就原价给他退了回去。
不过头一天的营业额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到晚上9点之后,店里的客人才慢慢都散了。
李红梅跟刘艳她们几个已经算了有一会儿。
王有来也闲不住,一直在旁边报账。
几个人忙活到晚上将近12点钟,才把当天的账全部都理清楚,剩下的就是统计最后的营业额。
一直到李红梅把最后一笔账加进去,李文秀才嚯地站起来。
“红梅姐,多少了?”
李文秀其实并不是很担心。
毕竟已经有了前几次的经验。
之前在松平,一中跟二中的店里开业当天,营业都突破了万元大关。
海州这边虽然没闹出太大的动静,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毕竟白天的客流量摆在那里。
在98年,要说大把花钱的人不会太多,但是1元商店这种销售模式,在刚出来的那会儿其实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国内,小市民的那种贪小便宜的心态其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太明显的变化,价格低往往会吸引相当多的一批人掏腰包。
“去掉零头,总共是21000块钱。”
虽然心里有底气,但是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文秀还是松了口气。
2万出头,着实不低了。
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数字,不过在这个时候,开业当天能够突破2万块钱,的确还算过得去。
这其实也是李文秀的一次尝试。
毕竟袖珍格子铺不可能一直沿着1元店这种模式发展下去。
小商品虽然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但是毕竟很难做成那种潜力巨大的品牌。
而且一直把客户群体定位在学生身上,这种市场策略也多半是很难持久的。
所以在海州这边的直营里,李文秀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一楼的四间店面,其中的两间仍然是按照之前格子铺的经营方式,采用统一价格销售小商品,不过价格已经提到了1块钱。
剩下的两间,李文秀极为大胆地尝试了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作为一种本世纪前期就起源于美国,但是在日本成熟和发展起来的零售模式。
24小时便利店在1998年并不算一个新事物。
但是在国内,1998年便利店的发展却是一个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经济的计划性和封闭性,24小时便利店虽然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但是在国内仍然是一片空白。
一直到前两年才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可以说在98年仍然是处于起步的初期。
甚至连起步都算不上,毕竟不管是从经营管理模式,还是从发展的思想上,都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便利店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李文秀之所以敢卖出这一步,完全是因为他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20多年的眼光决定的。
毫无疑问。
随着十年后线上零售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即将大为兴盛的大型超市业务很快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反而是24小时便利店这种零售模式,因为其便利性和时间上的全天候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销售大行其道的年代,不仅仅没有萎缩,反而越发的繁荣起来。
既然有了这样的判断,李文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这样的尝试,王有来跟杨彪他们却并不是全都理解的。
“小老板,咱们这么做不会亏本吧?哪有商店大晚上还营业的,而且咱们也忙不过来啊,晚上还要上班,不睡觉啦?”
抿着嘴。
刘艳抱着手里的账本,脸上可不怎么乐意。
来市里上班,那自然是极好的,但是一想到要经常熬夜,来市里的那点兴奋老早就没了。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要这么干,别说两个小姑娘了,是个人也吃不消。
而且店里加上王文辉,拢共也就4个人,两班倒,那也得两个人换一班。
人手的确是个大问题。
“红梅姐,店里的招聘启事你贴出去没有?”
“还没贴。”
“那你尽快贴出去,抓紧时间招两个人进来早点培训,格子铺这边的话,两个人就够了,但是便利店那边肯定要换班。”
李文秀也没花心思去想点名,既然是24小时便利店,那就直接叫24hour好了,中文名就叫24小时便利店,也算是占了一个便宜。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
李文秀之所以没有在一开始就直接上马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毕竟万一行不通的话,还有格子铺积累的资金和市场,即使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话,相对来说也会简单很多。
但是从第一天开业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状况还算不错。
拢共21000块钱的营业额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便利店里面产生的。
毕竟格子铺主要面向的群体还是海州一中的学生,这个时候又是暑假期间,销售额比不上便利店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效果,也是跟便利店销售的东西有关的。
跟格子铺不同。
李文秀在一开始就把便利店的消费群体定位到了普通市民身上。
店里卖的东西也是以日用品,尤其是食品为主,恰好迎合了普通市民的消费心态。
接下来几天的营业情况也证实了李文秀的判断。
不过在经过开业几天火爆的情形之后,店里的日营业额很快就慢慢稳定下来。
格子铺的营业额在假期很快就稳定在一个偏向于低位的水平,每天也就是在2000块钱左右。
而便利店的日营业额,则出乎意料地稳定在4000上下。
一直到这个时候,王有来和李红梅等人才算是彻底打消了心里的疑虑。
与此同时,随着上一期广告结束的时间日益临近,众人对即将播出的格子铺广告也多了一丝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