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在婆家显圣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顶点笔趣阁 www.baoyel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次日。
邓世荣一家以及亲戚朋友们便一起乘坐班车回家过年。
邓允珍如今已经嫁为人妇,自然是跟着朱家人一起回松旺乡山心村过年了。
过年各种各样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要打扫卫生,要做甜籺、灰水籺、饭心籺等过年必备的籺,还要供各路神仙。
在双旺乡,香火最多的一般是观音菩萨、华光大帝以及土地伯公,这是家家户户都要供的。
除此之外,还要供契爷。
契爷在南方两广、港澳一带,是对干爹的一种称呼。
按照迷信的说法,五行不足的人须吃契爷或契娘饭补回来,才会健康成长,才能长命百岁。
因此,家有小孩的都喜欢找算命先生算一算,金木水火土是否有缺陷,有的话及时找个契爷或契娘,弥补这一缺憾。
每年的年底,就是村民们还福的时候。
而集资建校,首要的目标自然是那耶小学,邓世荣打算把那耶小学这所村小建成全县硬件设施最好的小学之一。
小冬儿哦了一声,乖乖的吃饭。
把菜全部做好,邓允珍正在洗手盆那里洗手的时候,朱俊杰屁颠屁颠的凑过来,一边帮忙解围裙,一边嘿嘿笑道:“老婆,今天辛苦了哈!”
认契爷或契娘,俗称入“契”。
除了供契爷以外,还要还福。
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那耶邓氏的发展步伐。
这脱契也挺讲究的,需要请这方面的先生过来主持,有些人脱契需要准备三牲(鸡、鱼、肉),有些人脱契需要四爪齐全(猪身上各个部位都要有),总之是挺麻烦的一件事情。
除了做这些事情以外,还有每年年底的助学会兼族会,也是要开的。
小冬儿有些闷闷不乐的问道:“那大姑姑什么时候回来啊?”
简单来说,你信哪位神仙,你就找哪位神仙起福,让衪保佑你。
而认神与认物的,那每年都是需要拿祭品去供奉的,一般要等孩子长大结婚以后,才会脱契。
与此同时。
吃契爷或契娘饭还有个讲究:是男孩须认契娘,是女孩则要找契爷。先找人物色好“命相”相属的成年男女,然后买礼物上门求米,如果同意的话,今后就有了契爷契娘契儿契女的名份,一生一世都必须经常走动。
……
这话听得儿女儿媳都一阵叹气,女人一旦嫁人,很多东西确实是不一样了。
本来,今年的族会,邓世荣想提议重修那耶小学的,但想到族人们在重建祠堂上刚出了一大波血,确实应该让族人们先缓一缓,等春运结束客运公司的分红发下来了再说。
甚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邓世荣还想在村里建风格统一的别墅。
这一波集资建校的风潮一旦到来,他们那耶邓氏作为双旺乡最有名的宗族,那肯定是要出一波血的。
饭菜还是那么丰盛,在开吃的时候,小冬儿疑惑的问道:“爷爷,大姑姑她去哪里了,都吃团圆饭了,她怎么还不回来啊?”
自从分家之后,朱家在过年的时候,也都是各过各的,从来没有集合起来过年。
在忙碌中,转眼就到了除夕。
还有修路、建桥、修河坝等等,这些项目都要提上日程了。
如果还有余力的话,那双旺初中的建设他们那耶邓氏自然也要贡献一份力量。
这倒不是邓世荣着急,而是他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1987年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全县一下子就掀起了集资建校的热潮,集资总额超过了千万,在县城以及各个乡镇建成了不少的教学楼与宿舍楼。
至于“没心没肺”的冬子,两只小手正抓着一只卤猪蹄啃得正香呢!
……
松山乡,山心村。
张秀萍安慰道:“你好好吃饭吧,大姑姑后天就回来了!”
而在双旺乡,认契却大不一样,除了认人为契爷以外,还有认神以及认物的。
认人为契的,这个跟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区别,不过总体来说差不多。
当然,以上是广东以及其他地方的认契方式。
认神的就是认各路神仙,比如作者认的契就是华光大帝,而认物的也是千奇百怪,比如认石头、认树等等。
邓允珍摇头道:“不辛苦,洗菜切菜都有大嫂二嫂她们帮忙,我就简单炒一下菜而已。”
从小到大带小冬儿最多的,不是她的爸爸妈妈,也不是爷爷或者外公外婆,而是她的大姑姑,因此小冬儿跟大姑姑的感情也是最深的,会这样问也不奇怪。
邓世荣伸手摸了摸孙女的小脑袋,笑着说道:“小冬儿,你大姑姑她已经嫁人喽,以后她要跟婆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不回我们家吃团圆饭了!”
不过今年不一样了,朱大哥一家和朱二哥一家,都把家里的鸡鸭鱼肉带到老宅这边,和年迈的父母一起过年。
而起福也不是统一的,有些人在阿祖公厅起福,有些人在土地伯公那里起福,有些人在华光大帝那里起福,甚至还有些人在那些“大师”面前起福。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后面这些大项目,目前还不用这么急着上,至少得给村民们一点发育的时间,不能手头上刚有点钱了又上一个项目把大家榨干了。
这么多事凑到一起,每年年底想不忙都难。
每年年初,双旺乡的村民,都会起福,等到年底了再还福,周而复始。
今年的团圆饭,是邓允珍这个新媳妇掌厨做出来的,朱大嫂、朱二嫂以及那些小辈女性一起帮忙打下手,整出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朱俊杰把解下的围裙放到一边,嘴上抹了蜜似的夸赞道:“你这可不是简单炒一下菜,你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配菜烹饪成美味的佳肴,我们今年可算是有口福了,长这么大过了二十几个年了,恐怕就今年的团圆饭能吃上最好吃的饭菜。”
邓允珍瞥了他一眼,笑道:“你小声一点,等会妈听到了可就不高兴了。”
“我这是实话实说,妈才没有这么小气呢!”
说到这里,朱俊杰拉着她的手道:“走,咱吃饭去,等会菜都凉了!”
毫无疑问,等开吃的时候,邓允珍的手艺受到了所有朱家人的好评。
朱老太太、朱大嫂、朱二嫂她们的厨艺跟邓允珍比,那真的是差远了,朱家人确实是平生第一次吃到味道这么好的团圆饭。
在吃饭的时候,邓允珍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娘家的亲人,往年的这个时候,她都是陪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可从今年开始,她陪的家人不再姓邓,而是姓朱了!
朱俊杰的为人还是很细心的,跟大哥二哥还有侄子们一起喝酒的同时,还时刻关注着自家老婆,看见她神色间的细微变化,就猜到她是想娘家亲人了。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伸出手到桌底下握着她的手。
邓允珍只是一时的情绪变化而已,丈夫的贴心让她很快就高兴起来,跟婆家的亲人边吃边喝,好不热闹。
酒过三巡,看到气氛正好,朱大嫂就借着酒意问道:“阿珍啊,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家耕田种地,日子过得挺苦的,伱是见过世面有大本事的人,你看能不能帮孩子们在县城安排一份工作啊?
不管做什么都行,总好过在家里跟着我们过苦日子。”
这话一出,朱俊杰不由得眉头一皱,他觉得大嫂实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说出这样的话,阿珍才刚嫁过来呢,给她提出这样的要求,那是答应也不好不答应也不好,这不是为难人吗?
朱大哥也是狠狠的瞪了自家这婆娘一眼,他原本的打算是等吃完团圆饭,一会再找机会私下里跟自家的兄弟商量一下这事,没想到这婆娘这点时间都等不了,而且直接向刚嫁过来的弟妹开口,这实在是太操蛋了。
朱老太太脸色也是微微一变,她当然也希望她的那些孙子孙女们有出息,不用留在村里耕田种地,但她这大儿媳实在是没眼力劲,这事就不能再等一等,或者先跟阿杰商量一下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直接就朝刚嫁过来几天的小儿媳开口,这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朱二哥有着和大嫂同样的想法,现在见大嫂愿意打头阵,他也就不急了。
朱二嫂看了大嫂一眼,她没有大嫂这么厚的脸皮,人家才刚嫁过来几天呢,就开这样的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朱旺和朱盛兄弟是既期待又不好意思,他们也觉得母亲的做法有点急了,而且问的对象应该是满叔而不是满婶。
这些说来话长,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邓允珍虽然觉得大嫂提出的要求有点突兀,但她刚嫁过来几天,对于朱大嫂的性格与为人并不了解,反正到目前为止,朱大嫂在她面前表现得还是挺热情的。
所以,邓允珍闻言也没有多想,回答道:“大嫂,给侄子侄女们安排一份工作,对于我来说确实不难,但我其实不建议他们到县城工作,因为县城的工作工资都不高,一个月也就二三十块钱。
与其到县城工作,还不如到广东那边打工呢,那边随便进一家工厂一个月都能拿一百多块钱的工资。”
现在已经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了,博白县去广东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虽然没有夸张到每条村都有人去广东打工,但每个乡镇都有人去广东打工那是肯定的。
不过,由于不少去广东打工的人,对于收入都“藏着掖着”,没有公布出来,因此这个年代也不是谁都知道去广东打工的工资会有这么高。
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广东那边的高工资才在博白传扬开来,然后引发了大规模去广东打工的潮流。
可以这么说,九十年代的博白农村,只要不读书了,又还没结婚的,不管男女,有没有满18岁,百分之九十九都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广东打工了。
甚至就是已经结婚了的,只要没有孩子的拖累,也都会去广东打工。
现在距离大规模前往广东打工还有几年时间,而山心村这边很显然就不知道去广东打工会这么赚钱。
因此,听到邓允珍这么一说,朱大哥朱大嫂、朱二哥朱二嫂以及朱家的一众小辈,都是大吃一惊。
朱大嫂满脸惊讶的问道:“阿珍,你说的是真的?去广东打工,随便进一家工厂,一个月都有一百多块钱的工资?”
邓允珍微笑道:“这当然是真的,我们那耶邓氏在县城成立了一家客运公司,有几十辆大客车跑广东,对于广东那边的发展情况我们都是知道的,现在去广东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因为那边给的工资确实够高。“
朱二哥接话道:“那边的工厂工资高,但想进厂工作也很难吧?如果进不了厂,那工资再高也没用啊!”
邓允珍道:“现在广东那边每天都有不知道多少家新工厂成立,都是要招工的,只要有这个心,进厂应该不是难事,不过那边龙蛇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安全不一定有保障。”
朱大嫂听得满脸纠结,原本她只是想着让邓允珍这个妯娌帮忙把她的儿女安排到县城工作,哪怕只是在饭店当个服务员,那也是有工资拿的人,当然比在家耕田种地强。
可没想到这个妯娌竟然给她带来了一个大消息,去广东那边的工厂打工,工资竟然这么高,真是让她心动不已,毕竟有机会赚一百多块钱一个月,谁愿意去做一个月二三十块钱的工作啊?
然而,就在她心动的时候,这妯娌又说那边龙蛇混杂,安全没有保障,一下子就让她左右为难了。
邓允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不管是在县城工作,还是去广东打工,都只是拿死工资而已,想要发家致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还不如自己做点小生意,等做出经验了再慢慢扩大,以后说不定有机会当个大老板,这可比打工要有出息多了。”
朱俊杰见自家老婆轻轻松松的就化解了大嫂这个有些“强人所难”的要求,嘴角不禁微微翘起。
见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朱大哥也抛开顾虑,问道:“阿珍,说到做生意,咱家没人比得上你,你觉得他们几个适合做什么小生意?”
这话,朱家其他人都表示认可。
论做生意,别说是他们朱家了,就是整个松旺乡,恐怕都找不出做生意比邓允珍娘家厉害的。
邓允珍倒也不谦虚,她微微一笑,说道:“我这里还真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小生意,不仅投资小,而且见效快,保守估计一个月赚个两三百块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这话一出,朱家人都是心中一震,就连朱俊杰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此时朱大嫂的眼睛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不断的放射着光芒,她迫不及待的问道:“阿珍,你说的是什么生意啊?一个月真能赚到这么多钱?”
其他人也都以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眼光看着邓允珍。
在后世,哪怕是处于最低层的农民工,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那一天赚个两三百块钱都不是难事,但在如今这个年代,一个月能赚两三百块钱,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真正的大生意了。
邓允珍没有藏着掖着,直接说道:“我说的这门生意,就是炸虾公籺卖。”
朱家人听得面面相觑,朱旺出声问道:“满婶,这虾公籺是什么东西啊?”
虾公籺,在后世只要是博白人,就没有不知道的,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的圩市都有卖,这玩意可以说是很多80后和90后年少时吃得最多的一种小吃,是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
然而,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虾公籺对于大部分博白人来说,还是一种陌生的东西。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虾公籺毕竟是油炸的东西,而这个年代的农村除了少数人家以外,大部分人家都还极其缺油,谁会吃饱了撑的拿油去炸虾公籺啊?
因此,现在别说是乡镇的圩市没有虾公籺卖,就连县城也同样没有虾公籺卖。
邓允珍把虾公籺的制作原料简单说了一下,然后才总结道:“制作虾公籺,除了那一口锅,也就油值钱一点,总投资有个几十块钱就绰绰有余了。”
朱旺继续说道:“满婶,虾公籺的制作材料我们知道了,但这东西怎么做,我们见都没见过,也不懂啊!”
邓允珍笑道:“你们不懂,我懂啊,你们先想清楚,要是愿意自己去做小生意的,那我就抽个时间把这虾公籺的制作方法教给你们,这东西做起来不复杂,基本看一遍就懂了。”
朱大嫂不放心的问道:“阿珍,炸虾公籺卖,真有这么赚钱吗?”
邓允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大嫂,我先给你算笔账,这虾公籺的制作材料中,最贵的就是油了,然后是大米、红薯以及葱花,至于小虾河里多的是,自己花点时间去抓就行,还有那一点柴火就不说了。
油是可以重复用的,一锅油至少能够用上好几天。
而大米、红薯以及葱花的这些东西也要不了多少。
一只虾公籺卖个两分钱,在县城一天卖个一千只应该不难,那就有二十块钱了,而这东西的成本,绝对不会超过十块钱的,所以一天赚个十块钱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如果在乡镇的话,平时的生意可能不怎么好,但到圩日的时候,卖个一两千只应该也不难。
所以,一个月赚个两三百块钱,确实是有希望的。”
这一番合情合理的话,听得朱家人心中都是激荡不已。
正如邓允珍所说的,这东西的制作成本确实不高,而且卖的价格也不算贵。
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了,就算还有很多农村人的生活条件不怎么好,但博白这里的乡下人对于圩日是非常重视的,平时都留在村里不出来,每逢圩日就一窝蜂的往乡镇圩市涌去。
这就是县城赶圩人数能够破,沙河镇赶圩人数破,龙潭镇赶圩人数破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出去赶圩就没有不花钱的,就看花多花少的问题了。
而且,除了购买家里用的必须品以外,做父母的肯定还要给孩子们带点小零嘴,比如买点水果或者糖果饼干之类的回去,让他们花个一块几毛钱去给孩子们买零嘴或者会不舍得,但只是花个一毛几分钱的话,大部分父母都是舍得的。
朱俊杰看向他那几个侄子侄女,说道:“你们满婶已经给你们说得很清楚了,打工是没有出息的,想要赚大钱,就努力把这小生意做好,等赚够了本钱,就可以做更大的生意了。”
“满叔,我们知道了!”
“谢谢满婶!”
“谢谢满婶!”
“……”
邓允珍微笑道:“不用谢,你们几兄妹要是都想做的话,那就先商量好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比如说谁到县城去摆摊,谁在乡镇摆摊,都提前划分好,这样就不用兄妹之间抢生意了。”
“不管是在县城还是在乡镇摆摊其实都不用抢,县城的客流量是最高的,这个不用多说,但乡镇也有乡镇的优势。”
朱俊杰补充道:“比如说我们松旺乡的圩日是三、六、九,而隔壁龙潭镇的圩日是一、四、七,东平镇的圩日是二、五、八,在乡镇摆摊就可以每天赶一个圩日,这样做虽然辛苦了一点,但客流量也是最大的,赚得肯定比在县城摆摊还要多。”
这话听得几个小辈连连点头,一个个都在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朱老头子和朱老太太一直倾听不出声。
此时,见大儿媳提出的问题被小儿媳完美解决了,朱老太太心中松了口气,笑吟吟的说道:“阿珍,先别说了,快点吃饭吧,等会菜都凉了。”
邓允珍应了一声,然后便继续享用起她亲手做的各种菜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次日。
邓世荣一家以及亲戚朋友们便一起乘坐班车回家过年。
邓允珍如今已经嫁为人妇,自然是跟着朱家人一起回松旺乡山心村过年了。
过年各种各样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要打扫卫生,要做甜籺、灰水籺、饭心籺等过年必备的籺,还要供各路神仙。
在双旺乡,香火最多的一般是观音菩萨、华光大帝以及土地伯公,这是家家户户都要供的。
除此之外,还要供契爷。
契爷在南方两广、港澳一带,是对干爹的一种称呼。
按照迷信的说法,五行不足的人须吃契爷或契娘饭补回来,才会健康成长,才能长命百岁。
因此,家有小孩的都喜欢找算命先生算一算,金木水火土是否有缺陷,有的话及时找个契爷或契娘,弥补这一缺憾。
每年的年底,就是村民们还福的时候。
而集资建校,首要的目标自然是那耶小学,邓世荣打算把那耶小学这所村小建成全县硬件设施最好的小学之一。
小冬儿哦了一声,乖乖的吃饭。
把菜全部做好,邓允珍正在洗手盆那里洗手的时候,朱俊杰屁颠屁颠的凑过来,一边帮忙解围裙,一边嘿嘿笑道:“老婆,今天辛苦了哈!”
认契爷或契娘,俗称入“契”。
除了供契爷以外,还要还福。
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那耶邓氏的发展步伐。
这脱契也挺讲究的,需要请这方面的先生过来主持,有些人脱契需要准备三牲(鸡、鱼、肉),有些人脱契需要四爪齐全(猪身上各个部位都要有),总之是挺麻烦的一件事情。
除了做这些事情以外,还有每年年底的助学会兼族会,也是要开的。
小冬儿有些闷闷不乐的问道:“那大姑姑什么时候回来啊?”
简单来说,你信哪位神仙,你就找哪位神仙起福,让衪保佑你。
而认神与认物的,那每年都是需要拿祭品去供奉的,一般要等孩子长大结婚以后,才会脱契。
与此同时。
吃契爷或契娘饭还有个讲究:是男孩须认契娘,是女孩则要找契爷。先找人物色好“命相”相属的成年男女,然后买礼物上门求米,如果同意的话,今后就有了契爷契娘契儿契女的名份,一生一世都必须经常走动。
……
这话听得儿女儿媳都一阵叹气,女人一旦嫁人,很多东西确实是不一样了。
本来,今年的族会,邓世荣想提议重修那耶小学的,但想到族人们在重建祠堂上刚出了一大波血,确实应该让族人们先缓一缓,等春运结束客运公司的分红发下来了再说。
甚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邓世荣还想在村里建风格统一的别墅。
这一波集资建校的风潮一旦到来,他们那耶邓氏作为双旺乡最有名的宗族,那肯定是要出一波血的。
饭菜还是那么丰盛,在开吃的时候,小冬儿疑惑的问道:“爷爷,大姑姑她去哪里了,都吃团圆饭了,她怎么还不回来啊?”
自从分家之后,朱家在过年的时候,也都是各过各的,从来没有集合起来过年。
在忙碌中,转眼就到了除夕。
还有修路、建桥、修河坝等等,这些项目都要提上日程了。
如果还有余力的话,那双旺初中的建设他们那耶邓氏自然也要贡献一份力量。
这倒不是邓世荣着急,而是他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1987年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全县一下子就掀起了集资建校的热潮,集资总额超过了千万,在县城以及各个乡镇建成了不少的教学楼与宿舍楼。
至于“没心没肺”的冬子,两只小手正抓着一只卤猪蹄啃得正香呢!
……
松山乡,山心村。
张秀萍安慰道:“你好好吃饭吧,大姑姑后天就回来了!”
而在双旺乡,认契却大不一样,除了认人为契爷以外,还有认神以及认物的。
认人为契的,这个跟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区别,不过总体来说差不多。
当然,以上是广东以及其他地方的认契方式。
认神的就是认各路神仙,比如作者认的契就是华光大帝,而认物的也是千奇百怪,比如认石头、认树等等。
邓允珍摇头道:“不辛苦,洗菜切菜都有大嫂二嫂她们帮忙,我就简单炒一下菜而已。”
从小到大带小冬儿最多的,不是她的爸爸妈妈,也不是爷爷或者外公外婆,而是她的大姑姑,因此小冬儿跟大姑姑的感情也是最深的,会这样问也不奇怪。
邓世荣伸手摸了摸孙女的小脑袋,笑着说道:“小冬儿,你大姑姑她已经嫁人喽,以后她要跟婆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不回我们家吃团圆饭了!”
不过今年不一样了,朱大哥一家和朱二哥一家,都把家里的鸡鸭鱼肉带到老宅这边,和年迈的父母一起过年。
而起福也不是统一的,有些人在阿祖公厅起福,有些人在土地伯公那里起福,有些人在华光大帝那里起福,甚至还有些人在那些“大师”面前起福。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后面这些大项目,目前还不用这么急着上,至少得给村民们一点发育的时间,不能手头上刚有点钱了又上一个项目把大家榨干了。
这么多事凑到一起,每年年底想不忙都难。
每年年初,双旺乡的村民,都会起福,等到年底了再还福,周而复始。
今年的团圆饭,是邓允珍这个新媳妇掌厨做出来的,朱大嫂、朱二嫂以及那些小辈女性一起帮忙打下手,整出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朱俊杰把解下的围裙放到一边,嘴上抹了蜜似的夸赞道:“你这可不是简单炒一下菜,你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配菜烹饪成美味的佳肴,我们今年可算是有口福了,长这么大过了二十几个年了,恐怕就今年的团圆饭能吃上最好吃的饭菜。”
邓允珍瞥了他一眼,笑道:“你小声一点,等会妈听到了可就不高兴了。”
“我这是实话实说,妈才没有这么小气呢!”
说到这里,朱俊杰拉着她的手道:“走,咱吃饭去,等会菜都凉了!”
毫无疑问,等开吃的时候,邓允珍的手艺受到了所有朱家人的好评。
朱老太太、朱大嫂、朱二嫂她们的厨艺跟邓允珍比,那真的是差远了,朱家人确实是平生第一次吃到味道这么好的团圆饭。
在吃饭的时候,邓允珍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娘家的亲人,往年的这个时候,她都是陪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可从今年开始,她陪的家人不再姓邓,而是姓朱了!
朱俊杰的为人还是很细心的,跟大哥二哥还有侄子们一起喝酒的同时,还时刻关注着自家老婆,看见她神色间的细微变化,就猜到她是想娘家亲人了。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伸出手到桌底下握着她的手。
邓允珍只是一时的情绪变化而已,丈夫的贴心让她很快就高兴起来,跟婆家的亲人边吃边喝,好不热闹。
酒过三巡,看到气氛正好,朱大嫂就借着酒意问道:“阿珍啊,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家耕田种地,日子过得挺苦的,伱是见过世面有大本事的人,你看能不能帮孩子们在县城安排一份工作啊?
不管做什么都行,总好过在家里跟着我们过苦日子。”
这话一出,朱俊杰不由得眉头一皱,他觉得大嫂实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说出这样的话,阿珍才刚嫁过来呢,给她提出这样的要求,那是答应也不好不答应也不好,这不是为难人吗?
朱大哥也是狠狠的瞪了自家这婆娘一眼,他原本的打算是等吃完团圆饭,一会再找机会私下里跟自家的兄弟商量一下这事,没想到这婆娘这点时间都等不了,而且直接向刚嫁过来的弟妹开口,这实在是太操蛋了。
朱老太太脸色也是微微一变,她当然也希望她的那些孙子孙女们有出息,不用留在村里耕田种地,但她这大儿媳实在是没眼力劲,这事就不能再等一等,或者先跟阿杰商量一下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直接就朝刚嫁过来几天的小儿媳开口,这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朱二哥有着和大嫂同样的想法,现在见大嫂愿意打头阵,他也就不急了。
朱二嫂看了大嫂一眼,她没有大嫂这么厚的脸皮,人家才刚嫁过来几天呢,就开这样的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朱旺和朱盛兄弟是既期待又不好意思,他们也觉得母亲的做法有点急了,而且问的对象应该是满叔而不是满婶。
这些说来话长,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邓允珍虽然觉得大嫂提出的要求有点突兀,但她刚嫁过来几天,对于朱大嫂的性格与为人并不了解,反正到目前为止,朱大嫂在她面前表现得还是挺热情的。
所以,邓允珍闻言也没有多想,回答道:“大嫂,给侄子侄女们安排一份工作,对于我来说确实不难,但我其实不建议他们到县城工作,因为县城的工作工资都不高,一个月也就二三十块钱。
与其到县城工作,还不如到广东那边打工呢,那边随便进一家工厂一个月都能拿一百多块钱的工资。”
现在已经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了,博白县去广东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虽然没有夸张到每条村都有人去广东打工,但每个乡镇都有人去广东打工那是肯定的。
不过,由于不少去广东打工的人,对于收入都“藏着掖着”,没有公布出来,因此这个年代也不是谁都知道去广东打工的工资会有这么高。
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广东那边的高工资才在博白传扬开来,然后引发了大规模去广东打工的潮流。
可以这么说,九十年代的博白农村,只要不读书了,又还没结婚的,不管男女,有没有满18岁,百分之九十九都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广东打工了。
甚至就是已经结婚了的,只要没有孩子的拖累,也都会去广东打工。
现在距离大规模前往广东打工还有几年时间,而山心村这边很显然就不知道去广东打工会这么赚钱。
因此,听到邓允珍这么一说,朱大哥朱大嫂、朱二哥朱二嫂以及朱家的一众小辈,都是大吃一惊。
朱大嫂满脸惊讶的问道:“阿珍,你说的是真的?去广东打工,随便进一家工厂,一个月都有一百多块钱的工资?”
邓允珍微笑道:“这当然是真的,我们那耶邓氏在县城成立了一家客运公司,有几十辆大客车跑广东,对于广东那边的发展情况我们都是知道的,现在去广东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因为那边给的工资确实够高。“
朱二哥接话道:“那边的工厂工资高,但想进厂工作也很难吧?如果进不了厂,那工资再高也没用啊!”
邓允珍道:“现在广东那边每天都有不知道多少家新工厂成立,都是要招工的,只要有这个心,进厂应该不是难事,不过那边龙蛇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安全不一定有保障。”
朱大嫂听得满脸纠结,原本她只是想着让邓允珍这个妯娌帮忙把她的儿女安排到县城工作,哪怕只是在饭店当个服务员,那也是有工资拿的人,当然比在家耕田种地强。
可没想到这个妯娌竟然给她带来了一个大消息,去广东那边的工厂打工,工资竟然这么高,真是让她心动不已,毕竟有机会赚一百多块钱一个月,谁愿意去做一个月二三十块钱的工作啊?
然而,就在她心动的时候,这妯娌又说那边龙蛇混杂,安全没有保障,一下子就让她左右为难了。
邓允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不管是在县城工作,还是去广东打工,都只是拿死工资而已,想要发家致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还不如自己做点小生意,等做出经验了再慢慢扩大,以后说不定有机会当个大老板,这可比打工要有出息多了。”
朱俊杰见自家老婆轻轻松松的就化解了大嫂这个有些“强人所难”的要求,嘴角不禁微微翘起。
见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朱大哥也抛开顾虑,问道:“阿珍,说到做生意,咱家没人比得上你,你觉得他们几个适合做什么小生意?”
这话,朱家其他人都表示认可。
论做生意,别说是他们朱家了,就是整个松旺乡,恐怕都找不出做生意比邓允珍娘家厉害的。
邓允珍倒也不谦虚,她微微一笑,说道:“我这里还真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小生意,不仅投资小,而且见效快,保守估计一个月赚个两三百块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这话一出,朱家人都是心中一震,就连朱俊杰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此时朱大嫂的眼睛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不断的放射着光芒,她迫不及待的问道:“阿珍,你说的是什么生意啊?一个月真能赚到这么多钱?”
其他人也都以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眼光看着邓允珍。
在后世,哪怕是处于最低层的农民工,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那一天赚个两三百块钱都不是难事,但在如今这个年代,一个月能赚两三百块钱,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真正的大生意了。
邓允珍没有藏着掖着,直接说道:“我说的这门生意,就是炸虾公籺卖。”
朱家人听得面面相觑,朱旺出声问道:“满婶,这虾公籺是什么东西啊?”
虾公籺,在后世只要是博白人,就没有不知道的,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的圩市都有卖,这玩意可以说是很多80后和90后年少时吃得最多的一种小吃,是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
然而,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虾公籺对于大部分博白人来说,还是一种陌生的东西。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虾公籺毕竟是油炸的东西,而这个年代的农村除了少数人家以外,大部分人家都还极其缺油,谁会吃饱了撑的拿油去炸虾公籺啊?
因此,现在别说是乡镇的圩市没有虾公籺卖,就连县城也同样没有虾公籺卖。
邓允珍把虾公籺的制作原料简单说了一下,然后才总结道:“制作虾公籺,除了那一口锅,也就油值钱一点,总投资有个几十块钱就绰绰有余了。”
朱旺继续说道:“满婶,虾公籺的制作材料我们知道了,但这东西怎么做,我们见都没见过,也不懂啊!”
邓允珍笑道:“你们不懂,我懂啊,你们先想清楚,要是愿意自己去做小生意的,那我就抽个时间把这虾公籺的制作方法教给你们,这东西做起来不复杂,基本看一遍就懂了。”
朱大嫂不放心的问道:“阿珍,炸虾公籺卖,真有这么赚钱吗?”
邓允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大嫂,我先给你算笔账,这虾公籺的制作材料中,最贵的就是油了,然后是大米、红薯以及葱花,至于小虾河里多的是,自己花点时间去抓就行,还有那一点柴火就不说了。
油是可以重复用的,一锅油至少能够用上好几天。
而大米、红薯以及葱花的这些东西也要不了多少。
一只虾公籺卖个两分钱,在县城一天卖个一千只应该不难,那就有二十块钱了,而这东西的成本,绝对不会超过十块钱的,所以一天赚个十块钱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如果在乡镇的话,平时的生意可能不怎么好,但到圩日的时候,卖个一两千只应该也不难。
所以,一个月赚个两三百块钱,确实是有希望的。”
这一番合情合理的话,听得朱家人心中都是激荡不已。
正如邓允珍所说的,这东西的制作成本确实不高,而且卖的价格也不算贵。
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了,就算还有很多农村人的生活条件不怎么好,但博白这里的乡下人对于圩日是非常重视的,平时都留在村里不出来,每逢圩日就一窝蜂的往乡镇圩市涌去。
这就是县城赶圩人数能够破,沙河镇赶圩人数破,龙潭镇赶圩人数破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出去赶圩就没有不花钱的,就看花多花少的问题了。
而且,除了购买家里用的必须品以外,做父母的肯定还要给孩子们带点小零嘴,比如买点水果或者糖果饼干之类的回去,让他们花个一块几毛钱去给孩子们买零嘴或者会不舍得,但只是花个一毛几分钱的话,大部分父母都是舍得的。
朱俊杰看向他那几个侄子侄女,说道:“你们满婶已经给你们说得很清楚了,打工是没有出息的,想要赚大钱,就努力把这小生意做好,等赚够了本钱,就可以做更大的生意了。”
“满叔,我们知道了!”
“谢谢满婶!”
“谢谢满婶!”
“……”
邓允珍微笑道:“不用谢,你们几兄妹要是都想做的话,那就先商量好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比如说谁到县城去摆摊,谁在乡镇摆摊,都提前划分好,这样就不用兄妹之间抢生意了。”
“不管是在县城还是在乡镇摆摊其实都不用抢,县城的客流量是最高的,这个不用多说,但乡镇也有乡镇的优势。”
朱俊杰补充道:“比如说我们松旺乡的圩日是三、六、九,而隔壁龙潭镇的圩日是一、四、七,东平镇的圩日是二、五、八,在乡镇摆摊就可以每天赶一个圩日,这样做虽然辛苦了一点,但客流量也是最大的,赚得肯定比在县城摆摊还要多。”
这话听得几个小辈连连点头,一个个都在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朱老头子和朱老太太一直倾听不出声。
此时,见大儿媳提出的问题被小儿媳完美解决了,朱老太太心中松了口气,笑吟吟的说道:“阿珍,先别说了,快点吃饭吧,等会菜都凉了。”
邓允珍应了一声,然后便继续享用起她亲手做的各种菜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